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图文】 全国唯一的红卫兵墓群据传将拆除【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44931)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1/2 14:13:03
-- 【公共图文】 全国唯一的红卫兵墓群据传将拆除【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1/2 14:15:53
-- 【公共图文】 全国唯一的红卫兵墓群【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公共图文】 全国唯一的红卫兵墓群【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摄影作品主题背景--重庆红卫兵公墓
《遗忘》 
你什么都不记得了不记得了。 只剩下不知不觉的日子无缘无故的欢笑。
你什么都不记得了不记得了, 曾经血雨腥风、遍野哀号。 谁都无路可逃,无路可逃。
你也曾伤痕累累, 你也曾命如芥草。 可是你什么都不记得了不记得了。
今天的餐桌上, 连动物的尸体都是那么美丽高雅地细刻精雕。 你什么都遗忘了都遗忘了, 只留下那么心安理得的快乐消遥。
你也曾蒙冤受辱,埋头弯腰, 谁没有撒野一把,疯狂一遭。 你也曾因生而跪, 你也曾因死而逃。
可是你什么都遗忘了,什么都遗忘了。 阳光下,你在孜孜不倦地, 教给孩子们做人的诀窍。
走过的路都忘记了,都忘记了, 有多少明枪暗炮、鸡呜狗盗, 有几颗活着的心还在蹦跳? 你难道没沾过血污? 你难道没迷过心窍?
可走过的路都忘记了都忘记了。 在下一个十字路口, 哪个方向是你子子孙孙的人生目标。
《遗忘》文革摄影作品背景介绍:
《遗忘》系列作品是以全国唯一的红卫兵墓群墓碑为创作背景。
红卫兵墓群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公园内,是中国仅存一座基本保存完好的文革武斗墓群。墓园占地约3000平方米左右(约合4.5亩)。
其中113座墓埋着1967年至1968年重庆武斗期间约500名战死的重庆八一五派红卫兵组织成员。死亡者年龄最小的仅14岁(约5人),年龄最大的60岁。
30多年过去了,经历者已渐渐淡忘,年轻一代的更不知此事,红卫兵惊心动魄的过去似乎已被渐渐遗忘……
文革中红卫兵总数加起来超过一亿人!一亿红卫兵的历史就这样被遗忘,这是多么可悲可叹!
那些曾经满腔热血、因愚昧、因愚忠、因誓死保卫而死去的红卫兵好象只是一个虚幻的梦,于今天的现实仿佛没有存在过......
但是当置身于埋了500个因武斗死去的红卫兵墓群(仅仅是重庆的一个派别),当置身于几十座阴森森坟堆、林立的墓碑和荒芜中,看到那一排排刻在碑上死人的名单,刹那间仿佛听到了过去的嘶喊,嗅到了血腥;仿佛看到他们一个个游离的冤魂无处诉说。
我希望《遗忘》只是暂时,正视历史才会真正的让悲剧不会重演。
作者 田太权简介:
1960出生,重庆人
四川美术学院84级(本科)
四川美术学院/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入驻艺术家
2005年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此岸到彼岸”当代艺术展
2005年“裂”作品被澳门艺术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2006年4月四川美术学院举办 “异常感觉”摄影个展
2006年4月参加深圳木生美术馆"来自重庆的坦克"当代艺术展
2006年7月深圳木生美术馆举办 “遗忘” 摄影个展
29 張相片 | 850 次檢視 照片的發表日期 2007年5月16日。 编辑: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1/2 14:30:46
-- 【公共图文】 全国唯一的红卫兵墓群【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公共图文】 全国唯一的红卫兵墓群【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400x300 24k jpg
|  400x300 32k jpg
|  400x300 30k jpg
|  400x300 28k jpg
|  400x300 22k jpg
|
 400x300 22k jpg
|  225x300 14k jpg
|  450x300 30k jpg
|  130x98 4k jpg
|  130x98 2k jpg
|
编辑: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1/2 14:34:39
-- 【公共图文】 全国唯一的红卫兵墓群据传将拆除【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公共图文】 全国唯一的红卫兵墓群据传将拆除【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全国唯一的红卫兵墓群据传将拆除 404个死者,378个“8·15”成员,与其他墓地不同的是,随葬的还有他们的武器——头盔、钢钎、大刀; 伫立墓园,记者不由得想到了刚刚去世的巴金老人,想到了巴老那个生前未能实现的夙愿——建立中国文革博物馆…… “因为房产开发,全国唯一的红卫兵墓要被拆了。”近段时间,这条消息从网上到现实,被传得沸沸扬扬。墓地所在的重庆沙坪坝,开始吸引人们的眼球。 寻访墓园并不难,从沙坪公园后门向西,沿一条石板小路拾级而上,路的尽头是一个用青砖围墙围着的园子。一棵倒掉的大树横在园中的小路中央,阻断了去路。公园的喧嚣在这里止步。 园中矗立着113座墓碑。经过长年风化,墓碑边缘的棱角已经模糊,一些墓碑已经被青苔爬满。 沙坪公园管理处的资料显示,这个园子位于公园碧山湖畔,占地约2100平方米,原本是红岩村女主人饶国模的花园之一,后来成为墓地。到1949年,这里埋葬过 周恩来总理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等13位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工作人员,被称为“ 八路军办事处公墓”。