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原创]一个老知识分子的悲喜录-----郑启五(供稿)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21736)

--  作者:农哥
--  发布时间:2007/3/20 13:39:13

--  [原创]一个老知识分子的悲喜录-----郑启五(供稿)


...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悲喜录-----郑启五★



郑道传先生(1919—2002)是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民盟厦门市委顾问、全国自强模范。日前一部纪念他的文集《热血与坚忍》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海内外公开发行。

郑道传诞生在动荡的1919年,成长在艰难的抗战时期,尽管家境贫寒,但他读书刻苦,聪慧好学,从长沙一中考入长汀的厦门大学后,在良好的学风和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危亡,时常用激情的文字抒发着一个时代青年的历史责任!他师从王亚南教授,不到30岁就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学术专著《殖民地问题》,并以此迎来新中国的诞生。接着他跟随恩师王亚南回到了母校厦门大学任教,一呆就是半个多世纪,此间起伏跌宕,历尽沧桑,直至终老故去。初回母校的他以一个热血青年气血方刚的情怀,忘我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他是那么热爱他的学生,热爱着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然而就在他倾心的事业如日中天的当头,“反右”的晴天霹雳突然将他狠狠击倒在地,接着冷酷的迫害与劳改的羞辱残忍地夺走他双眼的视力,从此陷入了暗无天日的境地!这不是对他一个人的羞辱,这更不是他一个知识分子的悲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于卸掉了他双脚上带了整整22年的右派镣铐,他自己则犹如火山爆发,以惊人的热力和记忆,连连创下了盲教授重上讲台、重写论文、重著新书的奇迹,成为名闻遐迩的“全国自强模范”进京授奖,受到了江泽民等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接见。郑道传教授起伏的一生浓缩了中国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热血与坚忍的大悲大喜,同时在他的身上还体现着一个残障的硬汉在黑暗中与命运殊死搏斗的不屈精神!

这部纪念文集在编排上颇费心力,既有郑道传先生历年的部分文存,也有潘懋元、姚一苇、陈孔立、陈可锟等海峡两岸及香港的著名教授、学者的相关回忆与缅怀文章;既有苏晨、张铭清等作家、记者早年撰写的印象与侧记,也有郑先生两个儿子郑启平、郑启五以长篇家庭报告文学和系列散文的形式表达了对父亲深切怀念。书页中以原件复印的形式夹插了不少郑先生上个世纪40年代论作剪报,平添了旧书的纸香和历史的厚重,为纪念文集的别开生面做了果敢的尝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资深记者吴奕纯女士采访郑道传的特写《眼瞎耳聪心里明,孜孜不倦播真理》发表在1990年12月1日的《厦门日报》头版头条上,曾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郑道传一直是《厦门日报》和《厦门晚报》的热心作者,他生前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发表在《厦门日报》2001年1月16日头版的《厦门一定会更美好》,表达了一个湘籍厦门人对第二故土最深的眷念。

《热血与坚忍》的最后一部分“光影流年”,按年代披露了150张黑白照片,直观地展示了一个人从少到老、一个家庭从小到大的演进的历程,让人感叹岁月如水和白驹过隙的时光。照片中不乏厦门大学早年学生与教师生活学习的珍贵历史镜头。郑道传先生的挚友、著名美术家朱鸣冈先生特意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作者简介;
  郑启五,湖南籍 厦门人 1952年12月出生于厦门,1965年考入厦门双十中学,1969年上山下乡闽西山区武平县,历经坎坷。1977年高考恢复实现人生转折,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现为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厦门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福建作家协会会员、著名厦门知青作家 《双十老三届》报主编等.






--  作者:利拉乖乖
--  发布时间:2007/3/20 16:28:59

--  

[原创]一个老知识分子的悲喜录-----郑启五(供稿)

值得关注呀!!


--  作者:农哥
--  发布时间:2007/3/20 16:56:14

--  

利拉乖乖您真乖啊

     谢谢斑竹利拉乖乖回帖


--  作者:农哥
--  发布时间:2007/3/22 21:43:32

--  

哦~利拉乖乖是您


俺还以为是知青子女 俺有眼不识英雄 抱歉!抱歉!!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3/23 3:43:16

--  

哈哈,谢谢农哥利拉乖乖...


--  作者:老哥
--  发布时间:2007/3/23 10:29:07

--  老三届炊事员"偷听偷学"考上厦大


...

