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汩罗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71) ---- 张谷英村探奇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71&id=23350) |
-- 作者:布谷催春 -- 发布时间:2007/4/4 23:07:45 -- 张谷英村探奇 张谷英村,自从在我的一次阅报中,发现此名后,一直可谓"欠闻其名,不见其屋,"在一个年初还带冬意的日子里,一颗猎奇的心促使我走进了那个距岳阳 青山连绵,绿树葱郁,小溪环绕,张谷英村象一块古铜的标微,镶嵌在这片透人心脾的绿色之中.放眼望去,平旷的盆地上沃土良田,纵横阡陌,屏山峻岭,连绵叠嶂,可谓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张谷英村在我眼中如同一个由玉带环绕,青山护围的聚宝盆.但气势最为恢宏的仍是这个村落的明清古建筑住宅群.它北倚龙形山,延绵陈设近1公里,古屋犹如一个庞大的棋盘,屋外回廊中,青砖青瓦.雕梁画栋形成古屋的外环.屋外比比可见的个大小石桥由回廊向四周伸展开, 沟通穿街而过的护城河---渭溪,而回廊回墙的门栏窗柃,房舍居室,令人深有”小桥流水人家”之感.据导游小姐说,这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张谷英村是为纪念明朝洪武年间始迁祖英公而定名.至今,在裔七千多人中,除少数侨居国外,大部分都已散居全国各地.
张谷英村整个住宅群分为”上新屋””潘家冲””石大门”.其中”上新门”是清朝时期,由于张谷英村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而从”潘家冲””大门”中分离出来的.我随导游首先来到了”上新屋”门前,跨过石桥,穿过两张大门,进入堂屋.立于堂屋之中,延伸望去,这座主屋的主空间布局似机翼形.南北进深,东南走向.以中轴为主,沿纵向中轴线以厅堂为建筑主体. 我们在屋场内穿行了几个堂屋.天井后,却发现高堂.廊道.一重接一重,屋脊连屋脊,天井接天井,了无止境.象一座迷宫迂回曲折,让人迷离望眼.幸得有一位本村的张飞儒老人兴致勃勃地给我们介绍了此屋结构的显著特征.原来这座古建筑的三栋门庭各分为东西南方向设置.每户庭院都由”四进三井”组成.每进左右两侧横轴线上均设有天井,横堂屋及左右厢房.第四进堂专门供奉祖先牌位,是族内祭祀聚会的场所.屋场内的横轴线---巷道.回廊四通八达,户户相连,犹如经脉贯穿各个单位空间,将古屋连成一个整体,每纵向为厅堂,横间为厢房居室.屋场共有大小厅堂337个,天井48个,住房460间,60多条巷道.整座古屋呈多个井字状,整个建筑群依北向南地势纵向布局, 延绵陈设约 立于天井之中,另我颇感惊惑的是:作为通风.采光.排水的天井,每个天井底,除了横竖有序的条石外,仅只有一个杯口大小的小孔,而这个村落正处于一个盆地,如果连降暴雨的话,岂不会屋内积水成潭.当我问及此事时,当地的这位老人却告诉我一个事例:去年6月以来,湖南地区连降暴雨,当时,各地以连遭水灾,大片农田被淹,而他们这里却安然无恙.此时,导游告诉我们:这便是此村的一大奇观,因为整个建筑的排水设施由48个天井引流而成,四通八达的隐形水道,排除渍水,无一疏漏.而且百年未疏不堵.因此历数百年而无大灾,素有”晴不爆日,雨不湿鞋”之誉.曾有 整个古屋场的外墙平淡朴实,均是粉墙青瓦,全然看不出高官府第的气象.而屋场内却是另一派古国遗风,清新雅致.在进大门的门顶上可看到代表天地一体,造化阴阳的太极图,坪内有传说为龙眼的两口大塘,分列左右.池周有石栏,内植有荷花,既可观瞻,又可做防火之用.屋场内还有花气袭人的小圃,方砖铺地的厅堂.在堂屋中,令我惊愕的是在堂屋两旁的高墙上各贴着一张一人多高的菱形大红”喜”字.从导游口中才得知,去年,曾在此村落进行过电视连续 剧<荷香>的拍摄.