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百年中国儿童人物(1-20)[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17180)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8 17:34:39

--  百年中国儿童人物(1-20)[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百年中国儿童人物(1):概述





  百年来,中华儿女为抵御外敌入侵,为推翻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为寻求富民强国的道路,为了共和国的建设事业,英勇不屈,前仆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众多的名垂青史的人物中,有许多是未成年的孩子。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昏庸腐败,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坚船利炮企图瓜分中国。“中国危矣!”呼声四起。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许多儿童人物,从小忧国忧民,立志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如少年孙中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宋庆龄、鲁迅、邓小平等,还有立志走科技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的李四光、茅以升、陶行知等等。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我国政治、军事、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先驱人物。

  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30年间,我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这期间,涌现出了许多义无反顾投身革命、参加抗日的儿童人物。如:14岁成为职业革命家的胡耀邦、红军少年先锋队12小烈士、抗日小英雄王璞、13岁的妇救会干部刘胡兰等等。纯真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精神,是这一代儿童人物的突出特征。

  新中国成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和平年代。儿童的生存环境从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到基础教育,都大大好转,为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代儿童满怀着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真诚和热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且积极地投身到革命和建设当中。“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成为这一代儿童的行为准则。50年代至70年代涌现出的儿童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为保护集体财产,与坏人英勇搏斗的刘文学、张高谦,战胜暴风雪保住集体羊群的龙梅、玉荣,舍己救人的戴碧荣,敢于反对“四人帮”而不怕坐牢的傅燕君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儿童的医疗保健和教育事业欣欣向荣,为我国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这一代的儿童是本世纪最幸运的,许多孩子的才能从小就被发现并得到培养。此时的儿童人物类型与他们的前辈大不相同,有助人为乐五年如一日接送残疾同学的王玉梅,有志向远大的英雄少年赖宁,有失去双臂而自强不息的成洁等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有小提琴手吕思清、杂技小演员唐彬彬等艺苑童星,有马燕红、邓亚萍、卜祥志等体坛小将,有获得专利的少年发明家樊晓辉、裘苑等,还有许多小画家、小演员、小歌星、小作家等等,数不胜数。此时的儿童人物的类型由单一走向多样,由不得不过早地投身社会活动到儿童自身的发展和成才。这是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本世纪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孜孜以求、英勇奋斗开创的崭新局面。

  先辈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永远的财富和力量源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运昌盛,中华儿女将一代更比一代强。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8 17:38:21

--  

百年中国儿童人物(2):爱当“洪秀全”的孩子——童年的孙中山
<--DWLayoutTable-->



  孙中山(1866—1925),原名文,又名逸仙,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186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孙中山6岁时已经和姐姐上山割草、拾柴,到塘边给猪捞饲料,有时还随外祖父驾船出海取蚝。

  孙中山七八岁时,村中有一位老人曾当过太平天国的兵,时常在榕树下给孩子们讲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神,孙中山更足听之不倦,他曾感叹地说:“洪秀全灭了清朝就好了。”这位老人见孙中山特别爱听这些故事,就对他说:“你长得很像洪秀全,你长大后也当洪秀全吧。”于是孩子们都管童年的孙中山叫“洪秀全”,他也以此自诩。孙中山每次带小伙伴们玩“打仗”的游戏,他总是当“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打“清兵”。

  翠亨村一带设有三合会(反清秘密组织)的习武馆,孙中山在课余时间常和少年好友到邻村观看三合会练武。回到家里,便仿效起来,舞拳弄棒。他曾对同学说:“学好武艺,有了本领,长大后做一员大将,好去打满洲仔。”

  孙中山10岁才入私塾读书,这期间当地发生的两起抢劫事件,往他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天,他正去私塾上学,看到海盗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闯进一个归国华侨的件宅,抢走了几个装着贵重财物的箱子,上船逃去了。主人悲痛欲绝地哀诉:“我完了!多年来冒着生命危险在国外做工,积聚的金钱被海盗抢去了。假如我留茌洋人的地方,是有法律保护的,在中国只有禁令,得不到保护!”孙中山不禁思索着:人民的财产,任遭抢劫,政府没有防范措施,事后也不过问,这样的政府对人民有什么好处?

