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转帖]毛澤東眼中的三國人物[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26636)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5/6 0:10:09

--  [转帖]毛澤東眼中的三國人物[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

毛澤東眼中的三國人物(上)

毛澤東對《三國演義》情有獨鐘。從1906年13歲起始讀《三國演義》,到1976年9月逝世前還以贊賞的口吻談論曹操自學成才,毛澤東評讀三國歷史整整70年。他讀三國歷史持續的時間之長、評三國歷史涉及的范圍之廣,均為世所罕見。僅就三國人物而言,經毛澤東仔細評點的就多達30人。如曹魏集團的曹操父子、郭嘉、夏侯淵、劉曄等,劉備集團的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孫吳集團的孫權、周瑜、呂蒙、陸遜等,司馬氏集團的司馬懿父子,其他軍閥如董卓、呂布、袁紹、劉表等,幾乎囊括了三國時期各實力集團的主要人物。一方面,毛澤東的點評信手拈來,揮洒自如,在切中要害的同時,往往又能發前人所未發,可謂把歷史讀活了。另一方面,毛澤東又並非就史論史,而是緊密聯系實際,闡幽發微,以史為鑒,可謂把歷史用活了。

  曹 操

  毛澤東年輕時就對曹操十分推崇。1918年8月,他路過河南,特地與羅章龍、陳紹休三人到許昌瞻仰魏都舊墟,憑吊曹操,並與羅章龍作《過魏都》聯詩一首:

  橫槊賦詩意飛揚(羅),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蕭條異代西田墓(毛),銅雀荒傖落夕陽(羅)。

  詩中表達出毛澤東對曹操的欽佩之意。在毛澤東看來,曹操是中國古代少見的一位集政治、軍事、文學才能於一身的人。因此,他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及曹操,並給予高度評價。

  1952年11月1日,毛澤東視察河南安陽,參觀殷墟。他對隨行人員說:漳河,就是曹操練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這裡屬於古鄴。鄴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戰國時屬魏國,西門豹為鄴令。西漢時鄴城是魏郡治所,東漢末年是冀州牧袁紹駐地。曹操破袁紹后,於公元204年進鄴建都,此后史稱鄴都為魏都。東漢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封為魏公,后為魏王,掌握中央一切軍政大權。鄴都成為朝臣聚集,發布政令的中央政權所在地,直到220年曹丕代漢。雖建都洛陽,但仍稱鄴都為“北都”,七廟不廢,直到265年司馬炎滅魏建晉,故魏前后在鄴建都62年。曹操在鄴時,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著名的三台,即金鳳台、銅雀台、冰井台,就是那時修建的。晉朝文學家左思曾寫《魏都賦》,對鄴都進行了很好的描寫。曹操在這一帶實行屯田制,使百姓豐衣足食,積蓄力量,逐漸統一北方,為后來晉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

  1954年夏天,毛澤東在北戴河與保健醫生也談到曹操。針對徐濤說曹操是個“白臉奸臣”的話,毛澤東發表了一番評論: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全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和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說,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制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幾個月后,毛澤東在北京回信給在北戴河的女兒李敏、李訥,對她們說:北戴河、秦皇島、山海關一帶是曹孟德到過的地方。他不僅是政治家,也是詩人。他的碣石詩是有名的。媽媽那裡有古詩選本,可請媽媽教你們讀。

  1958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召集各大協作區主任開會,他在會上說:干部參加勞動,有人說搞兩個月,搞一個月總是可以的。我們與勞動者在一起,是有好處的。我們感情會起變化,影響幾千萬干部子弟。曹操罵漢獻帝“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有道理的。毛澤東以這則故事來告誡領導干部不要脫離群眾,可謂恰到好處。

  同年11月1日,毛澤東在河南新鄉視察,對安陽縣委書記陳春雨說:啊,你是安陽的?安陽是曹操起家的地方啊。曹操這個人懂用人之道,招賢納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還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發展農業生產。

