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知讯]★“史诗”的距离--罗 小 文 [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28171)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5/23 23:20:33 -- [公共知讯]★“史诗”的距离--罗 小 文 [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以下是引用小文在2007-5-22 16:13:34的发言:http://www.ynzb.com/bbs/dispbbs.asp?boardID=171&ID=33056&page=1
下篇 关于《逆神——时代史诗》 阿蛮自诩:“《逆神》一书女性会喜欢,年轻人会喜欢。”此话并不全对。其实我等老锅巴男人也喜欢。当花了两个整天津津有味地读完后,便萌生了点评此书,探密书名的冲动。笔者认为:此书的看点不少,每一个看点都值得咀嚼和玩味。 看点一:书名探密——何为“逆神”?有关词条如下: “逆神”——云南傣族的生殖图腾,男根崇拜,生命之源。有岩画为证。面对该图腾必须表示惊叹与崇敬。如“逆”着行事,便会“遭逆”。 “逆”——多义词:云南土语,不按常规行事,调皮捣蛋,性格直拗,因情事发骚,反叛精神,不合潮流……,一个“逆”字皆可包括。 “逆女”——为维护自尊人格和做人原则,不愿出卖感情以色示人的美丽女知青。 “逆神”——既是一种图腾,也是一种性格,一种精神。这种性格和精神贯穿全书始终。 看点二:五个美丽女知青的命运起伏,及环绕她们的男知青群体的生存状态的故事。作者把笔下人物放到了一个连队,而任何一个兵团连队都不可能发生如此众多的故事和死亡。小说中的“血色美丽”——男女知青的命运悲情;和“血色青春”——男女知青的死得合理及死得荒唐;是以整个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大量案例为依据的,更多的司空见惯在小说中被艺术化了(典型化了)。每个云南知青都很容易在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原型或故事。 看点三:小说不回避知青大返城的历史事件,根据结构的需要,把西双版纳知青北上请愿及大罢工和勐定农场知青绝食请愿以命相搏争返城等历史真实事件作了变形改造。在此特别提醒读者:这是小说,而不是“调查报告”或新闻搞,切勿指责作者“篡改历史”。另外,小说中对某些自诩为知青领袖,或知青头儿的善意批评,读者也可能见仁见智。且看这一段:某知青领袖的自我感觉:“既像电影里的罢工领袖,又像一群流氓无赖的头领。”便让人忍俊不禁。再次提醒:这是小说,切莫对号入座。 看点四:边地风情。云南的国境线是产生传奇故事的地方。这是一部原生态传奇的小说,极具可读性。 看点五:人名、地名、曾似相识。 阿蛮说,为小说中的人物取名颇费思量。于是干脆将大量书中人名直接从认识的知青朋友身上借用而来。地名有的采用了变形,如九象山——取自“九寨沟”。槟榔寨确有其寨。小说中部分人名地名也确有真实原型,散见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版的《红土热血——云南支边生活实录》及阿蛮本人的纪实散文集《消失的山洞》、《泥泞的青春》等著作。当读到小说中这些元素时,倍感亲切。 看点六:云南知青的生存状态与小说的冷俊笔触。砍坝、烧荒、伐木、建房等生产性活动;人与蚂璜、蚂蚁、蚂鹿虱、马蜂、蚊虫等的自然搏弈。韭菜一汤,山茅野菜,烧蚱蜢、数月才能吃几片肉等艰苦生活;男女之间比例失调,保险距离,女生不流外连田等恋爱风波;吹拉弹唱,自娱自乐,穷作乐等文化生活;打架斗殴、偷鸡摸狗,乃至被捆绑吊打。倍受歧视等行为反弹,这些见惯不惊的现象,几乎是目前所有反映云南支边生活各种文集的永恒话题。生与死;血与泪,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而长篇小说《逆神》的主要细节又正是由这些每个云南知青都太熟悉的内容构成。阿蛮将这些细节剪裁得跌荡起伏,勾兑在春夏秋冬的日日夜夜里。文字简洁平实,往往几句话就点拨出一个事件,不露渲染的痕迹,读后背脊骨阵阵发凉,笔触之冷力透纸背。几十年的积累带出了这份功力。云南知青的生存状态便在残酷中丰满起来。 看点七、看点八、看点九……,看点还有很多,如我全部介绍完了,您还看个什么劲呢?
