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阴历?农历?——一个长期被误解的常识
阴历?农历?——一个长期被误解的常识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阴历,什么叫农历。
根据《高级汉语词典》(金山词霸2006)解释
阴历:据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制定,通常所说的“阴历”指中国旧时用的历法,就是夏历。也说“农历”。
农历:历法的一种,一般就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根据《辞海》(1979年版)解释
阴历:全称“太阴历”。历法的一种。我国在辛亥革命以前所用的“阴历”,其实是阴阳合历。阴历的特征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和回归年无关,历月和四季寒暑无关。……
农历:即我国旧历(阴阳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旧历,而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旧历叫做“农历”。节气的确表示四季寒暑变化的时间,但它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应该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所以把旧历叫做“农历”是不恰当的。
1979年版《辞海》的释义是准确的,并已指出:把旧历叫做“农历”是不恰当的。
而时间上更近的《高级汉语词典》,则完全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
电视、报纸、广播、挂历,几乎从来都在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所以在中国,分得清阴历和农历的人微乎其微。看来,我们的知识水平实实在在是退化了!
年:作为一个时间单位,是指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所需的约365.25太阳日的周期。
月:
阳历中的月,把一年365天分成大致相等的十二份,其中一份的单位就叫做“月”。每一个月的长短是固定的,闰年在二月多一天。
阴历中的月,是指月球环绕地球公转一次所需的约29.5个太阳日的周期,与月相挂钩,能表现月亮的圆缺变化。
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的矛盾在于:阴历中的“月”长只有29天或30天,一年十二个月只有354天或355天,这与“年”的实际长度365天相差约10天。为了让阴历的月“套”上阳历的年,阴历有一个“十九年七闰”的方法,也就是找到了阴历的“月”和阳历的“年”的“最小公倍数”。在阴历中,基本上每三年里就有一个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共383天或384天。
问题就这样出来了,四季变化,寒暑交替,人类种植农作物,依据的是355天,还是384天?显然都不可能,我们只能依据365天!所以,农历只可能是阳历。
那么中国究竟还有没有农历呢?当然有,但决不是所谓阴历,而是二十四个节气。我们不是每年的阳历二月四日立春吗?(阳历闰年后的那一年为二月五日)时间基本固定。因为这二十四个节气就是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的周期推算制定的,把365天除以24,平均约15天一个节气。稍为注意看日历的人都会发现,二十四个节气和阳历的日期对应基本上是不变的。
由于这个常识的缺失,就有了“寡年”一类极其荒谬的说辞,愚昧和迷信沉渣泛起,流行猖獗。
所以我想,还是把立春当春节过的好。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阴历,什么叫农历。
根据《高级汉语词典》(金山词霸2006)解释
阴历:据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制定,通常所说的“阴历”指中国旧时用的历法,就是夏历。也说“农历”。
农历:历法的一种,一般就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根据《辞海》(1979年版)解释
阴历:全称“太阴历”。历法的一种。我国在辛亥革命以前所用的“阴历”,其实是阴阳合历。阴历的特征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和回归年无关,历月和四季寒暑无关。……
农历:即我国旧历(阴阳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旧历,而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旧历叫做“农历”。节气的确表示四季寒暑变化的时间,但它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应该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所以把旧历叫做“农历”是不恰当的。
1979年版《辞海》的释义是准确的,并已指出:把旧历叫做“农历”是不恰当的。
而时间上更近的《高级汉语词典》,则完全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
电视、报纸、广播、挂历,几乎从来都在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所以在中国,分得清阴历和农历的人微乎其微。看来,我们的知识水平实实在在是退化了!
年:作为一个时间单位,是指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所需的约365.25太阳日的周期。
月:
阳历中的月,把一年365天分成大致相等的十二份,其中一份的单位就叫做“月”。每一个月的长短是固定的,闰年在二月多一天。
阴历中的月,是指月球环绕地球公转一次所需的约29.5个太阳日的周期,与月相挂钩,能表现月亮的圆缺变化。
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的矛盾在于:阴历中的“月”长只有29天或30天,一年十二个月只有354天或355天,这与“年”的实际长度365天相差约10天。为了让阴历的月“套”上阳历的年,阴历有一个“十九年七闰”的方法,也就是找到了阴历的“月”和阳历的“年”的“最小公倍数”。在阴历中,基本上每三年里就有一个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共383天或384天。
问题就这样出来了,四季变化,寒暑交替,人类种植农作物,依据的是355天,还是384天?显然都不可能,我们只能依据365天!所以,农历只可能是阳历。
那么中国究竟还有没有农历呢?当然有,但决不是所谓阴历,而是二十四个节气。我们不是每年的阳历二月四日立春吗?(阳历闰年后的那一年为二月五日)时间基本固定。因为这二十四个节气就是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的周期推算制定的,把365天除以24,平均约15天一个节气。稍为注意看日历的人都会发现,二十四个节气和阳历的日期对应基本上是不变的。
由于这个常识的缺失,就有了“寡年”一类极其荒谬的说辞,愚昧和迷信沉渣泛起,流行猖獗。
所以我想,还是把立春当春节过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