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专题】 孙惠柱教授在南京艺术学院的讲演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37559)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23 10:19:33 -- 【公共专题】 孙惠柱教授在南京艺术学院的讲演
——孙惠柱教授在南京艺术学院的讲演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23 10:22:17 -- 【公共专题】 孙惠柱教授在南京艺术学院的讲演2 艺术的表现还有一种方式,强调的既不是艺术家的内心,也不是所反映的社会的客观规律,而是形式本身,例如画家的笔法,歌唱家的声腔甚至音高如High C,演员身上的绝活等等。这是一种相对超脱的表现,所谓为艺术而艺术。每一种艺术门类都有不同的形式,和日常生活距离越大的门类,形式的独立性越强。音乐在艺术中最为抽象,所以那个几乎是纯物理性的高音C可以成为帕瓦洛蒂或多明戈演出中最吸引人的时刻。戏剧要用真人来扮演角色,话剧尤其讲究酷肖现实,就较难有这样的纯形式的美;但在使用程式的夸张的戏曲舞台上,形式的追求就比较多,好演员总是有几招绝活,不管什么戏都要想办法让演员有机会展现出来。表现或者说写意的风格使得纯形式的展现成为可能,而摹仿生活的写实的艺术样式就常常不能容忍这种“形式主义”。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23 10:25:18 -- 《中国梦》--孙惠柱 http://www.zgybsf.com/ZGWX/3902.htm (《中国梦》(图))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23 10:26:10 -- 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 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作者:孙惠柱![]()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23 10:27:57 -- 孙惠柱教授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演讲 孙惠柱:社会表演学与和谐社会 人与人之间是和谐还是冲突,这个问题几乎所有政治家和许多社会科学和人文学者都非常关注。传统的戏剧学对冲突的发生、发展和解决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而从戏剧学衍生出来的社会表演学则特别关注社会的和谐,尤其是各种社会人群之间得以构成和谐关系的角色规范。 如何规范社会角色
社会表演学的社会价值 我们很多教师普遍博闻强记,经验丰富,但是当要把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地传达给学员时,往往既缺乏把学员当作观众一样来尊重的表演意识,又缺乏导演意识,很少有人会把学员当作潜在的表演者从而设法调动其能动性。因此,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我们的学生可能有很多应试高手,但动口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检察院的检察官必须在大庭广众下说话,而且是代表国家说话,但是许多院校培养的检察官一说话就紧张,说几句嗓子就哑了,连重音也不知道怎么说,更别提能言善辩了。律师、法官、检察官按说多是政法学院科班出身,学校里却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式训练。这个问题在政法院校、党校系统、管理学院中最为突出,推而广之,很多师范院校也都存在这个问题。教学方法的刻板单调极大地影响了亿万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影响到他们将来难以达到社会角色的规范,也就影响到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23 10:41:18 -- 孙惠柱直言:中国话剧偏离了轨道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23 10:43:34 -- 孙惠柱: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孙惠柱: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孙惠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导 【编者按】新中国五十多年来,艺术教育还从未受到象今天这样普遍而强烈的关注。然而遗憾的 是,以往的艺术教育却多半仅止于音乐和美术(多半还是很狭隘的美术),而本该在艺术 教育中占有无可替代之一席的戏剧艺术至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毫无疑问,全面阐述区别于音乐、美术的戏剧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功能与意义,这远不 是一两篇论文所能完成的,甚而至于是一部专著的任务。在又一个新年开始,本期决定 选用孙惠柱先生最先提出的这个议题,是因为这一论题的提出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紧迫的现实意义,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带有战略性思考的价值。 