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大发
长沙是湘剧的发源地。解放前太平街有楚南、湘春园戏院,市中心的金城、民众、新舞台、新湖南都是演湘戏的场所。楚南湘剧团前身是由黄玉枚、王申和领班的福如湘剧团。名伶荟萃的中兴湘剧团,抗战时演于又一村民众二剧场,日寇侵犯古城后,该剧团于1943年被迫解散。湘剧名演员吴绍芝,吴淑岩父女逃难至湘潭、桂林等地<--ADV_CONTENT-->搭班唱戏,戏剧家田汉、欧阳予倩也到达桂林,编写抗日《江汉渔歌》等剧本,组织抗敌宣传队,后去陪都重庆,一代名伶文武“小生泰斗”吴绍芝先生,劳累成疾,病折异土,瘁年42岁。
“光复”后,长沙靠唱戏谋生的湘戏班子共有10多家,粥少和尚多,物价爆涨,金元券、银元券满天飞。艺人住的是杂乱棚房,蚊帐为墙的群居生活,单身汉夜宿舞台,生活无保障。西牌楼百合戏院旁的百年老店洞庭春茶馆,早年是唱戏、看戏、说戏的戏窝子。早茶是用景德镇精制茶壶泡茶,点心有珍珠烧卖、水饺、糖、枣泥、盐菜包子。夏天备有布吊扇,有专人拉扯取风,楼中设有包厢、雅座,是女伶会面配戏之“金屋”,消费一般由商埠老板埋单。茶馆每天有专人送戏码单子,戏迷们想看名角或新戏,只要泡上一壶上好的绿茶,摆一碟生姜,再丢上一包“大红金”香烟,立马有人来套近乎,湘剧客串《五关公》、《四周瑜》、怡长街联华戏院的话剧《文天祥》;当时皇仓街远东大戏院还特请来京戏班子,演出有机关布景的武打戏《火烧红莲寺》,使看惯了湘戏的长沙戏迷耳目一新。戏院售票窗口难买到的票,在茶馆一经疏通,什么票都能搞到手。
1946年,湘剧老生筱福顺住太傅里,与我家共一个杂草丛生的火烧坪棚屋,不到三十的女伶已走红多年了,但没有大名角的傲气。戏院里一有好戏就送票给我们看,每日上午有三、五成群的梨园好友相约配戏吊嗓子,她们同演于湘春园舞台,常演剧目《金沙滩》,筱福顺主演卢俊义、郭福全饰宋江,六岁红饰吴用(六岁红是湘剧表演艺术家刘春泉的艺名)。卢俊义在沙滩饯别大段唱词中:“手挽手来在沙滩界、弟把这朝中之事细说开怀……”北路转数板,行腔吐韵一气呵成,有童音之美。每当顺姨子唱完戏后卸妆,看我手提竹壳灯笼接她回家,经常给我零花钱,筱福顺衣着简朴,足穿练功云鞋,虽是女性,颇具江湖侠义。
1948年长沙解放前夕,田汉先生回故里专程看望湘剧艺人,当听说吴绍芝、罗玉庭等人落难而死,即作五言诗悼念:“故人不可见,泪下忽如雨。”
[编辑:知青公共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