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收藏]舞蹈:洋为中用50年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16041)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10 18:43:17 -- [收藏]舞蹈:洋为中用50年 舞蹈:洋为中用50年 50年代初,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全方位引进西方古典芭蕾科学完整且能立杆见影的训练套路、戏剧至上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大气磅礴的演出规模、国家包办的舞团体制、对称平衡和高度统一的审美理想,对于已拥有数千年古典美学传统的新中国来说,可谓既能生动体现“洋为中用”的大国风度,又能为中国民族舞蹈重返世界民族艺术之林找到一条捷径。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10 18:43:50 -- 总结50年来“洋为中用”,尤其是自前苏联全面引进西方芭蕾的全过程,其正面效应如前所述,可谓奇迹般辉煌,令人无不为之振奋。但负面效应也在所难免,尤其是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后的今天,这些后遗症则更加显而易见: 第一点,我们在当时的强势文化——西方芭蕾面前自惭形秽,不仅忽略了中西文化特质和审美趣味间的巨大悬殊,而且丢掉了中国民族舞蹈的许多独特优势,如高度发达的手臂动作、细腻传神的面部表情、形神兼备的审美标准、灵活自如的时空概念、以少胜多的道家哲学等等,而盲目地贪大求洋,一味地追求“大蹦大跳大制作”,笃信“舞剧是舞蹈的最高形式”这些典型的西方芭蕾美学原则,从而导致了中国民族舞蹈严重西化,甚至积重难返的倾向——全国各地,从都市到城镇,从内地到边疆,无论舞团大小,不管师资优劣,舞者们往往都从芭蕾的“擦地”“下蹲”,开始一天的日程,而各地舞蹈院校科系在招生时,也大多采用的是西方芭蕾对肢体的苛刻标准。 导致这种可悲现象的原因相当复杂,但至少有客观与主观之分。客观原因在于,新中国创建前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虽历史悠久,甚至几度辉煌,此时却已奄奄一息,残缺不全,在相当体系化和科学化的西方古典芭蕾面前,更显得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为了迅速改变这种落后状况,重返世界舞坛,中国舞蹈家不得不大量地借鉴,其至照搬了西方芭蕾在训练和创作方面的现成经验,并在不经意中全盘地接受了芭蕾的“开、绷、直、立”和“三长一小”等典型的西方肢体美学标准,而弱化了自身的“圆、曲、收、拧”和“形神兼备”等典型的东方美学理想。 主观原因则在于,处在“中美冷战”中的国人,普遍因与“苏联老大哥”在意识形态上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而完全不设防;因在思想感情上“同志加兄弟”而手足情意深;因在审美情趣上同属古典主义而一拍即合,盲从加狂热,由此导致了“什么都是苏联的好”这种不成文的共识。 第二点,是我们不明智地、全方位地引进了前苏联(芭蕾)舞团的“大锅饭”体制。在当时“亲苏反美”的特定政治环境下,这种选择虽在所难免,却使“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经过几十年的恶性循环,窒息了新中国舞蹈家的创造积极性,阻碍了舞蹈生产力的发展,限制了舞蹈舞台的持续繁荣。 无疑,在总结“洋为中用”文化策略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这些教训应值得我们记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