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图文】混元整体理论 【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38921)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9/1 17:23:14

--  【公共图文】混元整体理论 【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混元整体理论

庞明

方法论是指导人们如何认识世界的一般原则,它和人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宇宙观)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宇宙观和方法论总是相互适应、相互耦合的。一定的方法论,将导致相应的宇宙观;而一定的宇宙观,也要求与之相应的方法论。在某种意义上讲,二者是一而二,又二而一的。混元整体观是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的统一,是智能气功科学赖以建立的基础——也可为气功科学提供借鉴。混元整体论包括混元论、整体论、意识论、道德论、人的混元气等内容,这里仅简单介绍前两部分。



I、 混元理论

对大千世界本源的执着的探究,似乎是人类的一种共同追求,中外古今,无不如此。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认为世间一切物质都是由一些不可分割的粒子——原子所构成的,这就是著名的原子论。不同于此,中国的先哲们认为把宇宙的根本,归结为某种无形的连续的整体性的存在,对这种最根本的存在,老子称之谓“道”,他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有的则称之谓“气”,如《西升经》谓:“混元之气,自无而生有,有曰太极。”张载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正蒙·乾称》)有的则归结为阴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以上各家的观点表面看来似乎各主一说,其实若仔细分析之,三者本无轩轾。《云笈七签·元气论》中就明确指出:“道即元气也。”又说:“元气一性,阴阳二体。”如此看来,道、元气、阴阳可以统统归之为一个“气”,这个气不是空气、气体的气,而是一种特殊的精微物质,这就是古典气功学中的“万物本原一气”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有形有象的万物是由无形无象的气化生的,即“有生于无”,称有形有象之物为“器”;有形有象之“器”又可转化为“无”(古人所说的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相对于有形象之物的无,实即指气)。这一“有无相生”的规律反复环转,就形成了宇宙万物的演化。智能气功科学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哲学与练功体会,提出了“混元理论”。这里的混元二字,从字义上讲,“混”是混化、混成之意,“元”就是一的意思。混元二字,又是一个特殊词汇,包含着众多的内容。混元理论包括:混元物质观、混元变化观、混元时空观三部分。

一、混元物质观

(一)宇宙中的任何物质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两种以上的物质要素混化而成的混元整体。

(二)宇宙中有两类物质的存在形式:一是无形无象的非实体性物质的存在形式,我们称此为混元气。它虽然无形无象,但它是由形、气、质混化而成的,在这里形、气呈隐伏状态,混然不可区分;另一是有形有象的实体性物质的存在形式,我们称此为实体。实体是由非实体的混元气凝聚而成的,有形有象的实体又可分散化为无形无象的混元气。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无形无象的混元气看做狭义的混元气,是混元气的常例;把实体物质看作广义上的混元气,是混元气的特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宇宙就是这两类物质相互作用、转化、演化的混元整体。

(三)任何一个实体物,不仅在其内部,而且在其周围,都有该实体物的混元气。实体物是该物混元气的凝聚表现形式,实体物周围的混元气是其弥散的表现形式。实体物质密度越大,体积越大,它外面的混元气的浓度也越大,延展范围也越广。实体物的构成、性能的变化,可引起弥散在实体物质周围的混元气的变化,反之亦然。任何实体物都是该物的实体存在与非实体存在的统一体,对此,我们称之为混元体。不同的混元体既可以互相作用,混化生成更高层次的混元体,也可以分化形成低层次混元体。对于混元体的整体特性,人的超常智能可以察知,而现代的科技手段对它束手无策。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在认知事物的某一特性时,往往是以排斥其它特性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诸方面特性。当代科学只能揭示事物的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特性,而不能揭示以整体混元特性为主要形式的生命运动的特性,其因盖此。

(四)混元气与实体物都有不同层次。由于实体物是由混元气凝聚而成的,所以在宇宙中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层次是混元气的原始层次,可称之为原始混元气。它是一种质地均匀、性能没有区别的特殊物质,充满整个宇宙,并贯穿于万物之中;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可以演化生成不同层次的非实体物质——混元气,并进而凝聚成各种有形之物——实体。在混元气的凝聚过程中,它所包含的形、气、质整体特性被缩聚到一定“浓度”时,就形成了显现的形、气、质特有现象——实体物。与此同时,该混元气也连贯分布于该实体之周围,从而形成了前述的混元体。现代科学已知的物质,从原子、分子到植物、动物、人,都是混元体的不同层次的表现。人脑的混元气称为意元体,是混元气的最高层次表现,它与原始混元气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有着层次的区别。人脑混元气不仅较原始混元气的成份复杂得多,而且有主观随意性,即主观能动性,可引发原始混元气的各种变化。

二、混元变化观

混元理论认为,任何物质都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其变化形式有二:

(一)实体物与非实体物的相互转化,此即古人说的“有无相生”,这一过程是混元气聚散达到特定临界的结果。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这一过程是遵从自然规律变化的。当人有了意识活动后,特定的意识活动也可完成这种聚散过程。练气功的任务之一,就是强化意识聚散混元气的能力。

(二)有形之物的变化虽然有从简单到复杂与从复杂到简单两种变化方式,但其过程都是在原始混元气的背景中进行的,每一事物都不断地进行着开、合、聚、散、出、入、化的运动,每一事物的变化都是与周围的混元体相互作用、混元的结果。

三、混元时空观

(一)混元时间观。常态智能认为时间是事物变化的连续性表现,每一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该事物的无数个瞬间表现的集合,这与数学中直线是点的集合很相似,这也许是人们说的“时间的一维特性”的根据吧。混元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瞬间表现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绝对的:

1.任何瞬间的事物,都积淀着已过去的变化内容,这可以用红外线复相术比附说明之。例如,某人于某地某时的活动情况,在该人离开该地的一定时间内,可以用红外线复相术把当时的情况拍摄出来。这是某人已经过去了的变化在空间留下的迹象。同理,这些过去的变化迹象也可积留在实体物之内。

2.任何瞬间的事物,都蕴含着未来变化的萌芽,这可以用生物光照相术比附说明之。例如,树木的叶子未生长出来之前,已经可以用生物光照相法照出叶子的雏形来,这表明树木生长叶的枝条中,蕴含了它未来的变化的景象。
鉴于上述两点,混元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瞬间所呈之相,都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混元状态,所以用超常智能可以从具体事物中查知过去、未来的变化。

(二)混元空间观。混元理论认为,空间不是真空(也不存在真空),是原始混元气的存在形式,它可以包容万事万物,也可以贯穿万事万物。万事万物的混元气,可以凭借原始混元气(空间)的传递作用而相互影响(如混元变化观中所述)。其结果,既可以使万事万物混元气呈现出互相包容,也可以使万事万物的混元气“贮存”在原始混元气中。由于原始混元气的匀态和无区别特性,使之呈现出超时空状态,因而使得包容在其中的各种混元气呈现出普遍状态,超常智能可以从某具体实物中查获到它包容的其它事物的属性,进而还可以人虚无中领悟到具体事物的属性,其根据即基于此。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9/1 17:24:51

--  【公共图文】混元整体理论 【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II、整体论

这里所述的整体论是混元整体论的一部分,它与现代科学的整体论有不少相通的见解。

混元整体论认为,整体是该事物所包含的各部分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在与外界的相互联系中显示出的完整的独立个体表现。它不是各部分相加的和,而是在此基础上的结构构成与功能的统一及其动态平衡。整体的特性贯穿于所包含的各个部分中,从而使部分体现整体的特性。

混元理论的物质观、变化观、时空观论述了它们的混化归一的特性。然而,经过混元而达到的“一”就是整体,所以混元论与整体论是不可分割的。如混元论的物质观与变化观所表述的就是事物的实体物质、非实体物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混化归一过程和状态,这本身就是完整的整体观。因为它直接关系着事物的整体特性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本节讲的整体观只是混元理论在整体特性方面的扩展,包括宇宙整体论、人天整体论、人体整体论。

一、宇宙整体论

混元论认为,宇宙是一个不断演化着的混元整体,它包含的所有星球天体以及星球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始混元气演化而来,经过长期演化,又复归于原始混元气。试简述之。

我们同意现代天文科学的主张:所有星球(包括地球与我们的太阳系)都有生灭过程,我们的繁华似锦的地球以及千变万化的太阳系,正在走向“消亡”的过程。当太阳中的氢燃烧殆尽时,将随着中心引力的增加产生坍塌,虽然会再度爆炸形成体积庞大的红巨星,但终将回归缩小,形成密度极高、质量巨大而体积相对狭小的白矮星(原子电离、电子形成简并电子云和原子核混合)、中子星(电子、质子消失、简并中子形成)。

届时各星球的差异就不见了,走上了初步的统一,万物的形、气、质高度集中到形体中。同时,形体周围弥散的混元气密度、广袤度也相应地增大。当宇宙的星体缩小到非常小时(譬如说小到原子或更小粒子),在它外面的混元气就扩展至非常大,当形、气、质向内集中就达到了形、气、质互相无以区分的临界线,刹那间,呈现出内外无别、均匀一致的混元态,这与协同学中所说的“临界无阻尼”现象很相似。尔后随即转入新的首序,而发生相变,这一局面相当天文科学所称的大爆炸,于是,又进入了宇宙学所描述的新的凝聚变化过程,从无形到有形,从简单到复杂,再历经天文物理学的诸过程,形成新的太阳系,行星逐步形成,进而演化出各星球的万事万物,以至于人类的出现。

二、人天整体论

人与天(天指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整体性是混元整体观的又一内容。

(一)人与自然是一整体

人类对于宇宙的根本认识是和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分不开的。因为,人是认识的主体。而就其实践意义来看,人对“自我”的认识比对宇宙本源的探索更为要紧。因为说到底,人生就是一个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持(保存)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然而人不是孤立的,人与天地、万物、大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对此,可从常态智能与超常智能两条不同的认识途径叙述之。

