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知青互助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90)
----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90&id=25706)

--  作者:陈钰
--  发布时间:2007/4/27 13:52:56

--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
                                      
               --解决老知青问题
     翟峰
    所谓“老知青”,主要是指20世纪六十年代及其七十年代初从城镇上山下乡到农村当知青的这一大批人。而且,这一大批人中的大多数已到了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年龄。
    我为何把“解决老知青问题”看作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一是因为 “老知青”中的特困群体的问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亦是在大多数地方一直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从有关媒体看,这个问题不仅在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和不少省会城市以及其他大城市比较突出,而且在不少中、小城市和城镇同样比较突出。多年来,不少“老知青”及其亲属、子女采取各种形式不断上访,使其成为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之一,如这个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即会影响到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二是因为 “老知青”问题的确又是在特殊历史年代、特殊历史群体中出现的特殊问题。众所周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城市和城镇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家人奔赴祖国各地农村“上山下乡”,为祖国献出了宝贵青春年华,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今天,他们这一代人中的大多数已陆续进入了退休年代,他们中的许多人返城后工资不高,退休后收入就更少,还有不少人早就下岗而多年生活无着,因而成为了社会又一新的困难群体。因此,作为特殊历史年代、特殊历史群体中出现的特殊问题,“老知青”们理应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体谅。
    然而,从多方渠道反映的信息看,“老知青”问题在不少地方解决得并不如意。仅以我在省人大会上提出的一个相关建议和我在自己的《代表之声》网页贴出的一篇相关文章就引来众多“老知青”及其亲属、子女的热议、回帖和申诉的情况来看,即可从中窥视到这方面的问题的确还不小,的确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已造成了某一个方面的一定碍难。
    倘若要证实我的上述判断,即请允许我引录几个回帖吧,因为这可从中多少窥视到一些我们应该了悉的民情民意——
    翟峰代表,你好,我本身就是一个知青。我们单位现有20多个返城青年,从1974年到1979年下乡。我们1979年返城到单位后成立了大集体,我们在单位大集体工作了近15年,以后单位就不再管我们了,现在没有生活来源,没有生活最底保障,没有养老保险,所有的福利待遇都没有,街道不管,单位不管,我们应该找谁解决这个问题。我是哈尔滨的。”
    “我听说国家出台了对无业或没办养老保险的知青的新政策,对部分返城知青给予补缴保险费用,在到达退休年龄后便可以享受社保的政策。好像是一次性补买15年的养老保险,女性退休年龄定在55岁,要55岁以后才能按月领取退休的钱。 请问这个政策在四川有施行吗?具体相关的文件叫什么呢?能麻烦您提供一下吗?谢谢!”
    “翟代表: 我是黑龙江省虎林市姜淑玲68年下乡到黑龙江八五四农场的知青,76年结婚86年调入东方红林业局,无故变成了大集体,现身患脑梗塞和颈椎骨质增生等病。没有医保。希望得到帮助。”
    “翟峰代表您好!我姐姐是随父亲的冤案受株连下放到农村的,79年我父亲落实政策返城,而我姐姐当时已在农村结婚生子没有随我们返城.94年姐夫意外死亡,2000年儿子又得精神病到现在也没有康复,生活无依靠.象我姐姐这种情况可以享受知青政策的待遇吗?”
    “看到您提的这个建议了,而且我们家那边也在按照这个办理了,我家在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女知青要50岁以下才能给办理,男知青60岁以下给办理,问题是我母亲70年下乡,到现在已经是54周岁了,难道就不能办了?希望您帮忙反映下,谢谢!
    “您好,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国务院下发知青养老金是如何计算的.我是湖南永洲,他们文件不公开.我今年57岁,男.,下放11年.,工作17年.。请问:究竟要交多少钱60岁拿养老金?”
    “有谁知道有关居民下放后收回了,但一直没有就业机会,是不是也可以享受知青养老保险的政策?有知道的请联系QQ157321036”
    “我是刚听说中央最近下了个对下放青年办社保的文件,是否属实?文件具体内容及对程序是什么呢?我是湖南怀化地区的,急需知道中央对我们这些下放青年而又没我生活保障的群众在社保这方面有什么政策!!
    “翟峰代表,你好,我今天看到你的建议很高兴。因为我家也有同样的问题,不知道你那儿是否有相关文件、规定?我是四川省凉山州的,听说泸州解决得不错,我上泸州劳动局网上只能看到标题,不能看到全文,若你有相关资料望给我一份,将感激万分!急!急!急!邮箱:nnhys@sina.com
    “............”
    读着这一封封朴实、渴望而又恳切的感人信函,我反而倒有些语塞、有些哽咽了,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大代表,我的确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虽然,我已尽了力,但仍因不能更好地帮助这些急需得到帮助的人们而懊丧。
