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图文】★《总参保密档案局:首次揭密从未公开的军史资料》【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32514)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7/8 21:07:24 -- 【公共图文】★《总参保密档案局:首次揭密从未公开的军史资料》【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总参保密档案局:首次揭密从未公开的军史资料总参保密档案局:首次揭密从未公开的军史资料 防化兵辐射侦察小分队,迎着滚滚烟云向爆区冲去。 ![]() 南昌起义部队用于识别联络的标有红十字的手电筒 <--摘要开始--><--摘要结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如果我们把今天的人民军队比作参天大树、万里长城的话,那么这棵耸立于中华大地的参天大树,这一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在它的起始阶段无疑是不起眼的,是弱小的。是无数先辈英烈以血液作养分、以生命为代价,才使之变得郁郁葱葱、枝干粗壮;是无数个“第一”的积累和集合,才有了它的强大和巍峨。回望人民军队80年的成长壮大史,我们看到:在这棵参天大树的根系中、躯干上、年轮里,有着太多鲜红血液的浇灌;在万里长城的基座里,镶嵌着千千万万块生命之砖。 泛黄的纸页中,珍藏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尘封的档案里,记载着一个个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刊登于这里的一组稿件,人物,可能不怎么显赫,但一样的让人感动;事件,或许算不上惊天动地,但同样震撼人的心灵。 在纪念建军80周年之际,总参办公厅保密档案局在全军档案系统举办了一次征稿活动,旨在用尘封的历史回顾过去,启示今天,昭示未来。这组全部出自专业档案工作者之手的稿件,因为其作者的工作特性,而具有了一定的揭密性和原创特点,读起来更真实可信。 ——编者 ●从用标有红十字的手电筒联络,到1934年中央军委在总参谋部成立通信联络局,其间仅仅经历了6年零4个月的时间—— 反“围剿”战场上空的红色电波 ■黄曙光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起义中,各起义部队采取了运动通信、红十字手电筒通信、有线电通信等通信形式,以保障起义部队的作战指挥和相互联络。南昌起义,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也孕育了人民通信兵的起源。 建军之初,为了保证中共中央与各革命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我党建立起了穿越敌占区的地下军事交通网,但由于不能及时互通消息而常常贻误战机。建立无线电通信迫在眉睫。 1928年6月,我党从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生中选派毛齐华、方仲如等6人到“国际无线电训练班”学习收发报技术;1929年1月,又从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留学生中,选调涂作潮、宋濂等人到列宁格勒伏龙芝军事通讯联络学校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与此同时,1928年秋天,周恩来指示在中央军委工作的李强秘密学习无线电机务,制作无线电发报机;同年11月,又指示当时任上海法租界地方党支部书记的张沈川学习无线电发报技术。1929年10月,李强、张沈川等人分别担任机务和报务教员,秘密培训了一批无线电通信人才。 1929年冬天,中央军委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无线电电台。 1930年7月,红三军团攻打长沙时,缴获了敌人的9部无线电台,由于红军战士不识字,也不懂得电台的用处,因而都给砸坏了。针对这种情况,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毛泽东在8月24日的战斗命令中强调,对于缴获的电台,“非有高级长官命令,不得擅自破坏”。10月3日,红军总部在总攻吉安的命令中指出:“进城后对于城中留下的无线电机、电话……一概不准毁掉”。1930年底,蒋介石调动1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经过数日激战,红军抓住有利战机,一举歼敌9000余人,活捉敌师长张辉瓒,并缴获了其使用的电台。