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图文】《廓庵禅师《十牛图》直说》【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34192)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7/26 20:50:29
-- 【公共图文】《廓庵禅师《十牛图》直说》【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公共图文】《廓庵禅师《十牛图》直说》
《十牛图》直说 讲述:净明山人 记录:慧如 我们今天讲廓庵的《十牛图》。《十牛图》是禅宗说明一个禅人从开始到圆满结束的这个十个过程。那么这十个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要这么经过,但是它是一个路途的风光,是一个禅人整个的一个路径。这个路径我们不能把它看作固定的一个法则,它只是作一个说明,禅人大多数有这么一个经过。但是,有的人可能是顿悟成佛,有的人他是在某个中途就开始了,他不一定要从最初开始。所以说,应该灵活的看待这个问题,如果固定看的话,就会产生执着。 《十牛图》的第一个图就是寻牛。这个“寻”就是寻找,牛就代表着我们的觉性,也是代表着终极的真理。那么,因为很多人他在寻找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实的意义,或者他要寻根,根在哪里?那么这样,他就唤起不断的寻求的欲望。所以有很多人他去看书、去研究老庄、研究佛典,或者参拜明师,或者内省、省悟自己,什么是我的真实自己?我是谁?从这点意义上讲,他就是寻牛。 而寻牛的人,他有个很大的特色,他不是为生活来的、也不是为生死来的,生活和生死对他来讲不是问题。他唯一的目标,就是要把真理搞清楚、把人的本性搞清楚。这样的人就是禅的根基,而且他不作学问、不是作研究、不是作考察,他不是作这个工作,他也不是练功,这个不是练功、不是把自己练成什么。他只是要寻求、寻求一个真实,宇宙的迷、人生的迷到底是怎么?这就是禅宗真正的特色。 而密宗还不是为了这个,密宗他更多的是因为寻找上师、寻找成就者,他不是去寻根。他因为知道这个人生的痛苦和轮回,在西藏的这么恶劣的环境当中,人生是非常苦难的,而且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他要得到一个成就者的加持、成就者的依托,然后得到很多的法门作为自己的修行。然后,既要保护自己,又要在福德智慧的资粮上不断的增上,即使死掉了,他的转世会比前世更好、更殊胜一点。同时他也看到了很多的奇迹、看到了那些成就者的神通、看到了虹化,历史上留下很多的奇迹,他非常向往,向往自己有一天也能这样成就。所以说,在密宗来讲,他更多的意义是找老师、找师父。 而在禅宗来讲,并不是找师父,是找自己、找真理、打破人生的迷团。他带着这样非常强烈的一种欲望,这个欲望不是五欲,是求知欲、寻求真理的欲望,走上了禅宗这个路的。那么,他里面怎么讲呢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7/26 20:51:36
-- 【公共图文】《廓庵禅师《十牛图》直说1》【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第一,寻牛。 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忙忙”,就是茫茫的人生当中,有很多很多的说法、很多很多的文字、很多很多的道理、有很多的经验,在这个人世上有很多的存在,这些存在是我们生命所面对的、是我们所感知的。在这么多的人生的生活当中、人生的一种存在当中,就等于是茫茫的草一样,我们人陷在其中,无法出头、无法看清楚周边的环境,我们陷在草当中。但是你必须把这些草拨开,去看看前边的路,这个拨开的工作,就是一个超越的过程。你在学习、在思考、在不断的超越。 所以说,禅的最大的意义并不是见到本性,我认为而是他的智慧的超越。他超越了世俗的欲望、超越了各家的学说、超越了社会政治哲学的观点,他的心灵世界在这样超越当中升华。当他超越到一个极点的时候,他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就是真理、发现了自己就是道。而在他的心目当中,对于人类社会的一切的存在,他已经是一览无余、非常的透彻。这样的透彻是开悟、是真正的开悟。当然也不排斥对本性的开悟,但是本性的开悟是所有开悟当中最基本的开悟、是对所有的理的透彻的开悟、是中等的开悟。