1.常态智能状态下(物理学时空框架里)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整体性。

人类是地球自然变化的最高阶段的产物,它虽然直接从高级动物进化而来,但在人类的生命体内淀积着地球从无机物→有机物→生物→低等动物→高等动物→人的演化规律及物质特性。这一演化长链每前进一步,都是大自然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人体总是与天地万物互相连系、作用着的统一整体。对此,德国哲学家奥肯说: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顶峰,因此必然地把一切囊括在自身之内,正如果子把果树以前的各个发展阶段包括在自身之内一样。一句话,人必然是代表整个宇宙的小象”。(《自然科学史》斯蒂芬·F·梅森)

恩格斯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辩证法》)为了加深对人与自然是一完整统一体的认识,下面再从物质的不同层次说明之。

(1)大自然的循环物质:大自然的无生机物质→植物合成各种营养物质→动物把它消耗掉排出废物→经微生物分解→回归自然界。人也是这个循环圈中的一个环节。

(2)大自然的能量交换:地球的能源主要来源于太阳,人类直接或间接(如通过化学能或生化能)来吸收太阳能,尔后又通过人体各种活动把能量发放到自然界。

(3)信息交换:这里所谓的信息与现代科学规范的信息的定义不完全相同。这里所说的信息的含义,是指事物的时空构成特性(由基质、数量、形态三要素组成)而言。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信息,人在自然界生活,无时不与自然界进行信息交换,它较上述的物质、能量的交换更加细微,不易被人们所查觉,但在人身体中却发生了作用。譬如有人到某一地方会自然而然地感到舒适、轻松、身心愉悦之感,这不一定都是负离子的作用(因为有很多地方不具备负离子的发生条件);而有的地方则易使人产生烦燥、不适,或觉得别扭等感觉。当然对信息的接收与每个人的内在条件是有密切关系的。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与自然界的整体性不仅仅表现在人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人和自然界其它物质的区别——由于人类有了自己的最根本特点——意识活动,不仅能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而发生变化,使自身与周围环境保持完整联系,而且能主动地反作用于自然界,使自然界符合人类生命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通过劳动使人的精神(包括各种社会知识)异化为供人类需求的各种物质;并把自然界的各种物质“人”化,使之代替并极大限度地增强了人类的功能。这一切使人类和自然界的联系更加密切了。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人类与古人相较,人与自然的混元整体特性的质量、广度、深度都有了显著的差异,这是每个智能气功工作者必须正确对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2.超常智能状态下(气功科学框架里)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整体性。

(1)人与天地万物本源于一气。智能气功科学与传统气功学都认为万物本源一气。前述的混元理论指出,宇宙中的所有一切,都是从原始混元气演化而成的,因而彼此间保持着内在同一性。鉴于人与天地万物都是在原始混元气的背景中演化的,因而原始混元气又成了万物联系的媒介。它是万物可以互相作用的根据。

(2)人摄取外界混元气为己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不断摄取外界混元气,混化为自身混元气的过程。这表现在:

第一,对实体性物质的摄取。混元理论认为,任何实体物都是由混元气凝聚而成的,当人摄取实体物后,将其分解达到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微细组元形态后,被人体混元气同化,构成人体的一部分。这些细小的组成内容,和它在自然界的属性虽然不等同,但也不会完全消失。换句话说,人体中的所有物质都还保留着它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特性。这正是人和自然保持着统一完整性的内容之一。

第二,与外界混元气的融合。人和其它实体物一样,在其周围有一定范围、一定密度的稀疏的混元气,这些混元气可以交叉交互存在;也可以互相渗透、融合,或将外界混元气摄为己有,并进而影响实体的变化——此即现代科学中所说的“变异”;或将自己混元气作用于外界,使外界物体受到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从而打上人的印记。人体与外界互相影响,不断交换混元气,久而久之,呈现出了彼此交织在一起的完整统一性。

(二)人与社会是一有机整体

众所周知,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对每一个人来说,按照天人整体观,人的生命体现于他和其他人的关系之中,体现于他所受的社会约束之中。真正完全独立于人类社会的人,就不是真正的人。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社会的全部背景中进行的,这个社会背景不仅包括人际关系,而且还有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环境等。这一切都是和人类相互作用着的外环境,因而它是和人身混元体相互作用并使之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人类正是在生产环境、条件不断改进的前提下从愚昧走向文明的。随着人类的发展,很多自然之物逐步进入社会领域,使人类社会环境复杂化,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道德、哲学、信仰以及风俗习惯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成为每个人精神的统治力量;而每个人的社会表现又成为影响他人的环境。这一切把人类社会联结成一个不断前进的混化整体,在其中生活着的个人,都是这一混化整体的写照。气功科学认为,人的意识活动、道德状态、与人体的全部生命活动(肉体的与精神的)有着密切联系,而前者又是社会所决定的,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第7页)

(三)人体整体论

现代科学、医学一致认为,人体生命活动是一个包括有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意识的多层次的复杂运动。各层次的物质运动不是平行的,而是统一于整体生命的。其中的任何局部物质的性能与该物质在人体外的自然界中的性能都有一定的差异,就拿最简单、最基本的电子转移数来说,人体内线粒体“呼吸系统”的电子转移数达到107—108/M.sec,远比无机系统的10-2—102/M.sec高。也就是说,人体内的各部分都是服从人体生命这个整体特性的,那么人体是怎样的整体呢?混元整体观认为:人体是精(形)、气、神(意识)三位一体的整体,其中的精(形)是人体混元气的凝聚实体物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依附;气是人体混元气非实体性物态,是整体生命活动的体现,起着充养形神的作用;神(意识)是人体混元气的特殊表现形式——意元体中的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三者的表现形式虽然有很大差异,那只是人体混元气的不同存在形式及其显现出的性能罢了,三者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然而三者不是同一层次上的平行存在物。其中精(形)是人体生命的基础,形靠气充养、靠神支配,但又是神气的依附(或称寓所)。在低等生命过程中(如人的胎儿时期),神气统一于形体,“服务”于胎儿形体发育的需要。气既连于形,又连于神,是人体形、神的中介,是维系与表征生命活动整体性的无形无象的物质。气可以聚而成形,也可化而为神。形、气相合,听命于神,是展现常态智能的基础。练气功而展现出的超常智能,第一步是要使形、神统一于气,如不借助形体接触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的“发放外气”,就是这一状态的表现;练功至高层次,可达到形、气统一于神,从而进入隐显自如的境地。总之,人这个整体是有不同形式与层次的。人体的各个局部都贯穿着包容人身整体特性的混元气,因而每个局部可体现出人的整体生命的特性。

三、混元整体论的特点

(一) 混元整体论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

混元整体观理论虽然有关于整个自然界的整体变化理论,但主要是以人为核心,是为了使人在生命领域获得解放自由,说得更直接一些,它是为优化人类生命运动服务的,尽管它对很多学科都有意义,但最终结果仍然要返回到益于人这个根本点上来。

(二) 混元整体论是唯物一元论的精神、物质统一观

混元整体理论认为精神(意识)是特殊混元气一一意元体的运动,也就是说意识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式,它不仅与人体混元气有同一性,而且与大自然界的混元气有同一性,它不仅可以作用于人体自身的混元气使之发生变化,而且可以作用于自身以外的混元气使之发生变化。这不仅为智能气功科学包含的全部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古气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提供了理论根据。如果气和神是两个东西,怎么能通过炼气化成神呢?

(三) 混元整体论认为人类的意元体较宇宙原始混元气是上升了一个螺旋

原始混元气无形无象,质量和能量处于隐态,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没有任何区别的匀态物,但它能演化出有能量、质量的万事万物,直到人。人的意识活动是意元体的活动,而意元体是脑细胞的混元气密集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它对脑组织一一实体性物质来说,有密切的依存关系,但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它自身的质地无形无象、能量和质量也是处于隐态,意识活动宁静时,其内部无差别,当出现运动时可调集能量以至形成质量变化,这与原始混元气很相像。另外它不仅可以反映外界事物,也可以反映自身的内部活动,可以导致各种物质变化。有了主动性,可以使自然界朝着人的主观意愿方面变化,这对原始混元气的完全自然变化来说无疑是上升了一个螺旋。原始混元气是宇宙各物质层次的祖始与基础,它可以“自下而上”贯穿各层次,意元体是各层次混元体之峰巅,它可以“自上而下”贯穿各层次。不仅如此,宇宙中的各星球的变化规律,也因出现了人类而呈现出不同。有人类的星球的命运,开始不同程度地随着人类获得自由的程度发生变化。

四、混元整体论的层次性

混元理论认为任何混元整体都是由两种以上物质特性混化而成的,因之使混元整体呈现出层次性。它既可以表现为混元整体演化过程的层次,也可以表现为同一事物中的层次。譬如整个宇宙包括原始混元气层次与实体物质(混元体)层次,后者又可分无生机实体物层次与有生机(包括植物与动物)实体物层次。拿人体来说,又可分为物理、化学、生命、意识等运动层次。总之,混元整体是由其所含的各个部分(或各个阶段)混化而成的。对此,我们必须注意到:

(一)要把认识的对象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变化规律,还要把认识的对象看作是比它更高级的层次上的整体的一部分,在所有高层次的整体的背景之中,来进行考察。所谓整体只是它所属的局部的整体,它是由各局部特性及其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特性,加上周围环境的作用形成的。

(二)对于不同层次的事物应该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认识它。这在科学领域就有了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气功方法等的不同。对于气功来说,从不同层次的整体论来认识人的生命现象,是形成不同流派的功理、功法的根源。

(三)既然各层次属于一个整体,就必然有同一性贯穿各层次、各部分之中,能抓住同一性这个根本,对把握整体可起到提纲擎领作用,智能气功的功理、功法就是依此立论的。

(四)各层次间可以转化,低层次可以跃迁到高层次一一这表现为前述的各层次的演进;也可以由高层次失掉该层次的特性下降到低层次。譬如,人初生后不能获得特有的意识(如狼孩、虎孩之不能获得普通人的意识),可退化进入一般动物层次;动物死亡可回归元生机层次;有形物质回归为能量形式等。每一层次都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而不是低层次的简单叠加。

