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笑话】 专复文痴君 打油诗帖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32033)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7/4 13:23:47

--  【公共笑话】 专复文痴君 打油诗帖

【公共笑话】  专复文痴君 打油诗帖

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31375&star=1#31375

黑狗变白狗,白狗身上肿(梦回唐朝第54章)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在《欢乐英雄》里古龙这样写道:
  “有些人很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可以赏雪、赏梅,可以吃热烘烘的火锅,可以躺在热烘烘的被窝里读禁书、睡大觉。这些乐趣都是别的季节享受不到的。
喜欢冬天的人当然绝不会是穷人,冬天是穷人最要命的日子,穷人们都希望冬天能来得迟些,最好就永远莫要来。
   只可惜穷人的冬天总是偏偏来得特别早。”


   穷人的冬天来得早,又没酒喝,没火锅吃,肚里没油水,踏雪寻梅的兴致大多也就不高。雪下得大,庄稼人还可以接受,毕竟“瑞雪兆丰年”,而心里没有希望肚里稀里咣当的穷书生的冬天便更加难熬些。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天寒地冻,这一冻便冻出些故事来,能作诗的还会打着寒战诌几句,反正作诗不用花钱。
   清朝林古渡《金陵冬夜》诗曰:
                     老来贫困实堪嗟,寒气偏归我一家。
                     无被夜眠牵破絮,浑如孤鹤入芦花。
   罗隐《雪诗》曰: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却说某日长安城天降大雪,寒泠之极,一个吃饱了饭出来消化食的文人见雪花飘飘,诗兴大发,脱口道:“大雪纷纷落地……”。
   刚念了一句,恰逢有个升迁的官员经过听到了,感念皇恩浩荡,一拱手接口道:“正是皇家瑞气。”
   旁边一个卖防寒用品发了大财数钱都数不过来的商人心花怒放,也凑了一句:“再下三年何妨?”
   一语激怒了路边一冻饿欲死的乞丐,哆哆嗦嗦的大骂:“放你娘的狗屁!”
   这四个社会各阶层人士一人一句也凑合成了一首诗:
                       大雪纷纷落地,正是皇家瑞气。
                       再下三年何妨?放你娘的狗屁!
   像上面这几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这类诗被人们称为“打油诗”。正如狗肉上不了大席一样,打油诗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多是散见于一些趣闻野史。
   打油诗的作者往往很难因一首成功的打油诗而传名于世,大多数情况是打油诗被人津津乐道,而其作者却鲜为人知,像下面这首极为著名的打油诗现在就无法确定是哪位高人的作品:
                     远看宝塔黑乎乎,上头细来下头粗。
                     有朝一日翻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明代李开先《一笑散》录有“打油诗”的名字来源,故事发生在冬日的大雪天,某省参知政事雪天出来赏雪,忽然看到有人在自家的墙上题了首诗,黑乎乎一大片,诗是这样的:
                          六出飘飘降九霄,
                          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参政一见大怒:“何人大胆,敢污吾壁?” 有家人回答说没别人,肯定是张打油干的,参政马上派人去捉张打油来要治他的污染环境罪。张打油满口否认:“某虽不才,素颇知诗,岂至如此乱道?如不信,请另命一题如何?”
   当时南阳被困,欲请禁兵出救,参政即以此为题。张打油应声道:“天兵十万下南阳……”参政一听赞叹说;“有气概,壁上定非汝作。” 急令成下三句,张打油接着念:“也无救援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爷的哭爷,哭娘的哭娘!”
   参政大笑而舍之,张打油从此远近闻名,诗词但涉鄙俗者,谓之 “张打油语”。
  