然后也没有本性、也没有道理,是一种活泼的大用、无始无终的活泼的大用,不拘泥于任何法,但是能够应用任何法,那是大彻大悟,是最后的高级的悟。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也没有理论、也没有什么执着的境界、也没有所谓的本性、也没有心灵的状态,只是无穷的用,这个才是真正对道的一个悟、对道的一个彻底的悟。 所以说“忙忙拨草去追寻”,去寻找我们心中的牛、寻找本性、寻找真理,他要拨很多的草去看、去寻找,到底是在草里面呢?还是在草外面呢?到底是在现在的当下呢?还是在遥远的远方呢?还是在某一个地方呢?到底在哪里? 那么,“水阔山遥路更深”水很辽阔,水只是水路。山非常的遥远,意思说,他有千山万险,这个水和山都是形容我们人生的存在、人生的意境,我们思维的过程是非常辽阔的水,像大海一样广大。非常遥远的山,翻了一重又一重,千山万水。千山万水路更深,你越走越深。原来觉得自己知识也不错、见解也不错,但是随着你的深入、随着你的经历,这个路是越来越深了。而且别人无法理解你、世俗的境界无法影响你,一般的哲学、一般的人类的文化、政治根本不在你的心里面留下什么影子,你是超越,就像二祖一样,他见达摩之前对老庄的东西已经非常透彻了,甚至觉得老庄的内容觉得已经不在话下、也没有什么值得他再去探索的,觉得他是很一般了,在这么一个境界的高度,再去体会本性、再去接受达摩,那么他的内心的全体、内心的道才能全然的体现。所以说,禅的见地高就高在这里。那么,这个千山万水、这个路就越来越深了。走到后来是无人之路,你甚至找一个说话的人找不到,可以跟你说话的人,找不到的,的确这样。但这只是自己寻找的过程。当你回来的时候,这个路走完了、走到家了,再回来的时候,你是慈悲众生,可以跟不同的人讲话,其实是你的一种方便、方便的运用。但是在你的追寻过程当中,你会发现:周围的人没有一个人可以跟你对话、没有的说可以引起你的关注和兴趣,没有一个境界会吸引你、世界的什么境界会吸引你,这个就是路转深、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到了力量也用尽了、该找的都找了,苦苦思索、冥想、追寻,精神很疲倦,找来找去。当然,有的人是这样子很疲倦,有的人他并不觉得疲倦,他一直在寻找,并不疲倦,这个和他的根性有关系。如果他找的心很强烈,而且他找不到,超越了很多很多的境界,但是他还是茫然、还是一无所得,这个时候他会觉得很疲倦、非常的吃力,内心有一个苦叹:到底什么是真理?道在哪里?哪里是我的归宿?他有这样一种茫然的感觉、一种叹息的感觉,他会觉得:啊,这个人生应该到底怎么走?路在哪里?他这个疲倦感就出来了,甚至很多人在这个时候走不下去了,到底在哪里?没有人指引他,走不下去了,无处觅。 “但闻枫树晚蝉吟”,枫树在傍晚的风景当中,枫叶的树在风吹过来的时候,沙沙作响、还有蝉在叫。那么,这是什么一个境界呢?如果你走的很正确、真的在寻迷、也有超越,到了这个时候,是一种晚景、是一种景象,也是很宁静的,虽然你疲倦的很,但是很宁静的,是枫叶、是蝉呜,这种情景是你所听到的。也就是说,你会享受到在追寻当中,虽然没有找到牛,但是你的境界很宁静,你也很安乐,因为你超越了很多,你不再为世俗烦恼、也不会为那些学术烦恼、也不会被动的被那些境界影响,你只是在找不到的时候,你歇一歇而已,而你歇的地方,虽然是一种空茫,但是是安静的、是非常的安静。这是第一个,叫寻牛,他在寻找。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7/26 20:52:35
-- 【公共图文】《廓庵禅师《十牛图》直说2》【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第二,见迹。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这个就是见到痕迹了,见到牛的痕迹了,我们说到了边缘了、真理的边缘、到了本性的边缘。那么这个时候是怎样的情形呢? “水边林下迹偏多”,水边林下是指一个人的修养性,在你的大超越之后,你的心境就像水边林下一样没有闲事挂心头,没有世俗的烦忧和欲望,你是在水边林下那么宁静当中,突然之间真理出现了、突然之间本性放光了,有所感悟、有所体会,经常会出现、经常会明白,这就是迹偏多,经常会领悟到、知道了,呵,在这种宁静的情景当中、在无心无欲的当中,这个真理、智慧和我们的本性在这个时候发现了,而发现不是说一次发现就圆满了,他是一次一次的发现、一次一次的明白、一次一次的体悟。 所以说“芳草离披见也么”,芳草离开了他的披盖的内容。就是说,这个芳草再也不会覆盖你了,离开了他的一种披盖、大地露出了他的本色,你见到没有啊?