遗憾的是,这部电台的发报机被砸坏了,只留下—部收报机,实际上只是半部无线电台。电台的报务员王诤、吴如生、韦文宫、刘寅和机务员刘盛炳等人参加了红军,受到朱德、毛泽东的亲切接见,王诤被任命为红军的第一个无线电队队长。3天后,在消灭国民党谭道源旅的东韶战斗中,红军又缴获了一部15瓦电台。 有了这一部半电台,红军还不能建立无线电通信,只能用来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电讯,送给红军首长参阅。毛泽东第一次看了电台送来的电讯新闻后十分高兴,对王诤说:“你们送来的材料太好了,让我们开了眼界,这是没有纸的报纸啊!” 红军有了这一部半电台,还可以随时掌握敌人的活动情况。1931年5月12日黄昏,王诤突然侦听到敌人要进攻东固。东固当时正是红军总部所在地,王诤将这一重要情报立即向毛泽东和朱德作了汇报。红军立即下达了紧急作战命令,于拂晓前占领东固有利地形,全歼敌28师,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初战胜利。刚刚建立的无线电队为红军的作战立了大功。 东固一战,红军缴获了敌28师师部的100瓦大功率电台。这样,一部15瓦的电台跟随朱德、毛泽东在前方,100瓦的电台随叶剑英留在了后方办事处。6月2日,前方台在建宁收到了从兴国后方办事处电台发来的电报,这是我军无线电通信史上的第一次通报。 人民军队的无线电通信在战火中迅速成长。此后,中央红军和上海中央军委之间,红军总司令部与各方面军、各军团以及执行重要任务的部队之间,都逐步建立了无线电通信联络。1934年1月,军委总参谋部成立了通信联络局,统管全军军事通信工作,王诤任局长。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7/8 21:08:29 -- 【公共图文】★《红军有了这一部半电台...》【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喷火连打的好2007年06月26日 06:40 源自:解放军报 ![]() 喷火兵在步兵掩护下,消灭隐蔽之敌。 ![]() 喷火连指战员进行临战训练。 <--摘要开始--><--摘要结束-->●在一江山岛登陆作战中,刚刚成立的我军第一个喷火连大显神通。前指总指挥张爱萍说—— 喷火连打的好! -胡金远 1955年1月18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陆、海、空部队,对盘距在一江山岛的国民党军队发起联合渡海登陆作战,全歼守敌,占领全岛。在这次战役中,我军新组建的第一个喷火连,首创了运用喷火兵作战的成功战例。 战斗打响前,针对一江山岛特殊的地形和守敌火力密度大,地堡、洞穴、坑道多等特点,华东军区决定组建喷火分队。1954年12月初,陆军某师根据军区的指示,将师直和各团防化分队、防化学指战员全部集中,并从步兵团抽调50多名有战斗经验的骨干,正式组成了全军第一个喷火连,并立即投入紧张的战前准备和训练。 战斗打响后,在抢滩登陆和向敌纵深发动进攻时,喷火连以猛烈的火焰摧暗堡、烧洞穴,给敌以大量杀伤和巨大震慑,共烧毁敌人地堡45个,烧毁洞穴、防空洞等火力点21个,歼敌200余人。我前指登陆指挥所司令员黄天朝说:“喷火兵在作战中的作用之大,出乎我们预料之外。”前指总指挥张爱萍司令员夸奖说:“喷火连打得好!”战后,该连被评为华东军区“建军先进连队”,并被授予“训练好,战斗好”奖旗1面,全连有50多人分别荣立一、二、三等功。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7/8 21:09:45 -- 【公共图文】★《数百防化兵冲向核爆区》【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数百防化兵冲向核爆区2007年06月26日 06:40 源自:解放军报 <--摘要开始--><--摘要结束-->
●从军委特科队的化学排,发展到一个执行特殊任务的新兵种,防化兵在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屡建功勋—— 数百防化兵冲向核爆区 -彭易春胡金远 1933年12月13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军委特科队中编设化学排。该化学排编有班长、教导员各8名,战士(亦称化学员)若干名。其主要任务是施放烟幕,以迷盲敌人,掩护我方的战斗行动。这个化学排可以说是我军防化分队的雏形。我军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防化分队,是1951年2月5日在东北军区坦克某师组建的化学防御连。该连随坦克师于1952年7月入朝参战,遂行反毒气战、反细菌战的任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屡立战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防化兵首次参加核试验,再立功勋。