五、混元整体论的时间、空间的不界定性

混元整体论认为整个宇宙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它包容的各个物质层次,在时间、空间上虽然不是无限的,但其界限是不定的。其中原始混元气与意元体是进入非物理时空状态的,而实体物质的混元整体在时空上则呈现出不界定性:实体混元气弥散存在的范围难以界定(这个好理解,不再举例);其演进过程在时间上也难以界定。譬如,植物的叶子在未生长出来以前,在生长叶子的部位已露出了叶子混元气的端倪,这一点已被生物光照相所证实;这也是气功师能预知未来与了解过去的变化的理论根据。

六、研究、认识的主体与对象的整体性

这里所谓的主体指研究者本身的意识活动(更准确地说是指超常智能),客体指被研究的对象,包括练功自身生命活动与外界大自然被研究的客观实在。混元整体观认为,研究、认识之主体与被研究、认识的客体一致性,因而呈现出两者之间的整体性。这表现在:

(一)当练功者体察自身内在的生命运动时,能体察的主体一超常智能一一是练功者的整体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被体察的自身生命活动这个被“研究”的对象,也是练功者整体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两者有着高度同一性。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把研究之主体与被研究的客体都统一在人自身练功的整体生命运动过程之中了。

(二)当用超常智能(主体)研究外在的对象(客体)时,超常智能是发挥其整体性功能来变革客体的整体性特点的,使主体与客体在整体相关状态中得到了统一,这也就是使研究者(主体)能把观察过程(用超常智能体察)与思维过程合而为一、呈现“顿悟”形式的根本道理。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9/1 17:42:14

--  【公共图文】 混元整体理论的理论渊源【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混元整体理论的理论渊源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混元整体理论虽然是崭新的理论,但在传统气功(包括中医)的理论中,在
现代科学的系统科学理论中,都有丰富的整体观知识,为混元整体理论提供了众
多的素材,这是混元整体理论的理论渊源。下面我们拟从传统气功知识与现代科
学知识两个层面作一简单介绍。
Ⅰ、传统气功理论中的整体观与气论
一、古典的天人合一的整体现
    (一)唯物的宇宙观
    “宇宙”二字早在《尸子》中就有记述,它说“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
宙。”《庄子》中也曾说:“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乎本剽者,宙也”
《灵宪》中进一步指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由此可见,宇宙二字实是
整个空间与时间,及其所包涵的万事万物。这与今日唯物主义的宇宙观是一致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籍中对自然的描述,多用“天地”二字。然而天地与
宇宙的内涵是不同的,天地主要指日月星辰天空与山河大地,只是宇宙的一部分,
它有自己的生成与毁灭的过程(其生成可参看《灵宪》,毁灭可参看《列子》)。
    1、宇宙的物质性
    古气功家认为宇宙中有不同层次的物质,各层次的物质,可以独立存在,又
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彼此渗透。若简单分,可分为有形的“器”的层次与无形
的“道”的层次两类,即《易系辞》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若细分,则有五个层次,即《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儒家《易系辞》中说的是“易有太极(后儒称为无极生太极),是生两
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道”与“易”(或无极)是一个层次,
                                      6

“一”与“太极”是一个层次,“二”与“两仪”(或阴阳)是一个层次,“三”
与“四象”是一个层次,“三生万物”与“四象生八卦”是一个层次。详述于下:
    ① 道。道这个层次是宇宙的根本。它虽然是无形之物,但古人对它的体用
及性质均作了一定描述。儒家对此表述得比较简单,如“寂然不动”(体),“感
而遂通”(性),“生生不已”(用)。道家对此论述比较深刻。如《道德经》
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庄子》中说:“夫道,有情有
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老子的这一段描述了道之为物的状态,
《庄子》的一段则进一步描述了道的超时间与超空间的状态,把二者结合起来,
道的体态则可以了然于心。练功者达到一定程度后,这一体态是可以感受到的。
至于《道德经》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 “湛兮似或存”,则是道之体性。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
宗”, “可以为天下母”, “道生一”, “道者万物之注”……则是道之用。意
谓万物皆可由道而生,依道而存。
    综言之,道是一种客观的不生不灭的物质,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
涯无际,遍布整个宇宙,可以衍化出“一”这种物质层次,进而发生宇宙万物。
它贯穿于宇宙各物质层次。
    ② 太极(“一”)。太极这个物质层次指元气而言。后世所谓“阴阳未判,
一气混元”即指此。太极也称作“太一”(《吕氏春秋》就说“太一出两仪”)。
太极在宇宙中是怎样的物质呢?《周易正义》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
混而为一”《公羊传》中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起造天地,
天地之始也。”就是说,太极是一团太和元气,其体象是“恍惚自然”(《太平
经》),无分无别,其功用是生养万物。《太平经》中说:“夫物,始于元气”,
“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由此可知,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
生成的,元气可以赋予万物生机。至于元气之体性,有人认为元气流行于天地之
间,健运不息。其实对元气来说,因其无相对的静,故无所谓动(注意:勿把人
体内的元气与宇宙之元气物质层次等同起来)。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元气所以能生化万物,是遵从了道的规律之结果,
                                   7

元气与道对万物来说,乍看似同,其实不尽同。元气是从道衍化来,其体性较之
道更具体,它是发生某一具体事物的根本动力。
    ③ 二(两仪)。“二”这个物质层次指阴阳二气,可由元气衍化而来,与
一般所称之阴阳概念不是一回事。俗称的阴阳指有形之物的两种相对的属性;这
里的阴阳则是一种属于无形之气的物态。但它不同于“淳和未分之气”的太极状
态。属阳的气,其性“动而流行”;属阴的气,其性“静而凝聚”。两者不仅互
为依附,而且互相转化。这里的动和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运动形式,当阴阳二
气的运动达到一定限度时,便可产生“三”这个物质层次。
    ④ 三(四象)。关于“二生三”里的三,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二:
一种认为“三”泛指万物,本身就是指形形色色的“器”。另一种认为“三”是
一个特定的物质层次,是“形而上”的“道”、“气”转化为“形而下”的“器”
的一个阶梯。我们倾向于后者。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据此,则“三”是指阴、阳二
气和由阴阳和合而形成的和气。另一方面,《易系辞》说:“两仪生四象。”
“二”变成“四”,似乎和老子的说法不同。其实不然,四象是指太阴( )、
太阳( )、少阴( )、和少阳( )。从“气”而言,太阴、太阳即
阴阳二气,而少阴和少阳则是阴阳二气的和合,故名为四象,实指三气。所以“三”
和四象仍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是同一层次的物质。上述三个物质层次相对于
有形的器来说,都属于道的范畴。
    ⑤ “三生万物”。“万物”这个物质层次,具体指有形、气、质三种特性
的器世界而言。凡实体性物质(原子、分子乃至可见物)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个
层次的物质来源于阴阳四象的运动结果,“清阳积聚而为天,浊阴凝聚而为地”。
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运动,即“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进而,“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
大论》)当“万物”这个物质层次形成后,就产生了由物自行繁衍的生化形成,
即《易系辞》中说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对于有
形的器世界,人们较熟悉,故从略。
    以上五个层次,虽然可依次生化,但它们都是宇宙中固有的物态。五种物态
                                    8

中,不仅四种无形物态可以兼容,而且与有形之器世界亦呈现兼容。
    2、宇宙物质的运动变化
    ① 有无相生。有无相生讲的是无形之道与有形之器两层次间的变化。包括
“无”生“有”的生化过程与“有”归“无”的返还过程。古人对前者论述较多,
老子提出“有生于无”,《庄子》也说“万物生乎无有。”这一提法似荒诞而实
科学。对于这个“无”不能理解成什么都没有,而是相对于“有”(具备形、气、
质)的一种特殊状态。如《道德经》中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
  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故后世又有万物生于“恍惚”之说。可以说这是对无的注释吧。另外,“有生于
无”也是有过程的。《庄子至乐》中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
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
而有生。”“无”所以能生“有”,关键在于气的聚散。宋朝的张载说:“气本
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正蒙乾称》)就是说,有形与
无形是气的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有形之物是气的聚合态,虚无之象是气的弥
散态,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也不例外。汉朝的王充就曾指出“气凝为人”;《太平
经》也曾说:“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
    另外,有形之器变化到一定程度也可转归于“无”。“无生有”、“有归无”
是气的变化的必然规律。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
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又说:“阴阳之气,散则万殊,人莫知其一也,合则混然,
人不见其殊也,形聚为物,物溃反元。”(《正蒙乾称》)这里应予指出的是,
“无生有”与“有还无”,是宇宙中固有的不同层次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我们
接触到的“器”世界及其具体事物,都经历着这一过程。
    对于“有无相生”这一论点,现在似乎容易理解了,因为(1)有特异功能
的人已经感触到了常人乃至现代科学仪器查觉不到的物质之存在;(2)非实体
性物质——能量(场)可以转化为实体性物质,得到了科学的实证。发人深省的
是,爱因斯坦提出的被科学界公认的“质量是能量的凝聚态”与古之“气聚成形”
的论点,竟如出一辙。至于如何把气凝聚成有形之物,这正是气功学的奥秘所在。
                                  9

