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戏曲]★湖南花鼓戏专辑[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22978)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4/1 1:44:27

--  [戏曲]★湖南花鼓戏专辑[知青公共频道]
湖南花鼓戏专辑 >>>

相敬如宾结同心(阳雀调)

我在绣房绣花绫

尊一声妈妈我的娘(嫂子调)

蔡鸣凤辞店

地花鼓(新拜年)

放风筝

采茶调

一曲悲歌成欢聚(赫花曲)

尼姑思凡(阳雀调)

小刘海在茅棚(十字调)

盼夫回来解忧心(木马调)

手扯哥嫂把话论(和调)

晴天霹雳起祸星(辞店调)

补锅(反手洞腔)

张广达出门来(反十字调)

香气袭人景生情(花石调)

刘海戏金蟾(中秋调)

洗菜心

扯萝卜菜(扯白歌)

手拉风箱(洞腔)

刘海砍樵(比古调)


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它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它随着花鼓戏艺人的创作实践逐渐形成许多路流派,其中以浏阳、宁乡、益阳、西湖、醴陵等五路为主要流派。这五路花鼓戏因都以长沙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所以通称为长沙花鼓戏。   
     清光绪年间,“湘中岁首有所谓灯戏者,初出两伶,各执骨牌二面,对立而舞,各尽其态”。“灯戏”及指花灯、地花鼓一类的歌舞演唱形式。长沙花鼓戏就是在这种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劳动山歌、走场牌子和戏曲音乐发展起来的。最初由歌舞形式的地花鼓发展为较有故事情节的对子花鼓;其后发展为“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逐渐具有戏剧性质,为草台班演出阶段;后来吸收其他剧种的腔调、伴奏和表演等艺术表现手法成为戏曲剧种。它的产生和形成都在民间,而不像其他剧种那样先由宫庭、上层社会提倡然后再传到民间,因此极具群众性。解放前,长沙花鼓戏被统治者视为淫戏,严令禁演。1909年(清宣统元年)长沙城曾贴有禁演花鼓戏的“四言训示”:“省垣首善,敦俗为先,淫戏卖武,谕禁久宣”。艺人常被提锣毁箱或抓去坐牢游乡。尽管如此,花鼓戏不但屡禁不绝,反而愈禁愈炽。正如《醴陵县志》所载:“采茶一名花鼓,政府以其导淫,悬为历禁,然农村往往于新春偷演,禁不能绝”。人们瞒过官府耳目,于夜深人静之时,深山野岭之处,铺四只扮桶,搭几块门板,以晒垫盖顶,缚草为台,尽情唱演,尽情观赏,所以演花鼓戏的班子曾一度被称为“草台班”。民国后禁令松弛,1920的有“义和班”进入长沙正式演出。1930-1940年又有“得胜班”在长演出,维持时间最长。   
    长沙花鼓戏的演唱,最初是一旦一丑的“两个”戏(小旦、小丑,或称对子戏),后发展为“三小”,并以此为主要特点。它的各路流派:浏阳路以“采茶调”为代表,多演《雪梅教子》、《孟姜女》等正剧;长沙路因出入城乡,因而不得不致力于声腔音乐的创新,以小调见长,处理细腻,字正腔圆,委婉清新,真挚动听,并发展了弦乐伴奏。各路花鼓戏经过近百年来的艺术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较完整的长沙花鼓戏体系。


--  作者:利拉乖乖
--  发布时间:2007/4/1 8:58:39

--  
湖南花鼓戏  我喜欢听!
--  作者:农哥
--  发布时间:2007/12/5 21:30:13

--  
以下是引用利拉乖乖在2007-4-1 8:58:39的发言:
湖南花鼓戏  我喜欢听!






  我很喜欢听湖南花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