你再也没有心思、再也没有执着、再也没有烦恼、再也没有被学术、被外在的境界所困,这个时候流露出来的、你所明白的是什么?你见到了没有啊?这个芳草再也不会披在你的身上了、再也不会覆盖你。意思说,你见到没有啊?赤裸裸的,你见到没有啊? “纵是深山更深处”,这也是形容,不是人真的到深山里去,“纵是深山更深处”你进入了很深的思维、很深层次的灵感思维、很深层的境界、很深的学问、非常透彻的那个地方。 “辽天鼻孔怎藏他?”,到了更深处的时候,就是走到路的尽头、寻找到最深奥的地方、最隐秘的地方、最究竟的地方的时候,那个“辽天鼻孔”,这个牛它的鼻孔朝天了,辽天的鼻孔怎么藏得住他呢?这条牛就出来了。就是说,你找到极以后,慢慢慢慢的,你再入进去的话,全部的牛就出现了、全体的牛就出现了。那时候,真理和本性合一,智慧和境界不二,智慧就是境界,境界就是智慧。《楞伽经》讲:自觉圣智,自觉圣境。这两者是不二的,本性和真理是合一的,本性就是真理,真理就是本性。见本性的人,他具有真理,他讲出的话都是真理,他不会违背真理,他充满着智慧,而这个智慧就是显现的境界,境界就是智慧,他是达到了不二。这个时候,就是说“辽天鼻孔怎藏他”呢?藏得住么?藏不住,全体的显露。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7/26 20:53:32
-- 【公共图文】《廓庵禅师《十牛图》直说3》【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第三,见牛。 这个辽天的鼻孔,我们知道,鼻孔出来了、把握住了、找到了。但是,见牛是全部的体现。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这个时候是什么景象? “黄鹂枝上一声声”,树枝上黄莺在叫,非常漂亮的鸟,叫得非常好听、非常悦耳,这是什么情景?是大乐的境界、是超越了世俗尘劳以后见到本性的真正歇下来的时候的一种大乐的境界,人生的一种悠然、一种像画一般的一种美景呈现在当下。所以说,枝上一声声的叫啊,就是敞开的胸怀,那种所有的负担、所有的尘劳完全脱落,所有的路途上那种追寻的累啊,所有都没有了,那是大休歇的地方。这个时候的情景就是黄莺在树枝上一阵阵的叫。 “日暖风和岸柳青”,太阳暖暖的照着,风是那么的和丽、那么的缓和地吹拂着,一片清风,柳岸是青青的。这都是形容见性以后的人的那种真实的心、那种对真理的圆满的一种回归、对本性的彻底的显露,那是那么一种风和日丽的、柳岸青青的那种境界啊,是那么萧洒、那么坦然、那么自在、那么超越的一番境界! 再也没有什么闲事挂心头、再也没有烦恼、再也没有为世事担忧,他是彻底的了然、是真实的明白,那和从内心发出的大乐、那种智慧的一种光明,无时无刻不在当下的显露着,就是这么一种情形。 所以说“只此更无回避处”,在这个时候哪里不是本性?哪里可以回避?你回避了那种黄莺啼叫的声音么?那种太阳朗照的光辉么?还有那种风、柳岸那种情景么?如诗如画的那种美景么?这是形容,意思说,你的当下、你的心中所呈露的全部是本性,你所显现的万物全部是本性,你能回避得了么?哪里都是本性。就像佛在世的时候,****他说:我不想见佛,佛到哪里,我躲起来。结果他都看到是佛、四壁看到是佛、把眼睛蒙起来看到的还是佛,你躲得了么?他是一种形容,真的不是说一个****去避开佛,意思是说,当你见到本性的时候,你还避得了本性么?哪里不是本性?哪里不是真理?哪里不是道?到处都是。所以说“只此更无回避处”。 “森森头角画难成”,“森森的头角”就是指本性的这个本态、本性的显露,他虽然讲的是牛的“森森头角”,但是这个“森森头角”他的形象、他的形态,你能画得成么?没有一个人能讲出本性,所有的名词、所有对本性所描述的道理,都讲不到本性。见到本性的人知道,他无法说、说不出来,说出来的都不是。如果你用境界来说、用哲学来说,都不到家、都不是,都不是真正的本性。真正证到本性的人,全体就是,无法说、无法形容。所以禅宗为什么用“破”、用“遮”来体现,让你去悟入。当你悟入的时候,相对一笑,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什么都具备。这是见到牛了,见到牛是这么一种境界。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7/26 20:54:20
