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原创】叶干:知青回忆录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37245)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21 10:30:24

--  【公共原创】叶干:知青回忆录

知青回忆录  

叶 干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   语]      

                    

    1963年1月,我在成都市共青路中学(即第25中学)肄业回家;1964年4月上山下乡去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南坪乡插队落户;1971年招工返城去渡口市(现攀枝花市)参加工作;2006年3月退休.这里是我从自己写过的<<回忆录>>中集中了我"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上山下乡","招工返城","轻松退休"等几个阶段的回忆,重新编辑成<<知青回忆录>>发表于此,以铭记知青生涯,永久纪念.

                        一,下乡之前


     1963年1月,我初中三年级肄业辍学后, 是大哥接我去了他住的地方---人民中路71号。这个门牌号是白家塘房管所的办公地点, 大门进去后有一个不小的院坝,  院坝左边是看门人老李头的两间值班室和休息室(现在叫“门卫”)。院坝右边是一幢二层小楼, 小楼修得很别致----红沙石地基, 青砖墙勾出整齐划一的白色砖缝, 座北朝南,两室一厅, 面积大约有70-80平方米,上下两层全都是木地板, 蹬上三级红沙石阶梯才是底层一排木质镶玻璃的两开门。走进玻璃门, 紧对着就是上二楼的阶梯----也是全木的。
      奇怪的是上下两层楼东头的内墙临街的一面有两道门,真正的门。但一直都没开过。室内有壁橱, 可以生火取暖。听说是解放前外国人修的公舘,开通人民中路时,这幢小楼拆掉三分之二,留下这一小半做了现在的房管所! 底层除了楼梯就是里外两间大屋, 是该房管所的办公室, 共有六张两屉一柜的老式办公桌,常见有四女一男上下班, 主要管理白家塘辖区的居民公私房房租收缴和房屋维修。院坝里堆放着各种维修工具和材料,五、六名维修工人每天早上集中分工、干活、收工。
       楼上两间小的一间大的,我和我大哥各住一间小的屋子,大屋作客厅,楼梯上来拐弯处是一个延伸至楼外的小阳台, 阳台上搭起烧锅的灶台, 锅碗瓢盆, 油盐柴米, 啥都不缺, 我在下乡之前就跟着我大哥在此生活. 那时我大哥在西玉龙街房管局工作,三十多岁了还未成家,这个房管所是他们局的下属单位。因此,我常常帮底楼办公室填写辖区六百余户居民公私房的房产证和房租表格,还有维修工程记录,房管所的干部要给我发报酬,大概有两、三次都有七、八十元钱,可大哥不让我去领这些钱,他说“就算义务劳动吧”!
       大哥时时事事都在帮助我,教育我,引导我走向新的人生。

http://blog.sina.com.cn/diandianlaoher#Content_ArticlePreview

       (待续)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21 10:33:44

--  知青回忆录

知青回忆录  

叶 干

                    
  

      二 , 浅尝初恋    
    
      在办事处学习期间,我还认识了一位女青年,叫炳珍。
     她家住在我住的71号楼后面,常常在来去办事处的路上相遇,搭伴回家;学习时也常坐一起交流畅谈,一起写稿;她喜欢唱歌,嗓音也不错;那时正热映《冰山上的来客》等电影,片中歌曲她首首都能唱,爱唱;我给她抄写了一本练习簿的歌曲词谱,她也很喜欢;晚上经常在人民中路市”成套局”大门口最亮的那盏路灯下一起唱歌,说话……。
      一来二去,好象有点难舍难分的情况。后来,又相约过几次逛公园,转马路,进商店,下馆子……。她有一双大大的但一直都很忧郁的眼睛,好象有什么话要说,又始终没说出来。
     直到三个月之后,有一天大哥把我叫去,问我是不是谈恋爱了?我心里想,大哥真厉害!只好红着脸点点头,算是答复。接着,大哥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一个,让我至今想起来都难以平静的信息:炳珍姑娘是守大门李家的未过门的媳妇,李家的儿子正在部队服役,是一名现役军人, 她们的婚姻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军婚”!!!!我目瞪口呆,很久没言语。第二天我病倒了,直到第五天,我去办事处回来的路上遇见珍姑娘,却无言以对,还是她主动约我晚上“老地方”见。晚上她哭了,说她的准婆婆告了我大哥,让大哥出面管管我,算是“私了”,否则,……。她告诉我,她不喜欢那个当兵的,是两家家长订的“娃娃亲”,……她哭得很伤心。
     我们后来一直没再说话和来往,直到我下乡离开成都的前一天晚上,她在楼下徘徊很长时间,我见到后下楼去说了一会儿话,她送给我一张她的单人照片,并让我在给她抄写歌曲的练习簿上签下我的名字,我写了“友谊长存”四个字送她。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的初恋就是这样的!