  1975年,毛澤東對北大女教師蘆荻說:漢末開始大分裂,黃巾起義摧毀了漢代的封建統治,后來形成了三國,這是向統一發展的。三國的幾個政治家、軍事家,對統一都有所貢獻,而以曹操為最大。司馬氏一度完成了統一,主要就是他那時打下的基礎。在1976年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把曹操和孔子、秦始皇、朱元璋並列。

  毛澤東是一個浪漫的詩人。他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詞中這樣寫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這是毛澤東給予曹操定論的名篇。寥寥數語,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毛澤東十分喜歡曹操的詩。他說:我還是喜歡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1959年9月,毛澤東在與兒媳邵華談話時說:曹操的文章詩詞,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應當學習。1961年8月,他向因病休養的胡喬木推薦曹操的《龜雖壽》一詩,說:曹操詩雲:“盈縮之期,不獨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此詩宜讀。1963年12月,他又給因病休養的林彪寫信:曹操有一首題名《龜雖壽》的詩,講長生之道的,很好。希你找來一讀,可以增強信心。

  毛澤東甚至注意到了曹操的養生之道。他曾經對保健醫生說:曹操多年軍旅生涯不會很安逸,可在1700多年前,醫療條什也不會怎麼好,他懂得自己掌握命運,活了65歲,該算是會養生的長壽老人了。你們搞醫療的應該學學,不要使人養尊處優,隻想吃好、穿好,不想工作還行?更不能小病大養。保健不是保命,不要搞什麼補養藥品,我是從來不信這些的。主要是樂觀、心情開朗、鍛煉身體。又說:曹操講“盈縮之期,不獨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陸游講“死去元知萬事空”,這都是唯物的。

  毛澤東反對貶損曹操,對把曹操看作奸臣的傳統觀念十分不滿。他非常欣賞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一文。當看到盧弼在《三國志集解》中指責曹操的文章有“奸雄欺人之語”、“志驕志盛”、“言人而夸”、“文詞絕調也,惜出於操,令人不喜讀耳”時,便在天頭上批注:此篇注文,貼了魏武不少大字報,欲加之罪,何患無詞。李太白雲:“魏帝營八極,蟻觀一檷衡。”此為近之。

  1957年4月10日,毛澤東在與《人民日報》負責人談話時,為曹操辯誣:歷史上說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義。其實,曹操不壞。當時曹操是代表進步一方的,漢是沒落的。

  1957年11月初,毛澤東在莫斯科與郭沫若、胡喬木談論三國史時,突然問翻譯:你說說,曹操和諸葛亮這兩個人誰更厲害些?接著就自我解說: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謀,可曹操這個人也不簡單,唱戲總是把他扮成大白臉,其實冤枉。這個人很了不起。

  從這樣的認識出發,毛澤東堅決主張為曹操翻案。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5/6 0:10:47

--  
在1958年11月召開的第一次鄭州會議上,毛澤東說:把曹操看作壞人,這是不正確的。幾天后,毛澤東在武漢召集柯慶施、李井泉等座談《三國志》,說:《三國演義》是把曹操看作奸臣來描寫的,而《三國志》是把曹操看作歷史上的正面人物來敘述的。而且說曹操是天下大亂時期出現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由於《三國演義》又通俗又生動,看的人多,加上舊戲上演三國戲都是按《三國演義》為藍本編造的,所以曹操在舊戲舞台上就是一個白臉奸臣。這一點可以說在我國是婦孺皆知的。現在我們要給曹操翻案。我們黨是講真理的黨,凡是錯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兩千年也要翻。他說:曹操統一北方,創立魏國,抑制豪強,實行屯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和發展,是有功的。說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統觀念制造的冤案。這個冤案要翻。

