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图文】 探寻长沙“九井十三桥”【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47740)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5 2:55:31 -- 【公共图文】 探寻长沙“九井十三桥”【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5 2:58:24 -- 老长沙“九井十三桥” 翻开厚厚的长沙市志,上世纪把八十年代地名普查时的统计,长沙称井的街道尚有19处,老长沙素有“九井十三桥”之说法,究竟是那九井一直还是个谜。带着疑问,记者在长沙城中开始了寻找“九井”的旅程。 一找 水风井 水风井位于蔡锷北路偏南一段,南起中山路,北至局关祠,旧时称羊风拐角,相传这里曾有五口水井,水源充足,故叫‘水丰井’,因繁体的丰字很难书写,长沙人干脆写成了“水风井”。据文物部门同志介绍,1988年,此地基建时发现古井一口,呈圆形,直径约一米,井内出土了一件青釉瓷瓶,上有‘大和二年’的铭文,故推测古井建造年代至少在唐代。老人们指着长沙服装城的位置告诉记者,这里原为清代爱国将领左宗棠的公馆,而现在古旧书店处曾是毛泽东创立的文化书社旧址所在,那五口老井,应当就在此段距离间,可惜如今找不到痕迹了。 二找 螃蟹井 螃蟹井是清代光绪年间《善化县志》上可查的一处古井,相传井底有块石头,长0。5米形似螃蟹,井水从石下涌出,清冽甘甜。现在开福区还有老人记得,螃蟹井位置应当是在北起马王塘,西至草墙湾一带,原呈曲尺形,1935年边成四口圆井,今以无存。 三找 泉嘶井 泉嘶井好找,因为天心区现在还有一条泉嘶街,街上有一古代大石磨,麻石上的刻槽还较完整。这口井很特别,听说每到晚间井中就会发出嘶鸣之声,长沙曾有副街名趣对: 东西红木四牌楼,楼中走马。 彭左陈洪五家井,井内泉嘶。 四找 高井 高井有两处,一处在天心区,东起三泰街,北止五一大道西段,井在原湘春园剧场旁边。另一处在浏阳门外。现两处高井均已没了踪影。 五找 丰泉古井 井名就是街名,这是最好的例子,在芙蓉区,就有丰盈里,丰盈西里等街巷,都因为丰泉古井而得名,此井建于清道光八年冬,由60户人家集资兴建,2000年修建蔡锷南路时,丰泉古井被全部拆除,井亦毁。后市政部门在蔡锷南路旁另掘一口,砌以石基石栏,仍名丰泉古井,井周广辟绿地,成为市民休闲场所。 六找 青石井 青石井就在现在的平和堂商厦位置,这里原有一口青石井,原为明吉藩府汲水用井,楹联家易仲威作街名彩对,就有“青石白沙红墙巷,黄泥蓝粉赤岗冲。”只对,把青石井放在色彩对之首。Ki+ 七找 聚福井 芙蓉区鱼塘街照磨巷内,有一小巷名聚福园,聚福井就在这里,它由‘吉福井’雅化而来,原也是明吉藩府汲水井,井为四眼,花岗石井台,排水沟完好,井台西北角立有二碑,碑文因年代久远而风化,碑上略见一些捐款者姓名。今此井已废弃,但其中仍有水,此井已列入市文物部门保护名单。 八找 桃花井 芙蓉区北起织机街,南到小瀛洲,街名桃花井,街中确有一井,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仍在使用。桃花井虽然是条幽雅的小巷,却为旧时戏班汇集之地,民国时期的《长沙市指南》中记载“豫圆”就在此地,曾有‘潇湘第一台’之称,可见戏班之盛行。有对联咏桃花井云:“饮水能歌,桃花古井桃花扇。望瀛可接,第一仙人第一台。” 九找 “平地一声雷” 平地一声雷原是个街名,此名太怪,问了许多老长沙,方请教得由来。在定王台后,解放中路立交桥处,曾有一井“此井可见底,水注旁穴,投翁入汲,洪然有声,俗称平地一声雷”此井又名雷打井,后街以井命名。“平地一声雷”慢慢只有人知道是个地名了。 以下内容为程序代码: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leadcode(\'Content1073256\'); //-->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6 13:05:26 -- 【公共图文】 水风井挖出“水风井”? 考古专家:还有待考证【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水风井挖出“水风井”? 考古专家:还有待考证(图)<-- 标题 -->http://news.163.com 2005-07-25 11:02:51 来源: 红网 网友评论 1 条 <-- 正文 --> 考古专家:有待考证
