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原创]★我的网名--半枯株专题[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23539)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4/7 1:15:03 -- [原创]★我的网名--半枯株专题[知青公共频道]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4/7 1:19:15 -- [半枯株文稿]一个下乡老头的回忆录 今年的大年初三,几个煤矿里的老友就叫我去一聚,喝酒。喝酒的队伍严重减员,有人身体不宜,这个高那个高的,退下酒坛了。有的有自家车,怕交警向他敬礼,也不喝了。只有我是外甥打灯笼照舅,一边喝着酒一边吹嘘:“我写了篇《酒令》,很成功的”。这天聚会的,都是些当年矿上酒坛名宿,对我文中描写的喝酒行令应该很熟悉,但是居然还没有一人看过我的大作。我感到普及电脑知识的严重性和迫切性了。 今天得闲到朋友家,帮他将浙江知青网以及有关相片所在的网页等,统统做成一个文件夹放到桌面上,当然趁机也搭载了我的私人物件。教了几遍,并用笔在纸上写了操作步骤备忘录,看看她已能准确找到相关网站,才坐下来攀谈。说起了老照片,她拿出几张,一再声明,只能看不能拿走。我刚好带着相机,就试着拍了下来。等按完最后一张的快门,相机强制关机——没电了,再多一张就不行了。也不知好坏,回来马上充电试看,新手上路看来还算可以,算成功的。 相片上的杭州青年都是宁夏永宁李俊公社古光大队的,这是离黄羊滩很近的一个地方,但离黄河滩就远了。里面有好几个后来当了矿工与我在一个采煤队挖煤,好多人我也不认识,因此就不一一著名了: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4/7 1:23:11 -- 2007/3/16 启蒙(三)在写程老师时,我提到“有一段时间老说我骄傲了退步了”,这件事也与我在《母校》一文中的“记得初一第一篇作文的题目就是我们的学校,我写了那八字形的校门,结果老师只给了我30分,让我好久抬不起头来。”有关,这件事让我耿耿于怀,以至于40多年过去了,还老提这事。 我小学时作文在班里也算数得上的,那时搞社会主义阵营里的红领巾联谊,互相通信。我们班分到的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河内市一个小学的,回信就由我执笔,由另一个同学抄写的。作文成绩进初中后急转直下,主要是一时不适应那个转变过程。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的家庭成分不好,平时又不是那么听老师话喜欢吵闹有关。语文老师是个工会小组长,积极要求上进思想有点偏左,他将我打入另册,我再努力,成绩也不会提高。 学期过了一半,有一天那位语文老师突然胃出血住院了,我班的语文课就临时改由当时学校语文教研室的主任陆鉴三老师来代。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意上google去搜索了一番,约有156项符合,找了半天,大都是他的著述、教案以及他人引用的心得体会等,没找到他的生平大事,不过那时他的名气已很大了是省市语文教研组组长。 名师自有名师的风度,一件挺括的人民装,头上理的平顶西发——现在叫做板儿寸,应着上课铃声稳步走进教室。经过程式化的问候后,他就双手撑着讲台,目光炯炯的凝视着我们,就像那时热门电影《在烈火中永生》里的反面人物徐鹏飞的样子,教室里鸦雀无声,平时的调皮学生都被镇住了。片刻,他开始自我介绍,拿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陆字,还是有调皮的学生故意念成“liu”,他没生气,说“对!可是在读姓氏时应读lu”。于是因势利导与我们谈起了有人将人名“乐乐乐”读成六六六,把鍚荼壼读成锡茶壶,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原来对他的敬畏心情:“六六六,还敌敌畏呢”。这么多年了,他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情景还是忘不了,包括那个故意读“liu”的调皮同学的名姓。 陆老师上课,与其他老师不同,从不捧着课本,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都要学生自己来总结,他不时的讲一些课本上没有的语文知识和文学知识。特别是上古文课,他会旁征博引的讲上一堂课,本来中学生都怕古文,但陆老师来后,古文课成了我们的最爱。女儿上中学时,看到我还能背出“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时,感到十分惊奇。 陆老师的作文课也很有特色,讲评时,那个同学有哪些优点,那些同学描写不到位,他不用稿子,随口就来,好像同学们的作文都已装进他的脑海里了。每次作文本子发下来,都会发现有详尽的评语,有时,我的作文里,简直黑字还是红字多了。最让我受益一辈子的是他对订正错别字的认真劲,他常说:“看文章时碰到错别字,好像吃花生米时嚼到烂花生,满嘴的味道都没了”。发现错别字,他就在边上打个不封底的框,改正了将框封上。一个错别字扣1分,改正后仍出现扣2分。那个喊liu老师的同学,有篇作文错别字太多了,一下子扣的只剩58分,大哭也没有用。 我曾当过一段时间初中数学老师,一起从采煤队调来的朋友与我搭档教语文,他批阅一本作文的时间,我可以批改半个班的数学作业。我真想不通,陆老师一个临时来代代课的,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对付一个普通初中班的同学呢,现在明白过来了,这就是师德,这是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的做法。 赫鲁晓夫下台后,赵朴初先生写了一篇《某公三哭》(又名《哭三尼》吧),第二天,教导处就立出一块黑板,说是陆老师有一个讲座讲解。会场的窗台上都站满了人,不光学生,老师也都到了。赵老先生的文章是大家不熟悉的散曲,陆老师一边讲解内容,一边介绍元曲知识:什么是套曲,什么是自度曲。还诙谐的插入几句杭州话,记得他叫那时的苏联驻我大使“吃了碗嗷年糕”。《某公三哭》的讲座,应老师学生的要求讲了好几次。 我的《母校》一文贴在浙江知青网时,网友劭秋儿问:“当时有没有影响你学习兴趣.....”,激起了我要写篇纪念陆老师的文章的冲动,找不到有关资料,就一直搁笔停着。清明快到了,凭着回忆写下这点,祭奠老师在天之灵。 |
-- 作者:利拉乖乖 -- 发布时间:2007/4/7 12:42:23 -- ★我的网名--半枯株★ 不简单!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4/13 12:12:42 -- 半枯株 相关搜索: 主题 数据表1 20060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