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桂阳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81) ---- 消失的油榨屋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1&id=16554) |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1/20 9:20:46 -- 消失的油榨屋 在盛产茶油的桐木,油榨屋,曾是一道小小的风景。在或是一片葱绿、或是一片金黄的田峒中央,一座老旧的房舍孤零零地依偎在涧边的水坝旁,这,便是油榨屋。虽然一年四季,油榨屋有三季半都孤独冷清,不过到了年未,它却显出生机:它身旁的水车开始忙碌地伊伊呀呀转,它的瓦背上整天都飘出缕缕轻烟;“嘭、嘭”的打油声从里面传向四周的田野,一群平日在外耕田的汉子在里面忙得团团转……。当然,这一切现在都已经成为过去,因为油榨屋,已在一九八O年代中期从桐木的田峒里一座一座地消失得干干净净,只留在老辈人的记忆里面。而我,也算偶然加入的还记得油榨屋的老辈人吧。 在桐木岭下六年,我六进油榨屋打油。虽然年年都只是做杂工,离当掌槌的师傅还差得很远,但对油榨屋、对打油的工序也已经了如指掌。 走进油榨屋,最见映入人眼帘的是“榨”。这“榨”,是一段直径超过 油榨屋另一个给人印象很深的器械是水车与水碾。水车是一个直径超过 水碾的碾盘,实际上是一具粗糙的木制方形大架子,架子每一方的下面,都有一个直径约一尺、形似田径运动中的铁饼的轮子。在水车的带动下,碾盘象一具大磨盘,在轮子的支撑下沿着直径约 茶籽碾碎后,就进入“蒸枯”工序。“蒸枯”的工具,上一只放在大锅里的直径约2尺的大蒸桶。“蒸枯”时要烧多大的火,蒸到什么程度,同样由掌油槌的师傅说了算。我们岭下生产队十几号男人,只有两个掌槌师傅。而这两个掌槌师傅,恰好是队里两个成份最“高”的人。 蒸好“枯”以后,便是“包枯”。包枯同样由掌槌师傅唱主角。“包枯”的过程是这样的:将两三个直径约1尺、边缘厚约 榨台上的初榨只持续一两分钟。不过这一两分钟已接了一小木桶油。这时掌槌师傅一声“停”的号令,伙计立即从木杠上跳下来,而掌槌师傅为了防止枯饼凉了出油减少,则以最快的速度将一饼饼仍旧烫手的枯饼码放进就在近旁的“榨”肚子里。当那块厚铁板也最后码放了进去,掌槌师傅就在枯饼与“榨”肚子的另侧内壁之间,上、下塞入两排用硬木制成的木方,最后再上、下各插入一根 打油时之所以要用上、下两排木方和两个楔子,是因为当上排的楔子打进去以后,下排的楔子就松动了。这时下排就可以再多塞进一个木方。下排多塞进一个木方后,又打下排的楔子。下排的楔子深深地打进去以后,上排的楔子又松了,上排又可以再加塞一个木方,……。这样上、下楔子轮流打,并不断地塞入木方,就将枯饼的空间越挤越小,直到“枯”已被最大限度的压榨,差不多形成铁环靠铁环的局面,打油就停止了。 打油是用油槌去撞击楔子,那么油槌是什么样子呢?油槌,由一段粗20多厘米、长 用油槌打击楔子,就象大庙里用锺槌撞击大锺一样。而油槌,也象庙里的锺槌一样是从屋梁上悬吊下来的,它离地面的高度与“榨”肚子的高度一致,相当于人腰部的高度。用油槌打油要四个人。两个掌槌师傅一左一右在前,两个打杂的伙计一左一右在后。首先,由后面两个打杂的伙计将油槌向后引,使油槌具有一定的势能。然后,后面两个伙计推送、前面两个师傅牵引着油槌快速向前运动,在掌槌师傅“上——哩!”“下——哩!”的口令下,将油槌猛地撞向楔子,将楔子一点点地打进“榨”里。 油槌最初一两次撞击楔子,可使楔子一下子进入“榨”里很多,而榨肚子下的出油孔处,立即就有茶油哗哗地流出,就象盛满油的油槽被刚拔去塞子一样。不过慢慢地,楔子越来越难打进去,油也越出越少。先是象一条线似地往桶里流,但最后,变成一滴一滴往下滴。即使这样,掌槌的师傅仍不肯罢手,一直要到将枯饼里的油榨尽才放下油槌。在生活中缺少油水、炒菜常烧红锅的时代,每一滴油都很宝贵啊。 当年在乡下我虽然出工积极,但那是生活所迫。说实在话,我对所有的农活都感到厌倦,不过对油榨里的生活和劳动,我却是喜欢的。 我们队是个小生产队,一到打油的那一个多星期,全队十几个男人全都得上场。我想大家也象我一样喜欢进油榨屋。那些天,男人们虽然不能在家搂着老婆睡,因要通霄排班放碾而只能睡在水碾房楼上的地板上,但在油榨屋过的是共产主义似的生活。队里专为油榨屋的男人打了狗、捞了鱼。虽然菜仍是以萝卜白菜为主,但油水很厚!在那个饥饿的年代,这样的生活实在叫人留恋。 改革开放以后桐木一带的茶山承包到了个人。虽然旧时茶山也是私人拥有,但那时即使在我们小小的岭下村,也有两户人家一年要榨一千多斤油。茶山重由个人管理以后,每家每户收获的也就是可榨几十百把斤油的茶籽,兴师动众进油榨屋打油似乎已不合算。而恰恰这时,一种简易的榨油机在这一带出现了。这个一台车床大小的铁家伙可以由经营者用车拉着到处走,整个榨油的过程也不需要兴师动众。这正符合一家一户茶籽既不多,劳动力也少的实际。就这样,油榨屋,在桐木峒里至少已存在了几百年的油榨屋被彻底冷落了,并终因房舍年久失修濒临垮塌、器具缺乏保养已经朽坏而终于被人们一座座拆掉。 古旧油榨屋的消失虽然必然,但也令人惆怅。然而更令人惆怅的是桐木的人们正在抛弃茶山这一困难时期向他们提供过食油和救命钱的宝贵山林。因为多了一些其他的生财门道,人们已不再垦复和更新茶山。油茶林荒了,由爷爷辈栽下的油茶树也老了。也许过不了多久,桐木一带将不再有茶油出产。如果其他地方也这样,那以后我们就再也闻不到茶油那带着山野气息的香味了。 |
| -- 作者:蓝天秋水 -- 发布时间:2007/1/21 12:24:35 -- 在我插队的小村里也有这样的油榨屋。我们“湾”里的油榨屋也是“一座老旧的房舍孤零零地依偎在涧边的水坝旁”。也是“虽然一年四季,油榨屋有三季半都孤独冷清,不过到了年未,它却显出生机:它身旁的水车开始忙碌地伊伊呀呀转,它的瓦背上整天都飘出缕缕轻烟;“嘭、嘭”的打油声从里面传向四周的田野,一群平日在外耕田的汉子在里面忙得团团转……。” 以前也是完全的手工操作,不过到1971年前后,就有了榨油机来替代部分手工了。 按“湾”里祖传的规矩:油榨屋不能让妇女进入。故我们“湾”里的油榨屋我只能看其外表。不过,从男社员们闲聊中,我也听说过榨油的过程和种种与之有关的故事。所以,哥巴的文章读起来甚感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