  史學界聞風而動。郭沫若、翦伯贊等歷史學家紛紛發表文章,從而在1959年形成了一股為曹操翻案之風。毛澤東看到翦伯贊的文章《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后說:曹操結束漢末豪族混戰的局面,恢復了黃河兩岸的廣大平原,為后來的西晉統一鋪平了道路。1959年8月11日,他在廬山會議上又說:曹操被罵了一千多年,現在也恢復名譽。好的講不壞,一時可以講壞,總有一天恢復﹔壞的講不好。從此,曹操被恢復了歷史名譽,京劇舞台上的白臉曹操,在眉心添加了一紅點,以示是好人。

  當然,毛澤東對曹操並非全盤肯定。他認為曹操的主要缺點有二:一是有時也優柔寡斷。1966年3月,毛澤東在杭州的一次談話中說:曹操打過張魯以后,應該打四川。劉曄、司馬懿建議他打。劉曄是個大軍師,很能看出問題,說劉備剛到四川,立足未穩。曹操不肯去,隔了幾個星期,后悔了。曹操也有缺點,有時也優柔寡斷。這個人很行,打了袁紹,特別是打過烏桓,進了五百多裡,到東北遷安一帶,不去遼陽打公孫康。袁紹的兒子袁尚等人,要謀害公孫康,公孫康殺了袁尚兄弟送頭給曹操,果然不出所料。“急則相救,緩則相害。”二是不能嚴於律己。毛澤東曾經批評過曹操執法。《三國志》中的《武帝紀》說曹操“其令諸將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毛澤東則在眉批中寫下“赤壁之敗,將抵何人之罪”一語,批評曹操對人嚴而責己寬。

  曹丕與曹植

  對曹操的兒子魏文帝曹丕,毛澤東認為其政績一般,但文才非凡。

  1952年10月,毛澤東視察徐州。登上雲龍山,他感慨地對隨同人員說,徐州籍竟有10個開國皇帝,其中就有曹丕。

  1959年夏天,毛澤東在北戴河與保健醫生閑談,說起曹操父子。他說:曹丕也是他兒子,也有些才華,但遠不如曹操。曹丕在政治上也平庸,可他后來做了皇帝,是魏文帝。歷史上所稱的“建安文學”,實際就是集中於他們父子的周圍。一家兩代人都有才華、有名氣,在歷史上也不多見哪!1957年3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期間同文藝界部分代表談話時,也指出:中國自覺的文學批評的歷史是從哪裡開始的呢?從曹丕的《典論·論文》和曹植的《與楊祖德書》開始的吧,以后有《文心雕龍》等。

  對曹操的另一個兒子曹植,毛澤東也極為關注。

  毛澤東非常愛讀曹植的詩,曾圈點過曹植的《贈白馬王彪》、《七哀》等詩。1953年3月初,蘇聯駐中國大使病重,毛澤東心事重重地對李銀橋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裡引用的就是曹植《野田黃雀行》中的詩句,其下句是:“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1954年,毛澤東和保健醫生徐濤談到曹植,說曹植是曹操的兒子,很有才華,作品有自己的風格。1960年5月,毛澤東在山東視察,與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舒同也談論過曹植。舒同介紹說:東阿還有曹子建的墓。毛澤東說:那不對。曹植先封東阿王,后封鄄城王,后封陳王。你們山東人就要搶曹子建。舒同說:有証據的。他這個墓在50年代挖出來,挖出曹子建的佩劍來了。那個劍送到北京去了。毛澤東回答:陳王是后封的,我記得的。也許我記錯了。那個《月賦》頭一句就是他:“陳王初喪應劉,端憂多暇。綠苔生閣,芳塵凝榭。”言下之意,曹植在陳王封號上時,應(?)、劉(楨)就病死了。應、劉都是“建安七子”,也都死於建安十七年。此事,不是東阿王時。直到1973年12月,毛澤東在接見部隊高級將領,得知總政治部副主任田維新是東阿人時,禁不住問他:曹植埋在什麼地方啊?可見,毛澤東對曹植的興趣一直未減。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5/6 0:11:56