    ② 器世界的变化。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均在不停地变化,其变化内容包括:
    a.万物间的变化。天地间的万物在其生长衰亡的过程中,不仅彼此互相影
响,而且可以互相转化。万物从天地自然而生,最后又归于自然,反复环转,无
有终时。对此,贾谊在《鹏鸟赋》中说:“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
推或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 穆无穷兮胡可胜言……千变万化兮无有终极。”
而这一切变化都是在大自然的支配下进行的。正如《易系辞》所说:“在天成
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万物在大
自然的固有规律作用下,形成了内在的同一性,为天地万物的互相影响、形气的
转化相续创立了条件。气功家借助天地万物的变化来促进自身的生机,道理就在
于此。器世界是繁杂的,为了便于掌握器世界的多变规律,古人通过长期实践,
建立了八卦数学模型,这一揭示万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式,其正确性正在逐步得
到现代科学的证实。
    b.万物自身的变化。这一变化包括万物自身生死变化与处在相对平衡时的
自身更新变化,这是互相联系的两种变化。在事物的平衡、安静状态下,其内部
运动、变化并未停止,当运动达到一定程度,平衡就要破坏而呈现生灭变化。正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
       “歧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帝曰:有期乎?歧伯
  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歧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
  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远。”
这里不仅论述了物质内部运动与外部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而且指出了外部相对
静止的期限,取决于物质内部的变化历程,即大化期长,小化期短。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9/1 17:44:41

--  人体整体观

(二)人体整体观

    1、心(神)、身(形)整体观
    古人把人的精神与人的肉体看作一个整体,并以之考察人的生命活动。古人
认为人是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体,《淮南子原道训》中有:“夫形者,生之舍也;
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就是说,形体(精)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
                                    10
础;神是人生命活动的主宰;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特殊物质,它充斥周身,把形
和神结合成一个统一体。对这一整体,古人尤其强调“神”的主导作用。《素问六
节脏象论》中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管子》中也说:“心之在体,
君之位也。”《淮南子原道训》中则作了进一步说明:
       “夫心者,五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
  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是故不得于心,而有经天下之气,是犹无耳而欲
  调钟鼓,无目而欲喜文章也,亦必不胜其任矣。”
不仅如此,心的活动还关系着人体生命的常变安危。《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
  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作为意识、精神之官的“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
位。在气功中特别强调神的作用,如《灵枢本脏篇》中说:“志意者,所以御
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
五脏不受邪矣。”《庄子》中指出:“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大学》中说:
“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管子内业》中说:
       “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人能正静,
  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
  于大明。”
后世气功亦皆着眼于精气神这一整体的调摄。
  2、人身(形)整体观
  人身(形)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认为人体各部——外而四肢百骸,内而五
脏六腑,彼此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其中脏与脏、
腑与腑、脏与腑、脏腑与身形各部都有机地联系着。
    ① 脏与脏之间是相生、相克关系。依照五行学说,五脏分属于五行,肝属
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之间依五行属性相生相克。
                相生:木— 火— 土— 金— 水— 木
                        生→ 生→ 生→ 生→ 生→
                相克: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克→木
    由于五脏间的相生,所以五脏的生气生生不已;同时五脏间又能互相克制,
                                      11

所以又不会生而无制,从而保持五脏间的平衡。这就是中医说的“生克制化”。
    ② 脏与腑是阴阳表里连属关系。脏为阴、为里,腑为阳、为表。每一脏配
合一腑: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膀胱、心包络合三焦。
    ③ 五脏与人体各部的有机联系。在《黄帝内经》中,不仅把人体各部隶属
五脏,并且把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大自然庞杂现象也分归于五脏,其表述形式,
是用阴阳五行的归纳方法,所述内容似乎有些牵强,但经中医、气功的实践证明
它是与实际相符的。现将其繁杂的体系简化为“天人整体五脏旁通表”列于下:
                          天人整体五脏旁通表
五脏            肝      心(心包)          脾         肺       肾
六腑            胆      小肠(三焦)        胃         大肠   膀胱
五体            筋          脉              肉         皮       骨
五志            怒          喜              思         忧       恐
五神            魂          神              意         魄       志
五窍            目          舌              口         鼻       耳
五音            角          徵              宫         商       羽
五主            色          嗅              味         声       液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嗅         臊(膻)       焦              香         腥       腐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液            泪          汗              涎         涕       唾
五声            呼          笑              歌         哭       呻
五荣            爪          面色            唇         毛       发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形            直          尖              方         薄       圆
五脉            弦          洪              缓         毛       石
五常(人)      仁          礼              信         义       智
五虫            鳞          羽              倮         毛       介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谷            麻          麦              稷         稻       豆
五菜            韭          薤              葵         葱       藿
五果            李          杏              枣         桃       栗
五畜            鸡          羊              牛         犬       猪
五时(年)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时(日)     平旦         日中          日西         日入   夜半
五常(天)      风          热              湿         燥       寒
五气            柔          息              充         成       坚
五性            暄          暑            静兼         凉       凛
五德            和          显              濡         清       寒
                                    12

五用            动          躁           化         固        操
五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化(象)      荣          茂           盈         敛        肃
五政            散          明           谧         劲        静
五令           宜发       郁蒸         云雨       雾露        严贞
五变           推拉       炎烁         动注       肃杀        凝冽
五眚            陨          燔         淫溃         落        冰雹
五星           岁星       荧惑星       镇星       太白星      辰星
生数            三          二           五         四        一
成数            八          七           十         九        六
    〔此表前一部分是人体内在联系,后部分则是人与大自然的整体性的有机联
系,其详细内容,将于本节(三)《天人整体观》中叙述。〕
    为什么人体各部能与五脏为一个有机整体呢?古人认为,这是人体中的经络
(包括十二经、十五络、奇经八脉等)连通的结果。而人这一有机整体生命活动
的进行,则是靠周流于全身各部的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需要指出的是,心身整体与人身整体观是相辅相成的,是统一的。中医家着
眼于脏腑为核心的整体,而精气神亦视为至宝;养生家注重于精气神,而脏腑身
形亦未尝弃置。只不过两家的着眼点有所侧重罢了。
    3、局部反映整体
    组成人体的各部分可以反映整体生命运动的状况,这是人身整体性的又一表
现。由于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气贯通周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全身的信息可以
在某一局部表现出来。如脏腑状况可以从舌的颜色(包括舌苔)反映出来,也可
以从眼的五轮八廓(五轮是:上下眼睑为肉轮属脾,内外眦为脉轮属心,白睛为
气轮属肺,黑睛为风轮属肝,瞳仁为水轮属肾。八廓:略)反映出来。至于寸口
脉(腕部挠动脉)的“三部九候”分隶于五脏六腑,中医以之诊病,已为人们所
熟知。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① 颜面反映人身整体。《灵枢五色篇》中说:
       “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
  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
  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
  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
  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
                                  13

  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髌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
  部也。”
这些论述是否正确呢?上海龙华医院依此部位进行针刺麻醉,从1976-1977年共
作手术1251例,成功率达96%。这就充分证明了古人的论述是正确的。具体部位
见下面(图1)“颜面反映人身整体图”。


    ② 尺肤反映人身整体。《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侯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
  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见图2)
    ③ 经络经穴对全身的反映。人身十二经脉反映脏腑之情况早已述于内经,
这里不赘述。须知每条经脉不仅可以关系着所属脏腑之常变,而且其中还包含着
全身五脏之信息。每一条经脉的经穴中,都有井穴、荥穴、俞穴(阳经还有原穴,
与俞穴性质同)、经穴、合穴之分别,统称五俞穴。五俞穴分属于五脏。在六条
阴经中,井穴属肝木,荥穴属心火,俞穴属脾土,经穴属肺金,合穴属肾水。在
六条阳经中,井穴属肺金,荥穴属肾水,俞穴属肝木,经穴属心火,合穴属脾土。
五俞是经络治疗、调治内脏的要穴,也可以查知脏腑间的彼此关系。
    另外,即使在每一穴中,也有皮(肺)、肉(脾)、脉(心)、筋(肝)、
                                    14

骨(肾)的不同。
    总之,人的每一部分都含有全身的信息。
    (三)天人整体观
    古人通过对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大自然关系的长期观察,建立了“天人合一”
的理论。分“天人相通”与“天人相类”两部分。
    天人相通。何谓天人相通呢?高士宗在《素问生气通天论》题解中说:“生
气通天者,人身阴阳五行之气,生生不已,上通于天。”这里的“天”字是天地
的总称。天人相通的理论,早在周秦时就有了专著。《素问病能论》中说:“上
经者,言气之通天也。”可惜该书早佚,而天人相通的观点散在内经中还是很多
的。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
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阴阳
                                  15

应象大论》中说:“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
通于脾,雨气通于肾。”《灵枢本脏篇》中说:“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
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总之,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大自然是互相联系在
一起的,下面试分述之。
    1、天地人本源一气
    如前所述,古人认为人与天地大自然都是一气化生的。《素问气交变大论》
中说:
        “《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帝曰:何
  谓也?歧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
  之变化者,人事也。”
就是说,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因而是可以认识与掌握的。
对此《太平经》说得更明确:“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各有自祖始。”
又说:“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就是说,
人与天地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共同享受大自然的哺育。同时,若以人与万物为
主体,天地则又成了人、物之环境。这就是《素问》说的“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地者,所以载万物之形类也。”鉴于人与万物、天地分享大自然的精气,于是,
形成了精气在这三部分中循环流转不已的局面。《阴符经》对此进一步发挥,指
出了人盗天地的精气,万物盗人的精气,天地盗万物的精气,如此循环不已,而
呈现自然之生化无穷。古气功家的养生宗旨,就是要盗天地之精华与保守自身之
精华。
    2、人与万物息息相关
    人与万物尽管悬殊很大,但都是天地一气的产物。对于万物,《素问至真
要大论》说:“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
而万物化生矣。” 对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
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也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
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而《素问六微旨大论》进一步指出,人与
万物同享一气,“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
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当然,人与万物不是
等同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荀
                                    16