【正文】 注释: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23 10:53:23 -- 孙惠柱: 高等戏剧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其前景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23 10:55:29 -- 孙惠柱:高等戏剧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其前景 高等戏剧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其前景 他们的对立面是要让戏剧系回到戏剧的传统派,主张“继续教授建立在坚实的戏剧历史和理论基础之上的戏剧文学、表演和演出,这才是我们最基本的使命。”[3]这一派当然希望这样能为职业剧团培养出一批专业人员,但他们也清楚地知道,由于僧多粥少,这一目标实现的可能很小,因此他们又指出,即便大多数学生将来不能进入演艺业,他们在学校剧院演出的戏剧也很有意义,因为遍布全国的校园戏剧并不是仅仅是给学戏剧的学生看的,也是全民社区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戏剧对自己、对学生、对观众都有责任,要通过戏剧来发现和呈现出普遍的人类经验、情绪、和思想。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和观众熟悉我们从自古希腊以来的前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经典戏剧遗产。”[4] 纽约大学的大师级教授理查·谢克纳则提出了第三种观点。讽刺的是,他和那些抱怨戏剧系办得太多的学生家长一样,也认为社会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戏剧系,但他的主张是,要从根本上改造现存的大多数戏剧系,彻底摒弃误人子弟的职业训练模式,转而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从事各种人类表演的实践家和研究者。他的口号是:“别搞虚假的训练了,要搞文化。”[5]他认为事实证明,多数戏剧学生现在学的都是些很难有机会真正用上的过于具体的戏剧技能,因为他们今后从事的多半不是演艺业而是教育、文博、推销、政法等许多其它行业,将来他们还必须根据各自工作的需要自己来摸索如何改造以前学过的技能。与其这样,还不如在学校的时候就教他们一起来探索适应性更强的各种人类表演的方法和原理。也就是说,他既不赞成搞过多的职业训练,也不满于传统的通识教育模式,他要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开辟一个全新的学科,一个极为宽泛的职业训练学科。 谢克纳这番话在理论上很有说服力,以他为主开辟的人类表演学这个新领域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成果,大学里纷纷开出这方面的课程,有些是属于戏剧系的课程,也有许多属于文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科学、管理科学、法学院、商学院等等。但与此同时,他要改造戏剧系的主张要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他是十年前在全美戏剧高教年会上发出这个呼吁的,但迄今美国三千多个大学里还是只有两个人类表演学系,一个是他本人于1980年代初亲自参与创建的,位于纽约大学,是由原来的研究生戏剧系改造而成;另一个是十年后在芝加哥的名校西北大学创办的,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许多西方大学历来都有的演讲系。 可以说人类表演学这个新学科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是雷声很大,雨点太小,为什么呢?根据我在1980年代纽约大学人类表演学系学习和自1988年以来担任谢克纳主编的人类表演学旗舰学刊《戏剧评论》特约编辑的经验,我认为美国的人类表演学还缺乏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谢克纳虽然是正宗的戏剧博士,一直在大学任教,他的教授生涯是和在1960年代搞前卫戏剧同时开始的,他的人类表演学中很大一块是研究前卫戏剧——这一点与前引莫然卡的观点相似。他们之所以要把戏剧改名为人类表演(英文是performance,不能按词典译为“表演”,那样会跟传统的戏剧舞台表演acting混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很多前卫戏剧已经完全突破了戏剧的疆界,只好给它换一个名字。然而前卫戏剧的市场毕竟有限,不但集中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等大都市里,就是在那里也属于边缘艺术,甚为“小众”,不可能指望全国大多数大学的戏剧学生都来学这一套。本来学戏剧的毕业生在演艺业(包括戏剧电影电视)谋生的比例就只有3%,其中搞前卫戏剧的更是远远不到1%。因此,人类表演学要以前卫戏剧来改造戏剧系的设想并不现实。此外,人类表演学还有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原始部落的仪式研究,这是这个领域的跨文化的一面,也是谢克纳和他不少同行强烈的兴趣所在。自从1970年代西方的前卫戏剧开始走下坡路以后,谢克纳教授和彼得·布鲁克等艺术家一样,把目光转向了非西方的表演文化,因此,印度的面具舞蹈,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落仪式,印尼的乩童做法,中国的傩戏藏戏等等都成了人类表演学的重点项目。这些研究固然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既难以弄到那么多经费去做实地考察,也不容易引起比身边的戏剧演出更大的兴趣,要把这些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又不现实的。在美国都是这样,对中国人来说就更不可能了。