--  

毛澤東眼中的三國人物(上)  (2)

1959年,伴隨著“大躍進”狂瀾,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這年春天,毛澤東一度潛心研讀《三國志》,試圖從中獲取歷史經驗。他結合實際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評點三國人物,談得比較多的就是曹操的謀士郭嘉。

  3月2日,毛澤東在鄭州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詳細介紹了郭嘉,幾乎把《郭嘉傳》裡描寫郭嘉為曹操謀劃的史實都復述了一遍。他說:三國時,曹操一個有名的謀士叫郭嘉,27歲到曹操那裡當參謀,38歲就死了。赤壁之戰時,曹操想他,說這個人在,不會使我處於這種困難境地。許多好主意就是他出的。比如,打不打呂布,當時議論紛紛。那時袁紹佔領整個河北和豫北,就是鄭州以北,曹操在許昌,呂布在徐州。郭嘉建議先打呂布。有人說,打呂布,袁紹插下來怎麼辦?郭嘉說,袁紹這個人多端寡要,見事遲,得計遲,不要怕,袁紹一定不會打許昌。於是曹操就去打呂布,把呂布搞倒了。如果不先打呂布,如果呂布跟袁紹聯合起來同時攻擊,曹操就危險了。郭嘉這個計策很成功。然后又去打袁紹。袁紹渡了黃河,在鄭州與洛陽之間曹操打勝了。接著引出是不是去打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的問題。郭嘉說不要打,我們回師,裝作打劉表,把軍隊擺到許昌、信陽之間,他們一定要亂的。果然,曹操的軍隊一挪動,幾個月,兩兄弟就打起來了。袁尚把哥哥包圍在山東平原(德州),哥哥眼看要亡黨、亡國、亡頭,就派了一個代表叫辛毗的,跑到曹操這裡來求救。曹操去救,乘勢奪取了安陽,消滅了袁尚的部隊,袁尚本人跑到遼東去了,然后再去消滅了袁譚。這個計策也是郭嘉出的。在河北冀東追袁尚時,郭嘉又出一計。他說:他不防備,我們輕裝遠襲,可以得勝。就在這個時候,郭嘉得病,38歲就死了。這個人很有名。《三國志·郭嘉傳》可以看。

  毛澤東為什麼在這種時候大談郭嘉呢?他明確指出:現在,我是借郭嘉的事來說人民公社的黨委書記以及縣委書記、地委書記,要告訴他們,不要多端寡要、多謀寡斷。謀要多,但是不要寡斷,要能夠當機立斷。端可以多,但是要拿住要點。

  同年4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八屆七中全會上,毛澤東向中共高級干部推薦《三國志·魏書·郭嘉傳》。據薄一波回憶:毛澤東介紹《郭嘉傳》讓大家看,意思是希望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做事要多謀善斷。毛澤東說,多謀善斷這句話,重點在“謀”字上。要多謀,少謀是不行的。要與各方面去商量,反對少謀武斷。商量又少,又武斷,那事情就辦不好。謀是基礎,隻有多謀,才能善斷。謀的目的就是為了斷。要當機立斷,不要優柔寡斷。應當根據形勢的變化來改變我們的工作計劃。反對黨內一些不良傾向,也要當機立斷。

  5月28日,毛澤東同秘書林克談話,要他研究一點歷史,並介紹說:曹操有個參謀叫郭嘉,河南禹縣人,初投袁紹,他批評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袁紹這個人多謀寡斷,有謀無斷,沒有決心,不果斷,結果官渡之戰打了敗仗。所以有謀還要善斷。后來荀彧將郭嘉推薦給曹操。郭嘉足智多謀,協助曹操南征北戰,擒呂布,破袁紹,北伐烏桓,平定天下,深得曹操器重。

  7月11日晚,毛澤東在廬山與周小舟、周惠、李銳談話時,說到1958年經濟計劃被搞亂了,緊接著說:國亂思良將,家貧念賢妻,這是《三國志·郭嘉傳》上的話。曹操在赤壁之戰吃了大敗仗,於是想念郭嘉。