-- 【公共图文】《廓庵禅师《十牛图》直说4》【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第四,得牛。 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得牛就是属于证得。刚才这个是见到,见到已经是这样殊胜了、这样的一种风和日丽的一种境界,这个境界这么殊胜,就是本性的境界。但是,得牛是起用、是证入他,更进一步。其实有的人得牛,见牛的时候就是得牛,是不二的。有的人见到了,但是他会失去、会覆盖,有时候保不住。所以下面又讲一个得牛。对有的人讲,不需要讲得牛,他没有得牛,他见牛就是得牛。但是这里为什么要讲呢?因为有的人还有这种情况,什么情况? “竭尽精神获得渠”,竭尽精神获得了他,就是见到了本性、证悟到了真理、经历了人生很多时候的追寻、努力,终于找到他了。 但是“心强力壮卒难除”,追寻的路上你费了很多的心思、用了很多的功夫,但是这个痕迹还在。这个痕迹:你的心力、你的精神力在投入这个追寻的过程当中会留下痕迹。就像有的人见到本性了,但是法舍不得放,还想打打坐、还想修什么法、还要怎么样、怎么样----。他这个东西还在。原来在求道、在追寻道的路途上形成的那些东西,他舍不得扔掉的,还会回来。虽然他、尽管他说这些都是假的、都不要,但他的老习惯会来、他还会来、还会要用一下心、还要去追寻、还要怎么样。所以说“心强力壮卒难除”,“卒难除”难以除掉。 所以“有时才到高原上”,有时才到高原之上:呵呀,朗照大千,那么清爽明朗、那么清清静静、寂寂然然的照着,才到高原之上,什么事都没有。 但是“又入烟云深处居”,不久,不小心又入烟云当中来了、覆盖了,什么事来了、动心了、老习惯又来了,“又入烟云深处居”,又掉下去了、又陷进去了。这个时候说要得牛,不要陷进去、不要回到老习惯里去,不要执着过去的师父怎么讲、过去的法门怎么修、过去存留的境界,我的体会、我的经验、我的过程什么的,这一切都要没有。在现在的当下显现了任何东西,不取不舍不要作意,一直要在高高的高原上朗照着,不要再到云雾深深的地方居住、不要再陷进去。但是很多人会陷进去。陷进去的原因是他的老习惯拉住他,很多人舍不得老习惯。作为人,他有很多习惯,人的身体、情感、欲望、修行的功夫、境界、还有他的学问、知识,他所能够想起的、所能够起的东西,他有时候都会起来,这在佛教里面就叫“种子”,他会出来,他没有化掉。见到本性的人、悟到真理的人,这些并没有化掉,所以说还有悟后真修的过程。悟后真修的过程就是得牛的过程,完全得牛,然后驾驭自在,再也没有失去的时候。于是,在你的人生的路途当中,所形成的这所有的东西都消融无痕,被你消融掉了。所有的缘份、所有的情感、所有身心上沉淀的那一切东西被你消融掉了,如果你没有消融,还不会成就的、还不会成道。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7/26 20:58:04
-- 【公共图文】《廓庵禅师《十牛图》直说5》【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
第五,牧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这个就是牧牛,得牛之后,已经不会失去了。即使不会失去了,还要牧,还要牧牛。怎么牧呢? “鞭索时时不离身”,就是觉照,时时在本性上朗照,密宗里面<十二金刚大笑>,就是智慧的照,不是法,是照。用你本性上所获得的智慧、真理,在你的现实中起照,这叫鞭索不离身。因为人会遇到很多的事情、很多的境界、很多的说法,这些说法到了你这里,你是不是会受影响啊?是不是会动心啊?无论是现实的、非现实的;不论是清醒的时候、还是做梦的时候,你是不是会受这些影响啊?如果你要受影响,你就会被覆盖。所以说要牧牛。你要时时觉照、本性上起朗照,时时一碰,马上要化掉,所以说无背无触。大慧杲禅师上堂的时候经常讲:你说它是竹篦,就是触,你说它不是竹篦,就是背。(大慧室中问师:“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师拟对,慧便棒。师豁然大悟,从前所得,瓦解冰消。[摘自《五灯会元》])我们人生当中,你说它是茶杯,你就是落了茶杯的背,落于实有、落于境界。如果你说不是茶杯,就违背了现实。我们人生就是这样的,你如果说,我的亲情也不要、我的朋友也不要、工作也不要,那就是违背,违背现实、违背人生。如果说,我这些都要、这些都是真的,我要去努力、我要去工作,那就是触,触犯了道,你就违背了本性。在这两点上,你能够圆融无碍的、做得好的就是牧牛,非常不容易的。说起来容易,实际碰到是不容易的。一个人来跟你谈话,你既要和本性相应、不迷惑、不染污,同时你要照顾这个人的心情、照顾人的一种认识跟他讲话,讲得很投缘、很相应、使他很开心,但是你的本性没有迷,这就是牧牛、这就是真实的悟后的功夫。不然的话,你讲你自己的,别人听他的,那么怎么相应呢?所以说,他既有随顺缘起、随顺世俗、随顺各种境界的智慧的方便,又不离本性的当下的这个光明,不离当下,这样做叫作牧牛。