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14日情人节这天,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在北京音乐厅演出了一台题名为“浪漫早春”的大型爱情歌曲情景演唱会。这场音乐会以高雅的格调、健康的爱情曲目、声情并茂的音乐、情景交融的视觉,给人以全方位的审美享受。这台音乐会所有的歌曲都是对爱情崇高的咏叹和礼赞。演出的曲目分为四个部分,形成四个风格板块。
合唱团员上场后,只见他们白衣腰扎一条鲜红的佩带,加之钢琴旁堆放的红色花坛,一经红光的映衬,令人们的情绪为之一振。在这氛围之中,以一曲混声合唱意大利民歌《西班牙女郎》开场,歌声开朗热情。接下来是阿尔巴尼亚民歌《含苞待放的花》。这首歌曲在上世纪60年代由阿尔巴尼亚民间歌舞团带到了中国,旋律带有一丝阿拉伯音乐的迷人色彩,形成独特的风味,这次音乐会重新编配为男声二重唱,怀旧之中又有出新。唱苏联歌曲《春天里的鲜花怒放》时,大家载歌载舞,“杨柳轻摇”,动感十足。在墨西哥民歌《美丽的西丽托》中,男声四重唱配以手风琴的伴奏,力度和速度的变化使这支不长的曲子婀娜多姿,四人还做出舞台造型。
在中国民歌的第二部分中,合唱队着中国风的“蓝花花服饰出场”,辅以蓝色调的灯光,满眼的清丽和灵秀。在男女声对唱《敖包相会》中,男高音张天甫的胸音尽显豪爽,女高音李朔运用声音位置前后的变化,塑造出一丝羞涩。在女声小合唱陕北民歌《挂红灯》中,学美声的队员们对于民族“小嗓”同样应付裕如。男声四重唱《小看戏》是东北民歌,钢琴伴奏中的二度音程描绘了锣鼓的铿锵,男低音歌唱家塔拉手舞红绸扭起了东北大秧歌。人们都已熟悉湖北民歌《龙船调》中那句男声念白“我来推你一把”,三位不同声部的男声领唱形成了三个不同的人物性格,更为妙趣横生。
第三部分为流行歌曲,队员们淡灰色的着装透出时尚。音乐会对许多歌曲都进行了编配,无论是主调手法还是复调手法,都是和声丰厚、层次清晰,音响华丽。在这一部分中的编配中,《闪光的日子》、《月亮代表我的心》、《牵手》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都被艺术歌曲化了。压轴曲目是《茶花女》中的“饮酒歌”,郑天琴带有戏剧风格的女高音非常通透。
合唱音乐会属于舞台表演艺术,既然有“舞台”的属性,何不动用一切舞台艺术的手段来为音乐服务?这次演出特邀了实力派歌剧导演王湖泉,他将舞蹈、灯光、服装、装置等戏剧手段运用到音乐会上,以景带情。音乐会是敞开式的,没有幕布,但是有景,舞台后方正中设一个巨大的白色乐谱,上书“我心永恒”四个字,简约切题。音乐厅的十三尺施坦威钢琴置于下方,成为声源的焦点。音乐会的伴奏以钢琴为主,又加入了手风琴、两把小提琴手和一支长笛和一位打击乐演奏家,音响色彩更为丰富和生动。钢琴伴奏程艳在演奏上既有对声乐部分的烘托,又有厚重的交响化展现。合唱队员们打破了城墙式的排列方式,褪去了燕尾服的束缚,他们在舞台上分布为多个声源点,不时随着歌词的变化而改变造型或队形,例如《龙船调》一曲,男声队员组成龙船的阵形,高低起伏,随波逐流。许多歌曲的演唱中都有了人物,有了情节,从始至终,不是歌剧胜似歌剧。音乐会上所有演员表演的自觉投入与到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互交流间的举手投足,伴随歌词的形体语言和表情符号,都是队员们发自内心的感情流露。他们每个人都是歌唱家,又是表演艺术家,是独唱家又是合唱队员,曲目交替之间独唱、领唱演员“出则为将,入则为伍”,情景的瞬间切换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
混声小合唱《春天里的鲜花怒放》、女声三重唱《深深的海洋》中都加上了舞蹈的元素,合唱队员们随音乐的进行且歌且舞,生趣盎然。更有专业舞蹈演员加盟领舞,如《同桌的你》中的叙事性舞蹈,《在那遥远的地方》和《我心永恒》中的即兴式现代舞。这些舞蹈不是晚会上程式化的“歌伴舞”,而是有实质内容的舞蹈,舞蹈的编排都是歌曲中具体思想情绪的外化,真正做到了“身心一元论”。这些舞蹈的运用烘托了音乐,与观众产生感情的共鸣。
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近年来遵循“中外并举,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工作思路,在文化产业进程中大踏步地前进,这次的大型情景演唱会立足于普及,定位为高雅,在合唱音乐会的演出形态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与尝试,将合唱音乐会打造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效果是令人兴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