
两位热情的主持人刘伟和王非于工余和我(田亚东)的合影留念
录制场景
上电视有感
田亚东(原广州火车东站副站长,已退休)
今天我们去海南有三十八年周年了。现在,已经是19点,当年的此时,我们的那艘《红卫3号》轮应已驶入公海了。历史渐行渐远,知青的历史也已逐渐淡去。万未想到,海南知青居然有人联系到广东电视台,拍一出题为《我的知青岁月》的六集访谈节目。
开始,当记者来访时,我心怀戒意。由于下乡时间的长短不一、在农场的际遇不一、回城后的环境不一等客观因素,对于那场运动,即使在知青中,也仍是意见不尽相同。如果我们上了电视,与之观点不同的农友将作何感想?更有一层,如果是为了某种宣传,那就更加不值了——都退休了,再要我说讳心的话,打死也不干了。
向知情人了解后,才知道是我误会了。原来,知青话题是媒体一般不愿意接的活,而此次知青仍能上镜,是我们中的热心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正好电视台策划一个话当年系列,如果仅以一个特定的群体,如“海南知青”这么小的一部分来说话,则可避过一些“禁忌”。虽然代表性不全,但已来之不易。
记者小舒真不简单,年轻轻的一个刚出校门的小女孩子,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知青堆里走东家窜西家地访问。一份摄制提纲,从最初的两张纸变成了厚厚的一搭。而且从录制的情况来看,也是不加褒贬,只由一个个知青各自讲诉自己的故事。
4日,六十多名代表到场。其中有我一个,两天前小舒通知的。我当时问:“要我讲什么呀?”她说:“你就讲你的工作、生活中的故事就行了。”
毕竟,这是后人策划的前人历史的描述,微妙的差别在录制的过程中还是可以感受出来的。好在,拍摄出奇地民主,觉得主持人表述不合适的,六十多个知青代表中会即时有人大叫,拍摄马上停止,意见统一了再拍。有的已经拍完了,又有人提意见,于是再重来,没有一点官办色彩。因为讲的是自己的历史,大家都很“较真”。比如刚开始,为了再现当时下乡的情景,请了一位六中的知青着绿军裤、海军衫,带着“红卫兵”袖章朗读当年广州知青代表在广州文化宫上的发言。我们当时就提出袖章不真实,因下乡时已不分派别了,于是当场除去。又比如,主持人在最后结束时讲了“那场闹剧”的话,有代表反对:我们这群人当时的感情是真的,一群人奉献的青春不能以“闹剧”二字概括。最后折衷,以其他话语带过。也只能这样了,让后世人评说吧,我当时想。
录制的第一集是出发,讲诉当时的情景。当音乐播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歌声时,只觉得恍如隔世,身边就坐着当年的同学,心情如何不激动。我和大家一起和着歌声拍着手,泪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那天的情景历历在目:早上,一家人都在。送走了我,爸妈又要走了。剩下读四年级的大弟和读二年级的小弟,最心痛的是把我带大的奶奶,她瘫痪一年多了,全靠我照顾,洗澡、抹屎、喂饭…我走了,她怎么办?我最后给她沏了一杯白开水,放在窗台上,又拿起那把断了齿的木梳,给她梳了头。当我背起背包、拎起水桶的时候,爸爸说:“你再跟奶奶说几句吧,下回就见不着她啦。”这时,好长一段时间都浑浑噩噩的奶奶居然一骨碌坐了起来,眼睛大睁,眼泪嘀嘀哒哒往下掉,嘴里含含糊糊地说着什么,呜呜噎噎地拽着我不放。我笑着像哄小孩似地说:“奶,我走啦,这是光荣的事,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哇。”跟着用手指往天上指了指,最后说句:“你别哭啦,我好快就回来看你。”就掰开了她手,提起桶走了。当然,这是永别啦。不久,奶奶就因无人照看,跌下床摔死了。当我听这首下乡歌的时候,那天的情景刷地一下全涌上来了,我泪眼模糊。如果万一被录到我眼中有泪,请不要误会。我不是被什么伟大信念激励得亢奋,我是真的好心痛!