3
那么这些模式及其引起的争论对中国的高等戏剧教育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必须肯定,由于中国从事戏剧教育的高校极少,仅有的三个戏剧(戏曲)学院的职业训练模式是一定要加强的。但加强未必意味着加课,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实践的机会,尤其是增加由学生自主操作的风格多元的实践机会。我们现在的模式是一个班二十多个人由一位或一组老师连续四年带到底,几乎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在老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学生最有独创性的剧本、导演构思和设计等一般得不到实践的机会。这种方法便于管理,对于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也能及时提供帮助,但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尤其不能帮助他们适应走向社会后必须面临的激烈竞争。可以在保留原有模式基本框架的前提下,空出一些“独立研习”的时间,让学生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原创项目,发挥团队精神予以实现,教师只需要进行相对超脱的指导,然后根据独立项目全过程的表现来打分并给予学分。美国大学的经验证明,对多数学生来说,这种项目学习的效用要远远超过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地做作业。当然,这样的学习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不可能每年都搞,对还处在描红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未必不适合,但至少四年中每个学生都要有一次这样的实践。对于学导演的学生和各科研究生而言,这更应该是学习的主要方法,在美国大学里,除了体制规定的挣学分的独立项目以外,学生们还有许多完全独立的剧社活动,对锻炼独立创作和社会操作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不少大学有规定,每天三四点钟以后到晚上的时间全都留给学生自修和做自己的项目。 项目学习的方式还带来了一个打破专业界限的问题。很少有戏剧项目是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每一个承担独立项目的学生都面临着如何联系其它专业的同学以建立一个团队的问题。这就要求他们对戏剧艺术的各个专业也都有相当的理解。这就是说,在我们原有的职业训练模式之内,还是可以借鉴通识教育的理念,把表演、导演、文学、舞美的界限适当地打通。比方说,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精通相当数量的经典剧作,所有的编剧都能上台演戏,所有的演员也都会制作布景。好的欧美戏剧院系都有这样的要求,甚至一些没有戏剧系的学府如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也出过好些大师级的戏剧影视艺术家,如导演彼得·布鲁克(牛津)、彼得·塞勒斯(哈佛)、演员休·格兰特(牛津)等等,就因为他们接受了高水准的素质教育,同时又在大量的独立艺术项目中练出了实在的本领。这跟那些只教些表面的技巧诱人做影视明星的演员训练班绝不可同日而语。美国采用职业训练模式的院系如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和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的三年制MFA研究生都分为编剧、导演、表演、布景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戏剧管理等不同的专业,但学生之间总是不断地在交流,互相找人搭班子做自己的项目,这样自然形成的合作圈子在他们走向社会以后非常有用。相比之下,中国的戏剧学院分科过于死板,学生极少有机会做自己的项目,特别是导演系学生,既没有课堂上独立执导的机会,也很少能在课余自己找演员排戏(他们的老师都抓不到演员来排戏,怎么会轮得到他们?)。这既是体制中的部门所有制的问题,同时也因为我们对“演员”的身份要求过于苛刻。这个问题告诉我们,即使在职业训练的模式里,也应该学一点通识教育的理念。 不久前我到新加坡的实践表演艺术学院为他们的“研究与训练班”教课。这个学校的创办人郭宝崑(1939-2002)精通东西方文化,曾得到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法国的政府大奖和勋章,他把通识教育的理念尽可能地渗透到这个三年的职业演员训练班里去,请来东西方各种主要表演艺术传统的老师,让学生分门别类学习中国、日本、印度、印尼的传统表演程式,把西方经典也分成希腊、莎士比亚、契诃夫、布莱希特、贝克特五大传统来分别学习,学习中都兼及文学、表演、导演、舞美各个方面。有了这样既宽又扎实的基础,学生就能在自己的创作中融会贯通。我在那里教的是布莱希特的表演。乍一看这些演员的外部条件并不理想,他们的年龄和背景差别很大,以前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说起双语的台词,英语、汉语都不很标准。可是一旦开始工作,我就发现他们创造能力极强。