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图文】长沙火宫殿"火"文化考析【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47696)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4 19:12:40
-- 【公共图文】长沙火宫殿"火"文化考析【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
★
长沙火宫殿"火"文化考析
★
.
动感视频 记录生活
优美图文 大家报道
长沙火宫殿"火"文化考析
1.火宫殿背景
全国的老字号原有2000多家。1993年原国家内贸部颁发"中华老字号"金匾,长沙市第一批挂牌的不到20家,其中包括火宫殿、杨裕兴、玉楼东等一批老字号。近代历史上,长沙老字号最鼎盛的时期,曾超过200家。但现在,屈指可数的也不过20余家。研究和保护这些老字号就成了当务之急。
位于长沙市坡子街的火宫殿酒家是一家弛名中外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被誉为湘风小吃的源头、湘菜的主要代表,有着深远的历史。火宫殿过去是一座祭祀火神的庙宇,又名"乾元宫",始建于清乾隆12年(公元1747年),距今已有250余年。晚清时期,发展成为祭祀、看戏、听书、观艺的庙市。民国时期,摊担罗列,成为小吃闹市。几乎可同北京的天桥、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相媲美,是长沙乃至湖南的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于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大众场所,特别是火宫殿的风味小吃享誉三湘。两个半世纪的品牌,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光临,更使火宫殿名扬四海。
2001年,火宫殿响应市政府建设坡子街"美食一条街"的号召,对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火宫殿进行了改扩建装修工程,共耗资1000多万元。如今,长沙火宫殿有限公司发展成为拥有坡子街总店、东塘分店、五一分店的大型餐饮企业,总面积近10000平方米。
2.火宫殿文化起源及发展
长沙火宫殿的火文化要追溯到我国古老的氏族部落时期。那时人类已广泛地利用火来煮食和取暖,但因用火不慎,常造成灾难。为减少火灾,约公元前26世纪-公元前21世纪,帝喾就任命有专门管理火源的火官。《史记o楚世家》记载:"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罗泌《路史前记》卷八记载:"祝融氏,一曰祝和,是为祝融氏……"因管理火源有功,死后葬于南岳衡山,并建祝融庙,名曰"祝融峰"。为了纪念这位火官,在长沙坡子街便建设了"火神庙"。
至清乾隆12年6月23日(农历),火神庙重修落成,以后这一天就定为火神寿辰祭日。每年这天,地方官府出资筹办隆重的祭祀仪式,地方商会组织商家参与。祭祀后,人们抬着火神爷绕城游行。
到了清道光3年,坡子街已是商铺林立。乡绅蔡世旺带头倡导集资扩建火宫殿,把原来的火宫殿规模扩大了几倍。新建的火宫殿,以火神庙为中心分成前坪后院,新建了石牌坊、古戏台、财神庙、弥陀阁、普慈阁,形成占地16亩的一个大型庙宇群建筑格局。每当早晨,火宫殿晨钟敲响;午时,钟鼓齐鸣;下午6时,击鼓;火宫殿那悠扬的钟鼓声伴随飘缈香烟,弥漫着浓郁的火庙文化。文人雅士都爱来此喝茶听戏。
自有火神庙以来,长沙古城对失火的民居、商家都有规定,即民家失火,都要来拜火神爷;商家失火还要请戏班唱三天大戏。有庙会、庙戏,便引来不少人赶庙会,看戏、听书、看杂耍。火宫殿由于规模不断扩大,它的庙产也不断增多。在长沙郊外有田庄10余处,田租曾达1600担;长沙城内,特别是坡子街一带,有房屋多栋,门面7个。据考证,清嘉庆23年(1818年)《善化县志》城图和清同治10年(1871年)《长沙县志》省城图均标注有长沙"火宫殿"或"乾元宫"。
