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分享]考古发现[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25720)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4/27 17:32:53

--  [分享]考古发现[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考古发现
<--$考古发现$--><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www.whxw.com.cn/article/JS/kaogu.js"></Script> 浙江温岭市大溪镇发现明代墓前石刻
专家考证:宁夏大麦地岩画图画文字
河北省考古发现:5000年前就有人类
“南海Ⅰ号”捞出一批重要文物
宁夏明长城“藏兵洞”再现古代军事


--  作者:利拉乖乖
--  发布时间:2007/4/27 17:59:00

--  
友情周末你发的么子帖子怎么内容在边上..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4/27 18:25:43

--  友情复:(利拉乖乖)友情周末你发的么子帖子怎么内容在...

浙江温岭市大溪镇发现明代墓前石刻


  日前,温岭市大溪镇发现了明代墓前石刻。据当地百姓所言,石刻原为明代南京兵部尚书赵大佑父亲墓前所有,早年间因造抽水机埠被移填用,今被挖出。

  赵大佑(1510——1569),嘉靖十四年进士,官终南京兵部尚书,为官清正,诗文温雅俊爽,有《燕石集》。赵大佑父赵相(1487——1569),舍仕而农,力田自给,以子大佑贵累封刑部尚书。

  石刻已残损大半,仅留一石虎及龟形碑座较完整。其它如石人、石马等,残存部分碎片。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在墓道前放置石像生,是从秦汉沿袭下来的墓仪礼制,唐宋时形成了严格的制度,到明代规矩最多。根据《明会典》的规定,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在墓前设立,而且根据品级不同有所区别。石像生是墓主身份等级地位的体现,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这次发现的石虎半人高,作蹲状,双目圆睁,牙齿露出,昂首鼓腹,前腿直立,后腿蹲地,曲尾。虎视眈眈,气势威猛,造型生动。龟形碑座龟首伸出,龟甲雕刻工整。中有一槽,当为置碑所用。经比对,石虎与赵大佑墓前石虎形制基本相同,唯尺寸稍小。赵大佑与父赵相皆卒于1569年,即隆庆三年,今出土之墓前石虎亦与赵大佑墓前石虎形象一致,则石虎年代可断为隆庆时。

  在温岭地区,保存至今的明代石像生已极为少见,此次石像生的出土,为研究温岭地区明代墓葬及职官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浙江省温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4/27 18:26:41

--  

专家考证:宁夏大麦地岩画图画文字达2000多个

25日从北方民族大学岩画与西夏文献研究中心获悉,距今7000多年的宁夏大麦地岩画图画文字研究进展顺利,岩画专家已发现图画文字2000多个。这一研究成果意味着人类文字历史可能将提前到7000年前至8000年前。

  北方民族大学(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与西夏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祥石说,两年多来,北方民族大学与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字专家对图画文字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将图画文字分为26大类2000多个,即将成书出版。这是国际岩画研究中的一项开创性工作。

  岩画专家李祥石与束锡红教授考证认为,大麦地岩画图画文字的来源与中华民族的先民有关,也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有关,甚至更早,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图画文字。大麦地岩画通过抽象成象形、会意符号,可以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最终演变成为远古原始符号。如岩画《田园》,此图右上部为一只羊,左上部为一个人面,其中部为S形符号,下部为一横符号。这幅图画与符号组合的符号文字,描述了一个宁静的田园生活场景。

  2005年,北方民族大学成立图画文字研究小组,对宁夏大麦地岩画进行了仔细统计,发现这些岩画共有3172组,共8453个个体图形。岩画内容有日月星辰、天地神灵、狩猎、放牧、舞蹈、祭祀等活动场面。研究人员对其中带有词语性质的图符,以及似文似图的符号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岩画的象形性与汉字中的象形字体相似,并由此推测它是原始文字。(新华网银川 刘泉龙)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4/27 18:28:40

--  

河北省考古发现: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永定河下游活动

河北省廊坊市文物部门日前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遗址,证明远在5000年以前永定河下游就曾经是人类活动地域。
  
    这一遗址位于廊坊市广阳区北旺乡,此前廊坊曾发现过两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遗址,这是第一次在永定河流域发现。

  从遗址中挖掘出来的陶片多为夹蚌黑褐陶,有少量夹砂和夹蚌红褐陶,器型有盂、支脚等,器表纹饰有划纹、戳印纹,陶片多有单面钻孔。石器有磨制双面弧刃石斧、垫石等,泥炭层中还包含蚌壳等,一些器具使用痕迹明显。

  文物专家表示,在此之前,廊坊市区及周边地区发现的最古老遗迹是战国时期遗迹。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永定河下游没有人类居住,但这一新发现证明,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永定河下游曾经是人类的家园。(新华网石家庄 朱峰)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4/27 18:29:37

--  

“南海Ⅰ号”捞出一批重要文物



  自“南海I号”打捞工程启动以来,考古专家对“南海I号”沉船遗址周围1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最后文物搜查,在清理覆盖沉船凝结物的过程中,共出水较为完整的各类文物65套300件,其中金属类文物20套235件,各类瓷器40套50件,石器、漆器等共5套15件。

  据介绍,“南海I号”为南宋时期商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估计超过6万件,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这艘船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价值非凡。

  在此次沉船凝结物的清理中,发现了不少宝贝,不少种类的文物都是在“南海Ⅰ号”上首次发现,像大小两面铜镜、鎏金龙纹金手镯和完整的漆器木盒等,另有一条长近3米、宽约30厘米、厚约25厘米的菱形石锚也是首次出水,这在国内发现的宋朝海船中较为少见。令人惊喜的是,此次出水的鎏金龙纹金手镯,重约4两,镯体粗壮,两端都雕成了龙头形状,豪华气派,经过800多年的海水浸泡,不但没有生锈,还金光闪闪,开合自如。

  据悉,目前“南海Ⅰ号”打捞已进入倒计时阶段,装载“南海Ⅰ号”的“集装箱”——沉箱,定于本月底运到打捞现场,“南海Ⅰ号”有望6月底或7月初浮出水面。“南海I号”位于珠江口以西、距阳江海陵岛30多海里海面下20米深处。

  “南海I号”沉船的成功打捞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光明日报 张景华 吴春燕  羊城晚报/图)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4/27 18:30:27

--  

宁夏明长城“藏兵洞”再现古代军事防御魅力

近日在宁夏灵武市境内明长城旁红山堡“藏兵洞”看到,一条长960多米的洞内出土了大量的盾牌、刀等兵器。据宁夏文物考古专家推测,此洞为明代古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是宁夏发现的保存较完整的古长城立体军事防御遗址。
  
    银川市旅游局副局长李成荣介绍说,2006年8月,红山堡“藏兵洞”由银川市旅游局与灵武市文物部门共同开始清理发掘。文物考古专家根据洞内结构和发掘出的兵器推测,此洞为明代长城藏兵之地,即民间传说中的“藏兵洞”。目前,当地文物部门只清理了“藏兵洞”遗址的四分之一左右,有关考古研究仍在进行中。

  走进“藏兵洞”看到,土洞分为两层,蜿蜒曲折,洞道内左右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土室,有的高约2米、宽1米。有的洞口则不到一米高,参观者只能躬着腰进洞室,部分洞室内有通往大峡谷的小洞,通气透光。洞内有的大土室两旁还分布小土室。

  宁夏文物考古专家许成告诉记者,红山堡遗址为明长城屯兵的城堡,从通往城堡的洞内出土文物推测,此洞应属明代长城军事防御藏兵之地。(新华网银川 刘泉龙 艾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