老三届炊事员"偷听偷学"考上厦大--郑启五★



讲述:郑启五(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


人物感言:谁能想到只念到初一的我,竟然考上了名牌大学?

    难忘一刻:1978年的春天,在厦门大学外文系举行的迎新会上,失学长达12年的我禁不住热泪长流,毅然登台边哭边朗诵了自己写的诗歌--《我的读书梦》!记得开头四句是"这是梦吗,这是梦吗,有谁能告诉我,这不是梦境?"尽管事前根本没有排练,但台下很多熟悉我的同学和老师都争相叫了起来:"COOK(炊事员),不是梦,这是真的呀!"

    初一还没有读完,我就被上山下乡的巨浪抛到了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大山里。寂寞而艰苦的插队生涯中,我莫名其妙萌发了想读书的念头,而且越发地强烈了起来。1970年初的一天,我路经县城,竟独自闯入武平一中办公室,称自己是“初中知青”,是否可以续读高中?一位负责人听了哈哈大笑,然后十分严肃地告诉我:“你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跑到学校里来做什么梦?”17岁的我欲哭无泪,十分委屈地徘徊在平川河畔,做梦就做梦,我近乎赌气地开始了我前途茫茫的读书梦,我让父母收罗各种旧课本邮寄来,我要读书!

    1974年,当教授的父亲被迫提前退休,让我有机会“补员”回城到厦大外文系食堂当了炊事员。我在极为繁杂的体力劳动之后,开始挖空心思地进行学习。《高玉宝》是文革前一部家喻户晓的传记体长篇小说,工农百姓的“红色经典”,《半夜鸡叫》是其中最妙的一章,被摄制成动画片;而放牛娃高玉宝小时候到地主家的私塾屋后“偷学偷听”的故事还曾编入小学课本。我也如法炮制,学习高玉宝,溜到大学的大教室后排“偷听偷学”。大教室很大,一次同时给二三百人上课,学生来自不同的系别,因此我的“偷听”回回得逞,有惊无险。若遇上相识的老师,他们也都睁一眼闭一眼。尽管没有课本,但我几乎练就了过耳不忘的本事,我开始在卖饭菜时叽里呱啦地轮番用“偷学”来的英语和日语与前来买菜的学生对话,进行口语实践。炊事员与大学生用外语交流,这在厦门大学的食堂还是史无前例的,但当时我只是觉得挺好玩。

    1977年夏,有了要恢复高考的传闻,我立即参加了母校双十中学举办的高考补习班,在亢奋中拼了1个多月,然后填报了厦门大学外文系。结果我的英语和语文几乎考了满分,可惜数学考得一塌糊涂,分数只有惨不忍睹的个位数。然而我这样严重偏科的“跛脚鸭”,居然也挣扎着“飞”到了百里挑一的“体检线”上!由于外语专业对学生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再加上我的考试成绩被数学重创,结果两轮通知我都榜上无名。我毫不气馁,即刻全力准备下一次的高考!就在这个时候,我意外地收到了补发的录取通知书!后来方知,上头有精神,要各校尽可能多招一些饱经磨难的“老三届”学生,我足足做了8年的读书梦终于化成了现实!在上山下乡的大卡车上,我是全车最小的知青;而在厦门大学外文系的课堂里,我却是全班最老的学生。

                  (商报记者 谢祯/整理)
                     [来源:厦门商报]




--  作者:农哥
--  发布时间:2007/3/23 17:32:15

--  


...

谢谢老哥跟帖--农哥★



谢谢老哥跟帖;俺能在湖知网上和君相逢,俺老弟心里有说不出的多高兴啊!老三届知青不分班级,年段,校别,地域,省际甚至国界;也不分贫富贵贱...都是一家人。能在今天社会进步,科技发达的电脑网络里品味人生探讨共同关心事情,追怀青春,充实业余生活,结识朋友,追求心灵家园,放飞心情;尽享现代科技乐趣。希望老哥有好的故事,好的东西能不吝搬到网上来 与朋友分享温馨人生, 共度开心时刻。
谢谢!再见!

    






--  作者:老哥
--  发布时间:2007/3/23 20:44:25

--  天下知青是一家


...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照片是厦门集美中学的侨生洪珍娘提供





--  作者:利拉乖乖
--  发布时间:2007/3/23 21:39:35

--  
农哥,老哥两位大哥你们好!谢谢你们的支持!你们都是有才人呀!今后期盼你们多来发帖!我一直在等...等着你们的好帖!呵呵...谢谢啦!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3/23 23:24:51

--  

一网情深

共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