张打油的打油诗还真不少,最著名的一首《雪诗》曰:
                        天地一笼统,井口大窟窿。
                        黑狗变白狗,白狗身上肿。
   全诗中不见一个“雪”字,但那雪花狂舞,天地间一片银白的景色早已跃然纸上!
                                 咏 雪 陆永伯(明)
                         大雪纷纷下,柴米都涨价。
                         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
   玩音乐的有阳春白雪有下里巴人,写诗的也一回事儿。喜欢打油诗的一般都肚子油水不多兜里银子奇缺,一旦财大气粗官运亨通架子端起来了,说话也就雅了,写诗自然也阳春白雪了。
   北宋相国吕蒙正早年贫居洛阳,一天上街时口很渴,看见路边卖瓜的口水流老长很想吃,可一摸口袋半文钱都没有,后来他看见道旁滚落一瓜,忙捡起来泥都没顾上擦吃得津津有味。
   吕蒙正觉得自己这么大学问还得在街上捡东西吃太不公平,肚子里怨气不小。有一年隆
冬,吕蒙正要吃没吃要喝没喝,觉得老天爷没照顾他,在祭灶时用清水一碗供在灶神前,并奉上一首打油诗: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吕蒙正后来中举做了状元,再以后又当了宰相,他要把以前受的委屈都补回来,专捡稀罕物填他那个饱经磨难的胃。有段时间吕蒙正特别喜欢喝鸡舌汤,一天不喝就难受,做这么一碗汤要杀鸡数百,鸡毛就堆在那儿,天长日久堆得像一座鸡毛山。
   吕蒙正再也不觉得社会不公了,越活越滋润,他在洛阳大量购置地皮,修建园林府第,还在当年捡瓜吃的旧址上专门建了座纪念亭。
   有像吕蒙正这样以清水一碗敬神的,也有以清水一杯待客的,古语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穷人之交才真正叫“淡如水”。
   明代江盈科《雪涛谐史》有个故事:一士人家贫,友人来访买不起酒,只能以水相待。他有些过意不去,出一上联自嘲曰“君子之交淡如”,藏一“水”字,以示歉意。而客人却不介意,对曰“醉翁之意不在”,而藏一“酒”字。贫士之交,难能可贵!
   穷人肯定交不到酒肉朋友,有那个闲心也没那个闲钱。不过这样也好,有人说这样才是君子,才不庸俗。
   “酒肉朋友”可不是个好词,方毅就写过这么两句: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
                             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还有这么首诗,“世人片言合,杯酒盟新欢。生死轻相许,酒寒盟亦寒。”像喝酒喝茶这样的道理怎么说都有理,要说“酒肉朋友”不好,“人走茶凉”也不是什么好事。其实真正的朋友并不在于喝酒还是喝茶,而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酒喝酒,没酒喝茶。
                                 秋 夜 元好问
                     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
                     春雷漫说惊坯户,皎日何曾入覆盆。
                     济水有情添别泪,吴云无梦寄归魂。
                     百年世事兼身事,樽酒何人与细论。
   明代王逵年轻时家贫以算命为生,后来发达了不干这事了,写了一首打油诗:
                     精通周易非为卜,善辩六壬任想猜。
                     今日除去吕公绦,不到贫时我不来。
   嫌贫爱富不只是人的特性,就连神仙都这样,传说最善占卜的姜子牙当年封神时,他老婆贪心想掌管金库,私下找老公走后门希望能封她当个财神。封神奉行的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姜子牙不敢有负天命,可又不想得罪老婆,就说:“封神封神,天命天命。上苍赐予,心诚则灵。”说完写了九九八十一个字,让他老婆闭着眼挑一个。
   姜子牙的老婆以为老公一定会罩着她,摸来摸去忽然摸到个与众不同大一号的,满心以为那一定是姜太公做的手脚,谁知打开一看,写的却是一个大大的“穷”字!姜子牙叹口气说:“封你做穷神此乃天意,穷神管不了财,只能管那些没福气的人。”
   从此,每到过年,家家户户怕沾上姜氏穷神的晦气,便都在门楣上贴上“福”字,以驱逐这个穷神老太太。
   至于“福”字要倒贴,又有另外一个故事。
   清末慈禧为了笼络人心,一年除夕想出了给群臣赐“万福”的招。接到“万福”的大臣们少不了得谢恩,恭亲王跑得快先来,可他光顾往前挤了,没留神把“福”字拿倒了,慈禧一看不大高兴,李莲英在旁边察言观色看到了,忙也拿个倒“福”字上前解围:“老佛爷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奴才们新年接福,福就‘倒’了!”
   李莲英有意将“倒”字说得重一些,这招挺灵,慈禧一听转怒为喜,高兴地连声说:“福到了!福到了!”并且下旨宫中的“福”字全都倒着贴,很快民间也流行起这种贴法。
                                白 粥   张谊(宋)
                    水旱年来稻不收,至今煮粥未曾稠。
                    人言箸插东西倒,我道匙挑两岸流。
                    捧出堂前风起浪,将来庭下月沉钩。
                    早间不用青铜照,眉目分明在里头。
   白粥其实就是稀饭,冬天的早上,寒风料峭,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稀饭,再来一套烧饼夹油条,是许多中国人最好的早餐享受。作为最有中国特色的早点,喝粥最多补益中国人的身体,陆游就写过一首诗盛赞喝粥的乐趣: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可要是一天三顿顿顿吃稀的,小北风再一吹……任你再喜欢传统美食,也不愿做食粥神仙。
   旧时药神财神合庙有联曰:
                            纵使有钱难买命
                            须知无药可医贫
   人一旦穷到无药可医的地步,一般还就认命。这世上多喝着稀粥还忍不住来两句诗的,苦中作乐耳!有人曰:
                       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风吹起浪千层。
                       有时一粒浮水面,野渡无人舟自横。
   又有人曰:
                       薄粥稀稀水面浮,鼻风吹起浪波秋。
                       看来好似西湖景,只少渔翁下钓钩。
   范仲淹两岁时死了父亲,母亲改嫁,继父姓朱,范仲淹遂改姓朱,直到二十九岁那年才恢复范姓。