1958年,国务院将“八办”烈士和邓母、周父等人的遗骨火化后移葬到红岩村。 文革武斗开始后,这里成为埋葬武斗死亡人员的地方。 动荡的岁月 “全国目前就这一处,其他都被破坏了。”81岁的廖济科(音)老人站在园子门口,望着围墙上“文革墓群”四个鲜红的大字对记者说。 良久,他摘掉头上的黑色皮帽,带着记者走进这个园子。 “这里埋的,基本上是当年武斗时死的人,都是属于‘8·15’派系的。”廖大爷迈过倒在小路中央的那棵大树,来到一块墓碑前。他把帽子揣进大衣口袋,捡起掉在碑顶的落叶丢在地上。随后,他把手轻轻按在碑身,嘴里喃喃地念着碑身上的两句碑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哎……牺牲……” 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这座碑上镌刻的文字已经不大清晰。除了两句碑文,只能依稀辨认出“8·15战斗团2007团”的字样。碑的下端刻着一串模糊不清的姓名。 “武斗的时候,我就是这个团的。这碑上刻的好几个人,生前我都见过。”廖大爷摸出一根香烟,悠悠地点上。 1966年8月15日,重庆师专(现重庆师范大学)“排炮战斗队”和“轻骑战斗队”两个红卫兵组织,为赶走“四清”工作组,发动重庆大学等院校一共4000余人声援。此后,重庆很多单位纷纷跑到重庆大学,邀请他们帮忙驱赶工作组。为纪念在重庆师专的这次夺权斗争,重庆市造反派红卫兵组织命名为“8·15”。 1967年2月底,重庆造反派组织成立了“革命造反联合委员会”,遭到一些人反对。这些反对者们自行成立了与该委员会对立的组织“反到底”。 从成立开始,“反到底”就与“8·15”存在摩擦。这种摩擦一开始只是互相辩论,偶有肢体冲突,但从1967年4月开始,围绕是否拥护当时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两位干部的问题,两派开始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冲突,持续时间接近两年,由高音喇叭对骂逐步升级到用钢钎、铁棒搏斗,最后竟然出动坦克、装甲车对攻,一夜发射高射炮弹一万余发,震惊全国。 根据官方统计,从1967年夏到1968年夏,“反到底”和“8·15”组织共发生武斗31起,动用枪、炮、坦克、炮船等军械兵器24次,死亡645人,其中“8·15”组织有404人埋葬在沙坪公园的这个墓群里。 “那时候,我才43岁,住在沙坪坝,”廖济科大爷说,“一开始的时候,我也和年轻人一起去‘打仗’。到后来,他们动了枪炮,我就再不敢去了,有人叫我,我都推说有事。再后来就和他们疏远了。要不然,我可能就埋在这里了。” 三十多年来,廖大爷没事时都要到这个墓群里走一走。“一开始的时候经常来,后来就少了,一两个月来一次。抽支烟,坐一坐。” 曾经有人盗墓 该墓园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墓群里并不光是埋葬着“8·15”组织的死者,还埋葬了一些在武斗中被流弹击中的无辜群众。 修建这个墓群的时候,这位工作人员还不到10岁。 “那场面真是恐怖。人们在这里挖了几个大坑,坑的底部和四周抹上一层水泥,就开始往里面放尸首。有的是用棺材收殓好的,有的只是个囫囵尸首,当时天气又热,都开始腐烂了。他们中的一些人给尸体注射了福尔马林,又找来清水大致洗一洗,简单收殓一下就放到坑里,再盖上泥土,插上一块木板。过了几个月,又有人来修建了墓碑。” 墓园修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没人来过,但后来竟然出现过“盗墓者”。这位管理人员回忆,那是在二十多年前,他听家里人说,墓群里有一座墓被一群小孩子挖开了。这群小孩子听说墓群里埋着武斗中用过的枪支,好奇地想挖开看看。“我一听说挖了墓,马上和家里人一起跑过来。那块墓碑都被人移走了,墓基也被撬开,地面上有几个生了锈的钢盔,还有钢钎,然后就是一根根白骨。那情形,我现在想起来还打冷战。”他说。 长大后,他成了这个墓群的管理员,每天都要到这里巡逻,打扫卫生。没事的时候,他喜欢默读碑上的碑文和悼词。随着墓碑逐渐风化,这些碑文和悼词都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生者只有回忆 这位管理员告诉记者,这个墓园平时人迹罕至,但清明时会有很多人来。“他们中有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也有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这几年人更多了,还有几岁的孩子——他们是随着父母一起来的。” “有个六十来岁的妇女,每年清明来这里都要哭。她丈夫26岁时参加武斗被打死,留下了她和两个不懂事的儿子。这个妇女每次都要哭到筋疲力尽,任谁都劝不住……” 据这位管理员回忆,曾有一个香港 开发商打算到这附近修住宅,想拆除这片墓地。计划报批的时候没有通过,墓群才得以保存。至于最近是不是又有地产开发涉及到这里,他表示,没有听说。 “这段历史,后人不应该忘记,”他说,“这方面的文史资料平时很难看到,读一读碑文和悼词,也能大概感受一下那段岁月里的动荡。” 临走,回望萧瑟寒风中一派凄楚景色的墓园,记者突然想到了刚刚去世的巴金老人,想到了巴老那个生前未能实现的夙愿——建立中国文革博物馆。也许,将来有一天,这片墓地最终会进入那个以大地为址的博物馆,因为,它毕竟是历史的一部分。
编辑: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
|
-- 作者:灵灵仙子
-- 发布时间:2007/11/2 23:04:51
--
这个地方应该保存下来,不管这些冤魂是对是错。他能说明那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历史,这就是他的价值!
|
-- 作者:燕南飞
-- 发布时间:2007/11/3 20:18:40
--

让灵魂分飞
|
-- 作者:雪儿
-- 发布时间:2007/11/6 10:32:21
--
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发展,应该保留下来,给后人看,不要忘了这段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