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1/28 16:46:55
-- 【公共图文】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⑴左翼部队从毛尔盖索花寺集结开进,经屈锦桥、麦拖岗、色既坝,进至年朵坝 1935年8月21日~28日,红一军团首长有三份往来电报可供参照: 林彪关于红二师到腊子塘情况致聂荣臻等电 (1935年8月21日8时) 聂(荣臻)抄转周(恩来)、徐(向前)、陈(昌浩): 一、二师于十七时到达腊子塘露营。 二、由毛(尔盖)到腊(子塘)约八十里,路平好走,途中无人烟,须过五次河,因天雨,水深及流速均正在增加,此刻水深约七十生的。 三、编入四团之二九四团共三百余人全无雨具,通身透湿。 四、腊子塘从前有牧牛及架帐棚遗迹。今晚各部均在雨中拥坐,此地树林甚少,不能全部搭棚子及烧火。 林 二十一日十八时 ——《红军长征•文献》第640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说明: ①上电括号内容为引者加注。 ②生的:英语“厘米”之音译。 ③腊子塘:当地无人知晓该地名,按国民党军当时军用地图标示,“在毛尔盖北35公里处”。 红二师进入草地两天后的2月23日晨,聂荣臻红一军团主力和红军大学也随之跟进,26日下午,在年朵坝以北宿营。 聂荣臻关于毛儿盖至班佑间道路情况致彭德怀、李富春电 (1935年8月26日) 彭(德怀)、李(富春)并转周(恩来): 一、我率军直、一师及军委纵队已超过色既坝约四十里处露营,无森林,高地尚干燥,明日可到班佑。 二、由毛(尔盖)第一日到腊子塘约六十里,路大好走,架有树棚可宿;第二日到分水岭,行程约五十里,附近有森林,好露营;第三日到后河七十里,无株树,可寻我们露营形迹择地露营。昨夜无雨,尚无大苦。
荣臻 二十六日十四时 ——《红军长征•文献》第64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说明: ①上电文中括号内容为引者加注。 ②根据电文中所述行程与我们实地踏勘情况综合研判,上电中“色既坝”疑为“年朵坝”之误。“色既坝”位于“分水岭”(麦拖岗)与“年朵坝”之间(年朵坝之西南,分水岭之东北)。 ③根据我们实地踏勘并参照GOOGLE卫星地图,可以大致辩析聂电所言地名大体位置。从里程上来看,翻过了分水岭(麦拖岗)不远即是色既坝(今色迪坝),色既坝到年朵坝的行程与聂电所称行程大致相符。 ④后河:可能是由“年朵坝”的汉译意“后邱”而来,或者是与年朵坝相距不远的某地。时任红五团政治委员的赖传珠(当时负伤休养)曾在8月23日日记中记载:“到后河及元旦坝露营”——这里的“元旦坝”显系“年朵坝”讹音之一。一个人不可能在两处宿营,故此处“后河”与“元旦坝”或系一处,或至少相距不远。(《赖传珠日记》第30页,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月28日,红一军团全部到达班佑。林、聂首长当晚即向三军团彭、李首长通报情况: 林彪、聂荣臻关于红一军直属队及红一师已到巴西致彭德怀、李富春电 (1935年8月28日) 彭、李: 一、我们率直属队及一师今日已到巴细宿营,二师留班佑警戒。班距巴二十五里。 二、巴细大于毛儿盖,其东北之阿西(相距二十里)又两倍大于巴细,两处粮食均多。 三、在来路半途有标示,去班佑一百里系严朵坝(此句与后句矛盾,可能系原电有误——引者注),严距班约一百六十里。 四、一师及军直队明日开阿西。 林、聂 二十八日二十时 ——《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64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说明: ①巴细:即巴西,又名“长安”。 ②阿西:这里是指阿西茸(藏语意即农业阿西),另一个“阿西”在今若尔盖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当地人称“草地阿西”或“牧业阿西”。 ③年朵坝距班佑的行程:据《红军长征•文献》编者称,“据《前敌总指挥关于右路军行动计划的命令》所附之图上标示,严朵坝系在班佑以南170里。”(《红军长征•文献》第646页注释二,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现在213国道通过两地,距离约为60余公里,考虑到国道是在当年湿地填充后大段直线的连接,而当年红军是沿山丘脚尽量避开湿地蜿延绕进,故林、聂上电和《前敌总指挥关于右路军行动计划的命令》附图标示的行程与实际行程相比,应该说是大体吻合的。
