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向东南驱车70余公里,便到了岳阳县的张谷英镇。这里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溪水淙淙,风景秀丽。张谷英村就座落在这盆地之中。

张谷英村以其明洪武年间迁始祖名姓而定,繁衍至今已26代,目前村内所居2600多人,均系迁始祖后代。上下600年,聚族而居可称一奇。尤其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岳阳楼外楼”的张谷英大屋,更是传统民居的瑰宝。这是一片总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732间的古建筑群。
据族谱所载,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张谷英第6代孙伏层,字思男者,励精图治,恢宏先业,于故居笔架山下的“石桥冲”迁至龙形山下,首筑大屋“当大门”一幢。清朝乾隆年间,张谷英第16代孙云浦公一人经手,在四五十年内建屋三幢,创建房屋百余间。后因人丁浩繁,不堪栖息,云浦公长兄力心公在“上新屋”开基创业。至于长沙塅、聚龙湾、铺门口、西头门、何公塅、东头岸等共12个门头,均先后于百余年间兴起。此屋建筑风格大体一致,具有明、清时期古庄园建筑雏形。从外观看,每栋建筑门庭严谨,高墙耸立;从空中鸟瞰,屋宇绵亘,檐廊衔接,由东南向西北,绵延铺陈,达二里之遥,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丰”字型的平面布局
当你来到张谷英大屋正前门,跨过高高的石门槛,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约50平方米的前厅,前厅两侧各有一间小房,过去这是供守卫传达人员居住的地方。厅后是庭院,庭院两边各有一口用石条砌成的池塘,名日烟火塘,备防火之用。池塘里植荷养鱼,叶绿鱼跃。沿着庭院麻石路面向前走,又是一座石大门。这里,正面是天井、高堂,一重接一重。
两侧延伸的深巷,曲曲回回,把你引向另一个空间,它;扑朔迷离,如八卦之阵,身处其境,左顾右盼,可以看到这一屋宇奇妙的景观。大屋为“丰”字型的平面布局,南北进深,东西走向,依地形纵横布置。它巧妙地利用了横向地形。纵轴线上,是高堂庭院,一般由三至四进堂屋组成(即经过两至三个天井,三至四个堂屋),多的可达五进。纵轴两边并列伸出三至四道横向的分支,每一分支又由三至四进堂屋组成。一般,一分支的一组堂屋即为家族的一支居住,而一组堂屋中的每一间堂屋及两边的房子即为一个家庭所居。每进堂屋的屋顶,分别由4根大圆木金柱支撑。各进堂屋之间,虽然由天井和屏门或鼓壁隔开,但屏门可闭可开。多个宽大的堂屋、天井联成一片,令人豁然开朗。大屋的每一个堂屋都有明显的功能。或祭祖,或婚嫁,或集会议事,或生产作工。堂屋两边分为正房和厢房,分别为长辈和晚辈居住。大屋的厕所、畜圈则择边隅设置,使用既方便又卫生。这种阵容硕大、纵横轴线交织的总体布局极为罕觅。同济大学古建筑学教授王绍周考察后叹为观止,认为这在国内几乎是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具研究考察价值。 曲折环绕的巷道
巷道,大屋的筋脉,是大屋的风格特色之一。它幽深、曲折、四通八达,联络着主干与枝体,维系着这个大家庭里各自为政的一个个小家庭的血缘关系。高堂、深巷,迂回曲折,重重衔接,厢房、卧室,大间套小间,内寝套外室,于是乎,“人径易,出径难”,“行至幽厢疑抵壁,推门又见一重庭”。
据统计,张谷英大屋有巷道60条,共长1459米,最长的巷道74米,直通10个高堂。幽深的巷道既为分割界线,又为交通联系,把各片房屋联结为一个整体,四通八达,晴不曝日,雨不湿鞋。此外,巷道还是很好的防火带。由于两面高墙直抵屋顶,如发生火灾,只须将瓦撤开,火苗上窜,就截断了火路,使火灾不能蔓延。几百年来,张谷英大屋无大的火灾,除门口设置的烟火塘和穿街而过的渭溪河外,与这精心设计的御火长城不无关系。 玄妙的天井
天井,又称天窗。张谷英大屋的天井随处可见,不仅堂屋之间有天井,厢房、厨房等处亦均有天井。据计算,全村共有天井206个,大的22平方米,小的也有2平方米不等。天井四周和底以磨平的长条花岗岩和青砖砌成,有的花岗岩石条长一丈五。据传,当时砌一个天井要一百担谷的工钱。可见天井的价值。
正是这些天井接天井,形成了屋脊连屋脊的蜂窝般古建筑群,这5万多平方米的屋宇延绵衔接成一个整体,有如单家独院般的采光条件,妙就妙在天井上。有了它,新鲜空气从天而注,改善了通风条件,“天地一体,造化阴阳”,使天井周围的住户住得悠闲舒适。
