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图文】德国红色女间谍支援中国抗日【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44669)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0/30 21:26:20

--  【公共图文】德国红色女间谍支援中国抗日【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公共图文】德国红色女间谍支援中国抗日【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公共图文】德国红色女间谍支援中国抗日【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上世纪30年代,共产国际的情报组织为了支持中国革命,保卫红色苏联,支援中国抗日,派出了一批优秀的谍报人员潜入中国,与日本法西斯及中国反动势力在隐蔽战线上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德国女共产党员乌尔苏拉·汉布尔格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  1934年5月,汉布尔格一行从上海到达奉天(沈阳),立即住进事先安排好的大和饭店。  
他们在奉天的任务,是要配合“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特殊形势,在抗日部队和苏联之间建立电台联系,将抗联的处境和要求及时报告给苏联,同时向抗日武装传达苏联的建议。他们的工作一开始便遇到挫折:在奉天根本买不到组装整流器所必需的变压器。为此另一位共产国际人士恩斯特又踏上漫长的旅程返回上海,在组织的帮助下,把购买到的变压器藏在一把沉重的安乐椅的底座内,用铁丝固定在弹簧上,托运到汉布尔格手中。  随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一处可以安装电台并使之运行起来的住宅。  
最终,汉布尔格相中了一栋石砌的二层小楼,据称原是一位东北军将领为情妇购置的“香巢”。汉布尔格以惊人的低廉价格租下了这座小楼,每月租金只相当于大约30德国马克。  
1934年6月的一个深夜,奉天一座简陋的石楼里亮着微弱的灯光。灯光下,汉布尔格头戴耳机在静静地发报。嘀嘀哒哒的电波声,在小小的石屋内回荡……她一口气发出了300组密码。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苏联海参崴,一名苏军报务员正在接收这些消息。  
(二)  1934年6月下旬,杨靖宇领导的部队在安奉路以东转战,一度进攻到宽甸、桓仁一带,令日伪军大为震惊。共产国际立刻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上,并给予了积极的关注。他们决定给汉布尔格指派一个新的联络员。  
王济之,莫斯科军事情报学校第一期毕业生。
1934年初,奉共产国际情报组织的命令潜入安东,开展情报工作。  
汉布尔格与王济之接头是在中朝边境的安东进行的。通过和中国联络员的接触,汉布尔格感到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王济之不会讲外语,尽管汉布尔格在上海学过汉语,但也只能谈些日常会话。  
于是,汉布尔格请了一位中国家庭教师学习汉语,每天学习两个小时,三个月后,她已经可以读写600多个常用汉字,而她四岁的儿子米沙,已经掌握了一个同龄中国孩子的所有词汇。学会了简单的汉语,母子俩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时方便了许多。  
在一次接头时,王济之告诉汉布尔格,现在行动队急需一批炸药,希望她能帮忙搞到。  
汉布尔格爽快地答应了。她立刻和恩斯特一起出入于城里的药铺、杂货铺,购买配置炸药需用的化学药品。由于恩斯特不会说中国话,购买的任务都由汉布尔格出面来完成。  
一天,汉布尔格领着米沙来到一家杂货铺,发现有大量的硝酸铵,于是她准备买一些。不过,她不知到底买多少合适,因为买多了可能会引起日伪当局的怀疑。  
汉布尔格试探性地问:买10磅行不行?然而售货员把她的计量单位理解错了,竟拿来了50公斤。太棒了!汉布尔格心满意足地把买来的东西装到一辆马车上,运到了她的住处。很快,这批硝酸铵和一些硫磺、盐酸就经过王济之转到了抗日行动队的手中。  
(三)  1934年9月,杨靖宇领导的部队在吉林三岔子附近重创日伪军。他们要求共产国际派一名联络员将联系密码送过去,以打通与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的联系。  
这个任务交由汉布尔格来完成。她首先乘火车由奉天出发,经抚顺、清原,然后进入吉林境内,在辉南下车。又换乘长途客车经杉松岗、抚长到达龙泉。这时,等待她的一位中国同志出现了。来人赶来一辆平板马车,让汉布尔格坐在上面,便赶着车进入了山区。  出了树林,溪边有一栋简陋的房子,汉布尔格在莫斯科见过这种房子,它叫木刻楞。  
接应她的那位同志将她领进了木刻楞房内。只见屋子里摆着一张木桌,几个树墩。四五个穿灰布军衣、绿布军衣的人正围在桌子旁,看一幅带日文标志的东北地图。  
这些人见汉布尔格进来了,便都站了起来,让她坐下。不久,一个身材魁梧的军人走了进来。他面带微笑,自我介绍:“我叫杨靖宇,欢迎共产国际的同志来我们这里看一看。”  
汉布尔格站起来,仔细打量眼前这位军人。这是她第一次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挥员。令她吃惊的是,他竟有一副在中国人里难得见到的伟岸身材,浓眉大眼,腮边有些胡须,腰扎宽皮带,腰间别了一把勃郎宁手枪,身后还背着一支德国二十响毛瑟枪。  “杨司令,见到你很高兴。”汉布尔格努力用标准的汉语说道:“这是上级让我送来的密码,请你收下。”说完,将密码本交给杨靖宇。  
杨靖宇接过密码本,笑了笑说:“不巧哇,我们的电台坏了,一时还跟共产国际联系不上。”  “是什么毛病?我可以帮你们看看。”汉布尔格决心帮助他们。  问题很快查清,是发报机的电键坏了。汉布尔格利用营地内现有的材料,重新做了一个简易发报机电键。屋内的抗日战士为此对她佩服不已,汉布尔格也开心地笑了起来。  
1935年4月初的一天,汉布尔格照常到南湖附近和王济之接头。约定的时间过了5分钟、10分钟、20分钟,王济之却一直没有出现。  
连续两天在接头地点仍未见到王济之。第三天,汉布尔格临去前把电台在房子外面藏起来。她仍相信能见到王济之。来了,他向她走来。然而,这个人不是王济之,而是个日本人。汉布尔格在上一次接头时就发现他在附近逡巡。万幸的是,那个日本人并未跟踪她。  
6天的接头期限很快就过去了,汉布尔格只好向苏联方面汇报王济之的失踪。不久,她听说王被捕了,特务从他家里发现了炸药。但王济之并未出卖任何人。  苏联方面指示汉布尔格,立即中断与抗日组织的一切联系,离开奉天迁往北京,在那里重建他们的电台。组织会向奉天派遣新的同志,来接替他们的工作。  
乌尔苏拉·汉布尔格前后在中国工作了5年时间,她于1935年10月离开中国。以后,受苏军情报局派遣,汉布尔格先后在瑞士、波兰、英国从事情报工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两次荣获苏联红军“红旗勋章”。

 
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老年日报 作者: 大力 编辑: 朱敏
  

湖南知青公共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