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 手)
在云南的西南部,生活着一个纯朴善良的民族——拉祜族。拉祜族的先民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带,后因战乱,不断往南方迁徙,在拉祜族的历史上有过五次大规模地迁徙活动。为了搞清楚拉祜族的迁徙历史,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有关部门,曾组织人员沿着拉祜族古歌中唱到的古地名进行过考察。证明古歌中唱的地名确实存在,拉祜族属于白狼羌人种,生活在青海湖一带。后经历漫长的迁徙过程,最后定居在云南西南部的临沧市、思茅市、西双版纳州和红河州的部分地区。
拉祜族过去没有文字,民族的历史都是靠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来继承.在拉祜族的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中说,拉祜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葫芦也成了拉祜族的吉祥物.
关于拉祜族族称的来源也有好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有九兄弟上山打猎,猎到一只老虎,他们用火烤虎肉吃,九兄弟有九种吃法,按吃虎肉的不同方法,每一个兄弟都有了自己的族称.把虎肉烤到脆黄喷香才吃的那个人就称为拉祜族,在拉祜语中,"拉"是"虎","祜"是在火塘边烤肉吃,所以,拉祜族就自称为是猎虎的民族.
还有一种说法是,拉祜族在迁徙过程中,沿着一条河流迁徙,一部分往河的上游迁徙,称为"拉祜纳"(上江群);一部分往河的下游迁徙,称为"拉祜西"(下江群).
另外一种说法是,拉祜族的祖先是吃狗奶长大的,吃黑狗奶长大的称为"拉祜钠"(大拉祜或黑拉祜);吃黄狗奶长大的称为"拉祜西"(小拉祜或黄拉祜).这几种说法中,烤虎肉吃和吃狗奶的说法都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只有迁徙分族称的说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一九五三年四月七日,经过中央人民政府的批准,澜沧拉祜族自治区成立.在这次成立大会上,当时的自治区主席李光华说:"拉祜就是拉起手来共同幸福",给拉祜族的族称赋予了新的含义.
拉祜族是一个跨国而居的民族,除了中国之外,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美国的加州等地也有拉祜族分布。国外的拉祜族除了有"拉祜纳"和"拉祜西"之外,还有"拉祜普"(白拉祜)和"拉祜尼"(红拉祜)等称呼,拉祜普和拉祜尼都属于拉祜纳和拉祜西支系,所以,拉祜族就只有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支系.
在国外的拉祜族都是从中国迁徙过去的,美国加州的拉祜族原居住在老挝境内,因受到美国侵越战争的影响,逃到泰国,后作为难民移居到美国。
(拉祜族的吉祥物 葫芦)
拉祜族的先民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就跟着羌人大规模南迁,但当时拉祜族还没有形成单一的族群。直到后来翻越横断山脉迁入今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拉祜族称为“七山七水”的地方,拉祜族才从羌人的群体中分化出来,形成一个单一的族群。史书里记载的“锅锉蛮”就是指的拉祜族先民。
元代和明代,拉祜族大部分分布在今云县,临沧,双江,景东,镇沅,景谷一带,过着原始游猎氏族部落社会生活.
拉祜族是一个善良的民族,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经常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拉祜族的历史上有过多次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虽然每一次斗争都遭到了残酷的镇压,但拉祜族的反抗斗争没有停止过。
拉祜族每一次的反抗斗争失败后,都会采取迁徙的办法来保存自己的民族,所以,拉祜族迁徙的历史非常漫长。直到1890年左右,拉祜族发动起义失败,一部分拉祜族从今临沧市迁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境内;一部分迁到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基本形成了今天拉祜族的分布格局。
拉祜族历史上是一个游猎民族,到十七世纪前后,已经进入迁徙或半定居农业经济,辅以狩猎采集,社会结构还处在原始母系大家庭公社时代.十八世纪前后,母系大家庭开始解体,社会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土地改革.其中,边疆县为和平协商土改区;在封建领主经济形态的地区,采取组织区,乡(村)团结爱国委员会,把劳动人民的代表和爱国民族上层人士安排到委员会中任职.并引导群众走互助合作化的道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1987年,分布在红河州的“苦聪人”归为拉祜族。
(年礼) 摄影 刘劲荣
拉祜族聚居的地方一般是山区,以村寨为单位,当地人称为“寨子”。拉祜族原来属于游猎民族,而不是游牧民族,这也是拉祜族跟其他民族不同的地方。到后来,随着迁徙,才慢慢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拉祜族在几千年的人类社会竞争中,能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遥远的大西北,艰难跋涉到西南边疆,乃至东南亚国家定居下来,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拉祜族经过漫长的迁徙过程,才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栖息地,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正因为有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才使拉祜族在艰辛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