民国16年(1927年),由老九芝堂、西协盛、余太华等8户殷实商家组成董事会,负责管理火宫殿庙产,主持庙政日常事务。人称"老八家"或"老八董"。
民国27年(1938年),一场人为的"文夕大火"[注1],长沙城被烧成一片废墟,火宫殿只剩一座古牌坊幸免。民国30年(1941年),火宫殿成立以老九芝堂、西协盛药号等为董事单位的新董事会,决定募集资金重建火宫殿。新董事会成员,后被人们称为"新八董"或"新八家"。虽经"新八董"努力,终因国内战乱,经济萧条,火宫殿只恢复了一座火神庙,火神菩萨也没雕成,只用一块写有"赤皇上品三炁火官洞阳大帝南丹纪寿天尊神"的木牌位代替。火神庙进行了简单的恢复,在庙前搭棚叠架,摊贩云集,小吃兴盛仍不减当年。民国31年(1942年)年末,经董事会与小商贩共议,火神庙前坪由北向南搭简陋木架棚屋48间,分成四线,名曰:"东成"、"西就"、"南通"、"北达",使火宫殿以小吃为主的市场更具规模。
1958年,在长沙市政府支持下,新建东西对峙的两层宫殿式楼房,结束了木棚为市的历史。火宫殿的小吃、湘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文革期间破"四旧",又把火宫殿拖入劫难中,古牌坊上雕刻的人物、花鸟虫鱼被一扫而空,火神庙被破坏,火神牌位也被人拿去当了饭桌。
2000年,长沙市政府决定兴建以火宫殿为龙头的坡子街民俗小吃商业街,以发扬火宫殿风味小吃传统,发展长沙饮食市场,提升长沙历史名城品位。火宫殿在长沙市政府的支持关怀下,经历了近一年改建扩大,恢复了火神庙、古戏台、石牌坊、火宫茶馆,修饰了古牌楼,新建了美食街、宴会楼、水池凉亭。扩改后的火宫殿虽没有恢复到旧时的原有规模,但以火神庙为中心的古建筑群重现了昔日的"火宫四景"。
3.湖湘地域性文化
(1)湘楚文化及精神
在中国历史中,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楚文化有800多年的历史,影响深远,她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1]自古湖南属楚,湖湘文化便继承了楚巫文化的激越、浪漫、好奇和对火的崇拜。湖南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湖湘文化激越冲突的个性。湖南为内陆盆地,地形东西南三面环山,对北敞开,冬季:凛冽的西伯利亚寒潮滚滚南下,长驱直入湖南全境。夏季:南方的烈日加上湘北洞庭湖大水面的蒸发,使三湘大地热气郁积而不得散发,气温可高达41摄氏度。春秋两季:三湘大地时而受西北的冷锋控制,时而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故气候多变,时晴时雨,骤冷骤热。三湘人民祖辈所感受到的恶劣气候培养了湖南人认同天道变化无常的道理和不屈的奋斗精神。[3]湖南自古为兵家首征之地,元代初年及明末清初,多受战火,十室九空。经中央政府鼓励和安排下的大规模移民,移民主要来自江西和四川等地。移民进入新的环境其最根本的特点是吃苦耐劳和拼搏奋发的精神。这在另一角度说明了今天湖南人火辣性格的来源。同时近四百年的传统思维奠定了湖湘文化讲究格物致知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从王船山的评述宏论,到魏源的洋为今用,到曾国藩的笃实学风,到毛泽东的《实践论》,其"唯实"的思想路线是前后相继的。而正是这些人文地理因素支撑起了今天的"火宫殿"。
www.dolcn.com
(2)湖南辣文化
湖湘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辣文化则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