天井的排水更是个谜。仔细观察由花岗岩和青砖砌成的天井,难找到排水的管道。华清池杨贵妃洗澡的浴井,也是花岗岩加青石砌成的,只不过有明显的排水管。看来,张谷英的天井与唐代皇宫浴井比较,还有它建筑上的独到之处。尤其玄妙的是,六百多年来,张谷英村遭到过无数次大雨洪灾,但张谷英的天井从未出现过渍水堵塞成灾之事。据张谷英后裔介绍,天井的排水管,是本着风水学上的“山管人丁水管财”,财宜藏而不宜泄的原理安排的,所有天井的排水管由上而下,到进门的第一个天井后,左右转弯,然后向门前的烟火塘或溪中流出,藏而不露。这样曲水流觞的下水道,畅通无阻,从不阻塞,个中玄妙,巧在哪里,许多人研究探讨,都未得其果。 目不暇接的雕画 雕梁画栋,是大屋整体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琳琅满目的雕画,令人止足翘首,目不暇接。石刻结实厚重,富有力度;木雕精致流畅,情趣盎然。这些花纹图案,人畜风情,又与大屋风格如此和谐,无权力和金钱的象征,而洋溢着丰收、祥和、融融乐乐的太平景象。
梁上枋上花纹雕饰,屏门挂落,窗棂图案都很精美生动。圆木金柱下均有雕刻精致的花岗石柱础。你看那大梁与石门框下刻的阴阳太极图,不仅是古人作为压邪气保吉祥之物,而且含有深邃的哲理思想。正如易学家所说:“天地万物之根本,天地为太极所造”,它代表天地一体,造化阴阳,平安清吉,富贵绵长。柱与梁的转接处,雕有一头小鹿,欢快腾跃,生动逼真,富有灵性。天井鼓壁的格屏上,上端雕有松、竹、梅图案,中间雕有喜鹊衔梅,下边是两只形态逼真的“痴虎”,仿佛是古屋的守护神。墙壁上镶嵌着各种精雕细刻的窗棂,更是极精致,极细腻,极典雅。它们或松鹤长春,或麒麟游宫,或龙凤戏珠,或鲤鱼跳龙门,无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据传,这样的窗棂当初要40个雕工才能雕成,可见其做工之精细。这些窗棂,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现仍不翘不裂,完好如初,可见其不仅工艺高明,而且在木质的处理上也必有独到之处。难怪人们称张谷英大屋是一个民俗博物馆,一片民间艺术天地。 雅而不奢的用材 张谷英大屋内,步步有景,景景迷人,引人人胜,趣味横生。那么,是什么材料造出这奇妙的杰作? 仔细端详,这是个以木为主的砖木结构,普普通通的砖墙,普普通通的瓦片,普普通通的木材,普普通通的石材。砖、瓦、石、木四大材料多为本地所产,就地取材,因材制用。据有关部门仅对“潘家冲”、“上新屋”、“石大门”三栋房屋,计360间住房测算,就耗用木材7500立方米,青砖69万块,铺地方砖16万块,条石600立方米,总投资约为500万元(银圆)。
你看那青砖砌成的墙,虽然距今已有几百年了,但至今清晰整齐,灰缝饱满,结构井然。灰缝的硬度,据说铁钉都钉不进。用手测量,砖厚、宽、长为三、六、九寸,显然砌筑前经过了打磨。再看堂屋地面,全是“六寸六”的大青方砖铺就,十分干爽平整美观。
大屋木材用料硕大,并很讲究。据统计,仅圆木金柱,大屋就有278对,最大的达丈多围。杉木脊檩(本地称“正梁”)为菱形或圆断面,中间大而两头小,大处有连抱之围的,梁柱多为木料本色或黑色,与天色墙体、深灰色屋顶相配合,给人以朴素宁静之感。
这里随处可见到花岗岩(当地称麻石)条石,大门框、烟火塘、天井全用条石砌筑,部分屋柱、墙角、挑梁、住房门框,也是用条石砌筑的,还有房屋基础也用条石圈带,大屋有39个石门框,5对石柱,石柱大的围长达两米。所有条石皆为人工精心凿制而成,平整光滑。特别是石门框、石马鼓、石柱脚,光滑如镜,并雕刻有各种图案,虽不豪华,却又处处点缀着生气和雅趣。
正是这些材料,造就了一个神秘的世界:似乎天,就在屋顶之外;屋顶,就在蓝天之下,顶着天,又遮着地。天地都被大屋拥有。正是这些材料制成的尖尖六角檐、风火山墙,与岳阳楼的盔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使人们提出疑问,当年的建造师是否从岳阳楼的造型中得到了某种启发?
这大概就是张谷英大屋的特点所在吧?! 含而不露,妙不可言,奇而不怪,美而不艳,雅俗兼备,浓淡相宜。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有书卷气,但不尚奢华,质朴素雅,追求以“雅”为审美意蕴的文化氛围,给人以乡土气息的质朴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