窗室内的窗户全是雕花连接,窗柃上有祈求幸福安康,富贵绵长的松鹤长春, 竹报平安,麒麟游宫.惟妙惟肖.引人入胜.楹柱上雕有喻意吉祥安泰的戏鹿腾龙,浓墨重彩,线条清晰,点睛之笔更显生意盎然,天井四周还刻有飞禽走兽的浮雕.在这点画.雕琢中,我仿佛又走入了历史,步入了那个留长辫.穿长衫的年代.整个建筑古朴自然,深远空旷,既有古园林庙宇的风格,又坦露了清代流风,楼阁参差,青瓦鳞栉,正如这位老人所言:”有连抱之大梁,大围之木柱”.这些木石雕刻,窗柃屏格从明至清,由清至今时往六百余年的历史却不见任何受风雨侵蚀而残 断梁,翘裂的历史残迹,木质处理上的独特之处,可见一斑. 这位老人告诉我们此村还有”山绕一环穿九坳,水流百步过三桥”之说.因此共有46座含义各别的大小石桥.丰富的花岗石资源也是石桥众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午时分,我们在农家中做客.饭桌上,有他们自己熏制的红通通的大块腊肉,刚从水塘捞出来的鲜鱼,还有自家栽种的青菜.吃着乡间的米饭总有种种浓郁的柴火香,主人在餐桌上对我们的这些远方”食客”的盛情倍至更不??,当我们好奇地问及这座村落的历史时,他总是兴致盎然的娓娓道来.从他口中我们得知这里有着可赞赏的民俗民风,更有自忍家风之优良传统,好不以族大而欺压弱小,望重乡邻,内修家政,外惩强暴……等族训.谈到历代族人资质,老人更是如数家珍地说道,古有进士,文魁,今有科学家,博士后,国防建设的将才,他们都是从张谷英村小学走出去的.更令我惊喜的是现在的张谷英村,在保留淳朴民风的同时,也接受了商品意识,开起了杂货店,豆制品作坊,面条加工厂,做起自家生意心不烦,有的还买了拖拉机,汽车跑运输,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家庭也装修一新,许多家用电器产品都已更新换代,一应俱全,比起我们城市的小康家庭来,也毫不逊色. 我相信,张谷英村,这个峻岭如屏的世外桃源,奇特的建筑风格,奇妙的排水设施,这一件件旷古绝今的罕世之作,定会随着越来越多游者的“访问”而撩开它这匠心独运的神秘面纱。 时间虽然过去了十年。不知道他老人家是否一切都好? |
-- 作者:雪雪 -- 发布时间:2007/4/5 3:53:50 -- 九年前我们曾去过 张谷英村参观,除奇特的古建筑群令人惊叹外,那里的民风非常朴实,大白天,大多数房主出工了,少数老人和小孩在家,很多房子主人不在,门也不锁,任外人参观.村庄四周\'青山连绵,绿树葱郁,小溪环绕"真是世外桃源. |
-- 作者:笔架山人 -- 发布时间:2007/4/5 16:01:39 -- 早知其名,无缘前往,得布谷兄一番详尽的介绍,胜似去了一般。 有空,还是会要去一趟的! |
-- 作者:早起鸟 -- 发布时间:2007/4/5 21:15:33 -- 好文章,一边读一边想象着那回廊、那窗柃、那桥、那天井……如果再多贴写图就更好了。谢谢布谷催春先生!你也是汨罗知青吗? |
-- 作者:布谷催春 -- 发布时间:2007/4/6 15:56:35 -- 你猜得很对初六七届,小时候就住在省人医附近,龚医生很熟悉我,在汨罗时常去县医院麻烦,想必她老人家一切都好! |
-- 作者:早起鸟 -- 发布时间:2007/4/6 20:42:18 -- 布谷催春先生,你好!很高兴你还记得我母亲,并问候她。我母亲已于84年不幸去世,去世时刚满55岁。她生性乐观开朗,待人慈祥,相信记得她的人很多,我为有这样的母亲而骄傲! 她老人家这一辈子没过过多少好日子,但做过很多好事,我想,她在九泉之下一定会为还有那么多人记得她而高兴!另外,在此我代表我母亲谢谢布谷催春先生!谢谢! |
-- 作者:天井1968 -- 发布时间:2007/4/8 22:18:44 -- 05年介绍朋友去张谷英村参观,回来后大呼遭罪,因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家收费,人人伸手要钱.他们一点兴趣都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