  翠亨村有李姓兄弟三人,早年去美国旧金山采金致富,后来回到村里,建了一座美丽的花园,既供自家休憩,村民也可以入内游赏。一天,孙中山正在花园里玩,忽闻一阵喧嚣,只见几十个清兵和衙役端枪挎刀,后面跟着几个官吏,涌进这家庭院,不由分说给这家三兄弟同时戴上了手铐押走,几个官吏竟霸占了他们的财产和住宅。后来兄弟三人,一个被斩决,另外两个囚在狱中。但是全村的人,从来没听说这兄弟三人犯了什幺罪,都忿忿不平。这件事使孙中山对清朝官吏的横暴行为切齿痛恨。后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民国,成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8 17:40:08

--  

百年中国儿童人物(3):8岁枣园习武的霍元甲
<--DWLayoutTable-->



  霍元甲(1869—1909),字俊卿。直隶静海(今属天津市)小南村人。霍元甲出生在武术世家,少年时代身体较弱,父亲觉得他不是练武的材料,想让他认真读书,好在仕途上找个出路。但是8岁的霍元甲是个有心数的孩子,每当父亲带弟弟练拳时,他总是悄悄地躲在一边细心地观摩,并把一招一式、形神要领,都暗暗地记在心里,然后再刮屋后的枣园里细心琢磨,刻苦练习。不论严寒酷暑,他都从没间断,整整坚持了12年。

  一天,门前来了一个壮士,要和霍家人比武。霍元甲的弟弟一出场就被对方打败,父亲刚要亲自出场,霍元甲来到父亲面前说:“父亲,让我来试试吧!”还没等父亲说话,他就跳到壮士面前,只交手几个回合,对方就抱拳认输说:“霍家的‘迷踪艺’真是名不虚传,在下服了。”父亲面对此情此景,既惊奇又感慨地说:“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后来,霍元甲在武功上一直是精益求精,使自己的武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曾在上海打败过不可一世的英国人奥皮尔和日本“武道馆”的武师以及当时国内众多的武术名人,成为我国著名的武术家。他的事迹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8 17:41:00

--  
百年中国儿童人物(4):从小秀才到维新派巨子的梁启超

  粱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新会市人),地主家庭出身。

  粱启超的祖父和父母对他有极深影响。祖父常跟孙儿讲古代豪杰哲人的故事。老人津津乐道的是南宋英雄抗金及南明志士抗清的故事,陶冶了童年梁启超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

  父亲给予梁启超的是一种处事做人的准则和俭朴的生活态度。母亲是梁启超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品行要求很严,严禁说谎。

  梁启超四五岁时就由祖父和母亲教读“四子书”、《诗经》。6岁从父读《中国略史》、“五经”。后来,他又拜张乙星为师。一次老师以“东篱客赏陶潜菊”命对,梁启超即应声道:“南园人怀召伯棠”,老师不住点头称赞。梁启超聪明好学,8岁学写八股文,9岁能缀文千字,赢得了“神童”的赞誉。10岁就学于周惺吾,并第一次赴广州应童子试,虽没考上,但开阔了眼界。

  12岁,梁启超第二次赴广州应试,补博士弟子员,考中秀才。应试后,他更加发奋读书,以至他的老师周惺吾发出了“吾不能教之矣”的感叹。14岁那年,梁启超到广州进入著名的学海堂就读。两年后,考中举人。

  后来,梁启超接触西方政治学术思想,觉得中国落后的现状,必须改革才有出路。自此,拜改革家康有为为师,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改革维新的思想,走上倡议维新变法的道路,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8 17:41:52

