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楼
《广州日报》2006年年度文化事件盘点
2006年12月28日的《广州日报》对2006年的年度文化事件进行了整体盘点,转载如下,广州日报记者孙珺。
一.《百家讲坛》火了
“百家坛主”:浅显易懂贴近大众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之一。通过这个栏目,许多专家、教授将自己独到的见解传递给大家,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化热潮。一个专业文化类的栏目受到许多普通观众的喜爱,实在难得。
从阎崇年讲清史、刘心武解红楼、到易中天品三国,再到于丹读论语,他们富有个性的讲解、精辟独到的观点,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百家讲坛》火了,它推出的精彩内容也引起了人们对于文化的关注。
2006年5月22日,《品读三国》一书的书稿更是以首印数55万册、版税14%的高价竞拍出版权。此前,国内出版界曾出现过三位版税过百万的作家。他们分别是韩寒、安妮宝贝和王蒙,版税分别是200万元。易中天是破了中国出版界的纪录。在他之前,只有二月河曾通过出文集拿到过400万元版税。易中天只是一部三国,就达到500万元了。无论是葛红兵等人的炮轰,还是被曝抄袭,都没有阻挡易中天走红的步伐,都没有成为易中天作品热销的绊脚石。
时隔仅仅3个多月,另一位“百家坛主”于丹又以一天签售8000册《于丹的〈论语〉心得》的惊人数字,刷新纪录。学者、电视明星、畅销书作者,很少有人能集这三种角色于一身。此前只有一个余秋雨。
而如今,央视《百家讲坛》却似乎掌握了造就“三位一体”的秘诀。借助电视媒体的力量扬名的同时,“新明星学者”也不得不面对来自学术界、思想界的批判。一则在网络上迅速流传的评论将于丹称为“文化奶妈”。此前,一些历史学家也言辞激烈,批评易中天品说历史“误导大众,影响国民素质”。清史专家还指出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存在不少谬误。例如,阎认为“清朝多民族的统一政策也是努尔哈赤定下的”。事实上,努尔哈赤进了辽东,一边屠城,一边俘虏汉人为奴隶,他的后人也承认其在位时民族矛盾很深。
但不可否认,尽管称不上学识渊博,“新明星学者”们却带动了大众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新狂热。例如,伴随易中天的走红,中国书市2006年热销各类历史题材书籍。有媒体指出,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新明星学者”有个共同点:都曾在中学担任教师。由此可见,“新明星学者”正是以“浅显易懂”贴近了大众,唤起了他们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兴趣。
令人吃惊的是,伴随着走红于年轻一族中的“粉丝文化”,网上开始出现许多“教授粉丝”——“乙醚”(易中天的拥戴者)、“鱼丸”(于丹的拥戴者)、“年糕”(阎崇年的拥戴者)、“海飞丝”(纪连海的拥戴者)。借助《百家讲坛》,学者纷纷明星化,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众说纷纭。对当下文化氛围的影响是好是坏?有专家认为,学术快餐化和娱乐化,成为一种令人担心的时尚。另一些专家则指出,中国的精英学者,要更多地主动与大众文化融合,别躲进书斋成一统。否则,只能让大众文化的水准江河日下,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继续形成断层。
二.文学死了?
诗人宣称:“文学死了!”
2006年10月,诗人叶匡政发表博文《叶匡政:文学死了!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文中宣称中国文学已经死了,“文学,这只旧时代的恐龙,这个曾经傲视其他文字的庞然大物,它已经死了,它的躯体正在腐烂……文学死了!我唯一的遗憾是,历史给予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太短了,从1916年到2006年,只走了短短90年时间。
2006年之后,过去经典意义上的作家与诗人都将不复存在,文学即使有人摆弄,也退化为文人间的一种交际工具。”此语一出,自然是语惊四座,在各大论坛,支持者与驳斥者针锋相对。文坛也为之小小地“轰动”。网上相互攻击热闹的同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也发表评论,对此不以为然,讽刺说“‘文学已死’这个老话题早就该死”。陈晓明表示,早在3年前和10年前,他就分别写过文章回应这样的问题。
而“小说已死”或“文学已死”的话题,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被美国文学评论家提出谈论过。“网络上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惊人之论,又抓住一根热闹的稻草,这实在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
链接:德汉学家炮轰中国当代文学
顾彬:国际知名汉学家顾彬接受德国权威媒体“德国之声”访问时,以“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中国作家相互看不起;中国作家胆子特别小……”等惊人之语,炮轰中国文学。对上世纪末在国内红极一时的“美女作家”,顾彬认为那“不是文学,是垃圾”。他认为:“德国到处都有作家,他们代表德国,代表德国人说话,所以我们有一个德国的声音,但是中国的声音在哪里呢?没有,不存在。中国作家胆子特别小,基本上没有。鲁迅原来很有代表性。现在你给我看看有这么一个中国作家吗?没有。”除此之外,对中国作家的外语能力,顾彬也批评道:“中国作家对外国文学的理解和了解是非常差的,差得很。以前不少作家认为,我们学外语会丰富我们自己的写作。但是,你问一个(现在的)中国作家为什么不学外语,他会说﹐‘外语只能够破坏我的母语。’”
三.国学热了
一)《红楼梦》
“红学天地”从来就是险峻之地,从王国维、胡适到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学术界的是是非非,百年来未有止息。
2006年年底,中国作家刘心武称,网上有很多红迷联名要求他来续写《红楼梦》,而出版社也多次约稿,他正在考虑中,“也许会拼上一把老骨头试一试。”在《百家讲坛》上,刘心武平民化的“刘红学”大受听众欢迎,但红学界对“刘红”一片哗然,有人称刘是“假红学家”,说刘“臆想杜撰猎奇”,更有专家指出:“《揭秘红楼梦》是红学的一条歧路”,“‘刘红’讲座受欢迎,说明红学家普及《红楼梦》工作没做好。”续写《红楼梦》是非不断,不仅专家学者一直在争论,而且普通百姓也试图“染指”。
2006年一位四川女孩胡楠把自己从15岁起就开始续写的《红楼梦》放到网上,尽管其三易其稿,但网友对这部续书毁誉参半。
当电视剧《红楼梦》的海选让各种各样的宝哥哥、林妹妹信心爆棚地站在舞台上时,我们不由想问:究竟是大众被国学高雅化了,还是国学被大众娱乐化了?