那么人生就会圆满,你可以做任何事情,但是你本性湛然不动,是那么清朗、那么有智慧、那么随顺,非常的圆,这是真正的牧牛的意思。而不是守着自己:我不要动啊,我不要受影响啊。那是死的牧牛,不是真牧牛,这不是真的牧牛。为什么呢? “恐伊纵步入埃尘”,和人一接触、事情一碰,马上被他拉跑了、马上受影响了、马上做不得主了,怕你落尘埃,别人谈话谈话----,被他的话谈去了,本位就没有了。 所以说“相将牧得纯和也”,“相将牧得”你的牛牧得非常的纯和,任何情况、和任何人接触、任何的事物当中,你的心都是那么的纯和,和光同尘,自在无碍。在任何地方你不会陷进去、都不会迷惑,上至上天、下至地狱、做动物等等,做不同的事情、遇到不同的人,你都是纯和的。你的心纯洁得没有办法再纯洁、你的心光明得没有办法再光明,一点不好的东西都出不来。在本性上一点黑点都没有、一点脾气、习气、执着性都没有,非常的纯和,这么光辉的一片。 那么,到了这里“羁锁无拘自逐人”,这个“羁锁”,牛不用锁他了,不用这个鼻绳子锁住他了,放开了,绳子不要了。“自逐人”,他跟着你走,随时随地都是清净的,随便到哪里都是自在的,就不要再怎么牧牛了,也不要再怎么在本性上起照了,都不需要照了,这个到无照之地。牧牛牧得纯和,自逐人。就是说,你在哪里启用,照用是同时的。临济祖师讲:有时候,有的人先照后用,有的人先用后照。到这里照用同时,自在无碍,牛会跟着你走,你不要去牧,他不会伤别人的庄稼。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7/26 21:06:14
-- 【公共图文】《廓庵禅师《十牛图》直说6》【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第六,骑牛归家。 骑着牛归家了,牧得纯和了,回家,不要试了。意思是说,你的事情办完了,回家就行了。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这怎么讲呢?“骑牛迤逦欲还家”就是说,骑着牛,这个牛是纯白了,牧得很纯、纯和,在逶迤的山路上回家了。这个逶迤的山路象征着过去我们人生的经历、和牧牛的一种历程,和人世间的各种的接触、各种的事情的发生当中、各种的因缘法当中,那么逶逶迤迤的回家。回到哪个家?回到这个觉性的法界的家、回到我们的真性的功德之家,回到真实的道、完整的、完全的、全然当中、圆满当中、圆明当中来,这叫回家。 那么“羌笛声声送晚霞”,他是那么一种情形,“羌笛”,吹着笛子是在晚霞当中回来了。意思说,你什么事都做完了,像一个退休的老人,退休了,什么事都没有了。你牧牛牧好了、牛纯白了,什么事都没有了,骑着牛、吹着羌笛,在晚霞的那种情景当中回自己的家。意思说,你是那么一个自在、大休大歇、一点事都没有了,人生最美好的境界就是这个。当你该做的做完了、该修的修完了、什么事都没有了,而且一身的轻松、一身的快乐、一身的自在,在那么一个美好的情境当中回到自己的家,那是多美好的境界啊!回到道上来,就是那么一个境界;修行修好的人,就是那么一个境界。他一点事都没有,那么清净、那么自在地回家。 所以说“一拍一歌无限意”,这“一拍一歌”,就唱着歌、拍着节拍,无限意境啊!那心中的意境是那么广大、那么朗照、包容着万法、那么自在,是无限的意啊!不是说枯寂、不是仅仅是无为,他是“无限意”,无限的那种美景、无限的快意,呈现在心灵的当下。 “知音何必鼓唇牙”,即使在路上遇到了知音,何必要说什么话呢,相识一笑,你也这样、我也这样。不用鼓动着唇舌:噢,怎么怎么样描述他、我的心情是怎么怎么好。他没有。意思说,到了这一步,就没有话可以说了、没有事可以做了,他是萧然的自在。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7/26 21:07:08
-- 【公共图文】《廓庵禅师《十牛图》直说7》【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第七,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忘牛存人,这个真理没有了、这个本性没有了,这个人就是大觉、就是佛。大觉朗照,大觉在朗照着。这里没有功夫、没有境界、没有所谓的本性、也没有所谓的真理、也没有智慧、什么都没有,就是唯一的觉。这个唯一的觉,就是说“存人”,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骑着牛归来了,到了自己的家山,就是我们的法性地,就是我们的真实的道的地方。 到了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牛空空了,本性在哪里?