文史专家:水风井路段古井均称水风井 正处于紧张施工阶段的蔡锷北路,前天在路基下发现一口直径约1.6米的深井,由于地段恰处水风井附近,周边居民纷纷推测此井就是一直只闻其名的长沙九大古井之一的水风井。对此,长沙市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表示“是不是水风井还有待进一步证明”,而著名文史学家陈先枢则认为:“据资料记载,水风井应为水丰井,指的是一个古井群,位于水风井路段的所有古井都可以称之为水风井。” 道路之下突现老井 疑系“水风井”的这口深井位于蔡锷北路99号的正前方。为了保护老井,同时也保障路人安全,施工人员已经用护栏牢牢地将古井围住。老井为鸳鸯双口井,井口直径约1.6米,井底还有不少清水。据了解,好奇的施工人员初步用竹杆测量了一下井深,由井口到水面约有6米,而从井水水面往下到井底,还有3米多,井深近10米。据在场的施工人员介绍,施工过程中,他们刚挖开这一段的路基,这口井就出现在了眼前。由于附近居民表示这可能就是“水风井”,因此施工队迅速将它保护了起来,并等待考古专家进一步确认。 该井见证日军罪行 据家住蔡锷北路的艾先生透露,他的八旬老母就一直住在蔡锷路附近,小时候还常喝这口井的水。根据艾先生转述,从他母亲记事起,这口井就已经存在,而且因为水质清澈甘甜,一直是蔡锷路周边居民的重要水源,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当时日军大举入侵中国,长沙也在战火中沦陷。一天,当时还只有10多岁的万妈妈亲眼看见一个日本兵疯狂地追逐一个长沙姑娘。慌乱中,姑娘一不小心失足掉到了井中,紧随其后的日本兵来不及停脚,也掉了下去。虽然目睹有人落水,但附近居民却都害怕惹上日本侵略军而不敢出门救人,长沙姑娘和日本兵因此丧命。此后,大家再也不敢到这口井挑水喝,只是偶尔打点水来漂洗衣服。久而久之,老井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考古专家:是否为水风井还有待考证 得知“蔡锷路施工过程中可能挖出水风井”的消息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科科长黄朴华一行立即前往现场进行了勘察。在仔细察看过周边状况后,专家表示:“由于没有任何佐证证明,因此该井究竟是不是传说中的水风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不过,专家透露,这口井井口的青砖大小、材质不一,系拼凑而成,其中还包括汉代花纹砖,由此可以推测,井的规格并不是很高。考古专家称,随后会进一步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确认井的真实身份。 文史专家:这一带古井均可称水风井 与此同时,著名文史专家、曾为近日出版的《长沙井文化》一书撰文的陈先枢则认为:“根据资料记载,水风井其实名为水丰井,并非一个井的单有称号,而是指的一个古井群,具体位置应当是在今天的蔡锷路一带,这意味着在今天水风井一带发现的所有古井都可以称之为水风井。”据陈先枢介绍,水风井之名应该来源于《周易》64卦中的井卦,意为水源丰富,风水很好。 陈先枢还透露:据记载,水风井在唐代时就已存在,而水风井这一地点,在康熙年间赵申乔所作的《长沙地名赋》中就已出现。对水风井的具体外形特征,资料中并无记载。(潇湘晨报陈琳) 找到了古代“水风井”?
