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视频]湘西南明珠-1[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22548)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3/28 0:35:19 -- [视频]湘西南明珠-1[知青公共频道] [视频]湘西南明珠-1[知青公共频道]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3/28 0:37:26 -- [视频]湘西南明珠-2[知青公共频道]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3/28 0:41:15 -- [视频]湘西南明珠-3[知青公共频道]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3/28 0:41:55 -- [视频]湘西南明珠-4[知青公共频道]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3/28 0:44:49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概况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交界地区。地处云贵高原 东部斜坡边缘,雪峰山脉西南端,沅水上游之渠江流域。地跨北纬26度15′25″至26度47′35″,东径109度16′4″至109度56′36″。北连会同,东接绥宁,南抵通道,西与贵州省黎平、锦屏、天柱县毗邻。县城渠阳镇,距会同县城39公里;距绥宁县城78公里;距通道县城85公里;距黎平县城87公里;距锦屏县城79公里;距天柱县城111公里;距怀化市129公里;距湖南省会长沙511公里,距首都北京2022公里。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3/28 0:46:34 -- 风俗——岁时习俗 县内苗族的岁时习俗除和其他民族共有的节日外,其传统节日有:正月十五平茶乡抱洞笙节、三月三甜藤粑粑节、四月八杨姓吃乌米饭节,六月六尝新节和藕团乡方团芦笙节,七月十四歌会节,高营、老里、塘保、高坡等11寨苗族侗族芦笙节、十一月五日藕团乡芦笙节等。其中最为隆重的是七月十四日大堡子乡岩湾传统歌会节。这天,靖州、锦屏、天柱边界,成千上万的苗侗同胞云集于此,唱歌、对歌、比聪明才智,未婚青年男女,借此择偶求婚,是一年一度大型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地、县有关领导和新闻工作者,每年届时专程到此观光、采访、摄制电视录像向全省播放,引起省内外文化界的关注。
县内侗族的传统节日有农历二月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接燕节,三月三甜藤粑粑节和挑花会节,四月初八杨姓吃乌米饭节,五月二十四新街杨姓端午节,六月六尝新节,六月二十九(十月二十六)部分杨姓纪念杨再思生辰节,七月十五日沙坝芦笙节和芦笙界歌会节,八月立秋后第五个“戊日”送燕节,八月十五斗牛节,十月十日过侗年节,十月二十敬灶神节,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含义和相应的活动。其中藕团乡高营、塘保、高坡、老里、尧管冲、新街、潭洞、塘龙、大溪、小脂、小溪、五家冲11寨苗侗族芦笙界芦笙歌会节最为隆重。每年七月十五,有苗、侗群众数千人,身着民族盛装,云集芦笙界的笙场吹笙歌舞,庆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清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十五日,知州金蓉镜专程至芦笙界观光,赏给银牌20块,以资鼓励。1981年,文化部文艺研究院、湖南省舞蹈协会,派员专程至新街村拍摄电视录像,在全国播放后,引起国内外有关艺术家的关注。 境内各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 春节——俗称“过年”,正月初一清晨,开门燃放鞭炮敬奉天地祖先,向长辈拜年。初一早饭要吃剩钣、鱼、青菜,取“连年有余”、“四季清吉”,之意。房屋三日内不清扫,以免把“财”扫出去。亲友邻居相遇,互相“拜年”或道“新年好”,拜年有“初一崽,初二郎”等俗。