好啦,再说摄制的事吧。年轻的女主持问:“谁是自愿下乡的,请举手。”随即递过话筒让他应者讲理由。又问谁是不自愿的,又让他(她)们讲。有好几个问题,农友们的回答都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说到下乡苦不苦时,不同意见的农友们都各自讲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故事。第三集到我讲,我一肚子的话,只恨没时间。曾几何时,轮得到我们知青有发言权呀。我只顾诉说、拼命地诉说,直到漂亮的主持含笑收回了话筒。机子一停,站在一边的男主持就说:“好,田亚东说得好!”我没说奶奶,我怕哭出来。古国柱讲的是大会战,黎服兵讲的是家庭遭遇,何启珍讲诉了晨星农场21名女知青和1名指导员遇难的惨剧。我心中感谢两位主持,为了把握对逝者的尊重,又重新拍摄了一段转场。还有一些农友,因为是初相识,记不得名字了。
这个访谈节目是录制,不是直播,剪辑后的效果现在还不知道。我觉得,在媒体上久未谋面的知青能用六个专辑的篇幅介绍,已是很不容易了。如果有不如意的地方或某些话语没播出来,也请谅解吧。毕竟,现在是初级阶段,民主也是初级的,有总比没有强。吃晚饭的时候,我们心怀感激,到摄制组的桌前以茶代酒地表示了知青的谢意。5日的摄制因家中有事,我没参加。
因事关全体知青的事情,我认为有必要作个说明,所以写了这个记述。以上仅是个人的感受,不代表其他朋友的意见。广东电视台的播放时间,网上会另行通知,敬请朋友们留意。
知青必看——《我的知青岁月》引发轰动
12月18日至24日,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新栏目《回首岁月》开栏首播,播出7集的《我的知青岁月》。这档只安排在23:30和中午的节目播出后引发轰动,广东台副台长陈永光说:没料到它的收视率与黄金时段节目齐平。《羊城晚报》、《新快报》等加以报道,“希望有些精神能够传承下去”。编导、主持人收到很多电话、留言,对节目的成功表示感谢。省委副书记蔡东士联系广东电视台,刻录了两张节目光碟。
12月24日,省有关媒体和知青代表在广州召开座谈会,讨论这辑节目的成功之道,认为该片填补了广东知青历史记录的空白。出席会议的有《羊城晚报》总编张宇航、广东电视台副台长陈永光等。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决定1月8日至12日和15日、16日重播该片,并安排在21:20黄金时段。
节目的总策划龚军说:“知青题材很敏感,我在想这个节目之前挣扎了很久,怎么做呢?是要勾起他们的记忆还是给现代人一些反思?后来我想不论怎么样,这段历史和98抗洪、香港回归一样,如实记录下来了,对现代人来说就是一笔财富。如果这时候不做,说不定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做了。”
年轻的女编导舒顺龙去年6月开始准备工作,开头极不顺利,后来得到知青的帮助,滚雪球般采访了一百多位知青,积累了很多资料。内容太丰富精彩了,台决定由两集扩容到6集。后来,时任省委宣传部长的朱小丹收到西藏的一封信,台又因此再加了第7集《远赴西藏》。
节目主持人王非透露,“我从一接到这个节目心情就非常复杂,做完之后觉得很累,但是又觉得很轻松,我对现在这个时代一些得失很释然。”“我甚至特别羡慕他们有这么一段纯洁的经历,我都想过一段这样的生活。”王非说,最受感染则是女主持人刘伟。当时刘伟在后台听嘉宾讲述当年不幸的爱情故事,听着听着就哭了,越哭越厉害,最后轮到她上场时眼睛还是红红的。
舒顺龙为此写了一篇创作感怀《让鲜花开满那片热血灌溉的土地》,文中说:“经历过无数风雨的知青们,几十年过去了,青春不再,但他们的真情依旧像鲜花盛开。这份真情曾无数次地让我感动。”
舒顺龙特别感谢“知青们的无私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珍藏的老照片,让我拍摄;他们甚至把从前的情书都拿给我看。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知青成真,她开始并不想讲述她所有的故事,可是,为了支持这个节目,她真正地豁出去了,在演播室现场,当我听到她把曾经叮嘱我不要讲出去的事一股脑儿全端出来的时候,我禁不住地泪流满面——面对摄像机的镜头,讲述自己不幸的爱情故事,一点一点地撕开自己的伤口,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还有一个老知青霍东龄,当我在海南拍摄外景的时候,他正在北京开会。可是,为了帮助我了解那段历史,他居然从北京飞到海南,带我去农场、去胶林、去老工人家。后来,听说我们租用演播室、制作演播室布景等等都要花不少钱,霍先生又慷慨解囊,拿出十几万支援我们。”
该片为访谈形式,知青们面对镜头讲述当年故事。他们讲述当年的革命激情和荒诞迷惘,讲述无怨无悔和终生悔恨,讲述战斗友情,也讲述九死一生、同伴们无辜葬身海南和悲惨的爱情故事,听来真实感人。该片播出后,知青成坚竟在火车上被观众认出。在该片制作期间,知青们筹款建起知青网站(YHNKZQ.COM),节目播出后,他们纷纷发表观感、把历史照片贴上去。
编导舒顺龙的文章最后说:“让我们一起永远地记住那些知青们,和属于他们的时代。让我们祝愿每一个知青,祝愿他们的梦里不再有风雨,不再有洪水。”
这也是对祖国和未来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