根据以上判读和分折,再参照GOOGLE地图截下的卫星图片,辅以“在无敌情顾虑及战斗需要的情况下,行军原则就易不就难,就捷不就迂”的原则作为分折基础,更辅以实地踏勘,我们大致可以对当年右路军过草地的行军路线作出相对清晣的复原:红军当年行进的路线基本上是沿山谷谷脚傍着山谷中的湿地蜿延前进,在翻过分水岭(即麦拖岗)后不远,即进至“色既坝”(今名“色迪坝”)。尔后,取捷径傍着从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一串山谷向年朵坝前进——这山谷间的湿地,就是著名的“年朵坝沼泽”。 参见插图2:红军右路军左、右翼部队行军路线在年朵坝汇合。 插图2:红军右路军左、右翼部队行军路线在年朵坝汇合 ⑵右翼部队从卡龙集结出发,经腊子山、洞垭(冬亚卡),进至年朵坝 右路军右翼部队从腊子山、经洞垭(今冬亚卡)进至色既坝的路线我们尚未实地踏勘过,但通过GOOGLE卫星地图,还是可以比较清楚地辩析出他们当年的行进路线,他们到达的“色既坝”的地点,在左翼部队以东约20~30公里处。尔后按地形取捷径,从与左翼部队平行相邻的另一条谷地进至年朵坝(参见插图2:红军右路军左、右翼部队行军路线在年朵坝汇合)。 敌方有关档案文献也有相关记录:“八月二十三日,由毛儿盖、哈洞北窜之匪约千余,经严垛坝附近之阿细(?)到达班佑、冬房附近,……”(《胡宗南部与长征红军在四川上包座附近战斗详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附卷》第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年朵坝位于现在的213国道西侧,这在当年是一个枢纽性的地标:向南经浪架岭(今朶里台即为浪架岭的一个垭口)可去黄胜关、川主寺、松潘;向东翻越一个山垭即可脱离草地进入林区,经“马蹄子”(或“马旗子”)进入包座河谷,与当年的松甘驿道相接。这条“松甘驿道”可以通达上下包座、和巴西、阿西茸、求吉寺地区。右路军原本是可以选择这条路线北进,但可能是因为当时上下包座有敌情,敌胡宗南第四十九师正经黄胜关、两河口进入包座河谷等等缘由,右路军不得不冒险继续沿草地北进。 我们在2005年十一大假期间,曾从毛尔盖索花村出发,沿右路军左翼部队路线进至色既坝(今色迪坝)。红军过境时,主要是傍着两翼山坡坡脚,在谷地边缘蜿延前行,可能会不时跨过谷地间的沼泽地。这些沼泽地如今大部分已经干涸,且两端都建有一些奶场路(当地奶场为向牧民收购鲜奶而建),但沟壑纵横,湿地仍然十分泥泞,摩托行进十分困难,特别是翻越无路可行的麦拖岗(长征日志记录中称为“分水岭”),仍然非常艰苦,估计毛尔盖索花村——色既坝(色迪坝)间概略行程50~60公里左右(因为在穿越期间多次迷路,多次辗转徘徊,我们现在已难以准确复原出其间的里程)。遗憾的是,当时我们尚未装备GPS,未能将其间地标作详尽标示,只能根据我们踏勘记录与GOOGLE地图作了一些地标标示备考。 右路军右翼部队的路线我们尚未作过踏勘,但经向当地人士查询并与GOOGLE地图相互参照,也基本上能还原出他们进入草地的路线。这一条路线是沿腊子山东坡谷地前进,在翻过洞垭之前基本没有沼泽地——在翻越洞垭(今冬亚卡)后,才算真正进入了草地。估计他们从腊子山东坡谷地到达色既坝的行程要略大于左翼部队行程。 ⑶左、右翼部队在年朵坝合为一路,向班佑前进 右路军左、右翼部队的行军路线在年朵坝合交汇后,实际上合二为一,继续沿班佑河下行北进。这条路线基本上与现在的213国道重合或平行,地势比较平坦宽阔——红军长征有关历史文献称为“大草地”,又处于草地边缘,所以红军在此间的行军速度大大加快,仅2日左右即进至班佑。 这条行军路线基本上是勿庸置疑的:右路军左、右两翼部队到了年朵坝,如果不能向东进入包座谷中的松甘驿道,那么要去班佑的最捷路线,就只与现在的213国道重合或平行的这一条路线。 当然右路军左翼部队还有一条可能的行进路线:即从色既坝就直接向北,经求吉郎洼向班佑前进,这条路线我们曾驾摩托实地踏勘过,相对来说湿地并不多也不大,除了在求吉郎洼(藏语“寺院马厩”之意,形成村落可能是在红军过境之后)东北要翻越一个山丘(N:103°09′43.6″;E:33°23′53.4″;H:3660m)外,一路上都没有大的障碍。如果红军当年侦察到位,又有“通司”带路,选择这条道路应该是合乎情理的!目前尚不能排除右路军左翼部队有部分单位经这条路去班佑的可能。所以虽然缺乏相关实证,我们还是在自绘的路线复原图上还是作出了相应标示,以备方家继续考证。 参见插图3:红军右路军经年朵坝向班佑前进
插图3:红军右路军经年朵坝向班佑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