     (待续)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21 10:35:15

--  

  

  三,    激情燃烧  

    1963年3月份,刚满十七岁的我,在白家塘街道办事处参加社会待业青年政治学习、等待就业。在那些日子里,每天上午去报到,听办事处工作人员讲时事政治,阅读报纸,学习文件,然后按要求写心得体会。每周一个专题,如“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定会(要)实现”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等,写出来的心得体会书面文章要及时交到办事处,写得好的经过挑选,统一抄写贴在“学习园地”或墙报上,让大家学习宣传。记得,我写的上述四个专题稿都被选中贴上了墙。另一个叫续义生的男青年写的文章也被选中较多,由此我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第一次见到他时,才发现他是一个说话不清楚,有语言障碍的残疾人!第一次和他握手时,才发现他的手指伸展不开,肢体也有残疾!    
     ……太让我吃惊了!!  他竞然是写那些漂亮文章和文字的作者!  奇怪的是,我居然能听“懂”他的话,还帮他把他“说”的“翻释”给大家听。这样我们更成为了一对知心朋友。……
    恰在此时,即1964年初,“到农村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等口号开始在市区响起,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 成都市东、西两个城区的各个街道办事处,等待就业的青年们好象是干柴烈火.原成都11中学毕业后下乡去凉山昭觉彝族聚居地的孙传琪,巫方安返回蓉城的精彩演讲,点燃了这熊熊大火,我和续义生一起写申请书,写决心书,一起听孙传琪,巫方安的动员报告,一起报名上山下乡!可是,后来只有我下乡了,他却因残疾留城了。……

      http://blog.sina.com.cn/diandianlaoher#Content_ArticlePreview

(待续)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21 10:36:22

--  
*知青回忆录*  
  

                               四,动员自已    
        
    1963年3月,我去白家塘街道办事处登记找工作时。办事处主任李元尚是我大哥的好朋友。通过介绍,李主任让我每天来参加学习,答应有工作就安排我。
    在办事处学习期间,正好赶上成都市动员城市待业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这时孙传琪、巫方安自愿到凉山昭觉插队落户后,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知识青年革命的道路,并取得很大成绩,受到成都市政府的肯定。
    一天,办事处通知我去成都剧场参加报告会,孙、巫二人要来给待业青年们作动员报告。还说:不下乡去,留在城市十八年不得安排正式工作。这之前,我己经与男青年陈保清,女青年梁林琼等一起学习过上山下乡的资料,参加过一些小型报告,明白了上山下乡意味着什么,但还没有下决心走出成都。这期间,我与陈、梁常常在一起交流思想,还决定到我住的地方集体活动。后来又来了好多青年男女一起学习,一起办小报。保清会刻腊板油印传单,我把学习中了解的知识编写成文章,大家一齐动手印刷出版了《战斗报》。我家----人民中路71号楼上就成了下乡之前成都市知识青年的一个秘密的也可以说是“地下”的编辑部、出版社!听孙、巫二人动员报告那天,我们在成都剧场演出大厅里尽情地撒下一张张我们亲手印刷的,黄颜色的,八开版的,红色字头的《战斗报》!爽极了,就象长篇小说《红岩》中描述的散发《挺进报》的滋味!
    也就在这宣传别人之时,也让我自己被宣传了一回!
    那天, 我坚定不移地在白家塘街道办事处会议室里, 在热烈高亢的进行曲乐声中,提笔在大红纸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叶维智。
    没多久,首批下乡人员名单公布了,我在其中,下乡地址是西昌某农村。回家去告诉大哥我的想法是到凉山,不去西昌。原因是要去就要到最艰苦的地方,西昌条件好,不去!凉山昭觉最艰苦,坚决要去昭觉!大哥也同意我的想法,他又去找了办事处的李主任。两、三天后,正式红榜贴上墙,我的名字真的在去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一栏中!
    真应了那句歌词:
    “……哪里艰苦哪安家!”