  其實,《郭嘉傳》中並沒有這句話,是毛澤東記錯了。不過由此可以推想毛澤東當時的心態。郭嘉是曹操身邊的重要謀士,被曹操稱為“奇佐”。有郭嘉在,曹操就不會犯錯誤。經濟計劃之所以亂了,是因為沒讓陳雲這樣的“奇佐”管經濟,所以他又想起陳雲來了。

  幾天后,毛澤東找李銳等談話,話題再次集中到郭嘉身上。他說:世上沒有先知先覺,沒有什麼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劉伯溫。無非是多謀善斷,留有余地。《三國志》裡《郭嘉傳》值得一讀。郭嘉這個人足智多謀,初在袁紹麾下不得施展,他說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就跑到曹操那裡。曹操說他“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大躍進”出點亂子,不要埋怨。否則就是“曹營之事不好辦”,或者叫做“欲與共濟天下大難”!

  夏侯淵與劉曄

  夏侯淵是曹操手下一員悍將,勇猛果敢,但卻常常輕敵。曹操曾經寫信提醒他:“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持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毛澤東非常欣賞曹操的這句“為將當有怯弱時”,幾次在談話中提到這句話。這表明毛澤東是同意曹操對夏侯淵的批評的。

  1971年10月,在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后即將派代表團參加會議時,毛澤東專門談了防止驕傲的問題。他舉《后出師表》中說曹操“幾敗北山”為例,說:幾敗北山,說的是夏侯淵戰死以后,曹操爭奪漢中的事。《后出師表》三處提到夏侯淵。另外兩處是“夏侯敗亡”,“夏侯授首”。夏侯淵是曹操的一員大將,曹操封他為征西將軍,擔任漢中的“警備司令”。劉備攻打漢中,夏侯淵把主力部隊部署在定軍山,命令張郃守住東圍。劉備引蛇出洞,先打張郃,夏侯淵領了一半軍隊親自援助張郃,被黃忠砍了頭。有一出京劇就叫《定軍山》,是譚鑫培、譚富英的拿手戲。你們看看《三國志·魏書》的《夏侯淵傳》。當初夏侯淵打了幾次勝仗,曹操寫信提醒他:“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持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當有怯弱時”,就是要想到自己的弱點和不足,有打敗仗的可能。夏侯淵把曹操的告誡不當一回事,結果全軍覆沒。你們去聯合國,可能很多要“以勇為本”,更要注意“為將當有怯弱時”。代表團團長就是“將”,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送你們兩句話,一句是我寫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一句是田家英幫我寫的:“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5/6 0:12:28

--  
劉曄是曹魏重臣,曾經長期跟隨在曹操身邊,出過不少奇計,后又輔佐曹丕和曹叡,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20世紀50年代后期,毛澤東曾先后向干部推薦讀《三國志》的四篇傳記,即《張魯傳》、《呂蒙傳》、《郭嘉傳》、《劉曄傳》。毛澤東熟讀《劉曄傳》以及裴鬆之的注,並對裴所注《傅子》中的一段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傅子》曰:曄事明皇帝,又大見親重。帝將伐蜀,朝臣內外皆曰“不可”。曄入與帝議,因曰“可伐”﹔出與朝臣言,因曰“不可伐”。曄有膽智,言之皆有形。中領軍楊暨,帝之親臣,又重曄,持不可伐蜀之議最堅,每從內出,輒過曄,曄講不可之意。后暨從駕行天淵池,帝論伐蜀事,暨切諫。帝曰:“卿書生,焉知兵事!”暨謙謝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過聽,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軍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盡言。臣言誠不足採,侍中劉曄先帝謀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曄與吾言蜀可伐。”暨曰:“曄可召質也。”詔召曄至,帝問曄,終不言。