    我多么希望我们人大代表的建议能引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呵!
    借此,我要特别感谢重视我们人大代表的建议,关心那些有实际困难的“老知青”的社保问题的一些地方的各级政府和部门,因为你们的重视,一些“老知青”的问题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你们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些“老知青”的问题,而是解决的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某一个方面的碍难问题呀!
    鉴此,我仍要进一步建议:
    一、解决“老知青”的养老问题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从制定全国性的相关政策着眼,组织调研力量,深入到基层和知青中去,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切实了解返城知青在就业、退休、住房,以及社保、医保等方面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关心传递到知青中,并将调查结果形成报告,作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
    二、建议各大中城市的政府在每年“送温暖”的活动中,安排一定经费,专门对生活困难的退休老知青给与一次性补助;并借每年的“送温暖”活动,对于一些退休老知青的住房特困问题,适当予以解决(如将他们列为享有当地申请廉租房权利的对象等)。
    三、建议通过国家有关方面出台的政策,规定由国家有关部门出面协调地方的有关部门,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把返城知青的退休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的关系转到现在的居住地;应明文规定,对于希望通过再就业政策改善生存环境的返城知青,可减免再就业培训费用,其再就业后,可按当地标准适当减免一些税费,并规定对接纳特困知青再就业的单位和个人采取鼓励和奖励措施。
    四、建议通过国家有关方面出台的政策,规定原城市下乡知青“农转非”后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市居民“低保”时,其知青身份和下乡年限以原劳动(知青办)管理部门审核认定的结果为准。具体操作办法应由省级政府统一制定。同时,应通过国家有关方面出台的政策,规定各级劳动保障、民政、财政等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将已经“农转 非”的下乡知青作为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市居民“低保”覆盖面的重点,尽快纳入保障范围,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
    五、建议通过国家有关方面出台的政策,规定原城市下乡知青凡从20071月起,办理时男未超过65周岁、女未超过60周岁的老知青,均可从1996年后参加养老保险,实际缴费年限和下乡插队年限累计达到15年以上的,退休时可按月享受养老金;对以前以个体工商户身份参了保并已退休的老知青,增加下乡插队年限重新计算其养老金待遇。
    六、建议通过国家有关方面出台的政策,规定原城市下乡知青农转非后被招用为企业职工的,要按照国家和各省、市、区现行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政策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其下乡期间的年限视作缴费年限,与农转非后的连续工龄和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为缴费年限,在达到规定退 休年龄时按规定享受退休养老保险待遇。
    七、建议通过国家有关方面出台的政策,规定原城市下乡知青农转非后在达到规定退休年龄前一直没有就业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或在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条款规定后仍然符合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还可以按照国家和各地有关规定纳入户口所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八、建议通过国家有关方面出台的政策,对知识青年下乡期间工龄如何计算的问题作出如下明确规定:1.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插队参加劳动的时间,可与招工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连续工龄;他们参加工作的时间,从下乡插队之日算起。2.知识青年下乡期间计算为工龄的时间,必须是在农村参加劳动的时间。返城后等待分配工作的时间,不得计算为工龄。3.下乡知识青年在一九七0年至一九七八年期间,从农村被推荐或考入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学习的,其在校学习期间,可以计算为工龄。
    以上建议仅供有关方面参考。谢谢!
    总之,知青问题并不是哪一个城市的问题。由于知青这个特殊群体中的某些个体,在适应社会等各方面有着不可避免的能力上的差异,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有个别知青在进入晚年之时陷入了困境。因此,解决好部分贫困老知青问题,不仅是营造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更是关注到各级政府行政为民的问题。所以,按照“为民办实事,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对“文革”期间下乡返城后未就业的老知青养老保险问题通过出台全国性的政策实行特事特办,应该视其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解决弱势群体困难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