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老家,闲来无事,无意翻到一本1996年的一期《文学自由谈》杂志,略阅了其中几篇文章之后,竟然有种手不释卷的迷恋。捧了书上厕所时,被爸爸看到,问:“什么好书?看得那样入迷?”我答非所问:“文学青年,重回旧梦。”
回想当年,倒真是个热血的文学青年。上学都不听课的,看课外书,写小说,整天沉浸在非现实的故事里。受一些不良书籍(如琼瑶之流)的影响,情绪无常,性格敏感,总是无端地悲,无端地喜,无端生出许多的事情来。然后借题发挥、强说新愁,在纸上划拉出堆砌着无数华丽辞藻、实际空洞无物的所谓诗词或文章来。现在想想当时被别人议论为“才女”,不由得从脊背上生出一层冷汗来。真是惭愧至死。
不过那时读书,倒是真心真意读得进去的。犹记当年看书,疯狂摘抄所看到的优美词句,有时甚至是整篇或整段地摘抄。例如我用了半本笔记,来摘抄《西游记》中关于师徒四人所到之处景色的描写、美丽女妖精出现时的姿态描写等等。诗词歌赋就不用说了,连优美的童话故事我也不会放过。至今我仍记得《安徒生童话》里《海的女儿》和《丑小鸭》的开篇第一段,描述出的海底世界的瑰丽奇幻和乡下田园的朴实幽静。
那时,看外国的经典名著也是动情动性,《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一生》……书籍为我所展现的世界,在我的眼界以外,在我所掌握的知识以外,而那时年轻的心,充满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充满了对纯文学的向往,所以读起书来废寝忘食、毫不遗力。
学上完了,步入社会的初期,对于读书仍是热忱。不过说来好笑,那时最视若珍宝的一本书,厕上床上都不肯放下的,居然是《卡耐基全集》。现在想来,也是当时初涉社会、不懂待人处世之道,因此迫切渴望从书籍中得到教诲的缘故吧。
因为工作的很多内容,在学校是完全没有学过的,所以上了班之后,就开始疯狂恶补专业知识。离开郑州六七年之后,很多大路都忘了,却独独记得有条小街道,叫做桃源路。不为别的,就为那条小街上有个“广告人书店”。从那里,捧了多少书刊杂志回去,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那时广告书籍都特别贵,而那时我的收入不高,连《国际广告》之类的薄薄一本杂志,其标价都让我在掏钱时倍感心疼。
再后来,对于读了些什么书的印象便不深了。人在江湖,生存压力首先是第一位的。很多时候,读书不再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业余爱好,而变成了为把工作做得更好、必须不断加油充电的一种需要。《经理人》、《商界》、《职业女性》、《销售与市场》之类的杂志,成为了期期必购必阅的精神食粮。
慢慢地,随着年龄的见长、阅历的渐增,我眼里的世界,也不再是仅有文学那一片天了。更多的时候,读书的时候,我偏离了对文字的关注,而改为对人类思想与智慧的关注。人物传记类的书籍买得多起来,希拉里的《亲历历史》、陈鲁豫的《心有约》、杰克威尔奇的《自传》……甚或商业著名企业的传记,如《希望之路》、《沃尔玛——零售业航母》、《麦当劳,温情征服世界》……每当看这些书籍的时候,我都有种奇妙的感觉:人是多么神奇的一种生物啊,不断地创造着文明,并不断突破原有的创造,寻求更广褒的自由天地,无论那是思想的、科技的、现实的或是抽象的……
常有朋友问我,最近看了些什么书?有时我回答出来的书名,也是对方感兴趣的。因此,有时也会借书出去,与朋友共赏。但有时,我买回来的书,却是身边的朋友大多数都不感冒的,只好自飨。如法布尔的《昆虫记》、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余杰的《在困惑中挣扎》,流沙河、余光中的散文集之类……常常买这类的书回来,总还是对文学的喜爱余热未尽的缘故。但坦白说,这一类的书籍,我现在也是一遍读过之后,就难得再看第二遍了。与之形成了具有讽刺性的鲜明对比的是,《哈利·波特》六集的每一本,我都看了不下三遍……
在朋友圈子里我算得上个爱看书的人,但我必须自省的是,我现在看书的心态不太好——越来越浮躁了。人在社会上,生存的压力或生活的愿景有时会将自己的心态扭曲——比如我就得承认自己有时颇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又带给自己更大的压力,以至让自己时常处在一种矛盾和迷茫的心态之下。在这种情况下,我的读书,在很多时候就变成了压力释放的一种需要:看《哈利·波特》与《魔戒》类的魔幻书、《安德的游戏》与《外星屠异》类的科幻书、《达芬奇密码》与《骗局》类的推理书……无不是为了消遣。
而另一方面,有些所谓管理和励志类的书,则是让我看得虚火上升、鼻血直流,什么《人生十日谈》、《你为什么会失败》、《决定一生的99个简单法则》……从书店捧回这些书籍的时候,总是恰逢心情的低谷期,决心振作,于是拿它们来警醒和激励自己——就象一个刚被人踢翻的武林小辈,心情正郁闷时,看到了《九阴真经》或《葵花宝典》了一样。然而这类的书籍买得多了、看得多了,就好象把五花八门的补药都大吃了一通一样,直吃得头晕脑胀,不知道究竟该走哪一条路。——这就是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去读书导致的下场。
读书,本是一件必须静心安神才能去做的事,如此才能体味作者的真心真意,达到与作者心神交流的目的。这个浅显的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是如今我才发现,这几年读书时,我早已忘了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读书了。
常常买书,但并不是所有的书买来之后都细细读了。比如《论语》《道德经》《淮南子》……之类的书,买来几乎没有读完过,总是开篇几页一翻,就扔到一边了——因为静不下心来去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性欲三论》之类,自我拿到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后就将其束之高搁,如今整理时,不由更加自愧……
家中最近终于添置了一个书架,就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小赵哥哥说:放在那儿不显得太突出了么?我道:无所谓好看不好看,重要的是眼中可以时时见书,更重要的是可以一眼看见自己尚未好好读过的书……把该读的书都好好读了,才是最重要的。
将书籍整理上架的过程中,杂乱的心也随之慢慢沉静下来。我想我今后还是会象从前一样时时读书。不过经过了这一番自省,读书的心态会略微调整一下。消遣娱乐是一方面,求取商业经验是一方面,而最重要的是,从不同的书中,获得更多的智慧与思考的能力。
多年以来,我一直坚持这样的信念:书是必须读的,不可一日或缺。惟有如此,才能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里,不至于成为一个思想落伍的人。(开个玩笑:说句非常现实的大白话——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至少将来可以在儿子或女儿面前做个很有智慧感的妈妈吧。哈哈)
传香 于 2006年5月14日星期日下午15:55
发表于我的QQ空间(传香的兔窝窝)评论(1)发表时间:2006年5月14日 21时5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