子王制》进而阐述了人贵之所在:“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
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虽然人有自身的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
是与万物相同,而且是相通的。故《庄子》说:“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人与万
物的这些“出入”运动,汇集于天地之间,就把人与万物联系起来了。后世气功
家所说的“一吸,天地与之俱吸,一呼,天地与之俱呼”, “天人浑化”之类的
说法,听起来似属夸大,实际上有一定道理。
    3、天人万物是一整体
    人生活在天地万物之间,与之形成一个天人相通的、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
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
  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布逆从,各有条
  理;四时阴阳,各有经纪;内外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歧伯对曰:东
  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
  风,在地为木,在休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
  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
  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
  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
  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
  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
  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
  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
  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西
  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
  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
  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
  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
  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
  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17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这些看来似乎是牵强附会的东西,里面却渗透着古人的宝贵经验,它一直为医家
与气功家所重视(详见《天人整体五脏旁通表》)。
    总之,天地、阴阳、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无不产生影响。古养生
家在此大系中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顺应其规律,利用各种条件为自身服务。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
  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也。”
    天人相类理论是天人相通之天地人本源一气说的进一步发挥。认为天地是一
阴阳一太极,人身亦是一阴阳一太极,故董仲舒说:“身犹天也。”亦即后世所
说的:“人身乃一小天地。”这一理论在《黄帝内经》中记叙很多。如《素问金
匮真言论》中说: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
  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中之阴,阴中之阳
  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
  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
  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同书《阴阳离合论》中说:
        “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
  人亦应之。”
同书《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
  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这一理论在后世气功典籍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不仅把四时五行十二辰、周天度
数等作为练功的体内标记或术语,而且天地日月星辰等也都成了人体不同部位的
代名。这些内容已属于气功专业理论,故不予赘述。
    古典生命整体观把人的生命看成是天人合一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以五脏
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中医、气功数千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应该承认,
对天人整体这个大系统,古人只是看到了它的总画面,还不可能揭示其全部内在
                                    18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9/1 17:47:48

--  【公共视频】2007'规律和具体细节【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规律和具体细节

规律和具体细节。
二、气论
    气论是传统气功与中医理论的核心与精髓。包括气与气化两部分内容。
    (一)气
    《管子》一书是对气记叙最早的,气(指精气)可以生天、生地、生人、生
万物,可以流行天地之间。对气论述最多的是《黄帝内经》,不仅全面阐述了外
界的天地气节、阴阳变化,而且找到了“五运六气”的规律,并使之成为一门专
科知识。对人体内的各种气也作了详明的描述,有真气、营气、卫气、宗气、正
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等。尤其是对卫气的描述很近乎人体混元气的部分特性。
譬如,“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
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
司开阖者也。”“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出于中
焦,卫出于下焦。”等等。不仅如此,《黄帝内经》中还有关于“气街”的论述,
指出“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并且指出了“四街者气之
径路也”,这与人混元气的躯体混元气是很相近的。在《难经》中首先提出了人
体元气的概念,东汉时的《太平经》进一步阐述了天地大自然的元气,指出“夫
天地人,本同一元气”。直至宋朝张君房著的《云笈七鉴》,则写出了《元气论》
专著,内容非常丰富,试简要言之。
    《元气论》认为元气就是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文中说: 夫道者何所谓焉?
                                                    “
道即元气也。”又说:“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气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纯阳一
气。”正由于原著作者是把元气与道等同看待,所以认为元气是生成天地万物的
根本,指出“元气无号,化生有名,元气同包,化生异类。”“元气先清升上为
天,元气后浊降下为地。”然后“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至于人则是
禀天地元气而生,文中说,“人之生也禀天地之元气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
为精。”元气在人身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着人的常变安危,文中说:“人之元
气得自然寂静之妙,抱清虚玄妙之体……生命之根,元气是矣。”并引述《难经》:
        “夫元气者乃生气之原,则肾间动气是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
  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指出“元气实则髓凝为骨,肠
                                  19
  化为筋,其由纯粹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故能长生矣。”
人之元神需以元气作为营养,指出“人之元气乃神魂之肴馔”, “神无元气即不
灵,道无元气即不生。”正因如此,所以修道必须修炼元气,指出“夫学道谓之
内学,内学则身内心之事,名三丹田、三元气……夫云:极者,元气内藏,尽无
出入之息。”并且进一步指出:
      “神定气和则元气自至,元气自至则五脏通润,五脏通润则百脉流行,
  百脉流行则津液上应而不思五味,饥渴永绝。三田道成则体满脏实,童颜长
  春矣。”
谈到神与元气的关系时指出: 气之所在,神随所生,神在气即还,神去气即散。”
                          “
    总之,《元气论》对元气的内容、体性、在人体的功用、如何对元气进行修
炼以及修炼后的变化,都一一作了精辟的论述。需要指出的是,《元气论》把元
气与道等同为一,是其美中不足。
    (二)气化
    这里所说气化是传统的气一元论中的特有名词(注意,不是物理学中的液体
变气体过程的气化),泛指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气的作用。它既可以是天地元气
化成、化育万物,也可是一物(包括人)自身元气在其内部各种变化。关于气化
的论述,《黄帝内经》中言之最详,认为宇宙虚无之道体是元气生化万物的基础,
通过五运六气的运转,促成万物的生长变化。这就是《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
的: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
  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
  化,品物咸章。”
使万物发生变化的动力则是“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对此《元气论》则说:
      “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阴阳媾精,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
  内,天体于阳也……以有物成体,以圆规覆育,以动而始生;地体于阴也……
  以无名成质,以方矩载诞,以静而终死,所谓天成地平矣。既动已行施,静
  以含化,郁气媾精,时育庶类……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
  城,天有三展,地有山川,有象可效,在形可度,情性万殊,旁通成著,自
                                    20

  然相生,莫之能纪也。”
这一段引文,讲宇宙中的元气,首先化成天地日月星辰,而大地万物也随之被逐
步化生出来。对于元气转化成阴阳、五行、万物,还有一段简明的阐述:“五气
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之混沌,亦谓混元,亦谓元块如卵,五气混一。
一既分元,列为五气,气出有象,名曰气象。”这就是说,元气化生万物是通过
化生五气,而后由五气展示出大自然的各种气象。在《黄帝内经》中把此五气进
一步系统称为“五运”(木火土金水)“六气”(风火暑湿燥寒)以司气化(其
中君火不司气化)。元气对万物气化的影响,通过五运六气来完成。至于如何完
成这一气化过程,《黄帝内经》仅指出了需靠万物自身内在的“神机”和外在环
境之气(气立)作用,即“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又
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就是说万物气化的完成是通
过该物气机的升降出入来完成的,至于如何变化,在古人那个时代还不可能叙述
清楚。
    对于万物内部的气化,《黄帝内经》对人的气化讲述较多,对于人体内气的
生成、运行、功能、常变都有比较具体的描述,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不拟详述。我们所要指出的是,人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以
及新陈代谢过程,都需要气化的参与。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膀胱者,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里举一腑以说明十二脏腑功能的得以
实现,需气的参与以行气化之功。《黄帝内经》中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与气化的
关系讲得非常深刻全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为气,阴为味。味
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
气。”这段经文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同化过程,
即:味→形→气→精→化;二是这五步之间生生化化的辩证关系,即:
                                  生 化为 生
                                ↙↖ ↙↖ ↙↖
                        味—→形—→气—→精—→化
                          ↖↙        ↖↙
                            食          食
可见,新陈代谢的一切过程均赖气的触发、参与而完成(气化);同时,人体生
                                  21

命活动所需要的气,也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产生(化气)。因而,气化——化气
过程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内容(若详究,经文中三个气字所指各异)。
    (三)混元气
    在传统气功理论中混元气未形成系统理论,它散在各经典著作中,名称也不
统一,有混元、混沌、混沦、空洞、混元气、混元一气、先天混元一气等。而且
各名称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混元气、混元一气(带气字的)等多指人
的混元气,而混元、混沌、混沦(不带气字的名称)多指宇宙天地之始。《云笈
七签》对混元、混沌、空洞、混洞是分别阐述的:
        “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未形,寂寥何有,至精感
  激而真一生焉,元气运行而天地立焉,造化施张而万物用焉。混沌者,厥中
  惟虚,厥外惟无,浩浩荡荡,不可名也。”
从这里看出,混元是指宇宙的先天元气的,应该与道是同一层次。《至言总》说
得更明白:“混元之气,自无而生有,有曰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既分,四象昭
晰,阴阳变化,万物生焉。”对于混沌,《云笈七签》则说:
        “二仪未分之时,号曰洪源溟漳,蒙鸿如鸡子状,名曰泥沌。玄黄无光、
  无象、无音、无声、无宗、无祖、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共精甚真,弥纶无
  外,湛湛空虚于幽原之中而生一气焉。”
这一段引文所述的混沌,似乎是指宇宙中的元气。对此,《元气论》说得更加明
确:“五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之混沌,亦谓混元。”对于空洞则说:
“元气于渺莽(茫)之内,幽冥之外,生乎空洞。”又说:“九气出乎太空之先,
隐乎空洞之中,无光、无象、无形、无名、无色、无绪、无音、无声。”此空洞
似乎是宇宙元气产生的根源,很像现代天文学中的黑洞。对于混沦,《列子》中
说:“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
未相离,故曰浑沦。”这里所说的混沦,则是指阴阳二气化生万物时,万物形成
之前的混沦一体的状态。对此《性命圭旨》则直说为“阴阳既判,天地位焉,人
乃育焉,是谓二生三也,是曰混元”。由此可以看出,混元一词与混沌一体的二
生三的混沦状态又是相同的,这对我们提出混元气的层次性给了很大启示。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9/1 17:53:35