初一不出门,初二以后才走亲访友,亲友之间,互请春酒,举杯发拳,畅饮抒怀。解放后,初沿用旧俗,后一度革除焚香烧纸,敬神祭祖等,城乡普遍开展“拥军优属”和文化体育竞赛等活动,机关单位组织团拜,或由领导带头给干部、职工拜年。正月初十后,开始玩龙灯、狮子,笙歌嘹亮,炮声不绝,甚为壮观。80年代,敬神祭祖现象有所回升。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民国以前,家家户户焚香烧纸祀神,谓之“送年”。是夜灯火通明,有“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之说。 清明——城乡人民祭祖扫墓,无分男女老幼,携酒肉糖果至祖坟前祭祀。烧纸钱,燃鞭炮,行跪拜礼后,举家坐食于荒草之中,遍山满谷,人聚如蚁,多达数百,少亦数十。扫墓俗有“二月清明莫在前,三月清明莫在后”之说。而新坟扫墓必在清明前三天前进。此习俗沿袭至今。50年代起,每逢清明节,单位干部普遍开展为革命烈士扫墓的活动。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县城及大部分农村在该日过节,唯甘棠一带在十五日过“大端午”。初五日,县城新桥,小南门、四鼓楼一带堆满草药,谓之赶药场。城区家庭主妇纷纷购买菖蒲、艾叶等草药,一方面在门首室内悬挂蒲艾,一方面用草药熬水洗澡。并准备雄黄和酒饮之,或将雄黄涂于小儿额上,谓可去毒避邪。家农普食粽粑。渠江河上开展龙舟竟赛。解放后,旧习仍存。龙舟竟赛已有领导有组织进行,规模更为宏大。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又称“中元”节。自十一日起,备酒菜香纸接“老客”(即祖先神灵)回家,每日焚香、点茶、供酒饭、菜肴于神龛前,至十五日夜(亦有十四日者),设酒馔送“老客”,举家奠拜,然后至野外烧钱纸、包封、纸箱等,以祈先人保佑。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晚餐以鸭子为主菜。入夜,备月饼、瓜果等饮酒赏月。民国时期,城郊一带还有偷南瓜之俗,如果被主家痛骂,则认为可去灾难。偷的南瓜,在野外燃篝火共尝,不能带回家。 重阳——汉俗,各家宰杀鸭子烹食。汉族文人旧有登高远眺习俗。80年代,有离退休老人相约登山秋游者。1989年,国家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县老龄委员会召集老年人代表举行报告会、座谈会,并举办各种文体活动。 小年——汉族人民在腊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打扫室内外卫生,扫涤尘垢。晚上设斋供,送灶神上天,祈求“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解放后,送灶之习已除。二十四日为“小年”,是日始,乡村各家打糍粑,酿米酒,杀年猪,准备过年物质,晚上备筵庆贺。各乡村基层组织还要给“五保户”赠送过年物质。 除夕——家历十二月最后一晚为“除夕”。上午清除杂物,贴春联,准备丰盛晚餐祭祀祖宗后,合家老小依辈份坐好吃“团圆饭”。骨肉虽远在千里,有条件的亦赶回来过年,和亲人一起欢聚。晚上团坐火盆(炉)旁,燃起旺火“守岁”,长辈给孩童发“压岁钱”。80年代,除夕之夜,除观看电视外,有些青年人还参加集体文艺活动,当深夜12点时,各家燃放鞭炮,以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3/28 0:48:51 -- 风俗——生活习俗 靖州县的苗、侗、汉各族人民,长期共处,相互影响,生活习俗虽各具特色,但亦有许多相似之处。 服饰——苗族服饰崇尚俭朴。清代,男女服饰差异不大。妇女上衣环胸镶花边,佩各种银饰,下穿绣花百褶裙;男女均畜长发,盘辫或挽髻。民国时期,男子已不蓄长发,但穿对襟衣,以裤代裙,裹绑腿,头戴花边帕,束腰带。“花衣苗”妇女头盘花辫,戴花头帕,衣的胸前、袖口和裤筒均滚边绣花,系围裙,腰捆自织花带,足穿绣花鞋,鞋尖上翘。姑娘头戴银帽,辫上插银簪、银花、银喋,耳吊银环,颈戴项圈,胸挂香花、香包,手戴银圈,指戴银戒指等。“青衣苗”束大腰带,妇女挽髻,姑娘盘辫,脚穿勾勾花鞋,其髻辫与花衣苗同。“白头苗”妇女头戴滚边白帕,身穿右衽襟衣。青衣苗和白头苗衣着较为简朴,大多已与汉族无差异。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老年男女和男青年,大多已改着汉族和西装,姑娘改着时装,时兴烫发。