二)国学
2006年,国学持续发热,但明显与前两年不同的是,在这一年里,国学通过网络的传播和互动,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2006年年初,“百度国学”作为全球第一个国学搜索频道,免费为广大网友提供国学相关信息的搜索服务,囊括10多万网页,1.4亿文字,内容收录大部分上起先秦、下至清末两千多年的以汉字为载体的历代典籍,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部。
2006年8月,新浪全力打造国学圈子,邀请汤一介、李学勤、庞朴等重量级人物联手建立“乾元国学圈”,旨在将博客和国学联合起来,通过新式渠道进一步宏扬国学。开通后,受到各界关注,申请加入的网友每日不绝,点击量更是直线上升。关于国学的热门话题也吸引了很多网友的积极参与,乾元国学随后在博客里开办初级课堂,陆续推出系列国学入门性质的文章,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2006年4月11日上午,由百度国学频道、国学网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联合举办的“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正式开始。活动将由大众投票,评选出国人心中对中国最富影响力的十位国学大师。通过网络、邮寄、短信等方式,共收到来自两岸三地以及海外华人的120多万张选票,终于评选出大家心目中的“十大国学大师”,他们分别是王国维、钱钟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和冯友兰,其中王国维以最高得票数位居榜首。而康有为、辜鸿铭的落选和鲁迅的入选则引起了各界强烈争议。
有人觉得,这是互联网时代弘扬国学的创新之举,也有人认为,这是把严肃庄重的国学娱乐化,变成“超女式”的“海选”活动。
三.梨花开了
满网尽是梨花诗
2006年9月,国家级女诗人、曾写出“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诗歌的女诗人赵丽华在互联网上遭遇网民恶搞,有人还专门建立“梨花教”。一时间,网络上“千树万树梨花开”,到处充斥着网友的戏仿之作。而赵丽华和她的即兴诗作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赵丽华被恶搞后,诗人们分为“挺赵”和“反赵”两派,两派展开了激烈骂仗。此时,韩寒在其博客上放言“现代诗歌和诗人都没有存在的必要”,并称诗人所唯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打“回车”键。这话激怒了诗人们。原本争论不休的诗人们开始一致“攘外”,伊沙、沈浩波等知名“下半身诗人”先后卷入战团,《韩寒灭诗,死得难看》等檄文火药味十足。
9月30日,各派诗人在北京召开了一次诗歌朗诵会,“力挺”赵丽华。朗诵会上上演了裸体秀,使得事件愈发荒唐和可笑。
四.铁凝当选了
铁凝,当代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籍贯河北赵县,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先后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央候补委员。作品有《铁凝日记》、《大浴女》等。先后当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央候补委员。代表作:《大浴女》、《永远有多远》、《第十二夜》等。
2006年11月12日,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2日在北京举行,选出新一届领导机构,铁凝当选新一届中国作协主席。王安忆、丹增、叶辛、刘恒、李存葆、张平、张抗抗、陈忠实、陈建功、金炳华、高洪波、蒋子龙、谭谈13人当选为新一届中国作协副主席。
五.国学复兴 草根狂欢
2006草根文化的全面崛起是2006年最大的文化亮点。挟2005年“超女”成功的余威,一批电视选秀节目在这一年以更大的力度继续吸引着大众的眼球。第一批“草根英雄”们如今俨然成为了年轻人“梦想成真”的典范:上届“超女”冠军李宇春如今风光无限;郭德纲也在用他的“草根”方式娱乐大众,尤其在继承传统方面不遗余力。而身为大学教授的易中天也很乐于接受“草根”的定位,并坚持用“草根”的方式与“学院派”拉开距离。
2006年,国学持续的发热中又加入了草根的狂欢。普通人不仅能通过博客“面见”汤一介、李学勤、庞朴等重量级人物,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邮寄、短信等方式,评选自己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而“十大国学大师”的全民评选中,康有为、辜鸿铭的落选和鲁迅的入选则引起了各界的强烈争议。
2006年,一个名为当年明月的博客,在没有任何推荐的情况下,其所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明朝的那些事儿》点击率突破百万。这个网络事件再一次印证了草根改写历史的巨大力量。在粉丝“明矾”们的拥戴下,当年明月个人的改写历史似乎成为某个族群的历史狂欢:我们有了自己的历史发言人。在历史通俗化、个人化的潮流里,历史的主体正在被网络从精英手里不自觉地移交到草根的手里。
无论如何,“草根文化”除了经济上的巨大贡献之外,还拉近了平民与主流的距离,甚至填补了二者之间的鸿沟。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