给他们一个两张纸的布莱希特风格的故事大纲,他们马上就可以开始即兴表演,自己编台词创造角色,极其自然地把布莱希特的风格和中国戏曲的身段糅合到一起,仅仅二十来个小时的排练以后,就拿出了一台四十分钟的演出,效果非常好。如果能把我们招生时对外部条件的严格要求和郭宝崑式训练班中的多元化、创造性结合起来,那就是理想的培养全才戏剧艺术家的教育模式了。 其次,在戏剧院校传统的职业训练的专业之外,还有着一个扩展与戏剧相关的新专业的广阔天地,例如戏剧教育(培养普通教育所需要的大量的戏剧师资[6])、会展(策划、设计、活动编导)、社会表演(政法、营销、媒体、节庆等社会活动的编导)等等。社会表演与谢克纳提倡的人类表演学有一定的关系,但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扬弃美国学者最为看重的前卫艺术和原始仪式两个方面,把教学重点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愈益彰显出来的社会表演上面,使之成为一个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学科,为各行各业培养公关、管理、培训方面的人材。[7]自2003年起各级政府纷纷开始建立各级新闻发言人制度[8],再一次说明社会对这方面人材的需要。这三个新学科都是跨专业的,与传统专业相比,更需要一个侧重于通识教育的模式,把基础打得宽厚,但不一定太强调太具体的技能。上海戏剧学院近年来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工作,例如在戏文系开设广播电视文艺编导专业(1995年起)和艺术管理专业(2003年起)。新专业总是会有争议的,有人就认为文编专业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其实这是正常现象,现代社会的职业日益多元和多变,大学教育绝不可能教人学会终身受用的技能,但应该帮学生打好基础,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将来遇到圈内外的各种工作都能适应。如果学生特别喜欢某些课程但觉得还不过瘾,就应该给他们机会,课余自己去进一步学深学精。 最后,对于戏剧学院以外的普通大学来说,也可以有更多的戏剧和与戏剧有关的专业,那就完全要采用通识教育模式了。当然中国不可能也不需要学美国那样去建立那么多大学戏剧系,目前最需要的是,在师范大学艺术系里增设戏剧专业,还可以以主管素质教育的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之类机构为依托,加强戏剧课程,和各种非戏剧专业合办双专业学位。双专业中的另一专业并不一定要和戏剧接近,甚至学工程的也可以同时学习戏剧,这样的双专业学生将来可能是工程师兼业余戏剧爱好者,也可能是工程公司的对外发言人、投标陈述者,或者为工程公司做培训员工的工作。总之,现在各行各业都需要既懂本行又有一定戏剧才能的人材,这是任何一个传统的专业都教不出来的,只有双专业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
总的来说,中国的高等戏剧教育也应该有职业训练模式和通识教育这样两种模式,各自适应于不同的需要。欧美的多数戏剧院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最适合它们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平衡。具体对中国的高校而言,在三个不同的情况下,我认为应该有三种不同的做法:第一,戏剧学院的传统专业必须坚持职业训练的模式,为此特别要加强学生独立实践的力度;同时还要融进一些通识教育的理念,打通戏剧内部各专业的界限。第二,戏剧学院还应该采用通识教育与职业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增加社会需要的边缘和跨专业新学科。第三,希望普通大学也会出现更多的戏剧专业,它们应该扬长避短,利用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的优势,但不把培养职业演员作为目标,而是将戏剧与各种人文和科学专业结合起来,培养多种多样的复合型人才。 [1] 统计数字来自上海戏剧学院学生处。 [2] Bonnie Marranca, “Theatre and the University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erforming Arts Journal, May/September 1995,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70. [3] Alice M. Robinson, “Theatre Education.” Performing Arts Journal, May/September 1995,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91. [4] 同上。 [5] 引自Jill Dolan, “Geographies of Learning.” Theatre Journal, December, 1993. [6] 见拙作《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戏剧艺术》2002,第一期。 [7] 见拙作《重在表演——社会表演学导论》,《戏剧艺术》1999,第四期。 [8] 吴晨光:《2003:中国“新闻发言人群体”浮出水面》,《南方周末》2003,11,13,p. A4. 载《戏剧艺术》2004年第一期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23 10:57:49 -- 【公共导航】孙惠柱专栏【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