道在哪里?都空空了。但是人闲闲,这个觉性的朗照闲闲的,它无照之照、自然而照、不照而照。 那么“红日三竿犹作梦”,意思说,什么事都没有,太阳升到竹竿三尺高的时候,他还在做着梦。这形容什么?非常悠闲的、非常自在的一种境界。再也没有人逼他要上班了,你要做什么事了、要烧饭了,再也没有事了,没有人逼他,自己也不做什么,什么事都没有,就是这么一种境界。 所以说“鞭绳空顿草堂间”,什么鞭子、绳索,空顿在草堂间。也就是说,法、觉照、所有的修行,你就放自在那个贮藏室里去了、草堂间了,没有人去管他了,谁去管这些呀。什么佛法不佛法、什么道不道、什么觉照不觉照,都没有了、都放在那里、空置在那里、一点没有用,这是“忘牛存人”。那么“存人”还有个大觉在、朗照在,非常闲的、自在的朗照在,还要“存人”。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7/26 21:08:00
-- 【公共图文】《廓庵禅师《十牛图》直说8》【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第八,人牛俱忘。 到这里人也没有。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到了这里,人牛俱忘,觉也没有了。那么,鞭索和人牛都属于空、都空掉了,这个空空大空之境,什么都不可得。真正的觉悟、真正的道,他在他的当下,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出现。但是他的觉性的光芒、他的那种自在的悠闲,无时无刻都呈现出来。 “碧天辽阔信难通”,这样的“碧天”蓝天,那么的辽阔,这个是广大的境界。这个广大的境界是无境界的境界,绝对是不可以思议的。“信难通”,无人可以理解、没有语言可以描述,说不到他,不是哲学,没有层次,不是意境,他就是这样,他就是道的本身,就是这样,所以说“信难通”,怎么和人通消息?怎么告诉你知道?谁也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也无法理解这个、没有去理解这个,就是这样子。那么的辽阔、那么的一片蓝天,这都是形容,不得以这么说。其实到了那个地方,说不出来、无法说,所以“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也是形容,这个大智慧、“红炉”,无智的智,那么怎么容的雪呢?一点雪进去了,都消融了。意思说,消融万法,身心世界、所有的境界都消融。在这样的一种道上、在真实地方,什么都没有,的确什么都没有,没有也没有,的确是这样的一个境界。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7/26 21:08:54
-- 【公共图文】《廓庵禅师《十牛图》直说9》【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第九,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就进入了一个大自然的境界、进入了大生灭的境界、进入了一种全然、法尔,整个的法界宇宙都是这一片当中,自生自灭。一切的生灭变化都是他的本身,但是他却没有本身。返本还源的时候,一切万法都是源,都是他的显了。但是他却不见一切法,不立一切法。 所以说“返本还源已费功”,如果有一个返本还源已经费功,这里面没有功,无功之功。 “争如直下若盲聋”,“争如”,怎么能比得上直下如盲如聋呢?何必要返本还源,没有。直下如盲如聋,就是这样,你不要再做什么,其实到了这里,还要做什么吗?根本就没有做什么,根本就是那种大的一种自然当中、全然当中、无可说的当中,如盲如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在庵中不见庵前的东西,就是寺院,像人在寺院当中,但是不见寺院前面的东西。这是什么?不见、无所见,全部、这个东西就是你自己、万物就是你自己、虚空就是你自己。你还见虚空么?还见万物么?根本就没有见。 所以说“水自茫茫花自红”,水,它自然的茫茫一片;花,遇到它开花的时候,它就开花,“花自红”,它红的就是红的、白的就是白的,不需要改变什么、不需要生起什么、不需要作用于什么,他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一片,所以说“水自茫茫花自红”,就是这样自然,这个地方就是“返本还源”的那个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