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前夕,2003年12月23日,巍巍韶峰下,宏伟古朴的韶乐宫,响起了空灵婉转、如丝如缕的《韶乐》的美妙旋律。《韶乐》的恢复开发,使这失传了四千多年的瑰丽古乐,重放熠熠光彩,成为纪念伟人诞辰的重要内容之一。
“韶山”得名于《韶乐》。明朝嘉靖刊《陈志抄》曰:“韶山,在县治西八十里,世传大舜南巡,道经此山作乐。”光绪刊《湘潭县志》载:“韶山因虞舜南巡得名。”又据清同治刊《湘乡县志》载:“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凤为之下”。这神奇地使“凤为之下”的《韶乐》仙曲在当时以其至善至美的魅力化解了一场血战:舜帝是中华民族五帝之一,是孝德化身,一生“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他的南巡,为的是征服南方三苗,将中原文化传入苗地。当时的韶山位于汉、苗交界之地,为苗所辖。相传舜帝率众入长江,泛洞庭,溯湘水,到湘中徒步西行八十里,见一派峻岭崇山,登至一最高峰,忽听鼓角齐鸣,手执弓矛的苗民土著将其团团围住达三天三夜,呐喊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形势危殆,舜帝率来人在三日三夜中奏起美仑美奂的“韶乐”,一时间,凤凰来仪,百鸟和鸣,虎视眈眈的苗民在妙不可言之和美的乐声中,一个个丢下武器,伴着节奏,跳起舞来,舜帝也加入到这乐舞之中,一场预期的恶战化为花团锦簇的盛大舞会。此化干戈为玉帛之举是作为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的舜帝力践“德为先,重教化”的感天动地的杰作。而舜帝演奏韶乐的山峰由此而得名“韶山”。

《韶乐》是一部歌颂舜帝九功之德,宣传舜帝之仁德,集诗、乐、舞为一体,包含着尽善(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尽美(完美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力),即思想美和艺术美完满统一的史诗性乐舞。它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时间最长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文化艺术形式和道德思想典范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
《韶乐》如此奇妙,如此感人,更撼人者,是它有数千年的延续史。《韶乐》是上古舜帝之乐,又名“韶”、“箫韶”、“大韶”、“九韶”、“九歌”等。原始九韶是南方百越民族的巫歌,舜帝韶乐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舜帝(又称虞舜)来自信鬼好巫的东夷部落。《韶乐》具有原始宗教音乐娱神的性质,同时舜帝是古文献记载中一位很重视音乐的教育与教化功能的统治者,本身也是精通音律与多种乐器的音乐家,故自古《韶乐》已具娱人、教育、教化之功能。《尚书·尧典》篇中记载了舜对音乐的看法:(舜)帝曰:“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粟,则而无虐,简而无傲……无相压论,神人以和。”《韶乐》后世演变成宫庭舞乐,皇室祭祖之庙乐,为皇祖专用,是天子宗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孔子于公元前517年在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其评论《韶》曰:“尽美矣,又尽善也。”太史公司马迁也称 颂韶乐的作用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从夏朝韶乐至清代中和韶乐失传,《韶乐》经历了4000多年的延绵史。《韶乐》神秘,《韶乐》奇妙,这“华夏第一乐章”的神奇面纱能不能揭开?人们能否再次聆听到这部仙乐动人心魄的美妙旋律?对《韶乐》的研究与开发成了当今盛世的重要课题。
《韶乐》的研究与开发,对于挖掘舜文化、挖掘韶山的历史文化,恢复中华民族古老文化艺术,对于实现“以德治国”,发展旅游文化艺术事业,都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这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由湘潭市的韶乐研究学者熊赳赳、夏毅辉等,从浩繁的古籍中找到了大量有关韶乐的论述,根据史料的记载撰写出了论述韶乐起源、历代韶乐特点、韶乐结构、韶乐歌词特色分析及韶乐舞蹈编排等内容的《韶乐研究大纲》,为恢复和开发韶乐提供了确凿的理论及实践依据。对于韶乐乐章,湖南省著名作曲家刘振球和舞蹈家刘永尧及熊赳赳等,从现存的浏阳古乐中找到了清代已失传的中和韶乐的曲调,而清代的中和韶乐又是传承于明、宋之前的《韶乐》。专家们也从宋代《琴》谱中找到了《韶乐》曲谱的记载。同时在以韶山冲为代表的山歌中,找到了隐含韶乐原形的许多素材。今日之《韶乐》即在浏阳古乐、宋代《琴》谱等基础上进行研究、整理和创造性劳动,力求再现四千年前《韶乐》的真实面貌。韶乐是一部集诗、乐、舞为一体的史诗性乐舞。已完成开发出的《韶乐》,其舞和乐章凝集了几十位音乐界、舞蹈界、文学界的专家学者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它由序曲、山野之歌、萧韶九成、南风歌、关睢、湘夫人、潇湘云水、缶韵、中和韶乐,九部分组成。它使用的乐器三十六种,有编钟(甬钟、博钟、歌钟)磬、足鼓、健鼓、悬鼓、萧、埙,琴、瑟等可说是集夏商乐器之大成。舞蹈有干戚舞、羽舞等古代舞蹈。《韶乐》的具体开发建设由邹忠益、毛命军创办的韶乐文化艺术公司具体操办,在四面八方的大力帮助下,这个项目总投资已达到了1500万元,经过他们辛勤劳作,目前已建成了充满古韵的韶乐宫、组建了韶乐乐团,各种演出设施也配套齐全。现已隆重对外公演的这“华夏第一乐章”,以它曾令古人倾倒的宫廷雅乐之声,自然天籁之音,给现代人以非同凡响的美好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