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老土专栏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8) ---- 我 们 是 雁 阵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8&id=31508) |
-- 作者:老土 -- 发布时间:2007/6/28 18:25:17 -- 我 们 是 雁 阵 寒冬腊月朔风吹,大雁列阵向南飞。人字写在长空上,青春搏得几回回 ——民谣
我 们 是 雁 阵 内 容 简 介
知青运动已经成为历史,但人们无法忘记那段特殊的岁月,那个特殊的群体——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作者采用既像散文又像小说,呈边缘化的新鲜文本试验,以“我”为第一人称,把自己经历的故事原原本本地记述下来,原原本本地讲叙出来,没有虚伪掩饰,没有矫揉造作,真实地反映出当年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并努力剖析自己的灵魂世界,写出其心路历程,从一个侧面,力图反映出知青灵魂的真实。 作者在写作时,眼前会不时幻化出一个庞大的雁阵,把一个大写的“人”字十分庄严地写在广阔的天宇,遂联想到知青这个群体,不也是把一个大写的“人”字庄严肃穆地写在广袤的大地上么!于是,便把该书取名为《我们的雁阵》。 目 录
记忆的价值(代序)……………………………………韩少功(1) 自序………………………………………………………………(1) 第一章 远赴江永………………………………………………(1) 怀揣着一堆小心和忐忑………………………………… (1) 从学校出发…………………………………………………… 登上南去的列车……………………………………………… 第二章 安营扎寨霸王岭………………………………………… 第一篇下乡日记……………………………………………… 第二篇日记…………………………………………………… 第三篇日记…………………………………………………… 赶桃川闹子…………………………………………………… 一种历史的记载……………………………………………… 生活是一幅图画……………………………………………… 看守瓜地……………………………………………………… 收获花生的季节……………………………………………… 闯进来一头野猪……………………………………………… 一次特殊的任务……………………………………………… 住在山墈边上的老太婆……………………………………… 用南瓜熬糖…………………………………………………… 申请加入工会………………………………………………… 在农民夜校上课……………………………………………… 小老弟肖京清………………………………………………… 第三章 农场有个文学社………………………………………… 珍爱这个新的集体…………………………………………… 几个文学朋友………………………………………………… 冬天里的小屋………………………………………………… 第四章 白水那条小街…………………………………………… 在白水蹲点…………………………………………………… 乡村会议……………………………………………………… 去马河采访…………………………………………………… 一件不该发生的事…………………………………………… 挖出一个敌特分子…………………………………………… 从白水撤离…………………………………………………… 第五章 藏在心里的梦………………………………………… 陈大姐………………………………………………………… 我的爱情生活………………………………………………… 陈浩然与吟吟………………………………………………… 偷吃禁果……………………………………………………… 第六章 风雨茅草地……………………………………………… 修建渠道……………………………………………………… 竣工之后……………………………………………………… 剧场里抓出一位书记………………………………………… 虔诚的信徒…………………………………………………… 揪出一个走资派……………………………………………… 星夜赶赴县城………………………………………………… 快乐的日子…………………………………………………… 路儿队长……………………………………………………… 中国的“巴顿”……………………………………………… 饭没有煮熟…………………………………………………… 同室操戈……………………………………………………… 没有让我沉论………………………………………………… 山雨欲来……………………………………………………… 集体出逃一…………………………………………………… 集体出逃二…………………………………………………… 第七章 避难长沙………………………………………………… 上户口………………………………………………………… 在工农兵文艺造反联络站里………………………………… 遗憾与焦渴…………………………………………………… 返回江永……………………………………………………… 第八章 动荡不安………………………………………………… 在文化馆里…………………………………………………… “9·13”事件……………………………………………… 批斗韩少和…………………………………………………… 一幅油画像…………………………………………………… 何清华与易宇欣……………………………………………… 冬日的早晨…………………………………………………… 打猪草………………………………………………………… 陈指导和他的老婆…………………………………………… 迟来的爱……………………………………………………… 农场被撤……………………………………………………… 下到里村……………………………………………………… 第九章 转点浏阳………………………………………………… 离别江永……………………………………………………… 到生产队报到………………………………………………… 进来一个矮矮墩墩的后生…………………………………… 第一天出工…………………………………………………… 写语录牌……………………………………………………… 作画在山里人家……………………………………………… 双抢时节……………………………………………………… 参加“忆苦思甜”大会………………………………………… 苦辣辣的酒…………………………………………………… 渠道工地上…………………………………………………… 平谈无奇的生活……………………………………………… 红薯糖………………………………………………………… 第十章 终于完成了一个男人的蜕变…………………………… 接回女友……………………………………………………… 一只被解救的受伤的羔羊…………………………………… 一个充满温馨的日子………………………………………… 第十一章 栖身之所……………………………………………… 有了一间小小的“土谷祠” …………………………………… 山中夜宿……………………………………………………… “木落霜清”…………………………………………………… 