  后獨見,曄責帝曰:“伐國,大謀也。臣得與聞大謀,常恐瞇夢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詭道也,軍事未發,不厭其密也。陛下顯然露之,臣恐敵國已聞之矣。”於是帝謝之。曄見出,責暨曰:“夫釣者中大魚,則縱而隨之,須可制而后牽,則無不得也。人主之威。豈徒大魚而已!子誠直臣,然計不足採,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謝之。曄能應變持兩端如此。

  毛澤東在這段話的天頭上作了如下批語:“此傳可一閱。放長線釣大魚,出自劉曄。”劉曄的足智多謀和善於應變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毛澤東的高度贊揚。1966年3月,毛澤東在杭州的一次小型會議上談論曹操缺點的同時,也贊揚了劉曄。

  司馬懿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被描寫成為一個城府極深、屠殺和禁閉曹氏宗室的奸臣。據歷史記載,東晉明帝司馬紹聽說司馬懿是靠虛偽、欺詐才得以成功的,慚愧地以手掩面,為自己有這樣的先輩而深感羞恥。可見,在正統文化當中,司馬懿是一個與諸葛亮鞠躬盡瘁的忠臣形象截然相反的反面人物。

  毛澤東在1906年初讀《三國演義》時,就對司馬懿留下了印象。那時候,毛澤東對司馬懿的看法,也沒能突破傳統文化的窠臼。十年后,即1916年,青年毛澤東寫信給同學蕭子升,就總統黎元洪下令懲辦積極策劃洪憲帝制的禍首楊度、孫毓筠、顧鰲、梁士詒、夏壽田、朱啟鈐、周自齊和薛大可等八人時,稱:此袞袞諸公,昔日勢焰熏灼,炙手可熱,而今乃有此下場!夫歷史,無用之物也。居數千年治化之下,前代成敗勝衰之跡豈少,應如何善擇,自立自處!王莽、曹操、司馬懿、拿破侖、梅特涅之徒,奈何皆不足為前車之鑒!史而有用,不至於是。故最愚者袁世凱,而八人者則其次也。

  毛澤東在這裡把司馬懿和王莽、曹操等相提並論,是把他們歸於反面人物圈的。但隨著人生閱歷和革命經驗的積累,毛澤東逐漸改變了對司馬懿的看法,認為他有智謀,善分析,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1947年5月,毛澤東撤出延安轉戰陝北。一天,接到陳賡、王新亭自晉南戰場發來的捷報,稱殲敵2萬,解放縣城25座。他走在山坡上,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幾段《空城計》: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旌旗招展空翻影,原來是司馬發來的兵。我也曾差人去打聽,打聽得司馬領兵就往西行……周恩來聽了說:主席,我們面前的“司馬”現在可不是往西行呦!毛澤東止住了唱,風趣地說:劉戡?他不配當司馬懿!任弼時在一旁說:我們面前的司馬懿是胡宗南、蔣介石。毛澤東說:蔣介石和胡宗南都不是我們的對手,我們面前沒有司馬懿,隻有司馬師呦!毛澤東所說的司馬師是司馬懿的長子,雖有權術,但剛愎自用,不及其父。所以毛澤東后來在與周恩來布置淮海戰役戰略戰術時,又以司馬師為例指出:不識時務麼!他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彌,哪是劉伯承和陳毅、粟裕的對手?這次是司馬師碰在了姜維手上,被困在鐵籠山了!胡宗南、蔣介石都比不上司馬懿,可見毛澤東對司馬懿的評價是相當高的。

  1958年11月1日,毛澤東在赴鄭州途中,在專列上召開了一個座談會。他問河南溫縣縣委書記李樹林:溫縣是司馬懿的故鄉,現在他那個練兵洞還在不在?李樹林回答:還在,基本上完好。毛澤東接著就說:他出身士族,多謀略,善權變,為魏國重臣。

