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广交天下知青,同叙百味人生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动网先锋论坛天下知青茶座天下知青茶座 → [原创]德格三日(2)

您是本帖的第 1379 个阅读者
平板 打印
标题:
[原创]德格三日(2)
师嫣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新手上路
威望:1000
文章:304
积分:4794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2月12日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师嫣

发贴心情
[原创]德格三日(2)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7月12  雨转晴  德格—马尼干戈

  一夜小雨到清晨停了,推开窗一看,云层全跌落在更庆镇的山岗上,整个县城云遮雾嶂的,穿城而过的色曲流水声更大了。这让我心中有一丝隐忧:我们该不会在云雾中翻越雀儿山吧?

  旅游局小刘局长来招呼我们吃早饭,他说,不用担心,七月雨季的高原,很少整天阴雨连绵,通常是夜雨日晴。想想也对,一途中,在丹巴、八美、甘孜等都是夜里下雨,白天途中却艳阳高照,还从没在途中遭遇过大雨。看来,仅凭“雨季”两字想当然,是要误事的。甘孜有民谣说: “七八九,正好走”,与临行前所谓“老驴”提出过雨季难以成行的告诫相映成趣,哈哈!

  当然,我们还不急于上路。在德格,更庆寺、还有著名的德格印经院不能不去,也许,就因为被称为“吉祥聚慧禅院”的德格印经院对各派经典兼收并蓄,才成为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另两处是布达拉宫、拉卜楞寺),边远的德格才因此成为西藏文化中心之一。那么,德格印经院无疑有藏文化博物馆的参观价值。

  有小刘局长带路,两台车一前一后驶过印经院,看到像赶集似的转寺人群,大伙儿已按捺不住了。但车没停,一鼓作气闯到更庆寺,一看不过10分钟,寺门才刚刚打开呢!

  清晨,空无一人的更庆寺连一个喇嘛都没见着。门厅里是高大得有些夸张的大转经筒,让穿大红外套的丫走到转经筒下去推,她那模样很像在一只大木桶下的女老鼠——即米奇的女友米妮。她弓着身子推,转经筒却纹丝不动。哈哈,拍下两幅也上前推,原来大转经筒还有四个木把手,和丫一起推,转经筒终于嘎嘎地响着动起来。走进大殿里,感觉夸张还在继续:十来条五彩缤纷的巨大彩缎经幢,差不多有近二十米长,从三、四层楼高的经堂楼顶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这使铺着几百个黄、红布坐垫的大经堂,看过去确有“丛林”之感。“丛林”中也藏有好几面彩色旋纹的大经鼓等法器,但仍旧空无一人。空洞洞的寂静中,偶尔飘来几缕不知何处发出的声响,那种带着恐惧感的宗教神秘一下子就逼了过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更庆寺原为宁玛派寺院,藏语意为“宏大”。至第七代德格土司拉青.向巴彭措改宗为萨迦派并扩建,命名为伦珠顶寺,俗称更庆寺,意为大寺庙。它也是德格土司的家庙。我们看到的是劫后重建的更庆寺,曾和它一起消失的还有德格土司的官署。  

  我们没有在更庆寺待多久,原打算寻路上寺院屋顶,去看资料上所说的德格民居群落。但找不到上楼顶的路,也就罢了。走出寺院,沿着那道白塔群和转塔人的风景线,走向德格印经院。

  建于1729年这座古老的印经院,却不像重建但冷落的更庆寺。从寺前广场上看,院落一般的质朴外观,并没有显出丝毫老态龙钟,而且,成百上千转寺的人群络绎不绝,显露出勃勃生机。转寺的人流中,除了一些老妇人照例摇着转经筒喃喃低语外,还有不少中青年的男人和女人,男人甚至穿着西服,女人则通常是美丽的藏式裙袍。他们很快地走着,说笑着,更像是围着德格印经院在为健身而散步呢!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走到这个广场上,我手持的中焦镜头就没有放下,凡能入画的人物、场景只管往里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端着它走进德格印经院大门,走上二楼再放进华丽的门厅,拍下放满古老木刻经版的库架,就这样,一直走到人声鼎沸的印经大厅。