文章引用自:
评论(0) 引用 阅读(2) 圈子 编辑 打印 有奖举报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21 10:38:35

--  
*知青回忆录*            

  

              五, 告别故土    
      
    1964年4月8日,我和我的城市青年朋友,背着行李,揣着信念,在成都体育场誓师大会后,伴随激动人心的乐曲,在家乡人民的热情送别声中,爬上解放牌大卡车的敞棚车厢,挥手告别生长了十八年的故土!
    三天的车程,让我们第一回出远门的年青人体会终生难忘 !
    第一天,抵达五通桥宿营.大多青年一出发就被颠得昏天黑地,我也呕吐不止,为了不吐在车上和同伴身上,自己拧一个搪瓷小盅吐在盅里,车一停下,首先就是去处理清洗呕吐物,哪里还顾得上欣赏沿途风光民俗呵!早上离开时,牛华镇上鼓乐宣天,众乡亲和中小学师生列队夹道欢送,那场景就象当年送红军;
    第二天,住宿在雷波县的一个劳改农场.搭的是通铺,晚上放映露天电影,放映前还有当地领导讲话欢迎.放的什么电影记不住名了,反正一部是打仗的,另一部是银环下乡务农的喜剧片.电影没放完,好多人都睡着了;
    第三天,休整在美姑县城.多数晕车的人到这天后有了好转,加上年轻有活力,逐渐恢复了体力和朝气.
    美姑至昭觉只有70公里路程,两三个小时后车辆从峻峭的山峦中穿出,眼前出现了一个开阔地,领队的干部说,这是昭觉县竹核区,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阳光日照长,加上有温泉水,是一个鱼米之乡......,车辆就停在这距昭觉县城12公里处的竹核温泉.大家在这可以煮熟鸡蛋的硫磺矿温泉水中,洗去三天旅途的疲劳,洗去身上的尘土汗水,换上自已最喜欢的衣裳,兴奋地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一路轻松,车辆又来到昭觉大桥桥头. 河对岸: "热烈欢迎成都市知识青年......"! "到农村去......"! "把凉山建成花果山米粮川"!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中国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 抬眼一望,桥那头密密麻麻的人头,鲜艳的彝族服装,红旗飘扬,鼓号齐鸣,还有一队队的少先队员载歌载舞,我们缓缓地迈上桥头,在成都市政授予的那面大旗指引下,融入彝族人民群众的海洋之中! 鲜艳的花朵簇拥着来自省城的贵客佳宾 ! 走在前排的几位个子小巧的女知青还被好客的彝族汉子举过头顶, 抛向空中...... !
    汉族青年男女受到如此热烈地欢迎, 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呜呜呜----"的尖叫声中,在晴朗的天空下,我们来自成都的102名知识青年,迈进了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昭觉县----这是1964年4月10日.

     (待续)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21 10:39:49

--  

*知青回忆录*  

  