  當然,毛澤東也認為司馬懿有明顯的性格缺陷,那就是“懷疑心重”。他曾在談“空城計”的故事時說:司馬懿這個人,懷疑心重,諸葛亮沒有兵力守城,趙子龍一時又趕不回來,城內空虛,結果諸葛亮就對他用了“空城計”。“空城計”的故事,能啟迪人具體運用戰略戰術。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5/6 0:13:05

--  
劉 備

  毛澤東曾多次談論劉備,其褒貶十分中肯。

  他對劉備的贊賞,主要集中於劉備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1957年3月20日,毛澤東乘專機自南京飛往上海,在飛臨鎮江上空時,即興書寫了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還對這首詞加以解釋。當談到“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時,就聊起了“煮酒論英雄”的故事。曹操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劉備問:誰能當之?曹操以手指劉備后又自指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盡管劉備比曹操所見略遜,但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

  同年7月,毛澤東在上海干部會議上說:劉備得了孔明,說是“如魚得水”,確有其事,不僅小說上那麼寫,歷史上也那麼寫,也像魚跟水的關系一樣。群眾就是孔明,領導者就是劉備,一個領導,一個被領導。他多次強調劉備善於用人,有很強的組織能力。據薄一波回憶,毛澤東在與他談及《三國演義》時曾經說過:看這本書,不但要看戰爭,看外交,而且要看組織。你們北方人——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組織了一個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個很好的根據地。

  1959年3月2日,毛澤東在鄭州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談起了翦伯贊在《光明日報》發表的有關評論赤壁之戰的文章。他說:翦伯贊在《光明日報》上寫了一篇論赤壁之戰的文章。他說,劉備這個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厲害的。但是事情出來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點。劉備的長處是善於用人,所以能得到像諸葛亮那樣頗有才智、品學兼優的智士輔佐。

  毛澤東認為,劉備的缺點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好感情用事,這是劉備的最大缺點。1949年3月24日,毛澤東由西柏坡至北平,路經劉備家鄉河北涿州時,對警衛員們說:《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就是在涿州同關羽和張飛結拜成異姓兄弟的,這裡就是書中說的“桃園三結義”的地方。劉備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學識淺,好感情用事,在許多問題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因為想報二弟關羽被東吳殺害之仇,置江山社稷於不顧,不聽諸葛亮等謀臣的勸阻,貿然負氣出兵,結果被東吳打得大敗而歸,自己無顏再回成都見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臨近湖北的四川省東部奉節縣東的白帝城。

  二是這個人不能區分主次矛盾,因此導致了失敗。1941年初皖南事變后,毛澤東借用劉備的例子,指出對於各部分的國民黨人,應當採取不同的政策。毛澤東說:三國時期,荊州失守,蜀軍進攻東吳,被東吳將領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打得大敗,其原因就在於劉備沒有區分與處理好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在謀略中沒有抓住主要矛盾。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確定的戰略方針是“東聯孫吳,北拒曹操”,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孫劉的矛盾是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所以當孫權數次討荊州時,諸葛亮總是一再推諉軟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讓出荊州的部分地方。劉備不了解這一點,派了根本不執行“以聯吳為根本、爭奪荊州要有理有節”方針的關羽去駐守荊州。在講述了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后,他接著說:劉備見關羽被殺,荊州丟失,遂起兵攻打東吳,眾臣苦諫都不聽,實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趙雲所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諸葛亮也上表諫止說:“臣亮等切以吳賊逞奸詭之計,致荊州有覆亡之禍﹔隕將星於斗牛,折天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誠不可忘。但念遷漢鼎者,罪由曹操﹔移劉祚者,過非孫權。竊謂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願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士卒之力,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劉備看完后,把表擲於地上,說“朕意已決,無得再諫”,決意起大軍東征,最終導致兵敗身亡。

  鑒於這些,毛澤東在1958年3月的成都會議上曾明確指出:三國時劉備不好,還是老頭子挂帥。 (未完待續)

   《黨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