--  

百年中国儿童人物(5):十几岁就能赋诗填词的陈天华
<--DWLayoutTable-->



  陈天华(1875一1905),原名显宿,字星台,号思黄。湖南省新化县下乐村人。

  陈天华的父亲是个落第的秀才。陈天华小时候,白天给人家放牛,晚上跟着父亲读书认字。他学习特别刻苦,放牛时总是把书带在身上,牛吃草时他就看书。当时民间流行的通俗作品,凡是能找到的他都看。他看了一些弹词、短篇小说,还摹仿着写作,十二三岁时就能赋诗填词了。村里人都称他是小秀才。

  他读书善于深入思考,常常被书中的内容所感动。特别是读到描写英雄豪杰的章节时,心里总是涌动一种崇敬之情。十三四岁时他就立下“扶弱抑强、兴邦救国”的远大志向。

  湖南曾是太平军与湘军激烈争夺的战场,太平军的事迹在人民中间记忆犹新,影响深远。陈天华也受到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少时即以复兴中华为念,遇到乡人称颂湘军主帅曾国藩的功业,他便表示不屑和唾弃,以有这个镇压太平天国的同乡感到羞愧,对太平天国的失败则深以为憾。这时便萌发反抗腐败的清王朝的念头。一次,他路过一处驿站的亭子,挥笔题下“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的诗句,表达了誓做一番大事业的决心。

  后来,他成为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他著的《警世钟》《猛回头》,曾被人们称颂一时,并流传于后世。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8 17:44:50

--  
百年中国儿童人物(6):10岁登台的相声大王李德锡
李德锡(188l一1926),艺名“万人迷”,北京人。

  李德锡8岁跟随祖父在天桥市场学习单口相声,10岁又拜恩绪为老师,并正式登台演出。师傅捧哏,他逗哏。因为他人小,逗哏的角色又演得恰到好处,让人发笑不止,人们都十分喜欢他的相声,小小年纪,在京城便有了名气。

  后来,他又拜徐有碌为师,学演文字游戏相声,他最擅长演《反七口》《铃铛谱》《学四省》等相声段子。他在表演时,语句连贯,吐字清楚,抑扬顿挫适度,使听众大有娓娓动听之感。他还最擅长板着面孔甩“包袱”,常常在听众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甩出“包袱”,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所以人们都称他是“冷面滑稽”。

  李德锡还善于创作对联,最使人称颂的一副是:“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他曾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沈阳等地的茶馆做过表演,每到一地都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所以,他曾自称足“万人迷”。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8 17:45:58

--  
百年中国儿童人物(7):10岁从军的冯玉祥

  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安徽巢县人。

  冯玉祥出生在一个低级军官家庭,由于家里生活困难,只读过一年私塾,10岁就跟着父亲生活在部队里,并在淮军里补兵缺当了一名小兵。别看他年龄小,在军营里还真是个忙人。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学习军事,卧倒、举枪、射击……一边练还一边喊,认真极了。操练完了还不忘读书,他只靠一年的私塾文化,硬是读了不少经史,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父亲的部队要上前线,年仅12岁的冯玉祥坚决要去,于是他跟着父亲到了天津的大沽炮台。这期间,海面上的日本军舰不断地向岸上打炮,经常炸死中国的士兵和百姓。冯玉祥看到侵略者的暴行,就对父亲说:“爹,等我长大了誓死打日本,中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让日本人夺去!”父亲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儿子,高兴地点了点头。

  当时中国军队的任务是加固大沽炮台,冯玉祥年龄小干不了重活,就给战士们烧水、送水,晚上还跟着父亲在营地巡逻,样样事情都干得很出色。后来,冯玉祥当上了军官。武昌起义爆发后,冯玉祥的部队积极地参加了辛亥革命和反袁斗争,还发动了“北京事变”驱逐了宫廷里的末代皇帝。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他又率部队抗战,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将领。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8 17:46:51