--  规律和具体细节

规律和具体细节

规律和具体细节。
二、气论
    气论是传统气功与中医理论的核心与精髓。包括气与气化两部分内容。
    (一)气
    《管子》一书是对气记叙最早的,气(指精气)可以生天、生地、生人、生
万物,可以流行天地之间。对气论述最多的是《黄帝内经》,不仅全面阐述了外
界的天地气节、阴阳变化,而且找到了“五运六气”的规律,并使之成为一门专
科知识。对人体内的各种气也作了详明的描述,有真气、营气、卫气、宗气、正
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等。尤其是对卫气的描述很近乎人体混元气的部分特性。
譬如,“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
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
司开阖者也。”“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出于中
焦,卫出于下焦。”等等。不仅如此,《黄帝内经》中还有关于“气街”的论述,
指出“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并且指出了“四街者气之
径路也”,这与人混元气的躯体混元气是很相近的。在《难经》中首先提出了人
体元气的概念,东汉时的《太平经》进一步阐述了天地大自然的元气,指出“夫
天地人,本同一元气”。直至宋朝张君房著的《云笈七鉴》,则写出了《元气论》
专著,内容非常丰富,试简要言之。
    《元气论》认为元气就是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文中说: 夫道者何所谓焉?
                                                    “
道即元气也。”又说:“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气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纯阳一
气。”正由于原著作者是把元气与道等同看待,所以认为元气是生成天地万物的
根本,指出“元气无号,化生有名,元气同包,化生异类。”“元气先清升上为
天,元气后浊降下为地。”然后“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至于人则是
禀天地元气而生,文中说,“人之生也禀天地之元气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
为精。”元气在人身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着人的常变安危,文中说:“人之元
气得自然寂静之妙,抱清虚玄妙之体……生命之根,元气是矣。”并引述《难经》:
        “夫元气者乃生气之原,则肾间动气是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
  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指出“元气实则髓凝为骨,肠
                                  19
  化为筋,其由纯粹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故能长生矣。”
人之元神需以元气作为营养,指出“人之元气乃神魂之肴馔”, “神无元气即不
灵,道无元气即不生。”正因如此,所以修道必须修炼元气,指出“夫学道谓之
内学,内学则身内心之事,名三丹田、三元气……夫云:极者,元气内藏,尽无
出入之息。”并且进一步指出:
      “神定气和则元气自至,元气自至则五脏通润,五脏通润则百脉流行,
  百脉流行则津液上应而不思五味,饥渴永绝。三田道成则体满脏实,童颜长
  春矣。”
谈到神与元气的关系时指出: 气之所在,神随所生,神在气即还,神去气即散。”
                          “
    总之,《元气论》对元气的内容、体性、在人体的功用、如何对元气进行修
炼以及修炼后的变化,都一一作了精辟的论述。需要指出的是,《元气论》把元
气与道等同为一,是其美中不足。
    (二)气化
    这里所说气化是传统的气一元论中的特有名词(注意,不是物理学中的液体
变气体过程的气化),泛指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气的作用。它既可以是天地元气
化成、化育万物,也可是一物(包括人)自身元气在其内部各种变化。关于气化
的论述,《黄帝内经》中言之最详,认为宇宙虚无之道体是元气生化万物的基础,
通过五运六气的运转,促成万物的生长变化。这就是《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
的: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
  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
  化,品物咸章。”
使万物发生变化的动力则是“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对此《元气论》则说:
      “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阴阳媾精,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
  内,天体于阳也……以有物成体,以圆规覆育,以动而始生;地体于阴也……
  以无名成质,以方矩载诞,以静而终死,所谓天成地平矣。既动已行施,静
  以含化,郁气媾精,时育庶类……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
  城,天有三展,地有山川,有象可效,在形可度,情性万殊,旁通成著,自
                                    20

  然相生,莫之能纪也。”
这一段引文,讲宇宙中的元气,首先化成天地日月星辰,而大地万物也随之被逐
步化生出来。对于元气转化成阴阳、五行、万物,还有一段简明的阐述:“五气
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之混沌,亦谓混元,亦谓元块如卵,五气混一。
一既分元,列为五气,气出有象,名曰气象。”这就是说,元气化生万物是通过
化生五气,而后由五气展示出大自然的各种气象。在《黄帝内经》中把此五气进
一步系统称为“五运”(木火土金水)“六气”(风火暑湿燥寒)以司气化(其
中君火不司气化)。元气对万物气化的影响,通过五运六气来完成。至于如何完
成这一气化过程,《黄帝内经》仅指出了需靠万物自身内在的“神机”和外在环
境之气(气立)作用,即“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又
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就是说万物气化的完成是通
过该物气机的升降出入来完成的,至于如何变化,在古人那个时代还不可能叙述
清楚。
    对于万物内部的气化,《黄帝内经》对人的气化讲述较多,对于人体内气的
生成、运行、功能、常变都有比较具体的描述,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不拟详述。我们所要指出的是,人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以
及新陈代谢过程,都需要气化的参与。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膀胱者,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里举一腑以说明十二脏腑功能的得以
实现,需气的参与以行气化之功。《黄帝内经》中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与气化的
关系讲得非常深刻全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为气,阴为味。味
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
气。”这段经文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同化过程,
即:味→形→气→精→化;二是这五步之间生生化化的辩证关系,即:
                                  生 化为 生
                                ↙↖ ↙↖ ↙↖
                        味—→形—→气—→精—→化
                          ↖↙        ↖↙
                            食          食
可见,新陈代谢的一切过程均赖气的触发、参与而完成(气化);同时,人体生
                                

命活动所需要的气,也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产生(化气)。因而,气化——化气
过程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内容(若详究,经文中三个气字所指各异)。

  21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9/1 18:14:29

--  混元气

(三)混元气


    在传统气功理论中混元气未形成系统理论,它散在各经典著作中,名称也不
统一,有混元、混沌、混沦、空洞、混元气、混元一气、先天混元一气等。而且
各名称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混元气、混元一气(带气字的)等多指人
的混元气,而混元、混沌、混沦(不带气字的名称)多指宇宙天地之始。《云笈
七签》对混元、混沌、空洞、混洞是分别阐述的:
        “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未形,寂寥何有,至精感
  激而真一生焉,元气运行而天地立焉,造化施张而万物用焉。混沌者,厥中
  惟虚,厥外惟无,浩浩荡荡,不可名也。”
从这里看出,混元是指宇宙的先天元气的,应该与道是同一层次。《至言总》说
得更明白:“混元之气,自无而生有,有曰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既分,四象昭
晰,阴阳变化,万物生焉。”对于混沌,《云笈七签》则说:
        “二仪未分之时,号曰洪源溟漳,蒙鸿如鸡子状,名曰泥沌。玄黄无光、
  无象、无音、无声、无宗、无祖、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共精甚真,弥纶无
  外,湛湛空虚于幽原之中而生一气焉。”
这一段引文所述的混沌,似乎是指宇宙中的元气。对此,《元气论》说得更加明
确:“五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之混沌,亦谓混元。”对于空洞则说:
“元气于渺莽(茫)之内,幽冥之外,生乎空洞。”又说:“九气出乎太空之先,
隐乎空洞之中,无光、无象、无形、无名、无色、无绪、无音、无声。”此空洞
似乎是宇宙元气产生的根源,很像现代天文学中的黑洞。对于混沦,《列子》中
说:“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
未相离,故曰浑沦。”这里所说的混沦,则是指阴阳二气化生万物时,万物形成
之前的混沦一体的状态。对此《性命圭旨》则直说为“阴阳既判,天地位焉,人
乃育焉,是谓二生三也,是曰混元”。由此可以看出,混元一词与混沌一体的二
生三的混沦状态又是相同的,这对我们提出混元气的层次性给了很大启示。
    对于人体混元气的论述,在气功典籍中,以《抱混元仙术》中叙述得最详尽,
现录于下:
                                    22

      “混元者何?先天之精气神也。白紫清云: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
  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
  比肩。是即所谓元精元气元神也。夫以精气神而曰元,是本来之物。人未有
  此身,先有此物。既有此物,而后无形生形,无质生质,乃从父母未交媾之
  时而来者也。方交媾之时,父精未施,母血未包,情合意投,其中杳冥有物,
  隔碍潜通,混而为一,氤氲不散。既而精泄血受,精血相融,包此一点之真,
  变化成形,已有精气神寓于形内。名虽有三,其实则一。一者,混元之义;
  三者,分灵之谓。一是体,三是用。盖混元之体,纯一不杂为精,融通血脉
  为气,虚灵活动为神。三而一,一而三,所谓上药三品者,用也。所谓其足
  圆成者,体也,不得专言三,亦不得专言一。学道之士不知三即是一,一即
  是三,或抱元守一而落于着空,或炼药三品而失于执相,着空执相皆非还元
  之妙理也。夫还元者,所以还其元精、元气、元神也。若欲修道,必须先知
  此三物潜藏于混元之中,离乎混元即非先天精气神之本体,失其本体,焉得
  元物?”
至于何谓混元之中,《性命圭旨》引司马子微诗:
      “虚无一窍号玄关,正在人身天地间。八万四千分上下,九三六五列循
  环。大包法界浑无迹,细入尘埃不见颜。这个名为祖炁穴,泰珠一粒正中悬。”
张景和诗:“混元一窍是先天,内面虚无理自然。若向未生前见得,明知必是大
罗仙。”其具体位置《性命圭旨》中说:
      “道经云,天之极上处距地之极下处,相去八万四千里,而天地之中,
  适当四万二千里之中处也。若人身一小天地也,而心、脐相去亦有八寸四分,
  而中心之中适当四寸二分之中处也。此窍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
  之东,八脉九窍,经络联辏,虚闲一穴,空悬泰珠,是人一身天地之正中,
  乃藏元始祖炁之窍也。”
尽管近数百年来有一些混元气功的专著,但也多偏重功法的阐述,对混元气的体
性仍缺乏完整而系统的论述,不象对道、对元气阐述得那么深刻周详。
    以上论述混元气、混元窍于明理、练功都有裨益。唯对混元气之论述,不如
笔者受之师传口诀更为简要详明。其一曰:“混元一五行,有形亦无形,中寓阴
阳造化机,开合聚散万物生。”这一口诀把混元气的体用已包罗无遗。其二曰:
                                  23