   范仲淹小时侯在山寺读书,据说五年未曾脱衣眠。一到冬天他每天早上都煮一大锅粥,待凉后冻成一整块,范仲淹拿刀划为四块,一日两餐,每次两块,进京求学时依然如此。当时有一个富家子弟拿肉给他吃,范仲淹不要,说:“并非是拒绝你的好意,实是怕吃刁了胃口,以后食不得白粥。”
   隋朝王通有句“不辱于人谓之贵,不取于人谓之富”,吴祖光先生曾取其意做对联一副广为流传,联曰:
                                   不屈为至贵
                                   最富是清贫
   范仲淹当得“富、贵”二字!
                                   山居杂咏  黄宗羲
                        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莫能奈我何。
                        卅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
                        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着多。
   有时侯富人也写写打油诗,那一定不是饿得睡不着,一般情况下是吃饱了撑得难受,想找人消遣消遣消化食儿。有个财主平时啥事不干,专以欺压百姓为乐事。财主爱吟些歪诗以显其“才”,一天他看见有个樵夫满头大汗挑着担柴从山里走出来,便叫他放下担子,听自己吟诗。你别说肥头大耳的财主还真没叫猪油糊了脑子,就地取材即兴发挥,他指着柴担吟道:
                       山上长树不长柴,砍下树来变成柴。
                       变成柴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长柴。
   樵夫正累得喘不过气来,一听财主这话气马上通了,怒气直冲脑门,他灵机一动也依着财主那调调来了几句:
                         老爷吃饭不吃屎,饭进肚里变成屎。
                         变成屎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吃屎。
   由于打油诗有一种特殊的调侃作用在里面,如果使用得当的话,既可以顾全大家的面子,不致伤了和气,又不委屈自己,于是有些当代的名人便也喜欢来两句。名人毕竟是名人,总要顾及自己的名声,不便像普通人那样恶语相向,即便他们心里想。
   著名的学者胡适有一则故事为人所乐道,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和汪精卫联名邀请全国各界名流人士到江西庐山开座谈会。一次谈话时,蒋汪二人发言过后,胡适即慷慨激昂的发表了一通抗日救国演讲,当时在座的胡健中听后,即席赋诗一首:
                       溽暑匡庐盛会开,八方名士溯江来。
                       吾家博士真豪健,慷慨陈辞又一回!
   语中戏谑之意显而易见,胡适当即以一首打油诗回赠:
                       哪有猫儿不叫春?哪有蝉儿不鸣夏?
                       哪有蛤蟆不夜鸣?哪有先生不说话?
   四句反问,饶有风趣,据说当时蒋介石听了也忍俊不禁。
                                题玉堂壁  陶谷
                      官职须由生处有,文章不管用时无。
                      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陶谷出使南唐时在驿舍的壁上留了四句谜语让人去猜:
                     西川狗,百姓眼,马包儿,御厨饭。
   后来宋人齐丘解开了谜底,原来是“獨(独)眠孤馆”。
   陶谷的名声不太好,在出使南唐时他是后周的翰林学士,可他不顾身份,公开调戏韩熙载的侍女。
   韩熙载是南唐的高官,也是一个著名的画家,他晚年放荡不羁,家里蓄有一百多个歌*,每次宴请宾客,韩熙载都先让歌*出来与客人见面,和客人们打情骂俏,调笑殴击,等他们乱成一团时韩熙载方踱着方步出来,欣赏这百丑图,故宫收藏有一幅名画就叫作《韩熙载夜宴图》。
   陶谷投靠赵匡胤后,仍不时有桃色新闻,赵匡胤对他有点看法。陶谷文章书法都不错,常埋怨不得重用,有些不明底细的人也推荐他,赵匡胤说:“陶谷是有些才能,可我让他起草诏书时,他总是看着前人的旧本去做,只改换几个词句,没有新鲜东西,这不是像俗话说的‘依样画葫芦’吗?”
   陶谷一听升迁无望,就请求回家,赵匡胤不让他走,说:“你为翰林学士,一向是依样画葫芦照抄旧本,工作又不累,还是接着干吧。”陶谷回去后在壁上书了上面那首诗。
  “依样画葫芦”的典故出在宋代,当时有两个翰林学士,一个叫胡卫,一个叫卢祖举,两人都喜欢卖弄才学,常胡编乱造些词句。一次,两人负责起草文章,开始写了“江淮尽扫胡尘”,可觉得这样写又少点什么,便改成“江淮尽扫于胡尘”,这样一来,意思整个颠倒过来,有人写诗嘲曰:
                         胡尘已被江淮扫,却说江淮尽扫于。
                         传语胡卢两学士,不如依样画葫芦。
   明清时有些官员为了省事,把以前发的比较好的文件样本分门别类整理成册,需要发布新文件时就把老的拿出来做样本,反正有些东西每年都差不多,改改时间地点就行了,一时官员皆大欢喜,有人写诗讽刺说: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不画葫芦,他整天背个葫芦拐啊拐的跑得还挺快。铁拐李姓李名玄,传说遇太上老君得道成仙。铁拐李原来长的还不错,有一次他的灵魂外出神游时,徒弟以为他已死去,就把他的肉身烧了。
   李玄的灵魂玩够了回来找不到肉身无所依附,急得到处乱转时发现一个饿死的拐脚乞丐,不管三七二十一赶快附在他身上,从此就是蓬首垢面、坦腹跛足的样子,手拄一根铁拐杖,身背一个大葫芦,周游各地,济世救人。
   某年有人拿张古画请一文士题字,画的是铁拐李,文人题的是:
                         葫芦里是什么药?背来背去劳肩膊。
                         个中如果有仙丹,何不先医自己脚?
   “八仙过海”是流传最广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这八位仙人除了铁拐李,还有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
                                  梧桐影 吕洞宾
                                   落日斜,
                                   秋风冷,
                                   今夜故人来不来?
                                   教人立尽梧桐影。