结束语 回到本文开篇话题:“史诗”距我们有多近?“史诗”距我们有多远?当代的知青作家,具我所知:还没有人将自己的作品“狂妄”到尊为“史诗”的地步。笔者熟知的陈与和阿蛮也并非“狂妄”之辈。《时间与对话》和《逆神》这两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也分别由作家出版社和重庆出版社出版。只是时间赶巧了,两人都是在三年前动笔,2007年以文学的形式会师。两家出版社也分别以“史诗”给予标著。这是出版单位对知青作家“超越知青”的赞誉。“知青”已成为历史,昔日的知青只有超越了自己才能建功立业。曾经是知青的作家才能铸成“史诗”般的作品,这就是“史诗的距离”。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5/23 23:23:33 -- 下篇 关于《逆神——时代史诗》 阿蛮自诩:“《逆神》一书女性会喜欢,年轻人会喜欢。”此话并不全对。其实我等老锅巴男人也喜欢。当花了两个整天津津有味地读完后,便萌生了点评此书,探密书名的冲动。笔者认为:此书的看点不少,每一个看点都值得咀嚼和玩味。 看点一:书名探密——何为“逆神”?有关词条如下: “逆神”——云南傣族的生殖图腾,男根崇拜,生命之源。有岩画为证。面对该图腾必须表示惊叹与崇敬。如“逆”着行事,便会“遭逆”。 “逆”——多义词:云南土语,不按常规行事,调皮捣蛋,性格直拗,因情事发骚,反叛精神,不合潮流……,一个“逆”字皆可包括。 “逆女”——为维护自尊人格和做人原则,不愿出卖感情以色示人的美丽女知青。 “逆神”——既是一种图腾,也是一种性格,一种精神。这种性格和精神贯穿全书始终。 看点二:五个美丽女知青的命运起伏,及环绕她们的男知青群体的生存状态的故事。作者把笔下人物放到了一个连队,而任何一个兵团连队都不可能发生如此众多的故事和死亡。小说中的“血色美丽”——男女知青的命运悲情;和“血色青春”——男女知青的死得合理及死得荒唐;是以整个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大量案例为依据的,更多的司空见惯在小说中被艺术化了(典型化了)。每个云南知青都很容易在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原型或故事。 看点三:小说不回避知青大返城的历史事件,根据结构的需要,把西双版纳知青北上请愿及大罢工和勐定农场知青绝食请愿以命相搏争返城等历史真实事件作了变形改造。在此特别提醒读者:这是小说,而不是“调查报告”或新闻搞,切勿指责作者“篡改历史”。另外,小说中对某些自诩为知青领袖,或知青头儿的善意批评,读者也可能见仁见智。且看这一段:某知青领袖的自我感觉:“既像电影里的罢工领袖,又像一群流氓无赖的头领。”便让人忍俊不禁。再次提醒:这是小说,切莫对号入座。 看点四:边地风情。云南的国境线是产生传奇故事的地方。这是一部原生态传奇的小说,极具可读性。 看点五:人名、地名、曾似相识。 阿蛮说,为小说中的人物取名颇费思量。于是干脆将大量书中人名直接从认识的知青朋友身上借用而来。地名有的采用了变形,如九象山——取自“九寨沟”。槟榔寨确有其寨。小说中部分人名地名也确有真实原型,散见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版的《红土热血——云南支边生活实录》及阿蛮本人的纪实散文集《消失的山洞》、《泥泞的青春》等著作。当读到小说中这些元素时,倍感亲切。 看点六:云南知青的生存状态与小说的冷俊笔触。砍坝、烧荒、伐木、建房等生产性活动;人与蚂璜、蚂蚁、蚂鹿虱、马蜂、蚊虫等的自然搏弈。韭菜一汤,山茅野菜,烧蚱蜢、数月才能吃几片肉等艰苦生活;男女之间比例失调,保险距离,女生不流外连田等恋爱风波;吹拉弹唱,自娱自乐,穷作乐等文化生活;打架斗殴、偷鸡摸狗,乃至被捆绑吊打。倍受歧视等行为反弹,这些见惯不惊的现象,几乎是目前所有反映云南支边生活各种文集的永恒话题。生与死;血与泪,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而长篇小说《逆神》的主要细节又正是由这些每个云南知青都太熟悉的内容构成。阿蛮将这些细节剪裁得跌荡起伏,勾兑在春夏秋冬的日日夜夜里。文字简洁平实,往往几句话就点拨出一个事件,不露渲染的痕迹,读后背脊骨阵阵发凉,笔触之冷力透纸背。几十年的积累带出了这份功力。云南知青的生存状态便在残酷中丰满起来。 看点七、看点八、看点九……,看点还有很多,如我全部介绍完了,您还看个什么劲呢?
结束语 回到本文开篇话题:“史诗”距我们有多近?“史诗”距我们有多远?当代的知青作家,具我所知:还没有人将自己的作品“狂妄”到尊为“史诗”的地步。笔者熟知的陈与和阿蛮也并非“狂妄”之辈。《时间与对话》和《逆神》这两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也分别由作家出版社和重庆出版社出版。只是时间赶巧了,两人都是在三年前动笔,2007年以文学的形式会师。两家出版社也分别以“史诗”给予标著。这是出版单位对知青作家“超越知青”的赞誉。“知青”已成为历史,昔日的知青只有超越了自己才能建功立业。曾经是知青的作家才能铸成“史诗”般的作品,这就是“史诗的距离”。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5/23 23:24:26 -- 引用江河在2007-5-23 12:27:44的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