“混元气,神贯通,聚则成形,散则成风。”这一口诀把混元气与神意的主从关
系作了明确表述。其三曰:“上混元,下混元,外混元,内混元,中混元,混元
混元一浑元。”这一口诀指出了练传统混元气功的诀窍。这些口诀和理论是指导
编创智能气功理论的依据。
    另外,混元整体理论中关于意识的理论,有很多内容渊源于佛家的唯识理论,
佛家论述非常深刻而且全面。其中“八识”理论的论述,可以说把人的精神活动
分析得淋漓尽致,较现代心理学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破除意识上的偏执的理论
——“转识成智”的理论(八识转成大圆镜,七识转成平等性智,六识转成妙观
察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转为成所作智等)为混元整体理论的意识
论提供了素材与借鉴。唯其所述把“识”看作是宇宙的根本,把世界器物看作是
“识”的外观,这一点与黑格尔对绝对精神的论述相似。马克思说黑格尔的辩证
法是头倒立的,与此相仿佛,佛家的唯识理论,也是头倒立的。
Ⅱ、现代哲学、科学的整体观成果
一、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作为方法论,就是全面地分析问题,在运动中把握其实
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不仅从哲学最一般的高度概括、表达了整体观思想,而且
对属于整体观内容的人与大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联系也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下
面摘录几段原文,供读者参考。
    (一)关于人和大自然是一整体
      “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
  (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
  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
  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
  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
  粮;同样,从实践领城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
  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
  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
                                    24

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
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
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
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
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
    “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
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
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
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
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位所,如蜜蜂、海狸、
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
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
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
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
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
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
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
美的规律来建造。”(以上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2第92-97页)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
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
与自然界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
也不能深入研究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人们
所遇到的其它条件。但是,这些条件不仅制约着人们最初的、自然产生的肉
体组织,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种族差别……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
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卷3第23-24页)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因为在自然界中没有孤立发生的东西。事物是互相作用着的,并且在
大多数情形下,正是忘记了这种多方面的运动和相互作用,阻碍我们的自然
科学家去看清最简单的事物。”
    “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别,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
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
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以上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517
-520页)
                                                       25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9/1 18:40:13

--  关于人和社会是一整体
(二)关于人和社会是一整体
    “正象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活动和享受,无
论就其内容成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
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
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
在的基础。只有在社去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
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
义。”
    “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
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不
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
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
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的存在
物。”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
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
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人的个人生活和
类生活并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人生活的存在方式必然是类生活的较为特
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必然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个人
生活。”
                                26
    “因此,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
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
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
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以上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2第121-123页)
    “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
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
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
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
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第43页)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第5页)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2第
24页)
    “假定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
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①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
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
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
的权利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②在你享受或使用我的产品时,我直接享受到
的是:既意识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
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③对你来说,我是你与类之间的中
介人,你自己意识到和感觉到我是你自己本质的补充,是你自己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从而我认识到我自己被你的思想和你的爱所证实。④在我个人的生
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因而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
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2第37页)
    “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
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
                              27

  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
  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
  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
  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会生产
  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
  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卷46下第219-220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方面的论述非常多,而且深刻,是混元整体理论重要渊
源之一。
二、科学
    现代科学成果对形成混元整体理论的影响,较有意义的是物理学与系统科
学。
    (一)量子论与相对论
    当代物理学的辉煌成就是量子论与相对论。相对论指出时间和空间是互相联
系在一起的,构成了四维时空这一概念,揭示了物质的时空结构依赖于物质在宇
宙中的分布,论证了质量是能量的凝聚态,并提出著名的E=mC2(能量=质量
×光速2)公式。既然质量是能量的表现形式,那么基本粒子也就不基本了,它
可以由能量产生,又可复归于能量。量子论揭示了能量的非连续性与物质波动性,
提出了波粒二象理论,并进一步建立了量子场论,认识到粒子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整体的一部分。对此,物理学家玻姆说“人们被引向关于整体不可分割的新
观念,它否定了可以把世界分解或隔离的独立存在的部分经典概念。”又说“整
个宇宙的不可分割的量子性相互联系是基本的实在,而有相对独立行为的部分仅
仅是这个整体中特定的、偶然的形式。”
    尽管量子论要求的非连续性、非因果性和非位置性,与相对论的连续性、因
果性、位置性两相对立,但两者都以不同的方式得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
结论,它打破了经典科学的孤立地认知事物的观念,架起了传统气功与现代科学
之间的桥梁。
    (二)隐秩序、超弦、大爆炸理论
                                    28

     这三种理论都是新理论,但对混元整体理论的形成给了很多启迪和帮助。
     隐秩序理论是物理学家玻姆在他本世纪50年代提出的隐参量基础上形成的,
1980年出版了《整体性与隐秩序》一书。隐秩序理论认为在量子层次的更深层还
有未被认识的特殊秩序,它决定着浅层面的物理变化,这一理论对理论物理学震
动很大,不少物理学家沿此道路前进。隐秩序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被卷入到
任何事物之中,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认为现在物理学所谓的分子、原子、基本
粒子都是隐秩序整体性里面的暂时表现。他认为海森堡的不确定定理也是隐秩序
的表面现象。他提出了叫作“完运动”(Wholemovement)的概念,它包罗一切,
产生一切并关联一切。玻姆所指的隐秩序存在于引力所及的最终极限,长度在
10-33厘米,而时间则在10-44秒。这在大爆炸理论里被称作普朗克时间。在这种状
态下,整个时空呈现脉动,它是整个物质世界的基础。
     超弦理论是理论物理学的又一引人瞩目的理论。超弦理论假定组成所有物质
的基本单元是弦,即一维的曲线,而不是点粒子。其长度是普朗克长度Lp=1.6×
10-33cm,这样微小的弦可以有开放与封闭两种形式,它们是在10维时空结构中
存在的。超弦理论处理的对象不是单独一条弦,而是超弦所可能分布的对称状态。
这一理论只是初步建立了它的数学架构,并深刻地反映出有关宇宙间粒子与场的
结构与内涵。它以最抽象的概念来描述宇宙,似乎是找到了一个在数学上不会自
相矛盾的宇宙理论。在这一点上,较隐秩序前进了一步,它与混元整体理论的混
元子理论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的。
     大爆炸理论是宇宙发生学中的一种较能信赖的理论。尽管它对大爆炸的形成
以及大爆炸以前的状态付诸阙如(这一点在混元整体理论里得到了解决),但它
描绘出了大爆炸以后的变化,如对爆炸后的数毫秒以后的变化,对宇宙的热核爆
炸的变化,对原始火球的出现,星系的起源、演化与形态,恒星的形成与太阳系
的形成等……这一切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万物同源的演化图,为混元整体理论提供
了很多科学素材。
     (三)系统论
     系统论是贝塔朗菲于40年代研究理论生物学的成果。认为系统是由两个以上
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遵循着整体
性原则、有序性原则、互相联系性原则与动态原则。前两条原则主要是指系统本
                                    29

身的组织结构特征及其行为表现,这就是贝塔朗菲所指出的,这种“内部描述本
质上是结构描述,即用变态数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概念去描述系统的行为” 普
                                                                (《
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后两条原则是指系统的外在的活动形式及功能表现。
对此,贝塔朗菲说: 部描述是功能描述,即按它对环境的作用来描述的行为。”
                “外
鉴于一般系统论是从生物研究入手的,所以强调了开放性,系统是在和外界环境
相互作用、联系的过程中保持特定的秩序的。系统的内在结构是指系统的“要素
的秩序”,系统的功能则是对外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的秩序”。
    鉴于生命运动的复杂性,一般系统论不可能解决问题,因而只能留在一般概
念的理论层次。普利戈京从平衡热力学最小熵原理入手,提出了非平衡热力学的
理论,在一般系统论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一步,建立了“耗散结构”理论,有效地
阐述了系统走向有序机理——自组织理论。
    协同学是哈肯在研究激光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深入到微观领域的系统科学,它
与耗散结构理论都是研究非平衡非孤立系统中的临界现象、突变、或有序化或非
平衡相变——即非平衡开放系统中的协同作用或合作行为的理论。这些理论正在
被应用于多学科(包括生物领域、社会领域、经济领域)并取得了显赫成果,大
有使现代科学走上系统化之势。但在探索人体生命奥秘这个未知的领域,尚未能
展示其神威。虽然如此,系统理论还是为混元整体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很多可以借
鉴的东西。尤其是哈肯的激光理论——增强泵浦与增加激光原子的方法皆可导致
激光的产生——对阐述智能气功的组场效用可以作直接的比附说明。
    (四)全息技术的成果——全息照相
    全息照相是全息照相仪避开所摄对象的光波产生的干扰,其过程是用激光做
光源照射对象物,由物反射回来的激光照在感光底片上,同时用激光直接照射底
片,使两束激光在底片迭加而产生干涉图样,这样就记录了该物体的全部信息,
然后再用激光照射底片就可显现该物的立体形象。这种图像中的每一部分都包含
有整个对象的全部信息,即使该底片的一个碎片也是如此。这对混元整体观的整
体体现于局部的混化作用是一个很好的比附说明。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9/1 18:42:04

--  为何编创混元整体理论

第三节 为何编创混元整体理论
    正如《智能气功科学概论》中所指出的:气功科学是用气功的方法研究、认

识、改造人体生命运动规律以及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不仅是关系到天、
地、生(生命)的辽阔领城的繁杂的整体性科学,而且是关系到人的意识运动规
律与运动实质的崭新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的特殊性——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难以问津,决定了气功科学必须开创新的研究方法、确立新的科研指导思想与基
本原则。气功科学不仅确立了以超常智能为科研手段的方法学,而且确立了有别
于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内求法。这一切都需要它自己的理论基础——完整的、
运动的、关系到自然与生命、意识与形体、形态与功能相统一的整体理论。这一
理论是在超常智能状态下对客观世界的描述。现代科学的整体理论如系统论、耗
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等,尽管阐述了很多描述事物的整体性的规律,但无法深入
到生命领域,更无法深入到意识领域,因为这些理论是从常态智能科学层次来阐
述事物的整体性的。以之探讨属于超常智能领域的生命、意识运动,必然出现方
枘圆凿的格格不入现象,说明此路不通,当另寻达道。那么,我们看看传统气功
理论是否可以荷此重任呢?我们认为,传统气功理论的阴阳、五行、八卦、经络、
气血、精气神等理论,不仅都是一定程度的整体论模式,而且都是古人运用超常
智能观察自然与人体生命的结果。《易系辞》中曾指出:“古者伏羲氏之王天
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而阴阳则是八卦——易的根本。《易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
物也。坤,阴物也。”《说卦传》中进一步指出: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
  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这一理论(阴阳、八卦)似乎已经涵盖着天、地、生的整体联系。
    五行理论是阴阳理论的延展。《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天有阴阳,地亦
有阴阳。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而五行的理论也是一个完整
的体系,从前面介绍的五行五脏旁通表内容中可以看出,它似乎也是涵盖了天、
地、生的内容。而人的生理病理,在中医理论无不借助阴阳、五行理论说明之。
五行理论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形而上学的繁琐哲学,实际上它也是古人用
超常智能观察、实践的总结。如《黄帝内经素问》中说:
        “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 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
                                  31