泥水匠四叔…………………………………………………… 养猫…………………………………………………………… “归园田居” ………………………………………………… 第十二章 跋涉在一条弯弯的小路……………………………… “记住,好好写”……………………………………………… 一首小诗……………………………………………………… 接受审查……………………………………………………… 第十三章 战斗在三线建设工地………………………………… 行军途中……………………………………………………… 一床蚊帐……………………………………………………… 熊清泉书记的鼓励…………………………………………… 第十四章 在故乡这块热土上…………………………………… 故乡的份量…………………………………………………… 一个“右派分子”的文稿……………………………………… 无法给弟弟解说清楚………………………………………… 第十五章 修建湘黔铁路的那些日子…………………………… 驻扎在木江坪………………………………………………… 在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里………………………………… 湘黔铁路胜利通车后………………………………………… 第十六章 家,一个美丽而甜柔的名词…………………………… 母亲…………………………………………………………… 那天,我满三十……………………………………………… 初为人父……………………………………………………… 儿子…………………………………………………………… 我们共同的创作……………………………………………… 母亲与妻子…………………………………………………… 第十七章 啊!我的父老乡亲……………………………………… 七爹与狗……………………………………………………… 八叔…………………………………………………………… 兴叔…………………………………………………………… 刀客杨………………………………………………………… 罗四与四嫂…………………………………………………… 菊儿…………………………………………………………… 第十八章 在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里………………………… 公社要组织文艺汇演………………………………………… 发现自身的价值……………………………………………… “冯大哥,祝你一路顺风” …………………………………… 第十九章 走上讲台………………………………………… 接替母亲的语文教学………………………………………… 值得骄傲的学生们…………………………………………… 莫名其妙地成了嫌疑犯……………………………………… 第二十章 新的旅程……………………………………………… 县知青办来了招工通知……………………………………… 办理招工手续………………………………………………… 风雨兼程……………………………………………………… 第二十一章 知青,这个庞大的雁阵啊…………………………
记忆的价值
——代序朱赫《我们是雁阵》 韩少功 当那一段用油灯温暖着的岁月渐离我们远去,“知青”这一个名词是愈来愈显得生疏了——尤其是对于流行歌哺育下的新一代人来说。时光匆匆,过去之前还有过去,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井田制,忘记了柏梁体,忘记了多少破落王府和寂寞驿站,为什么不能忘记知青? 毕竟有很多人忘却不了。 乱石横陈曲折明灭的一条山路,茫茫雪原上悬驻中天的一轮蓝色新月,某位背负沉重柴捆迎面走来的白发老妪,还有失落在血红色晚霞中一串串牛铃铛的脆响……这一切常常突破遗忘的岩层,冷不防潜入某位中年男人或女人的睡梦,使他们惊醒,然后久久地难以入眠,看窗外疏星残月,听时间在这个空阔无际的清夜里无声流逝。 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最深的梦境已系在远方的村落,似乎较难容下后来的故事。哪怕那故事代表电大或函大文凭,代表美国或日本的绿卡,代表个体户酒吧里的灯红酒绿,它们都显得模糊和匆促,匆促得无法将其端详,更无法在梦境里定格出纤毫毕致的图影——如那远方的村落。 缘由也简单:多因了苦难。 人很怪,很难记住享乐,对一次次盛宴的回忆必定空洞和乏味。惟有在痛苦的土壤里,才可以得到记忆的丰收。繁盛的感受和清晰的画面,存之经年而不腐败。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间的一场政治和经济危机是如此盛产着记忆。数以百万计的青年学生被抛入穷乡僻壤,移民运动的规模几乎空前绝后。这些青年衣衫褴褛,心身憔悴,辗转于城乡之间,挣扎于贵贱之间,求索于文明与野蛮之间,一任命运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他们常常以日当年地守着油灯企盼,企盼着近乎空白的未来。他们多年后带着心灵的创伤从那里逃离的时候,也许谁也没有想到,回首之间,踉跄之际,竟带走了几乎要伴其终身的梦境。 这梦境仅仅属于他们自己。不仅后辈人将讨厌任何用作炫耀和教诲的苦难,连他们曾密切相关的友人,也毫无义务要把他们的苦难看得特别要紧。我曾返回当年落户务农的乡村,陌生的新一代农民已行行列列地高大着,对寻访旧地的知青只能漠然。一些旧相识已多老态,谈起往事也只能闪烁其辞只鳞片爪,像谈起远古一个模模糊糊的传说。除了找到某堵旧墙上半块褪了色的油漆“语录牌”算是当年可笑的遗迹,那里没有纪念碑。 不会有纪念碑,不会有金质勋章,不会有档案馆史料办离退休老知青活动中心,甚至未能熬过那岁月的一些男女学友们,远方的坟前不会有鲜花和新土年复一年。关于遥远村落的梦境,只能默默地属于他们自己。 当然不值得沮丧。时光总是把苦难渐渐酿出甘甜,总是越来越显示出记忆的价值。作为人的证明,记忆缺乏者只能是白痴,是禽兽。作为生的证明,生命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除了记忆还有别的什么吗?难道是舶来的电视机和冰箱?或是吃过了又拉过了的酒肉?幸福已存在了上下数千年,并不是电视机和冰箱时代的专利。幸福也将伴随人类继续下去,行将经历谁都阔绰得根本不用电视机冰箱当然更不靠油灯照明的时候。但是,即便在那个时候,也不是任何人都幸福的,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获得记忆的富有。 步入中老年的知青们,历史已在他们记忆的底片上,在他们的身后多垫了一抹黄土地,或是一面危崖。这使他们继续长旅人生时,脊梁骨多了几分承托和依靠。他们中间的多数人,也许会因此而欣慰,而充实,而通达,多一些前行的沉着。 愿他们在睡梦惊醒时,这本小书能悄悄地陪伴他们到天明。 |
-- 作者:厚哥 -- 发布时间:2007/6/28 21:00:18 -- 祝贺老土 "我 们 是 雁 阵" 长篇知青记实文学作品 在网上发表! 是否可发给我:5537307@126.com. |
-- 作者:潇雨 -- 发布时间:2007/7/14 10:04: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