当天下午3时,随着主控台操纵员在“起爆”命令声中按下红色按钮,巨大的蘑菇云拔地而起。试验场区顿时沸腾了,人们纵情地欢呼跳跃,庆祝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就在人们庆祝胜利的欢呼声中,现场执行任务的数百名防化官兵正按分工分别开展辐射安全防护、辐射技术测试、放射性化学分析测定当量的取样等工作。 闪光就是命令,烟云就是方向,由防化官兵组成的辐射侦察小分队,首先迎着滚滚烟云向爆区冲去,他们以娴熟的技术沉着应战、操作仪器、认真记录,标定沾染边界,测量爆心周围各地段的剂量率,及时准确地向指挥部报告情况。 与此同时,现场总指挥、时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张爱萍上将立即将爆炸成功的喜讯用专线电话向远在北京的周恩来总理作了报告。毛主席、周总理得知这一喜讯后,在向指挥部和全体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祝贺的同时,要求指挥部进一步用科学数据证明确系原子弹爆炸而非化学爆炸。就在此时,由防化兵开设的有线遥测站测得的地面放射性沾染数据,于爆后半小时也报到指挥部,指挥部当即决定为防化兵有线遥测站记集体一等功。张爱萍迅即向周总理作了肯定是原子弹爆炸的报告。当晚,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国内外宣布了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的消息,引起举世震惊,全国一片欢腾。 在我国首枚原子弹成功爆炸试验中,指挥部对防化兵的工作非常满意,称赞“防化兵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胜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并为375名防化官兵分别记一、二、三等功。上图:现场总指挥张爱萍上将向周恩来总理报告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 (本版稿件由总参办公厅保密档案局供稿)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7/8 21:10:56 -- 【公共图文】★《施奇我军机要战线上的丹娘...》【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施奇我军机要战线上的丹娘2007年06月26日 06:40 源自:解放军报 <--摘要开始--><--摘要结束-->
还记得电影《上饶集中营》中那位坚强、美丽的年轻女共产党员吗?她的原型就尘封在有关新四军的档案中—— 施奇我军机要战线上的丹娘 -袁志辉 看过电影《上饶集中营》的观众,不会忘记影片中宁死不屈的女共产党员。走进尘封的档案资料,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位女英雄在生活中的原型就是新四军军部机要员施奇。 施奇是浙江平湖县人,由于家境贫寒,14岁被送给人家当童养媳。性格刚强的她不甘落入深渊苦海,只身逃到上海,在一家缫丝厂做童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的施奇踊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当了一名护士。她曾冒着枪林弹雨奋力抢救伤员,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施奇参加了新四军,成为教导队年龄最小的学员之一。不久,她被调到军部机要科工作。 “皖南事变”前,我党对蒋介石的阴谋已有所察觉。组织上为保存干部,照顾一些体质较弱的同志和女同志,打算让施奇化装先到上海然后转往苏北。施奇听到这个消息后,坚决要求和部队一起行动,决不掉队,组织上同意了她的请求。“皖南事变”中,敌人以数倍于我的兵力从四面八方将我军围困。施奇一面随部队突围,一面寻找战斗间隙和隐蔽之处,镇静地处理电报,译完电文后又立即追赶部队。突围中,施奇与部队走散失去联络,她只身在山林中与敌人周旋几天,后在一老乡家躲藏时不幸被俘,并遭到十几个匪徒野兽般蹂躏,患上严重疾病。 开始,敌人以治病为条件,企图诱惑她、动摇她。施奇不为所动,她抓住一切机会,讲皖南事变真相,讲革命道理,并以自己悲惨遭遇为例,愤怒控诉国民党军队卑鄙无耻的罪行。她以病床为战场,写稿揭露国民党对我抗日志士的迫害,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国民党当局恼羞成怒,对她停止用药和治疗,送进上饶集中营。在狱中,国民党特务逼迫施奇自首,说:“只要承认参加共产党不对,保证今后不再给共产党做事,就可以给你治病,还你自由。”