                               题张果老倒跨蹇驴诗
                           世间多少人,谁似这老汉?
                           不是倒骑驴,凡事回头看。
   古时诗人喜欢在驿亭等处题诗,供人评说,是因为当时传媒环境所限,这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安成彭氏家庵,有题壁诗数首,其一曰:
                           经从佛口出,佛岂在经里。
                           郎在妾心头,郎心隔千里。

                                                              
   题壁诗还有形成系列的,古有题壁者曰:
                         望湖亭在太湖西,多少游人胡乱题。
                         我也胡乱题一首,待他泥墙一齐泥。
   倒是颇有自知之明,然有疾之如仇者题曰:
                         多时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二长。
                         不是诗人长丈二,缘何放屁在高墙?
   下面又有细心人注解:
                           放屁在高墙,为何墙不倒?
                           那边也有屁,把它撑住了!
   今人能作诗的不大常见,喜题 “到此一游” 于名胜处者颇多,间或亦见 “打油诗”,恐张打油亦不愿观。
                                蓝桥驿见元九诗  白居易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打油诗多为有感而发,背后大多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故事里有有趣的打油诗更少不了有趣的人。
  《世说新语·容止》中有个故事:何平叔(晏)长得很白,魏明帝怀疑其抹了粉,一年夏天,让人弄了盆热汤饼给他吃,何晏吃得大汗淋漓,以朱衣自擦,“色转皎然”。
   有热气腾腾端到面前逼人吃的,也有想吃面吃不到嘴馋得骂人的。
   南宋时建阳有一种乡俗,生了孩子,第三天要举行“汤饼筵”,请亲朋好友吃面。有个叫游必举的人一连生了两个女儿,每次都请人来吃面。第三个出来一看又是女儿,他不请客了。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生男孩放到床上躺着拿玉给他玩,叫“弄璋之喜”;而生女孩就放到地上给片瓦就不错了,凑合着也算件喜事,只能叫“弄瓦之喜”,《诗经》里就有“乃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的说法。
   游必举看着估千金垂头丧气,哪儿还有心思请人吃面,估计那时侯吃面可能是白吃,不像现在要凑份子,吃过两回面的朋友王中这回没面吃生气了,写了首诗送给游必举:
                         数年生女必相邀,今度为何不见招?
                         但愿君家常弄瓦,弄来弄去成瓦窑。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7/4 13:26:22