  这个大厅敞开了一壁,构建成回廊以便于采光,完全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虽然仍没有见到一位喇嘛,但年轻的工匠们正“成双成对”地在说说笑笑中忙碌。“成双成对”是说两人一组,印版斜放在操作凳上,一个骑坐凳上,飞快地拈起长方形的纸条往印版上一盖,卷布干滚筒自上而下一推而过,嗤一声揭起纸来;另一个就往雕刻上飞快地抹墨,如此捉对厮杀般地重复。手没停,嘴也没停,使枯躁的印经有了一种你追我赶的情趣。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我爬上那放置经版大柜前的木梯,在逆光下俯瞰拍摄这生动的场景。突然发现,有一位赤裸上身的年轻工匠,随着印经时身躯的起伏,背上有光泽一闪一闪的。又爬下来,绕过去一看,呵呵,原来是他把一颗绿松石挂缀撩到了脊背上。我拿起一张印好的经文细看,字迹清晰悦目,且那纸也不是普通的黄裱纸。就问他,他停下来,抬头擦去汗水,告诉我,这纸是一种叫“阿交如交”的富纤维、带毒性的草根皮特制的。吸水性、柔韧性都很强,而且还防虫蛀鼠啮,久藏不坏。那墨也不是普通的墨汁,而是选用上等烟墨再掺入粘性药材佛手参、松香等制成。我不好意思再打扰他们,只待在一旁,为他们拍下了一幅动感特写。

  其实,我还想问的是,这种人工一复一盖一抹地印,一天两人能印多少呢?从资料上得知,德格印经院所印的经文是很贵的。乾隆年间,一套墨印藏文《大藏经》价值80两银子,朱砂印的值160两,金水印的要值1600两呢!至于为什么要沿用唐代盛行的刻版印刷工艺,而连宋代的活字排版都不用?我很自信自已的判断——那倒不是因为德格边远闭塞缺乏交流,而像二牛抬杠犁耕那样保存古老,而是,所印刷的是藏传佛教之经典,不能允许改动一字,要的就是这种几百年,上千年原封不动的原版藏经。想到这儿,我突然省起了木质经版的珍贵。溜到藏版大木柜前,偷偷抽出沉沉的一块,细细端详那我一字不识的古老刻版来。拿着红枫木块,凑到鼻子前一闻,还带酥油香味。听说是用水煮过,再用酥油和药物浸泡过了的。且为防错漏,这雕版每天只允许刻一寸版画,一本像《丹珠尔》那样的经书动辙有两三百卷,不说刻,就是写,恐怕也得写好多年吧?经版就得六万多块,又要刻多少年呢?而这样的刻版,在这里有近30万块之巨,难怪德格印经院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了。

  也许我在这儿待得太久,谢老、神通、浅草都不见了,连一直在身边的丫也没了人影。赶紧放好雕版去找。找到三楼,像是一个库房里有人说话。推门进去,原来他们都在这儿呐!还见到德格印经院第一个喇嘛,他正拿着一方黄绸,对谢老解说着什么。

  我凑过去拿起一块,借着小窗微弱地光线一看,原来不是经文,而是一方用朱砂印的佛像。喇嘛说,40元一方,可买回作过纪念。神夫人买了,我呢,却赶紧溜了。不是我不需要纪念品,我烦购物,我需要的是那种真正有意义的旅行纪念!

  在这儿,终于找到楼梯间爬到了屋顶上。屋顶上的铜质大经简在铅灰色天空下闪闪发光,云流正在快速地向西翻越山岭。寺后确有一片藏家木楼,并没有那些大惊小怪的菜驴们吹的那么壮观。很陡的小巷石阶上有一位藏族大嫂背着什么走下来,用镜头一凝,倒是一幅极好的风情画。

   溜到大门外,丫、浅草都出来了,躲在车上偷拍广场上转寺的人群呢!而谢老还在寺内。反正要等,我也拍!可拍了几幅,谢老在小刘局长陪同下,乐呵呵地出来了。一瞅天开始放晴了,得赶紧走。想蓝天白云下翻雀儿山,还真得快马加鞭赶路了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7/13 1:05:26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12500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