--  

                 百年中国儿童人物(8):不读死书的小学生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宁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出生在绍兴城里一个封建家庭,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六七岁开始读书,12岁入绍兴城有名的“三味书屋”学习。鲁迅读书从不死记硬背,而是在读的基础上想,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记。他要求自己读书要做到“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所以读过的书他不但能背,而且能默写,还能讲出来。

  一次,老师以“独角兽”为上联,要求学生按题意、字数、平仄对出下联。有的对“九头鸟”、有的对“八脚虫”,还有的对“两头蛇”、“二脚蟾”等等,真是五花八门。而鲁迅却根据自己读过的《尔雅》一书的内容,对了个“比目鱼”。先生听了特别高兴。他说:“我说的‘独角兽’的‘独’字,不是数,但有单的意思;‘比目鱼’的比字,也不是数,但有双的意思。可见他的知识丰富,也用了心。”对先生经常出的这种答句题,别人答不上来,而鲁迅总是能根据自己读过的书,经过认真地思考以后,答出得到先生夸奖的好句子。

  后来,鲁迅到日本留学。回国后,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写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还用笔做武器,写了大量立场鲜明的杂文,与反动派作斗争。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大批著作,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8 17:47:37

--  
百年中国儿童人物(9):关心国家存亡的少年朱德

  朱德(1886—1976),原名代珍,字玉阶。四川仪陇李家湾人。

  朱德小时候家里很穷,祖祖辈辈都是靠租种别人的地过活,一家人拼命地干,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母亲是个勤劳、朴实、善良的人,朱德很小就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吃苦耐劳、刚强朴实的好品质。

  一年秋天,屋前的果树丰收了,可收下来的果子,却都送到了地主家里。朱德问爷爷这是为什么,爷爷说因为长果树的地是地主家的。朱德眼里噙满了泪水,心里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想起大人讲过的太平天国里的石达开,就盘算着,长大了一定做一个像石达开那样杀富济贫的英雄好汉。

  朱家为了有个识文断字的人,再不受人欺负,朱德6岁那年,全家人省吃俭用,送他进了私塾读书,三年后又随大伯搬到了大湾去住,在这里,朱德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席先生。席先生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心的老人,经常给学生们讲述揭露政府腐败卖国的行径,同时还讲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的爱国之举。刚刚步入少年时期的朱德,在席先生的教导下,既增长了知识,也开阔了眼界,他多么想到外面去见见世面,多学些本领,为挽救中国的命运,尽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啊!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的理想,不久他就考入了成都高等学堂。这个贫农的儿子,从此走出了闭塞的山村,开始向社会展示他的才能。

后来,经过无数的艰难曲折,朱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8 17:48:23

--  
百年中国儿童人物(10):多才多艺的小艺人荣剑尘

  荣剑尘(1881—1958),名源,字健臣,艺名剑尘。满族,北京人。

  荣剑尘自小聪明伶俐,七八岁在私塾读书时,常到附近的票房去听戏曲演员们排练演唱。听多了之后,他把别人练唱的戏曲小段,从音调到台词,全都记了下来。加上他的嗓音清脆圆润.一般的小曲、单弦、联珠快书,经他一唱,又都格外好听。因此,他14岁就开始业余演出,很快就成为唱“八角鼓”的后起之秀。成为职业演员后,不久他就在北京出了名。

  他表演的最受欢迎的曲目,是一段岔曲,叫《大瞎话》,既风趣,又动听。具体唱词是:“公鸡能下蛋,狗能吐人言,种茄子出了蒜,水缸里冒烟,大鼓上烙饼焦又脆,煤球会把元宵变,腊月三十当天,刚生下的婴儿就会把单弦弹。”这些瞎话常常使听众笑得肚子痛,甚至笑出眼泪。他在北京、天津、上海、沈阳的名气都很大,被誉为“单弦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