--  【公共笑话】 专复文痴君 打油诗帖2

【公共笑话】  专复文痴君 打油诗帖2

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31375&star=1#31375

黑狗变白狗,白狗身上肿(梦回唐朝第54章)                  

大家都说“吃人家的嘴软”,王中都吃人家两回了,可嘴一点儿都不软,牙尖嘴利又狠又毒。有个词儿叫“油嘴滑舌”,我们再来看几个和吃有关的打油诗。
   有个乡村教师夏天想吃茄子,便写了两句诗给学生:
                                  东家茄子满园开,
                                  未与先生当一餐。
   学生母亲看到了有些不高兴,心想不就是茄子吗,你想吃直接跟我说不就得了,还转弯抹角划圈子!你不是要吃茄子吗,好!我茄死你!
   从那天起先生的饭桌上日日三餐全是烧茄子,直吃得先生脸跟茄子似的,都紫了!这天面对着一大碗烧茄子实在吃不下去了,欲哭无泪,先生哭丧着脸又吟两句:
                                   不料一茄茄到底,
                                   呼茄容易遣茄难。
   东北的小鸡炖蘑菇挺有名,北方有些地方小鸡炖茄子也常吃,估计上面这先生碗里没小鸡,我们来看个给先生送“小鸡”的故事。绍兴人王少翁挺抠门的,这年年节时给先生送贺礼,可巧先生不在家,王少翁便把礼物交给家人代转。先生回来听说有人送了只鸡,挺高兴,说那晚上吃东北菜小鸡炖蘑菇吧!家人说炖蘑菇?那鸡可嫩点!先生说嫩不怕呀,童子鸡才好吃呢!我看看这鸡……一看差点没把鼻子气歪了,王少翁送的这鸡也忒惨了点,是只才出鸡笼不久的小雏鸡!
   先生一看这还不够一口呢这!算了,这蘑菇还是留着吧,我佛慈悲,吩咐家人赶快把鸡给他送回去,并附打油诗一首:
                         昨日蒙君惠只鸡,可怜离母未多时。
                         劝君莫把牛刀试,留取笼中作画眉。
   到朋友家吃饭开PARTY是件很愉快的事,有些家伙玩得太疯总觉得不过瘾,还要挑肥捡瘦。董思白跟几个哥们儿到朋友家,正值午餐,见肉切得很薄,戏曰:
                           主人之刀利如锋,主母之手轻且松。
                           薄薄批来如纸同,轻轻装去无二重。
                           忽然窗下起微风,飘飘如入九宵中。
                           急忙使人追其踪,已过巫山十二峰。
   又有人说:
                           薄薄批来浅浅铺,厨头娘子费工夫。
                           等闲不敢开窗看,恐被风吹入太湖。
   看来这世上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还真不在少数。
   再来看一个没吃到饭不高兴的,这个故事还牵扯到位名人,明朝时袁氏三兄弟为袁中道考取进士设盛宴庆贺,却忘掉了曾教过袁中道几天的蒙师刘福锦。刘气愤不已,便写了一纸“高塔入云有一层”句,派学生送去。中道一看连说“失敬,失敬”,急忙找两个哥哥商量。三人商定专门宴请刘福锦,马上下了请帖,上题一诗:
                        高塔入云有一层,孔明不能自通神。
                        一日为师终身父,谨请先生谅晚生。
   另有一年广西三江县出了位进士,县官为他设宴庆贺,这回倒没忘了请老师,只是席间大家只顾称赞进士,却把他的老师冷落在一边,这位老师看来气量不大,阴阳怪气的来了首打油诗: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敝乡。
                         敝乡文章数进士,进士跟我学文章。
   这位老师有点不明白,就算状元跟你学过文章又怎么样?人家是状元,你也不能是状元的平方!
   中国人最早管老师叫师父,那是因为师生就像一家人一样,老师管吃管喝。后来学生食宿自理了,老师只管教书了,就不叫“师父”叫“老师”了。其实教书职业化以后,“一日为师终身是父”这话就过时了。农民种田,教师教书,医生看病,每个行业都无所谓贵贱,也不应该被尊敬或是蔑视,值得人尊敬的不是行业,而是对得起自己吃的这碗饭的人。    
   科举考试绝对不会出个题让你作打油诗,不过偶尔也能碰到个把不愿交白卷的来上几句。旧时一考生实在答题不出,在试卷上题了首打油诗还不错:
                          未曾提笔泪涟涟,
                          苦读寒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
                          回家一命归黄泉。
   考官阅卷时,于每句后加两字,乃成:
                        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
                        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
                        回家一命归黄泉------何必!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曾巩、曾布兄弟同赴科场,结果双双落榜,有人写了这样的诗嘲笑他们:  
                     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
                     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两个人回家后闭门不出日夜苦读,终于在数年后双双中了进士,与曾巩同榜的另一位进士戏改那首诗曰:
                      三年一度举场开,乐杀曾家两秀才。
                      有似云间双彩凤,飞去飞来落玉阶。