记者昨日赶到现场,古井位于蔡锷北路97号和99号门面之间,靠近人行道。井内壁用青砖砌成,为圆形,直径约1.5米,井底依然有水,但比较浑浊,水面距离井口约10米,但看不出井水有多深。井口残留了石眼的痕迹,可以看出有4个眼。古井现在已经被围栏保护起来,还架了一个摇臂,旁边堆放着从井里清理出来的青砖。几位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之前并不知道这里有一口井,古井被埋在马路下有多久不得而知。不过有趣的是,好几路公交车的车站就设在旁边,站名赫然就是水风井。 这口古井真的是传说中的“水风井”吗?记者随后采访了市文史专家、《长沙井文化》一书的撰稿人陈先枢。陈先枢表示,古代长沙蔡锷路、中山路一带的井特别多,但要确认“水风井”究竟是哪一口井却不容易。早在清康熙年间,水风井就已经是长沙城的一个地名,而不是指哪一口井,所以即便历史上确有这样一口井,今天也难以考证了,更多的在于其地名上的意义。1988年,在不远处的长沙服装城(原清爱国将领左宗棠的公馆)就发现了一口古井,被怀疑是古水风井。如果笼统一点来说,日前发现的这口井正好位于水风井一带,称呼它为“水风井”也无不可。 关于“水风井”这一名称的由来,陈先枢表示,有两种解释: 一、水风井又名水丰井,原有5口水井,水源充足,古名水丰井,因繁体的“丰”字笔画复杂,难于书写,故简化为“风”; 二、水风井三字源于对《易经》中“井”卦的拆析,意为有水有风的地方,生命就生生不息。 市考古研究所一名工作人员也表示,该井是否为“水风井”还有待考证。 《长沙井文化》中记载,水风井的具体位置是蔡锷北路偏南一段,南起中山路,北至局关祠,旧时又称羊风拐角,是长沙七大菜市场之一。长沙许多街巷纷纷以井为名,就连农村的集镇,也常以井来指示方向和位置。据上世纪80年代初地名普查资料统计,长沙城区以井为名的地名72个,农村以井为名的地名208个。虽然今天许多井已经不复存在,但这些地名却流传下来,成为古城长沙的文化遗产。(长沙晚报林俊)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6 13:17:38 -- 水源充足,故名水丰井... 据1948年7月统计,长沙市区共有水井3446口,在1700多条大街小巷中,平均每条街巷有两口水井。又据不完全统计,清代长善两县共有各种石桥、木桥、便桥508座。 因而长沙城以井、桥作街名的街巷不少,上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时统计,长沙市称井的街道尚有19处,称桥的有18处。著名的“井桥”,旧有“九井十三桥”之说。但究竟是哪九井、哪十三桥,民间说法不一。 水风井即是九井之一,位于蔡锷北路偏南一段,南起中山路,北至局关祠。旧时又称羊风拐角,是长沙七大菜市场之一。 相传原有五口水井,水源充足,故名水丰井。因繁体字“丰”为“豐”,难于书写,故简化为“风”。位于此地段的长沙服装城原为清爱国将领左宗棠的公馆。1988年基建时发现古井一口,井呈圆形,直径约1米,疑为古水风井。井内出土的一件青釉瓷瓶上有“大和二年(828)”的铭文,故古井建造年代至少在唐代。1920年毛泽东创立的文化书社曾搬迁至水风井今古旧书店处,房屋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水风井街口“怡丰斋”商场系遵道会教堂旧址。 |
||
-- 作者:灵灵仙子 -- 发布时间:2007/12/6 19:11:32 -- “九井”中为何没有大名鼎鼎的“白沙井”?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6 20:20:45 -- 友情复:(灵灵仙子) “九井”中为何没有大名鼎鼎的“白... 或许是史记不祥...记者在长沙城中开始了寻找“九井”的旅程... 究竟是哪九井、哪十三桥,民间说法不一。 而“白沙井”不需要寻找了,方不在寻找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