  苍天之气经于危窒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
这就是说,五方、五色的配合是基于对天气颜色观察的实践。
    经络论与气化论是中医理论的精髓,这些理论也是古人通过实践建立与完善
起来的。笔者在《气功探邃》中论述中医与气功的关系时,曾论证过气功实践是
中医理论的源泉。不仅如此,传统气功中也有关于混元气的论述(尽管不完整)。
    对以上这些理论,我们首先认为它们都是古人通过气功实践建立的理论,是
对古代处于自然状态的人天整体的描述。但是到了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与大自然
都已经改变了它原来的那种自然状态,古代建立的那些理论就不适用了。必须建
立能够反映现在人天整体关系的理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扬弃传统气功理论、建
立混元整体理论的道理所在。试详述之。
Ⅰ、为了确切地反映人与大自然的整体性联系的实质与规律
一、传统气功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的普适性与狭隘性
    我们认为这些理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自然面
貌,有很强的普适性。譬如五行理论中五形论:“直尖方薄圆”,就把宇宙万物
的形态要素包揽无余。圆即是点,直即是线,尖、方是线折而形成的不同的面,
薄形成了体。不同形式的点线面体组成了宇宙不同的形态结构,决定了不同物质
的功能与性质。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普适的。但若把五行内容的归纳方式或演
绎方式展开来看,不仅缺乏彼此之间的必然性联系,而且也多有与实际不合之处。
阴阳、八卦理论较五行理论普适度要大得多。如阴阳的对立理论、互根理论、互
相转化理论及其消长规律,即使到现在仍有其哲学与科学上的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物理学中的负电与正电、正粒子与反粒子、磁铁的S极与N极等;稽之于生物
学,阴在内而阳在外的观点也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明,譬如细胞生物膜的静息电
位,膜内是负,膜外是正,内外的电位差是-70mv(毫伏)。又如八卦理论,
它不仅可以用于宏观领域,而且也可以用于微观领域。如分子遗传工程发现,担
负遗传任务的64个密码子与64卦遥相对应。正因为阴阳、八卦理论令人难以置信
地符合已发现的客观世界的某些规律,所以世界正在兴起研究《易经》的热潮。
    对此,我们认为,传统的阴阳、八卦理论,确实抓住了自然事物的一些根本
                                    32

规律,然而也仅仅是抓住了自然事物的自然规律而已,它未能深入到社会中去,
更未能进入人的精神领域。这对智能气功科学要建立的整体理论来说,无疑是显
得狭窄了。在传统气功理论里对精神的论述是非常可怜的。谈到精神,阴阳论只
是简单地讲“阴阳不测谓之神”。而阐述八卦的易,也含糊地说是“神无方而易
无体”。中医理论则只是说“气血者人之神”“两精相搏谓之神”。对神的实质、
运动规律、神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对大自然的作用等均无从谈
起。从这里可以看出,阴阳、五行、八卦理论未能阐明人的生命——尤其是意识
活动的奥秘。这些理论仅停留在对自然物质的自然属性的阐述上。我们知道,当
人类出现后,大自然的属性中开始呈现出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意志,人的意志
不断地改变大自然的纯粹自然性,这一改变将随着人类的前进与日俱增。因而只
注重阐述纯自然属性的阴阳、五行、八卦理论,到现代开始显得不能适应了。譬
如阴阳理论阐述大自然属性的“山前为阳,山后为阴”“地上为阳,地下为阴”
的观点,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这一论述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大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
变化的今天,就未必正确了。如果在属阴的山后建立起巨大的发电厂、在属阴的
地下修建起灯火通明的地下城市,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它原来属阴的性质;反
之在属阳的山前修起了水库、在属阳的地上修建了冰库,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它的属阳之性质。这些变化表明了处于对立地位的阴阳,发生了一定的混化。又
如五行学说中的五方(东南中西北)对应五常(天)(风热湿燥寒),从古代的
以黄河文化为中心的狭小地域来看待五方五气无疑是正确的,但在交通、通讯把
整个地球都连为一体的今天来说,则显得没有普适性了。如果乘飞机不停地向西
飞或向北飞,结果将从东面或南面飞回原地,这表明五行学说中的各因素可以归
为一体。
    不仅如此,无论五行理论,还是八卦理论,它们只提供了一套说明世界的数
学模式。如果从“理性”层次论述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似乎可以头头是道,左
右逢源,但一指导或接触具体实践,往往会产生迷茫之感。就是被道家奉为已成
仙得道的邵康节真人在临死之前也曾感慨地说:“先天之理已明,后天之事尚不
甚了了。”道理就在于此。至于历代气功家把八卦理论视为指导炼内丹(道家功
的一种)的圭臬,实是一种误会,因为传统气功的五行、八卦理论,只是表述练
功程式以及所谓的“返先天”理论的工具而已,而非练功的实质。因为练气功的
                                  33

真正内容是对精气神的锻炼。
二、传统气功理论中的“气论”的笼统性与欠完整性
    尽管《黄帝内经》与《元气论》对气与气化作出了很多的精辟论述,但从气
功科学的高度来考察它,则可发现这些理论不仅论述欠精详,而且欠完整。这表
现在:
    (一)对气的定义不明确。未能阐明气的层次性、气的属性,把人与大自然
混为一个气。在人体不仅没有指出气的体性,而且没有阐明气与形神的转化关系。
    (二)对于气在人体中的生成、运动、变化的规律没能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
描述。《黄帝内经》对气的论述虽然很多,但不系统,自洽性不强,气与经脉的
关系尤其模糊不清,人体内的气与体外之气的交换更是阙如。凡此种种,不一而
足。难怪学习、研究中医者,欲弃经络、气化理论于不顾。
    (三)没有认识到气的内容的复杂性,认为气是一种单一的简单物质。对人
的混元气的论述,尽管《抱混元仙术》认识到是元精、元气、元神的统一,但也
只是就混元气的先天性质而言。对混元气的功能、体性的描述,除了“聚则成形,
散则成气(或称散则成风)”以外,没作出进一步的全面阐述。
    诚然,在科学水平低下的古代,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很肤浅的前提下,即
使运用超常智能也只能认识到事物的一般的整体性联系,不可能揭示出客观世界
的精细内容。欲阐述世界的整体联系,唯有借助一些数学模式或逻辑推理,这样
的理论是建立在分散落后的农业基础上的文化,在那个时代无疑是正确的,也是
先进的。但在大工业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科学技术已经能够直接观察以纳米
(nm)计的微观量子世界对很多事物形态结构的判断与描述,已经无需借助逻辑推
理就可以直接得到正确的结果。在这样的科学背景中,对横亘微观、宏观、宇观
的事物整体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进行精确地阐述,传统气功理论的固有模式就无
能为力了。这是我们创建混元整体理论的客观原因。
Ⅱ、为了满足人类的发展——成为“自由自觉的人”的需要
    现代科学、医学、哲学都一致公认,人是有意识的最高级的动物。人区别于
动物的根本点是精神活动统帅生命活动。换句话说,人的生命活动是完成意志目
                                    34

的之手段。人类已经在广阔的领域里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客观的自然界,使之
为人类服务。然而却还没有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自身的肉体与精神,使
之朝着更高级、更美好的境域前进。智能气功就是强调通过自己主动地运用意识
来改造自身的科学,而传统气功理论不能为此提供基础理论。尤其是不能提供关
于意识的强大作用的理论。新建立的混元整体理论把这一问题解决了。试以骨折
为例说明之。现代科学、医学都认为骨折是不可能迅速愈合的,俗话说“伤筋动
骨100天”,就是对骨折难以愈合的描述。或问何以致此?现代科学发现,正常
的骨骼的外表与内部带电不同,一旦骨断,骨折两端的端面原来属于内,变成了
属于外,其带电性也都成了正电,两骨折端都带正电而同性相斥,所以难以愈合。
这是现代科学对人这个自然物(骨折)的自然属性的描述。从自然现象来看,无
疑是正确的。然而智能气功科学要通过意志作用来改变这种自然状态,要求使之
迅速愈合,即使是传统混元气理论也难以提供可靠的理论根据。因为传统混元气
理论中的“聚则成形,散则成风”主要讲述的是大自然的混元气的特性,对人的
混元气认为就是人的元气。仅靠元气的作用不能达到上述目的。新建的混元整体
理论,突出了人体混元气的意识性,甚至可以说人的混元气的最根本特点就在于
它的意识性,而意识又是全息的,因而为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来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自身生命运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练智能气功的目的,就在于强化这一
混化过程。征之实际,智能气功的很多老师都可以愈骨折于顷刻,就是成功地应
用这一理论的范例。
    我们创建的混元整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它突出了意识的全部内容,揭示了
意识活动的规律与实质,阐明了意识的作用,指出了人类的出现改变了自然界以
往的纯自然的客观属性,论述了人类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最大限度地发挥意
识的常态智能与超常智能的作用,为人类自身服务,促成人的“自由自觉”的类
本质的早日实现。


--  作者:灵灵仙子
--  发布时间:2007/9/1 21:09:04

--  

混元灵通!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