                                   题金刚
                       金刚本是一团泥,张牙舞爪把人欺。
                       人说你是硬汉子,可敢同我洗澡去?
   吴三桂镇守云南时,建功德庙,以庙中四大金刚为题征诗。有位官员一向与之不和,题了上面这首诗,一语激怒吴三桂,被捉去杀了头。
   这是个因打油诗丢了脑袋的,我们再来看个诗写得对了强盗口味捡回条小命的。古时有人(一说欧阳修)与友行令,各作诗两句,须以犯罪之词为之,两个人的诗句合起来是:
                           持刀哄寡妇,下海劫人船。
                           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
   唐诗人李涉夜过九江碰到了劫道的,强盗头正好是个文学青年,知道对方是著名的大诗人后,当即表态不抢他的钱财,但要他现场作首诗来研究研究。才思敏捷的李涉即吟诗一首相赠:
                    春雨潇潇江上春,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强盗头得诗大喜,请李涉大吃了一顿,还和他烧香磕头拜了把子。眼见偷鸡不成蚀把米,小强盗们恨得牙根发庠,有怨言还不敢说,不过听说后来他们再劫到长得文诌诌的客户,特别狠,不等老大发话,早有三四个蹿过去一棍子打晕,省得他再作诗!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劝人学好的一句话,不过出身不好,就算当了大官总有些人会看不起你。宋朝时福建有个海盗叫郑广,受招安后被封了官,但其它官员总觉得他阶级成份不好,对他总是另眼看待。一次官员相聚,又有人对他冷嘲热讽,郑广愤然吟诗一首:
                       郑广有诗赠众官,满朝文武总一般。
                       众人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
   明朝一裁缝贿赂得官,顾霞山作诗讽曰:
                       近来仕路太糊涂,强把裁缝作大夫。
                       软翅一朝风荡破,分明两个剪刀箍。
   有个书生要赴京赶考,行至渡口时恰一姓曹的富商的船正要开往京城,便要求搭乘。因为人多,姓曹的让他到船后梢去坐,书生嫌位置不好,坐下来吟了一首诗:
                          可恨青龙偃月刀,华容道上未诛曹。
                          如今留下奸雄种,逼得诗人坐后艄。
   像这等书生连咬吕洞宾的狗都不如,“狗咬吕洞宾”是因为“不识好人心”,书生狂呔却是无耻卑劣。
   朱贞白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做官后朱贞白去看他,想不到此人竟说不认识他,朱贞白气得在官衙大堂格子屏风上写道:
                          道格何曾格,言糊又不糊。
                          浑身都是眼,还是识人无。
   明代一位姓薛的浙江籍官员任期满要去京都述职,一帮朋友给他赋诗送行,一人作了“你也作诗送老薛,我也作诗送老薛”两句后,头上青筋直跳也出不来一句了,旁边人忙补了两句给他解围,整体读下来还不错:
                      你也作诗送老薛,我也作诗送老薛。
                      秋江两岸红蓼深,都是离人眼中血。
   像这样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民间有不少,据说乾隆皇帝游西湖时,沈德潜随驾,适逢大雪纷纷,乾隆有心难他,乃作诗曰:“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剩下一句让沈德潜对,沈随口答:“飞入梅花都不见。” 人皆叹服。
   还有这样一首: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另传朱元璋登基之日,忽闻一声嘹亮的鸡鸣,以为祥兆,乃作《咏鸡诗》一首曰:“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群臣目瞪口呆,不知当赞不当赞。朱元璋微微一笑,又吟:“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
   朱元璋作过许多诸如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的让群臣叫好不是、不叫好又冷场的打油诗,他的后人们也发扬祖先传统,喜欢说大白话,明朝另一个皇帝朱棣诗作得不多,讲话倒更是 “通俗”,曾发过 “着锦衣卫吩咐上元县抬出门外,着狗吃了”的圣旨,可谓古今少有!
   朱无璋也有些诗气概非凡,他未得志前到处流浪,一次在山边睡觉,夜半醒来无限感慨,冲口而出一诗:
                    天作铺盖地作床,日月星辰伴我眠。
                    通宵不敢长伸腿,惟恐江山一脚穿。
