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12/13 20:36:32
-- [推荐]介绍作曲家王西麟(一)
王西麟(1936-)是北京歌舞团的作曲家,是功底最扎实、思想最深厚的中国作曲家之一。〈中国青年报〉曾两次以整版篇幅介绍他及他的作品。 王西麟12岁参军成为文艺兵。1957年,王西麟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1962年毕业。1962年25岁时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即体现出作者对人类命运和历史的宽阔胸怀。1963年利用中央广播交响乐团的民族音乐资料创作出第三部作品《云南音诗》,时隔15年后于1978年首演,其中的第四乐章《火把节》已成为最脍炙人口的,世界上演奏最多、最受欢迎的中国交响作品之一。后因激烈批评当时的文艺方针而受到了严酷的政治迫害,下放山西长治达14年,其间被监禁、管制、劳役和批斗。1977年底在李德伦的帮助下被恢复名誉,调入名不见经传的北京歌舞团至今,音乐理念为正规音乐学院的保守气氛所不容,始终未能在音乐学院正式任教。生活非常简朴。 对王西麟的作品,1995年,彼得格勒交响乐团首席指挥雷洛夫说:“如果一百年前有外星人来到地球用一个小时了解人类历史,请他们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如果现在又有外星人来到地球要了解人类历史,请他们听王西麟《第三交响曲》。”专业界对王西麟音乐作品的评价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王西麟的《第三交响曲》,经历了长时间的创作酝酿过程:早在1968年的“文革”时期他身处逆境之中被押解到各县各村去批斗的跋涉旅途之中即有了萌念,而在80年代初开始准备,并于1989年初动笔,1990年9月完成。1991年3月10日在北京音乐厅“王西麟交响作品音乐会(一)”上首演。中央乐团交响乐队演奏,韩中杰指挥。乐曲包括四个乐章,演奏约58分钟。作品具有宏大的气势、丰富的色调以及基于作曲家内心深刻体验的哲理内涵。音乐基调凝重、深沉,表达出作曲家对民族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深深关切和严肃思考,又是一部个人抒情的悲剧性和史诗性的无标题交响曲。 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赫洛波娃(Kholopova)在听了《第三交响曲》之后,宣布:“我在这里发现了世界音乐界尚未发现的我们伟大的同胞德米特里?德米特里也维奇?肖斯塔科维奇传统的真正生动的发展……两个伟大民族悲剧的命运联结在一起。” 德列斯基高度赞赏他的《第四交响曲》:“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他保持了自己独特的语言,从而截然不同于他的国家的任何主流音乐。” 澳大利亚国立音乐学院吉姆.科特(Jim Cotter)教授如此评价《第四交响曲》“……人们在这里可以清楚地听到对不人道的谴责之声。很少有作曲家能够如此清晰地表达这种激情,而仅此一点,如果不论及其它的话,就能把他列入近50年来国际作曲家们的前列。……在这部作品中,我听到潘德列斯基和其他波兰作曲家的影响,但我还听到他对于这些影响了他的技术的扩充是超越了任何波兰人的。他已解决了在这一领域的问题……这部作品可以被列为任何一个世纪的上乘作品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