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毛泽东传》[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16797)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2 19:03:28

--  《毛泽东传》[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

  这本《毛泽东传》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自1980年出版后,被翻译成至少8国文字,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中国曾畅销120万册。新版依然承袭了第一版主要从思想、政治角度记叙毛泽东一生的角度,保持了优美流畅、生动自如的风格,但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为敏锐新颖,更多地关注毛泽东的个人生活、个性性格和心理分析,对于人物和情景的分析更为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另外,书中还有大量精美珍贵的图片,使历史真切可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罗斯·特里尔 著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2 19:09:08

--  

第一部分:少年时代(1893—1910)

这位农家孩子姓毛,“毛发”的毛,学名叫泽东,意即“润泽东方”。一片绿色的山坡旁的小高地上是他家的四间房子,凶暴的父亲毛顺生掌管家庭大权。他身材瘦小,长相精明,留着髭须,一副干什么事情都急不可耐的神色。家里的18亩农田是他的城堡,他小心谨慎地操持着一切。泽东就出生在这个结实而宁静的土砖房里。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与父亲的冲突也在增加。

第1节:农家孩子润泽东方(图)

第2节:无忧无虑地成长(图)

第3节:旧中国走向没落的时代

第4节:书丰富了他的心灵(图)

第5节:公平感使毛泽东从不示弱

第6节:活照常干,书也照常读

第7节:和母亲联合起来对付父亲

第8节:水浒传故事在家乡重演

第9节:羽翼丰满的叛逆者?

第10节:磨炼使他坚定不移(图)

第11节:第一章注释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2 19:09:34

--  

第二部分:为何求知(1910—1918)

刚刚踏上从家里到湘乡的漫漫长路的几分钟之后,泽东遇到了一个姓王的邻居。王看到这个穿着新衣、新鞋和新袜的小伙子感到很新鲜,在韶山人们平日里可不是这副打扮。“石三,你穿上新鞋子真精神。”饱经风霜的王说。“我要去上学了。”泽东自豪地答道。他开始像老王诉说他那些神圣的抱负,老王听后大笑起来,直笑得他那粗糙的脸上有了泪花。他嘲笑这个小伙子要去“洋学堂”念书的念头。还问泽东这个愚蠢的行为是否已征得父亲的同意,这刺痛了他。

第12节:去“洋学堂”念书(图)

第13节:学习是唯一的朋友(图)

第14节:中国也需要这样的伟人!

第15节:毛泽东还有一条退路

第16节:丝毫也不留恋军队生活

第17节:俯视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

第18节:抓住了机会(图)

第19节:毛泽东的美术作业(图)

第20节:回报杨先生(图)

第21节:与天奋斗其乐无穷(图)

第22节:生活中还没有政治(图)

第23节: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

第24节:从矛盾里锻造出利剑(图)

第25节:第二章注释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2 19:09:56

--  

第三部分:京沪天地(1918—1921)

《三国演义》中有三位英雄,毛泽东与杨教授的另外两个学生也以此为范自称为“三豪杰”。这两个同学,一个是萧瑜,一个是蔡和森。蔡是一位具有战斗激情的青年,与毛泽东的母亲同乡。杨昌济于1918年离开长沙执教于北京大学。他在首都写信给这“三豪杰”谈如何到西方勤工俭学以拯救中国,新民学会讨论了这封信,蔡和森代表长沙方面进京参加赴法筹备工作,毛泽东和另外20人于1918年秋起程赴京,起初是步行,然后坐船到武汉,接着乘火车到达北京。

第26节:第一次离开家乡(图)

第27节:在北大地位同样低(图)

第28节:革命始发于图书馆(图)

第29节:置身于中国的山川名胜

第30节:没有时间谈情说爱(图)

第31节:直刺中国社会现状

第32节:从生活中挖掘罪恶根源

第33节:毛泽东大祸临头(图)

第34节:马克思主义放光辉(图)

第35节:妻子杨开慧(图)

第36节:给胡适的明信片(图)

第37节:不再是孤身奋斗(图)

第38节:分裂是件大好事(图)

第39节:令人十分激动的一周

第40节:新信条有些动摇(图)

第41节:三五十年共产党统治中国

第42节:第三章注释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22 19:10:17

--  

第四部分:组织(1921—1927)

毛泽东是中共湘区党的负责人,不过没有多少事要负责。他还可以做自己的事,诸如边教书边从事组织活动。他试图把共产主义这杯新酒倒进湖南这只试瓶中。他的活动仍集中在长沙。1921年至1923年间,他的文章大多发表在长沙的《大公报》上,而不是在党的刊物或全国性的刊物上。1921年至1922年的文章全都受着五四精神的启迪。毛泽东甚至还没有烧掉他与无政府主义联系的桥梁。

第43节:毛泽东办了补习班

第44节:毛泽东4次到安源(图)

第45节:共产党小组成立(图)

第46节:乾坤逆转,天翻地覆

第47节:毛泽东逃离长沙

第48节:排外倾向使毛泽东受阻

第49节:决定命运的一步(图)

第50节:华人不许入内(图)

第51节:新的工作伙伴(图)

第52节:忙于国民党工作(图)

第53节:农民问题犹如天边的云

第54节:国民党策划反共(图)

第55节:1925年春节合家团圆

第56节:人生转了一个大圆圈

第57节:农民运动高涨

第58节:东山再起(图)

第59节:站在宽容的一边(图)

第60节:中国农民问题(图)

第61节:占据政治舞台的中心

第62节:有了成功之道(图)

第63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第64节:毛泽东嘲笑叶公(图)

第65节:政治气候在转阴(图)

第66节:找到精神寄托

第67节:毛泽东有些绝望(图)

第68节:乱弹琴

第69节:发动秋收起义(图)

第70节:毛泽东被抓(图)

第71节:第四章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