   朱元璋反对铺张浪费,并身体力行,据说“四菜一汤”最初就是朱元璋推行的,后来上行下效,成了官场上招待的标准。
   一年朱元璋的大脚马皇后生日,举办了个庆祝宴会,群臣都来了。朱元璋亲自定了菜谱,第一道菜是炒罗卜,朱元璋说:“罗卜者,良药也。俗话说‘罗卜进了城,有病不出门’,希望各位也能做到‘官家进了城,坏事不出门’。”
   第二道菜是炒韭菜,朱元璋说:“一盘韭菜青又青,和治久长保安宁。”第三道菜是炒芹菜,第四道菜是炒蒜苗,朱元璋说:“两碗青菜一样香,勤政为民好臣相。”
   最后上来的是葱花豆腐汤,朱元璋喝了一大口,站起来吟了首诗:
                       小葱豆腐清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
                       丁是丁来卯是卯,一统江山不改色。
   朱元璋当了皇帝,他家乡的父老乡亲不但没沾了光,生活质量反而是“一夜回到解放前”,朱元璋的家乡凤阳流传一首民谣: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
                       惟有我家没有得卖,肩背花鼓走四方。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要是皇上属了哪种动物,那对它们来说倒真是宏福齐天。宋徽宗生肖属狗,就规定全国不得杀狗;元仁宗生肖属鸡,结果连倒提着鸡两条腿都有罪!
   明武宗朱厚照属猪,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宣布严禁杀猪,“即将豕牲不许喂养及易卖宰杀,如有故违,本犯并当房家小,发极边远充军。”这道命令发布后,猪在全国几乎绝种,以至第二年清明祭祀时,连个猪头都找不到!
   人的属相是用十二种动物同十二地支相配而成,明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认为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古人根据动物出没活动时间规律,选出了十二种动物配十二个时辰,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宋洪巽《阳谷漫录》中说:“丁寅辰午申戌俱阳,故取属相之奇数以为名,鼠虎龙猴狗皆五趾,而马皆单蹄也;丑卯巳未酉亥皆俱阴,故取属相之偶数以为名,牛羊鸡猴皆猪皆四趾、兔两趾、蛇两舌也。”
   洪巽说十二生肖是根据足趾单数来入选排列的,唯独老鼠前足四趾后足五趾,因其特殊,故排在首位。                                          
   民间婚嫁有“属相相克”的说法,据说源自东方朔。汉武帝时,东方朔为太中大夫,一年刘彻底要广选美女以充后宫,东方朔恰有一个叫香儿的16岁女儿在入选之列。东方朔不想让女儿进宫,可也不能公开和皇上顶着干,这人聪明得很,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上朝时他对武帝说:“万岁知道有属相之说,可您可能不知道有一首‘属相相克诗’,我念给您听听。”
   东方朔煞有介事的念了首诗:
                          金鸡犯玉兔,猪猴不到头。
                          虎蛇如刀错,兔龙泪交流。
   汉武帝听得莫名其妙,让东方朔说得详细点,东方朔一看鱼上钩了,就说:“万岁,‘兔龙泪交充’,您是真龙天子,而今年16岁的属兔,圣上如选16岁的女子进宫,是凶兆,不吉啊!”
   汉武帝还真信这些,一问群臣有没有这回事,谁也说不准,所以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于是传旨16岁的女孩子全部不在侯选之列。
                                  新嫁娘词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清代有个63岁的老头娶了个16岁的少女为继室,白发青丝,很不般配,有人写诗打趣:  
                      二八佳人七九郎,婚姻何故不相当?
                      红绡帐里求欢处,一朵梨花压海棠。
   有个叫王雅宜的人更厉害,70岁那年还花重金买了个小妾,天天带着招摇过市,许高阳作诗嘲曰:
                         七十做新郎,残花入洞房。
                         娶犹秋燕子,健亦病鸳鸯。
                         戏水全无力,衔泥不上梁。
                         空烦神女意,为雨傍高唐。
   古之俚词俗曲多戏谑之作,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某人娶妻,已非处女,袁可潜作《如梦令》赠之云:
                        今夜盛排筵宴,准拟寻芳一遍。春去
                    已多时,问甚红深红浅!不见,不见,还
                    君一方白绢。
   此可谓之“打油词”。