中国自古讲究的是中庸之道,中国人性格在善良、和平的另一面往往就是柔弱、保守、容易妥协。而湖南人的性格是中国人中最有特色的一种,湖南人倔强、刚烈、直率、热情似火又爱恨分明。这种性格在饮食方面又有着明显的体现。湖南有句俗话"无辣不成宴",一句话道出了湘菜的精华就是辣。辣椒是在明末从美洲传入中国的,但起初只是作为观赏作物和药物,进入中国菜谱的时间并不太长。进入中国后,辣椒才有了蕃椒、斑椒、辣枚等名称。辣椒从海外传入中国,在承载了湖南文化后又被中国著名湘菜烹饪大师许菊云带到了海外。传统研究表明湖南因为地域气候恶劣,湿气极重,食辣主要是去湿驱寒。但辣椒在湖南人的心中绝不仅仅是调味品,辣椒因环境而具有生命力,而辣椒又赋与了食辣者革命情怀。火辣的口味正体现了湖南人火辣的性格,火一般的热情、刚烈;辣椒一般的倔强、直率,无不印证着湖南人不屈的奋斗、吃苦耐劳和拼搏奋发实事求是的精神。[4]火宫殿更是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发展出了多种极具风味的湖南小吃。
4.火宫殿文化的当代解释
基于对火宫殿发展史的了解和对湖湘文化的分析再来看火宫殿文化的符号系统。火宫殿文化的核心就是"火宫殿"这三个字。可以说这三个字是湖湘饮食文化的代表,即其"符号"。它包含了南方对火神崇拜的楚巫文化,包含了湖南的地理文化,也包含着湖湘独特的饮食文化。清末大书法家何绍基为火宫殿题写了"火宫殿"的店名并撰写了"象以虚成,具几多世态人情,好向虚中求实;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从苦里回甘"的楹联,挂在戏台两侧。横匾为"一曲薰风"。著名书法家、字圣、实业家黄自元为火宫殿书写"乾元宫"三字。"乾元宫"取自《周易》"乾元亨利贞"之句。这块牌坊一直保留到新中国建立,后由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题重新写了"火宫殿"店名。其笔法沉稳苍劲,将火宫殿悠久的历史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店名和标志,它具备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
"火宫殿"这个符号中的主要元素就是"火"字,而这正与楚巫文化息息相关。《说文》云:"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注曰:"与木曰,东方之行;金曰,西方之行;水曰,北方之行相俪成文。"《说文》将火的概念与方位,五行的结合。因为南方气候较为炎热与潮湿的关系,故将火归属于南方。如上文所述,古中国南方的文明发展相对落后,地理环境相对较为恶劣,巫术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而火则在巫术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把火当作是一种神秘力量,以为火是可以用来驱除恶魔及作人神媒介,能够带来好运并且消灾袪病,很多祭神仪式都离不开火。另外还可从古代楚民族的火文化得知,楚人一向以"日神的远裔,火神的嫡嗣"自居,因此从远古及先秦开始即有祭火神兼祖神的圣节,每当农夏历六月的祭大火神祝融和小火神灶神的庆典中,就蕴含祭祀火神兼祖先神祝融的意味。[5]因此,可以说今天的湖南人是火的民族。一直以来楚巫文化对神秘浪漫的向往及湖南人认同天道变化无常的道理和不屈的奋斗精神,使得火当之无愧的成为了湖南方文化的精神象征。毛泽东主席曾经对中国革命做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的评价,寓意革命的烈火将洗礼整个中华大地。所有这些无不说明了火在中华民族尤其是湖南人的心中占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可以说湖南人都有着"火"的情结。
在这里,火、祝融、火神庙等等都属于火宫殿这一符号的能指部分,而所指当然就是湖南人的"火情结"以及与之相关的庙会、饮食等文化了。
祝融火神、乾元宫、火宫殿等等符号都属于基本的或自然的题材。这样由被当作基本或自然含义的载体的纯形式构成的世界也就成了由客观母题构成的世界。这样人们看到的只是火神的塑像和庙宇。
