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古琴想到的------------------------
空山鸟语
早两天,在中央电视台欣赏了中央音乐学院某教授,用一架唐朝 天宝十一年制作的古琴(时年李白五十一岁)弹奏的曲目。对于古琴 我不甚了解,但面对如此浑朴古远的琴,也禁不住肃然起敬!先生先 是弹奏了清代广陵派推崇的古代名曲《广陵散》:乐音圆韵悠远,旋律 低缓徐绵,曲止而余音袅袅,和我对古琴声韵的理解很切。而后先生 应观众要求,先后用那琴来表现当代人的情绪。虽然先生竭尽全力, 使尽技巧,但却未能表达得当。 看来,器当用之得当!一物作何用, 是大有讲究的。用民族管弦乐演奏拉德斯基进行曲,虽然也有些轰轰 烈烈,但韵味却少了许多。“先锋”作曲家谭盾,由他创作指挥的多媒 体交响协奏曲《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中,有段苗家女子与大提 琴的“《飞歌》对话”大屏幕上的苗家女用自然的声音高歌,唱完一 段之后,大提琴重新演绎女子唱过的旋律,然后两个在不同时空的表演者 互相呼应。因为有中国少数民族原生态歌唱,使得根籁具有了中华民 族的音韵。此时的所谓器是民族的,它所展示的内韵也自然是民族的。
由此可见:音乐创作,乃至一切器的运用都要切合内韵, 千万不可造次。大师们的作品,虽不乏奇瑰创新,但如果追根溯源, 又可以从中品出许多蕴涵着民族底韵的元素。 倘若不懂这个道理, 一味标新立异,就会生产出四不象来!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捷径是没有的, 只有老老实实打好民族素养的根基!
2007.元月.4日写于荷花池空山鸟语
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然而,由于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所以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已经十分有限了...
空灵之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