敌人三番五次进行审讯,得到的是一次次痛骂。她对狱中的战友坚定地表示:“请你们告诉党组织,虽然我的力量无法抗拒强暴,但我至死也不会屈服。我决不丧失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决不玷污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只要我的心还在跳动,就决不停止对敌人的斗争。” 不幸的是,施奇由于得不到治疗,病情不断恶化。在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情况下,她还传递情报,组织募捐,组织女同志做鞋袜,鼓励大家在可能的条件下越狱。1942年,施奇惨遭敌人活埋。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7/8 22:09:06 -- 【公共图文】★《杨立三新中国首任总后部长...》【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杨立三新中国首任总后部长2007年06月26日 06:40 源自:解放军报 <--摘要开始--><--摘要结束-->
秋收起义时,是他为毛泽东安排食宿;长征过草地时,是他带领担架队把病中的周恩来抬出了“死亡之海”—— 杨立三新中国首任总后部长 -陈占卿李朝亮董广存 走进总后勤部档案馆,杨立三的照片和他留下来的54本工作日记本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我军后勤工作的重要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第一任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有着不平凡的经历。 1927年9月,杨立三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第一团副官。此后,杨立三参与了包括废除薪饷制、实行官兵待遇平等和经济民主制度、打土豪筹款、建立根据地财政工作等内容的新型人民军队后勤的创建工作。1930年8月,杨立三担任红一方面军副官长,翌年又兼任总经理处长。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周恩来大病脱险后高烧未退,身体虚弱。彭德怀决定用担架抬着周恩来过草地。杨立三深知这一任务的艰巨和重要,毅然参加了担架队,在草地高原缺氧、随处都有沼泽地的异常艰险环境中,他整整6天6夜寸步不离周恩来,硬是安全地把未来的共和国第一任总理抬出了“死亡之海”。 如果从任团部副官长、在文家市就为毛泽东安排食宿算起,到历任经理处长、财务部长、后方办事处主任、兵站部部长、后勤部长、总后勤部长,杨立三一生没有离开过军队的后勤工作。 杨立三一生虽戎马倥偬,却坚持写日记,尤其是他的54本工作日记,真实地记录了我军1936年至1952年间后勤工作建设、军费预算支付、战役物资筹措、军工生产等重大历史事件。 关于军工生产,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军工科只有一个修械所,百余名工人,从事一些简单的枪械修理和装填翻造子弹工作。1939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的决议,在军工科的基础上组建了军工部,杨立三率刘鼎、刘鹏两位部长,以极大的精力领导军工生产工作。白手起家,仅1939年下半年,就建起4个步枪制造所、1个复装枪弹厂、1个炸药厂、1个试验所,极大地支持了我军抗日对军火的需求。 关于《滕杨方案》,日记中写到:1944年4月,由八路军参谋长滕代远和杨立三起草的《总部伙食单位生产节约方案》(简称《滕杨方案》),以八路军总部名义向全军公布。方案共分前言、积极生产、奖励节约、提倡私人积蓄和帮助群众生产5个部分。方案明确规定: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和节约被服、工具的,按一定比例提奖;个人业余饲养鸡兔等,收入全部归个人。 这个以“二八分红”、“奖励劳动所得”、“鼓励个人积蓄”的分配方案,为军队供给制的当时出台,不能不说是一个石破天惊之举。 1954年11月28日,杨立三因病去世。他的身后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却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后勤工作史料。今天,这54本记录着他人生轨迹的工作日记,既见证着他为我军后勤工作呕心沥血的人生,也静静地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着我军后勤工作发展壮大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