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邂逅必然碰出激情火花
我谨代表《长沙晚报》,欢迎《恰同学少年》主创人员做客本报《你说话吧》。湖南广电、长沙广电拍摄了这么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取得了这么好的社会效果,我们表示祝贺。《恰同学少年》主创人员来到《你说话吧》现场,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结合。《恰同学少年》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而《你说话吧》是知名的报纸、广播、网络互动的大型平民话语栏目。今天,两者的结合一定会碰出激情的火花。
这个电视剧,我完整看了一遍,还想看第二遍。它展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少年立志的生动场景,也反映了他们的真实情感。剧中那一群优秀青年的学习与情感生活,在那个年代,代表着时尚与新潮,更代表着一种精神与信念。与时下风行的日韩青春偶像剧相比,《恰同学少年》没有时尚的服装用以养眼,更没有鸳鸯蝴蝶缠绵徘恻的爱情来吸引观众,但剧中以青年毛泽东为代表的大批优秀青年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不断追求探索的气魄,已远远超过时下青春偶像剧的思想内涵。而当下,一些年轻人心态浮躁无所适从,缺乏高远目标,更谈不上付出奋斗的汗水。而《恰同学少年》所演绎的老一辈革命家,他们年轻的时候,就有着非凡的胆略,敢于把小我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他们接受新观点,追求最新知识,严以律己、立志成为栋梁之材并为之付出巨大努力,这一点对当今的青年人有极大的激励作用。青少年的较量,其实就是国家间未来的较量,《恰同学少年》收视率的走高,反映的正是国人对未来的殷切期望。
最后我祝愿《恰同学少年》主创人员再攀艺术新高峰。
——长沙晚报总编辑 龙钢跃
【寄语】
红色偶像剧胜在励志!
我们也年轻过,古代的先贤、革命的先烈、现代的先进,对我们起到了很好的励志作用。他们,都是我们的偶像。《恰同学少年》这部剧的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的励志性!它是近年来质量很高的一部电视剧,感谢长沙电视人、尤其是《恰同学少年》剧组为大家创作了这么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作品。根据权威调查,今年央视播出的电视剧里面,这部片子的收视率是最高的!
湖南新闻奖名栏目《你说话吧》,以这部励志片的热播为由头,组织市民、网友讨论“伟人与青春偶像能否结合”这个话题,策划很到位!主持很到位!我很欣赏!同时,也感谢话友们说出自己的心声!影视作品只有真正做到“三贴近”,作品才会更有生命力!为什么它会引起热议啊,就因为这类好片子还太少!我相信,湖南电视人有责任感和能力,一定不会辜负父老乡亲的重托,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符合时代精神的电视剧,为繁荣中国的电视剧事业作出贡献!
——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易肇沅
【主持人语】
最近,一部名为《恰同学少年》的电视剧在央视热播。该剧将青春时尚元素与爱国热情完美融合,描写了毛泽东、蔡和森等青年在第一师范的求学经历。荧屏上,一批志存高远、奋发有为的青年形象深入人心,《恰同学少年》一剧也创下了去年以来央视黄金档的收视率最高记录。但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也有人对该剧存疑:改变了以往伟人“高大全”的完美形象,这种描写是否恰当?片中主角多为俊男靓女,时尚元素甚多,这是否脱离了当时的现实?
4月21日下午,60余名市民、网友齐聚设于晚报大厦14楼会议室的第66期《你说话吧》讨论现场,与《恰同学少年》剧组主创人员、包括几位“红色偶像”的扮演者,就“伟人与青春偶像能否结合”的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多数现场话友认为,《恰》剧塑造的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红色青春偶像”,有喜怒哀乐,有青春时尚,有儿女情长,更有大智大勇,艺术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这批偶像理应成为当今年青一代的青春偶像。现场民意测验结果显示:90%的话友认为青年毛泽东的扮演者谷智鑫很“对味”。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易肇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张可夫,市文明办主任杨长江,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长沙晚报总编辑龙钢跃,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长沙晚报副总编辑徐辉等出席讨论现场。
【印象】
我看《恰同学少年》
童佳路(明德中学学生):我们现在处于青春期,思想也很不成熟,有时心里会觉得很空洞,需要找些东西来填补。这时,那些垃圾电视剧就来诱惑我们了!恶搞的,瞎掰的,重拍的,娱乐消遣类的电视剧多如牛毛,而真正适合学生看的却很少!苏联当年打完内仗,未来的路怎么走,苏联人民陷入迷惘之中。这时,《钢铁是怎么练成的》应运而生。我觉得《恰同学少年》与那个脍炙人口的革命故事一样来得非常及时。现在,它就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黄玉(长沙市一中学生):这部片子体现了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体现了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气。
江蓝(长沙学院学生):革命题材的影视剧,向来都是严肃而沉重的,有人质疑《恰》剧,认为1913年的中国应该是混乱、阴暗、落后的,而剧中人物都是俊男靓女,教室也很漂亮,服装也好看。其实,这就是《恰》剧的亮点!它形式新颖,视觉独特,人物形象也更容易为年轻人所接受。