--  作者:文痴
--  发布时间:2007/7/4 16:38:38

--  

友情周末君

好玩:

                                几字打油好玩,

                        引来大块文章,

                        待我各厢有礼:

                        一定好好收藏。




--  作者:文痴
--  发布时间:2007/7/4 19:58:19

--  

   我们通常把通俗、诙谐、不拘一格的旧体诗叫做打油诗。究竟为什么叫做打油诗呢?相传唐朝有一个叫张打油的人善作通俗、诙谐、不拘一格的顺口溜,在民间流传最广而最有代表性的要算他的《咏雪诗》

          天下一笼统,井口大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传说当时有一位参政,在下大雪时到衙门里去,路上发现有人在洁白的粉墙上写了一首诗: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皆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参政看到洁白的粉墙被胡乱涂鸦,大发雷霆,立即命令手下人缉拿写诗者治罪。结果把张打油抓来了。参政问他会不会作诗,回答说会。参政听了不相信,决定当场考考他。要他以南阳陷于敌军重围,请求派兵支援为题作诗答对。张打油思索片刻后便吟诗一首:

      贼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援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

      哭娘的哭娘。

   诗的格调同前一首一样诙谐幽默。
   参政听了捧腹大笑,不但没有给他治罪,反而把他放走了。从此张打油也就出名了。后来人们把像张打油写的那样通俗、诙谐、幽默的诗叫“打油诗”。

  打油诗使人摆脱困境的事,民间还有不少类似传说。野史记载,宋真宗时有一个名叫杨朴的隐士,能诗善文,很有才华,但不愿出仕。宋真宗求贤,派官兵把他请去,到了朝堂,真宗问他是否会作诗,他说不会;又问他临行时是否有人赠诗于他,杨朴说只有老妻赠诗一首:

     且休落拓贪酒杯,更莫猖狂爱吟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真宗听罢大笑,随即就放杨朴还乡了。

  打油诗还可以缓和紧张对峙的局面,清朝高官张英(康雍年间名臣张廷玉的父亲),其老家宅前有块空地,与吴姓为邻。吴家盖房越界侵占时,家人驰书到京城,想让张英出面干预。可是这位“宰相肚里能撑船”,写了四句打油诗寄回。诗云: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诗,遂拟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

  留下的这六尺地,后人称之为“六尺巷”,至今犹存,传为美谈。打油诗又能放松压抑心情,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在挤公交车时写下的打油诗

     这次来车更可愁,窗中人比站前稠。

     台阶一露刚伸腿,车门双关已碰头。

     长叹息,小勾留,他车未卜此车休。

     明朝誓练飞毛腿,纸马风轮任君游”。

  作家聂绀弩在受迫害劳改期间,田间拾稻穗,写出

     不用镰锄铲镢锹,无须掘割捆抬挑。

     一丘田有几遗穗,五合米需千折腰……

     才因拾得台身起,忽见身边又一条

   在厕所掏粪时写出

       高低深浅两双手,香臭稀稠一把瓢

   的打油诗。

  打油诗用的是俚俗的语言,是典型的俗文学。也许正因为这“俗”,一些“正统”文人才把它视为旁门。其实思想文艺上的旁门往往更有意思,因为更有勇气和生命。它把现实中荒谬的世相展示给人们,把是与非、美与丑完全翻了个,让人们在阅读中产生奇趣,由对诗中荒唐的说教感到滑稽可笑,再到有所启悟,从而认识诗中更深层次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