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图文]★<凤凰-- 一座特别的城池>★[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26673)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5/6 11:29:41 -- [公共图文]★<凤凰-- 一座特别的城池>★[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凤凰-- 一座特别的城池 在湖南省西部与云贵高原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凭水依山而建的城镇---凤凰县城。要是有熟悉中国建筑历史的行家与你同游,他会告诉你这座城池的特点,并让你大吃一惊。尽管现时的凤凰市井喧哗、街铺琳琅,夜晚尚有霓虹灯装饰着一些招揽顾客的门面,也不难看出这座古城的选址、城防的设置、街道的规划布局,都有着鲜明的军事特征,也就是说它依然保留着古代城池的防御性功能。在中国汉语里,“城”是指城墙以内的地方,而“城墙”是指为防守而建筑的高墙,城墙周围常有“城壕”,也就是护城河,与城墙一起合称“城池”。总之,城的建立从来跟防御什么与保护什么相关。 现有的凤凰城修筑记录,最早为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明政府在这儿修筑了最初的砖制城墙,到了清康熙五石四年(公元1715年),城垣用粗纹质坚的红砂石块加固,成为一条周长四华里,高一丈五尺,厚二丈有余的坚固城墙,东西南北四面,分别开有“升恒”、“静澜”、“阜城”、“壁辉”四个城门,上设城垛以利于防守。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从西门至北门扩建了笔架城,建立炮台一座。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西门外另加建了一圈“城”,并增开了一扇城门,名“胜吉门”。这座城池的修建,先后历时二百多年方得完善,与城西北的高山峻岭中长达三四百里的“边墙”互相呼应,组成了严谨的防御体系。 关于凤凰城的选址有各种传说。一说为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疑部将拥兵自重与朝廷分庭抗礼,派遣凤凰籍将领田儒铭率部将其围剿,为安营扎寨,田儒铭经手建五寨司城,请阴阳风水先生测之。遍勘五竿境中各地之后,阴阳先生建议将初选入围的三个地方:千工坪、大黄土、镇竿的土壤各取一升,取分量最重的地方建城,结果沱江边的镇竿胜出,成为五寨司城所在地。据《凤凰厅志》记载:东北有坪曰竿子,西北有所曰镇溪,故统曰镇竿。后以沱江流经此地,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改名沱江镇,沿用至今。 凤凰人对自己这座小城的风水甚为满意,传说当年阴阳先生将其概括为六句话:“双龙来治水,五马来朝阳。凤凰会百鸟,金盆摆中央。谁能拥得此地在,又出将军又出王。”田儒铭得之喜不自胜。按他们的解释,所谓“双龙”,是指城西北的钩箕坡和城东边的青龙山两条山脉,山势绵亘而有灵气,一上一下汇首于沱江;再有“五马”,即城西和西南、东北三方紧紧环绕古城的五座山峰:雷哨坡、大坳坡、王婆坡、白杨坡和强盗坡;“凤凰”指南华山,其后延绵着数百座峰峦,形为数百鸟雀跟随凤凰来仪,“金盆”当然就是被四周高山托起的城池了,十足一块风水宝地,岂不人才辈出?对外来的客人,凤凰人会又炫耀又惋惜地说,方圆不过半公里的地盘上,历史上有名有姓的文官武将和才子,说出数字来都要吓倒你。五寨司城建成之后,田儒铭任沱江宣尉使司,执掌五寨长官司,任内地泰民安,反而引起皇帝朱元璋的疑忌,亲自南巡视察,蓄意将沱江改道,把城边的观音山从中切断,要不,凤凰城还会出更大的角色呢。 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黄丝桥曾经设渭阳县,宋、元、明直至清初实行土司制,在镇竿设五寨长官司。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设镇竿协副将,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始将镇竿协升为镇,在清朝全国六十二镇中占有一席之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移辰沅靖道驻此镇,及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为辰沅永靖兵备道,为全国八个兵备道之一。