以手表代替手圈、皮鞋代替花鞋。县内侗族衣着因地域而异。岩脚、沙坝等村寨,男子短衣长袖,老人穿右衽襟上衣,青年人穿7至9扣平领对襟衣,都着大裤脚不盖脚面的长裤,以青帕包头。衣料大多是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衣色为深紫、深兰、浅兰、墨青、白色几种。新街、潭洞、地妙等地的男性老人,身穿满襟衣,袖长小口,青布裹脚,上山穿草鞋,青年穿对襟衣。妇女穿着绚丽多姿,岩脚等南部方言区青年姑娘留长发,梳长辫,辫用红、绿、兰色丝线与发编织而成。头戴两端绣有锯齿和手拉手人型花纹的花帕,身穿大斜衣,围白褶青裙,裹花脚筒,脚穿花鞋。节庆着装,头戴银饰帽,辫插银花、银蝶、银梳、银簪,耳吊银环,颈戴项圈,胸挂银链,手戴银镯,指戴银戒指。中老年妇女长发挽髻,插木梳或银梳;包锯齿花边的青色头帕,帕长丈余;穿开襟右包无领敞胸带子衣,围青色花边内胸兜,束腰带,脚穿勾勾花鞋。新街等北部方言区的青年姑娘,用红、兰、白三色丝线和发缠绕织成花辫盘头,辫上插银花、银蝶、前额垂1圈银铃、银耳环,手戴银镯、银戒指,颈脖子上戴大小不一的四个扁形的银项圈,胸前佩有银盾牌,身穿斜蝶花边衣,全身花团锦簇,多采多姿。儿童一般戴蛤蟆帽、猫头帽或鱼尾帽,帽前沿有银佛装饰,帽后吊铜钱或银铃,脚穿猫头鞋。解放后,侗族男子着中山装、西装的日渐增多。青年妇女大多改着时装、时发。发型有:盘发型、双长辫、男式女发、烫发、散发型等。 饮食——境内人民主食以米为主,杂以玉米、小米、薯类。一般一日三餐,苗侗聚居区,一般日食4餐:早茶、早餐、中餐、晚餐。民国时期,除少数富户全年食用大米外,多数苗民则半年糠菜半年粮。每至青黄不接之时,苗族人民则扛锄上山挖蕨根,加工成“芒粑”充饥。 宴请——一般设“三鲜席”,四盘八碗,主人喜用鸡头、鸡脚等客,以表示尊敬。鸡腿赠给小孩,就餐讲究方桌高凳,论资排辈入座。 居住——苗族多依山傍水聚族结寨而居,少则几户,一般几十户,多则几百余户。80年代为发展庭院经济和防火安全,崇尚单家独居的渐多。为防范于未然,团寨一般设二三个寨门,寨的周围植有风景树,铜锣段等地尚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树群。房屋多为平地屋或吊脚楼,为提高宅基地的利用率,也有在平地建吊脚楼的。一般四排三间,五柱七瓜,高度1.88丈或1.68丈。民国时期,猪牛栏厕所多设在“吊脚楼”下或屋的周围,解放后,大多建在距屋前后的数十米处。屋的第一层住人(吊脚楼第二层)正中一间为堂屋,是祭祀和招待宾客的场所,堂屋背和左侧为卧室,后者为火炉堂,火炉堂的中柱处也是祭祖之处,火堂内设地或台火炉,火炉塘中放一铁制三角架作炊,整个火炉堂是全家作炊、取暖、吃饭、待客的地方。屋的二层(吊脚楼第三层)设客屋、谷仓和妇女纺织刺绣的地方。屋的三层矮而暗,除堆放一些不常用的东西外,其余均空着。民国时期,均为木质结构的茅草屋,室内陈设简陋;解放后,盖瓦屋的居多,有的还盖起砖木结构宽敞明亮的楼房。 行旅——解放前,县内各族人民外出,全靠步行。若遇婚嫁,请医求师,豪富人家才坐轿骑马,并有择吉出门之俗。新年外出选择“双日”取“好事成双”之意。还有“七不出门八不归,逢九出门空手回”之忌。平时远行,若第一个遇到女人或抬丧队伍,则视为不吉利,即返回家,第二日再走。远行的人,每天吃早饭前,不能说“龙鬼神蛇”,不说不吉利的话。路上遇见年轻女子,不能回头看,每晚宿旅店洗脚时,不能搁在脚盆上。睡觉时鞋尖要朝外。乘船时忌说“翻”、沉“之语。解放后,交通建设发展迅速,人们处出,多乘汽车、火车、或用自购的自行车、摩托车,步行者甚少,外出无甚禁忌。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3/28 0:50:05 -- 风俗——生产习俗 据《直隶靖州志》载:“靖州多山居,故民尚朴;风气融结,故民淳;人耻营求,故重名节;士多秀润,故易与为善;人寡欲,故易足;农固其本,商廉其业,故常自足,而不轻支其乡;信巫而尚鬼,故多淫祀,男鲜为僧,女不为尼;士夫敦尚诗书,而重名节;工贾恪勤职事而贱游食;士崇节义,民务耕凿,妇女尚朴素,不盛妆饰,非急变不昼行”。
解放后,县人继承优良传统,摒弃封建迷信糟粕。淳朴善良、勤劳勇敢、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热情好客等美德新风,得以发扬。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3/28 0:51:38 -- 人物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