魏云江(湖南第一师范学生):以往毛泽东给我们的印象,多为中老年的形象。甚至我们一师的学生,对青年毛泽东也了解不多。这部戏,填补了对青年毛泽东的认识空白。
唐伊羚(明德中学学生):现在的校园偶像剧很多,剧情都是“考试没及格啊,我爱你、你爱她啊,今天老师又出丑了啊”什么的,内容好像都不太健康。我们高中生能看电视已经算是非常奢侈了,以前看电视剧,妈妈总会“呵斥”我,但是这次她非但没阻止,反而她自己也跟着我看入迷了。
李沐蕾(明德中学学生):在妈妈的描述中,毛泽东就是神。而在这部戏里,毛泽东却为了上学而与父亲吵架。我也和我家人吵过架,所以我就觉得很有亲切感,原来伟人也是会和家人吵架的!但我也认识到,毛泽东和家人吵架是为了读书,我和家人吵架是为了上网,我从中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姚志强(企业干部):让伟人从神走向人,从“高大全”走向平凡,对老一辈革命家进行平民化的宣传,给年轻人树立一个更接近生活的典型,让他们树立理想,走好人生路。在这方面,剧组做了很成功的尝试。
李晨笛(雅礼中学学生):青年毛泽东的阳光、健康、活力,以及胸怀祖国、志存高远,都让我想起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电视剧很有说服力,是有形的老师!但遗憾的是,这部戏在高中生里还不够普及,希望今后能在年轻人中传播更广。
杨长江(市文明办主任):《恰同学少年》是一个有益尝试,以后的红色偶像剧,还可以把伟人的生活挖掘得更深些,力图全面反映伟人思想和言行逐步成熟的过程。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时,他的困惑和情感经历,都可以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
谷智鑫(《恰》剧中毛泽东饰演者):任何优秀的男人都会受到女孩子的追捧。但毛泽东给自己定了一个“三不”原则:不谈生活琐事,不谈金钱,不谈恋爱。因此在这部片子里,青年毛泽东的感情戏并不多。
练束梅(《恰》剧中陶斯咏饰演者):伟人年轻时,也有很多缺点,也会犯错误。毛泽东他们学英语,学西洋乐曲,在当时来讲,就是一群最时尚的人。
【激辩】
红色与青春偶像能否完美结合?
凤凰淑女(网友):《恰同学少年》想说明的是,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并不是难事,伟人也是从青年时期的迷惘中走出来的。伟人之所以能成功,是更会学习、更会完善自我,同时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远大理想。如今能将主流思想和青年成长需要的精神食粮结合好的片子实在是凤毛麟角。反复的说教已经过时,但怎样才能让青年人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呢?这个电视无疑是开了一个好头。同时,该剧的热播还说明一个问题:社会有责任为“80后”、“90后”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让他们在伟人的英雄气概中得到熏陶。而《恰》剧恰恰是一部“伟人从青年起步”的教育范本。它的热播,无疑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陈义明(西湖社区居民):伟人成为青春偶像?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而是他必须要当偶像!其实我对偶像剧很不看好,赵薇只是简单地蹦蹦跳跳,就一夜成名!这算什么?真正的偶像,应该是能经磨难、胸怀天下、能干大事、能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像《恰》剧,就是真正的偶像剧!他塑造了一批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并且很有艺术感染力!。
谢知秋(雅礼中学学生):现在学生题材的影视剧,其主题不外乎是早恋或问题少年,个性张扬、叛逆。《恰》剧里面,主人公们确实也是张扬、叛逆的,但叛逆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再有,这部剧集完全还原历史,杨开慧烈士这么一位大义凛然的人,在剧中只是“杨开慧同学”——一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刚开始,我无法接受,后来才想通,革命战士也是从少年阶段走过来的。所以,青春偶像完全能够与伟人相结合。
练束梅:比起毛泽东,现在很多年轻人似乎更熟悉李宇春和刘德华。我们实习的时候,甚至有人会问:“蔡和森是男的还是女的?”所以,我觉得这部戏出来得太及时了!
李沐蕾:其实伟人也是人,也可以穿漂亮衣服,也可以追求时髦引领时尚,这样的人才是活生生的,才不会让我们感到陌生。
原木(网友):追逐偶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上的喜欢,就是倾慕人家脸蛋漂亮、或歌唱得好;一种是理性的追求,即自己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恰》剧中的有志青年,孜孜不倦追求真理,舍得把“小我”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当中,他们的青春才是最“酷”的!如此有志气的红色青年,有什么理由不能成为我们的青春偶像?
熊刚(民主东街社区居民):在上世纪30年代,伟人和偶像可能结合。但如今,则很难!从现在的学生当中还能诞生精神偶像吗?难!现在的教育体制很难成就伟人。在这部片子播出的同时,有两则消息引起了我的关注:一则是说学生当“逃学威龙”,请人代课,这种现象还蛮盛行!另一则说的是某大学政治系主任炮轰学院院长。学生逃学、老师罢课,都应引起教育界人士的深思。这部戏,我觉得更应该是拍给教育工作者看的。教育必须是素质教育,但现状呢?学校里面,校长和院长说了算,老师没有说话的权利!而学生,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学生;不听,就被说成“愤青”!不满的学生就跑到网上去说话、发泄。所以,现在网络流行恶搞,社会盛行娱乐,精神偶像则极度缺乏。这一切,都是现行教育制度惹的祸!教育要多元,要容忍学生的个性,而非简单地追求升学率。这些,希望《恰同学少年》的续集能给予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