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改为凤凰厅,升通判为同知,嘉靖二年(公元1797年)凤凰厅更升为直隶厅,统领三府一州军政,管辖“大湘西”二十余县,被视为“扼西南苗疆之咽喉,为辰浦泸麻之屏障”的边陲重镇。 不难看出,由明至清随改朝换代,凤凰城的地位节节上升,诸如此类,都与朝廷对苗民的弹压密切关联。这里所说的边疆,其实是苗疆。 如果一个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人,回到一二百年前的凤凰城,会发现那时候这个仅安顿下三五千人口的小镇,实际上是湘鄂川黔边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枢纽,所谓“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掖川鄂、南扼桂边”。清朝廷设绿营兵驻防镇竿,该军因系招募汉人编成,以绿旗为标志,故称绿营兵,直属湖南提督管辖,拥有马兵、战兵、守兵几千人之多,于是城中的住民,多是派遣移来的戍卒屯丁。按旧时的说法,镇竿镇五千居民七千兵。也就是说,城中的居民只有五千人口,戍卒屯丁倒有七千之多。照这样想来,这座城镇差不多已成了一个兵营。 公元2000年,凤凰县境内的中国南方长城被专家重新确定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成为文物与古建筑专业人士热衷一时的话题。 这条被后人称作“南方长城”的边墙,上自贵州同仁下至湖南保靖,长约三百八十华里,把“凭恃险阻,从未归化”的苗民当作野人摈之,与熟苗和汉人隔离开来,划定湘黔川三省交界处“经三百里,纬百二十里,周千二百里”的范围为“生苗区”。所谓“生苗”是指不贡赋不纳粮不受朝廷节制的“化外苗民”。 据明史《一统志》所记: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湖广参政蔡复一亲临苗疆边地,度其险阻,修筑沿边土墙,从贵州铜仁亭子关起,修至镇溪(今吉首)。每筑一丈,兵给银一钱二分,民给银钱一钱八分,共耗银四万多两,修筑边墙总长320华里。明天启二年(公元1662年),辰沅兵备道副使胡一鸿,向北续修镇溪边墙至喜鹊营,长60华里,使苗疆边墙总长达到380华里。当地百姓称前者为蔡氏边墙,后者为胡氏边墙,这380华里的边墙,就是今天所说南方长城主体。 明末崇祯年间发生的苗民起义,曾将这道御苗土墙夷为平地,驻守边墙的官兵近八千人作鸟兽散。清康熙年间,统管苗边的地方官员多次提出按旧址重筑边墙方案,均被皇上认为“未足捍御红苗”而作罢,直到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再度爆发苗民起义,朝廷才在旧墙遗址上重修防线,由一千余座汛堡、碉楼、屯卡、哨台、炮台、关门、关厢连接百余里石墙组成御苗“边卡”。 时至今日,凤凰周边仍有许多村镇以营、哨、堡、卡、壕、关来命名,如阿拉营、靖边关、清水哨、拜亭卡、鸭堡洞等等,或可认作苗疆边墙遗所。自古长城无论南北,均为戍边之大器。苗疆即是边地,凤凰当是边城。然而这“边城”的名号来得实在不轻松。清代流官黄思芝的《边墙夜柝》词,或许能让我们感受当年边陲凄惨紧张的气氛和对苗民的鄙夷:“叹边防严密,关墙筑削,迢迢长夜,更更敲入苗巢。梦里肝胆都落,悔昔日跳梁事错。风寒山径,几点篝灯闪灼,听声声度岭穿壑。天曙也,抱关人方去睡着,正关外鸡鸣膊膊。” 不妨设想,在历史上,如果没有苗族的迁徙与暴动,朝廷大约是不会费尽心机在这样天荒地远的区域设立行政机关的。或许可以说,凤凰城几百年的历史跟苗汉两族的恩恩怨怨有着无比密切的联系,不懂得苗族,就不会懂得凤凰。试将那个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围绕了这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五百余苗寨,各有千总守备镇守其间……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在万山环绕孤城高处,眺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 本文基本摘自 蒋子丹 所著《边城凤凰》,这是目前写凤凰写得最好的一本书! |
-- 作者:利拉乖乖 -- 发布时间:2007/5/6 13:33:13 -- 凤凰-- 一座特别的城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