事实上湖南人看到祝融火神、乾元宫、火宫殿时联想到的却是盛大热闹的庙会和丰富多彩的小吃。因为自古火神庙就是祭祀火神的地方,而长沙独特的"有火灾就要请戏班"的规定则更是让火宫殿成为了集戏曲饮食等文化于一体的场所。庙会体现了湖南人的"火",每到这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饮食则突出了湖南人的"辣",各种美味的湘菜都透着那股辣劲。"想看热闹去庙会,想尝湘菜来火宫。"这种联想已深入长沙人的心中。这种作为现象意义的层次是指发现和解释事物和图像的故事、寓言等传统意义,即现实的特定主题的解释联想。
当把事物作为社会史和文化史中某些环节凝缩了的征兆,而进行解释,在这里上文所述的楚巫文化、湖湘的"火"的精神甚至是恶劣的地理环境和饮食中的辣文化则正是祝融火神、乾元宫、火宫殿等符号产生的历史根源。研究表明,火宫殿并非像人们想象的由单独一家店铺发展而来,而是一个庞大庙市的集合。如果没有火崇拜、火神等一系列的湖湘"火文化"就不会有火神庙;也不会有庙会;更不会有依附火庙的小吃市场;当然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火宫殿。而湖南的辣文化则是火宫殿发展至今的最大特色。又如,火宫殿的标志性牌楼正面书"火宫殿"而背面却书"乾元宫"。相传"乾元宫"名不仅仅取自《周易》,还有另一层意思。老长沙有句顺口溜"进门火宫殿,出门乾元宫",在长沙方言中"乾元宫"谐音"钱完工"即钱花光了,意思是指凡到火宫殿来不花光身上所有的钱是不会离开的。这类解释无疑是来源于地方语言文化。
以上均为地域文化的典型表现,说明火宫殿文化的形成与湖湘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从图像学的角度解释了祝融火神、乾元宫、火宫殿等这些符号的民族根源。
5. 结束语
近几年火宫殿成立有限公司以来,逐步意识到自身的品牌问题。在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古戏台、茶楼等传统建筑,同时重新设计了公司标志,统一了企业形象,其CI正在申报中。并在广场中恢复了"西洋镜"、"转糖"等传统节目。但就其新标志来说虽然突出了火宫殿牌楼的形态,但却忽略了"火"这一重要元素。正如上文的分析,真正应该突出的正是火文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符号的价值,将支撑火宫殿的传统火文化发扬下去。
通过运用符号学和图像学的方法研究火宫殿文化,可以窥见其中蕴涵的楚巫文化和湖湘精神。"火宫殿"作为符号,所代表的不仅仅是饮食文化,更是古楚国将火视为圣物,将火神视为祖先的体现。它的形成与湖南人火热的性格和湖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这里绕开了火宫殿里的菜式及其古典的装修,将火宫殿的能指与火文化的所指联系起来,找到了传统符号之所以形成的社会、自然因素,更好的解释了符号的功能语义约定。为以后正确运用"火宫殿"等传统符号打下了基础。
在科技发达、社会飞速进步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在逐渐习惯高效率工作的同时也接受了洋快餐的进入,而以"火宫殿"等为代表的传统饮食则渐渐被人淡忘。现在提起"火宫殿",年轻一代只会想到那是一个中式酒家,很少有人知道其所代表的楚巫文化和湖湘精神。因此收集、整理并解释传统符号将有助于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地域文化。
--------------------------------------
心理测试我是这样的运动迷:
什么样的比赛有如天空中绚丽的烟火,虽然短暂但是比赛中所散发人意志力却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当然是在竞技场中的体能竞赛,例如100公尺短跑、跳高、跳远、撑杆跳等,你向往的是奥运精神,强调追求人类更高、更远、更快的精神。那些在田径场上竞技的选手们,他们肌肉的爆发力与为追求成功及向极限挑战的勇气让人钦佩。每当选手刷新世界纪录,观众也随着手舞足蹈欢呼庆祝。你希望看到人性中不畏艰难的精神并克服体能上的限制,因此选择这张塔罗牌你绝对是体能竞赛的忠实观众。
[湖南知青公共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