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一)
——2006沅江草尾知青重返草尾纪行
说起沅江,他们眉飞色舞,谈起草尾,他们如数家珍,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就是当年14000余城里的青年伢子浩浩荡荡地下到沅江的知青。
掐指一算,,又是38年过去了,他们先后离开沅江返城,也多是三十余年的事了。然而他们总忘不了这块土地,忘不了这里的乡亲,几乎每年,他们都是一批批、一群群地从长沙、从全省、乃至从世界各地回到沅江。
2006年12月15日,在胡子敬先生的率领下,一批下到沅江草尾的知青再一次踏上这块热土,再一次来到沅江,再一次来到乡亲们的中间,进行一年一度为期二天的返乡活动。
沅江知青之家,老知青们回到了自己的家里
新建的茅草街大桥即将通车,这是沅江人民的骄傲,也是知青们的骄傲。知青们这次返乡,就是想来看看这座气势雄伟的新桥
茅草街大桥主桥长3000多米,联通206省道,双向4 车道,普通客车几分钟就可以呼啸而过,而以往过渡最顺利时也要个把小时。大桥的建成,对拉动洞庭湖腹地的经济,对以后湖区的抗洪等,用专家的话说,“作用难以估量”。
过去的沅江,处处都是这样的茅草屋(知青点复制品),而现在的沅江,已经找不到这样的房子了。
一般人会说,胡子敬,他的名字代表了迄今为止湖南最为成功的商业行为,而知青们和老乡们却说,胡子敬,他的名字还代表了迄今为止湖南最为成功的知青对第二故乡的反哺行为。
胡子敬与沅江知青的“女婿”,一同前来的凤凰县知青赵北湘站立新桥头感慨不已。
桥上远望,桥下流水依旧,两岸新楼却是年年增多
在茅草街大桥留个影,让我们记住这个告别轮渡的时刻——2006年12月。
看罢新桥,再温旧景,知青们跨桥而过,来到南县茅草街老轮船码头
昔日趸船依旧,却不见汽笛长鸣,轮船客运业在高速公路飞跃发展的今天,已经失去了以往的繁华。但老知青忘不了这里,这是他们人生征途停靠的第一个码头,也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驿站。
茅草街,老知青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一幢老建筑,几十年来静静地矗立在这里,等候着它曾经的朋友到来。如果你是沅江知青、南县知青、千山红知青、大通湖知青,你还记得这幢建筑吗?在你一生的记忆中,有几幢房子能像它一样清晰地刻缕在脑海中?
是啊,房子老了,知青们也老了,时间老人匆匆而过,一下子就带走了三十八年的光阴,然而茅草街候船室的模样,以及曾经在这幢房子里发生的故事,却会永远留下来,难以忘却。
返回草尾,已经近黄昏时刻,天气虽渐渐暗了下来,却掩饰不了草尾这个“小南京”的繁华,头顶上欢迎知青的横幅,更是映着天空中的余辉跃入眼帘。
湖区的晚霞,如同湖区的农民一样勤劳,一直要等到月亮出来,它才缓缓收工回家,晚上知青就宿在草尾镇,当地居民腾出了最好的宾馆让回家的知青住宿,据说连“总统间”也让了出来,草尾有“总统间”吗?我们不知道,草尾来过总统吗?我们更不知道,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只是草尾人民对知青扑面而来的热情。
有知青特地起了个早床,当街头的早餐小吃店还在生火的时候,他们就扛着摄影工具离开繁华街区,钻进老街旧巷。访旧啊,说不上是思古幽情发了,温旧之情却是由然而生。
从草尾开往共华垸的轮渡,一位知青指着它悠悠地说,当年我们来往不会坐轮渡的,下水一甩手就游了过去。摄影的知青惊动了周边的农民:你们是长沙来的知青?那年共华垸突遭大水,多亏了你们啊,一甩手就捐出了200多万......善良的中国农民,只要有谁帮助过他们,他们总是不会忘记的。沅江知青为何回到沅江受欢迎,这还用问吗?
如果你问问这些知青,当年草尾什么建筑印象最深?他们会不约而同地说,是草尾饭店!草尾饭店可不是如同北京饭店那样的大型饭店,直白地说,只是一个小饭铺。然而当年知青们从乡下到草尾,花上几毛钱吃上一碗饭,或者是吃上一碗面条,就显得相当满足了。为了这个小饭铺,一伙人在草尾老街寻了半天,早晨起来一看,原来它已经不在了。从堤上看到街尽头左边那块空地,就是它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