          六,  安家彝寨    
        
    4月10日被彝族同胞撒花撒朵地迎进昭觉,在州县领导面前表示决心;11日,又在烈士陵园立下誓言:扎根凉山,把凉山建成花果山米粮川.热情未减,又来到彝家山寨,按彝族习俗吃下了驼驼肉,喝下了安家酒.从此安家彝寨,成为昭觉县南坪乡南坪三四队知青小组的新社员.当年八月,县乡召开第一次新社员大会,孙传琪,巫方安,陈保清,张恩宇,王庆远,徐孝清,黄达励,高永智,和我共25名青年被评为首批"五好社员".
     1965年初,公布结算生产队上年度劳动工分分值和劳动报酬时,我做到了自食其力,没有成为"倒找"户,胜利地闯过了劳动,生活等关,思想稳定,学习彝语有一定进步和收获.
    1965年6月,经本小组知青推举,我当上小组21人的"专职"炊事员,一年的工资是3600个工分,全组人员平均摊派.这年我又顺利过关,拒绝了返销粮.
    1966年6月,我在体检时发现有肺结核症状.住入附城区医院治疗近七天,症状消失(盖化),又回到生产队劳动,为了照顾我的身体,把我分配到女社员农活中挣工分.
    一个月之后,我接到通知,调我和袁孟苏去州民师校耕读教师短训班进修一年,毕业后回乡村担任耕读教师,为当地彝胞小孩扫盲.学业紧张,压力也很大.可学习不到一年,史无前例的那场革命闹到凉山,波击到昭觉,影响到短训班.
    1967年3月,我们短训班学员12人成立毛泽东主义红卫兵,开始了昭觉--成都--北京的长征,步行15天后到达成都.中央有关停止红卫兵串联的通知下达后,我们"主义兵"也随之解体.回到昭觉后,民师校短训班集中在昭觉中学校整顿学习,宣布毕业.
    当年9月送走袁老师去任教后,借调我去县委抄写毛主席语录.去烈士陵园以及福利院,防疫站等单位更新语录和标语,参加州县"文革"的宣传工作.
    1968年参加翻身奴隶造反兵团总部活动,没有参加过武斗.却被往来的所谓"战友,同志"偷走了我的衣裤鞋袜,让我多次濒临绝境.

    (待续)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21 10:40:35

--  

*知青回忆录*

    

        七, 退耕还林  
    
    1967年秋,"文革"在凉山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上山下乡的成都知识青年也出现了没人管的状况.
    我从民师校耕读教师短训班毕业回到南坪以后,和已经住在大队管委会办公室的知青组长孙传棋,巫方安等人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到烈士陵园写过语录,一天挣一元二角五;去昭觉河淘过沙石,二十元一方;后来,参加了南坪林场的种植栽培工作.每天上山挖土,浇水,施肥,除草,栽种一些果木树苗.没有技术,就到农科所学习栽培,嫁接技术,在林场搞试验;没有资金,就牵着马儿,拉着板车带着干粮,爬山涉水,到四开林场和很远的山里采集各种树种;没有条件住宿,就起早贪黑早去晚归.
    一次,我和张恩宇等十多人去四开林场拉树苗,回来时我一人拉一板车树苗在前面跑得飞快,把他们甩得老远.车到望城坡下,才感到孤立无援,上不了坡.这时,一双手搭在我的板车上,与我一起把车拉上了坡顶,原来是一直跟在我车后的女知青周蓉萍.这之后,才改变了我过去认为她很懒惰的不正确的看法.
    在林场,最后只剩下我,孙组长,还有小周(云芳)三个人仍在坚持着.这个时期,是我们生活最难最难的时期.一天夜里,还遭遇到极恐怖的袭击.这天晚饭后天己黑尽,住在这里的孙传琪和周云芳白天在林场干了一天的活,有些累了。正准备睡觉,突然电灯熄了,窗外一串串黑影绕着屋子转.我一人住在她俩隔壁的那间屋,玻璃被击碎了“哗哗”掉地上桌上,黑黑的手爪子伸进窗口在桌上摸摸这样,又摸摸那样,……。门外还用石头砸门“咚咚咚”……! 惊恐的孙组长和小周顾不得多想,抱起床上的被子顶住木门盖住头,两人全力将门顶住。心想:只要“鬼们”别进屋,坚持到天亮就好了。因为“鬼”是害怕光明的! 我在屋里睡着了,听见她们在喊我的名字,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开门出去才发现有黑影扑来,我立即返身回到屋里,紧紧顶住.直到第二天清晨,天亮了,阳光洒满大地,一夜没睡也不敢睡的我,老孙和小周才长出了一口气。打开门,见门前乱七八糟一地石块……,还有被砸得片甲不剩的配电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