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怀化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70)
----  [转帖]见识一哈么子喊"侃"(七)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70&id=41920)

--  作者:黑老怪
--  发布时间:2007/9/30 11:17:54

--  [转帖]见识一哈么子喊"侃"(七)

转自《天涯杂谈》作者:咕咚法师

最具钢性的食品——火烧
  
  过去吃饭讲究盯时候,就是要吃一次饭保持不再饥饿的时间越长越好,有时候吃好东西一次吃的太多,撑的肚子难受,总是要说一句“下辈子的饭都吃出来了”。北京百姓真的希望有种食品吃一次管一辈子不饿(我就纳闷了,有人研究永动机,怎么没人研究吃一顿管终身不饿的食品呢?)
  
  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劳民伤财?吃饭也,费时、费力、费钱,特别要命的是病从口入呀,这是什么好事呀,可人们还趋之若骛的吃!吃!吃!北京人有句话叫:吃一天少一天;吃一口少一口,这不是作孽吗。
  
  但还得吃——
  
  要说盯时候的食品,那最理想的就是火烧了,窝头有点松散,高粱米吃不习惯。
  
  现在早点还有一种吃法,牛舌饼夹油饼,手掌大的牛舌烧饼,从侧面刨开,把一张油饼叠成四折,放点水疙瘩丝,夹进牛舌饼里,豁!豁!有五厘米厚,把嘴张德最大,用力咬下去,手、牙、鳃、颈形成合力,立刻嘴里就填了,感觉舌头在嘴里太是多余了。咀嚼得腮帮子生疼,偶尔的还能抽筋,嘴鼓的老大,鼻子都不是最高点了,然后仰起脸,挺直脖子,用全力下咽,旁人可以眼看着一个圆球从他的脖子顶端向下缓慢蠕动,最后艰难地移到胸腔里,时常用力过大,屁能从底下跑出来。等老半天,那人慢慢地长出一口气,眼泪几乎伴随着出来了,这口饭算是吃下去了(真是达到吃一口少一口的境界了)。等整个牛舌饼夹油饼吃完(干力气活儿起码要吃仨),他坚信,这一天他不会饿了。
  
  烧饼,应该不是汉族食品,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班超从西域顺便带来的。前边帖子里提到了——馕,一种西北少数民族的主食,班超带回来的应该就是这种叫馕的食物,汉族人给取了个名字叫——胡饼。《续汉书》有记载说:“灵帝好胡饼。”直到唐朝依然称为胡饼,而且很盛行,唐朝和西域的联系比东汉密切许多,估计在那时又有了二次引进。宋代陶谷的《清异录》一书记载:“(唐)僖宗幸蜀之食,有宫人出方巾包面粉升许,会村人献酒一提,偏用酒浸面,敷饼以进,嫔嫱泣奏曰:‘此消灾饼。’乞强进半枚。”说的是880年8月,黄巢农民起义,兵逼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没有吃的,宫女用宫中带出的一点面粉,用村里人送的酒,一起和面,先在锅内烙,后在炉内烘熟,拿给他吃,说这是消灾的饼。僖宗勉强吃了半块。这种先烙后烤的方法和现在相同。“消灾饼”不用芝麻,大概就是现在的火烧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已有“烧饼做法”,与唐代的烧饼做法相差无几。
  面制品相比米制品比较爱使人发胖,蛋白质、糖分高于米的原因,唐朝人喜欢胖人,爱吃面食就顺理成章了。
  烧饼与火烧还是应该有区别的,烧饼应该是直接上火烤,类似现在的苏皮儿烧饼和遐迩闻名的江苏泰兴的黄桥烧饼,都是直接烤而不经过烙的工序,而火烧是先用饼称烙,表面起咯吱了,再上火烤。
  
  最损的形容老北京吃芝麻烧饼的文字(找不到原文了,大概意思):
  一个类似孔乙己的破落北京旗人,在饭馆吃芝麻烧饼,吃完了,开始在桌子上练字,用指尖蘸着舌头上的吐沫在桌子上很投入,很认真地写着、画着,一会儿沉思,一会儿冥想,突然手掌往桌子一拍,似有什么顿悟,随即脸上泛出得意的微笑。旁人无不为先生的好学、钻研精神折服。
  其实,那个芝麻火烧吃完了,没有钱再买第二个了,看见桌子上散落的芝麻,想吃又怕别人笑话。于是,他把指尖蘸着吐沫,似书写般地把芝麻沾起来,送到嘴里,桌子上的芝麻没了,他突然发现还有一粒掉进桌子缝隙了,他开始思考,怎么弄出来呢,又不让别人察觉呢。
  我说过,什么都没有的人,脑子是最好的依靠了。
  他用力一拍,随着震动,芝麻跃出了缝隙,他微笑了,就这样,最后一粒芝麻送到他嘴了。
  ——太损了,鲁迅写他家乡的孔乙己也没描绘成这个样子,到了北京人这里,怎么就怎么损呢。谁写的,其无……
  最具钢性的食品是火烧,那么钢性食品中的极品是什么?答案是:牛舌饼夹酱牛肉!
  牛舌饼夹酱牛肉!——一种具有钨合金钢特性的食品
  让我们先来说牛肉。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咱们中国的“源生牛”,不是引进的缺乏硬度的“洋牛”。
  唐开元29年间由陈藏器所编著的《本草拾遗》说:牛肉“消水肿,除湿气,补虚,令人强筋骨、壮健。”那时没有奥运会,中国也不爱好体育运动,那么什么人喜欢以吃牛肉来“令人强筋骨、壮健”呢?
  ——强盗!
  其实中国人早先是吃牛肉的,但到春秋战国时期,牛成了战略物资,用来耕地,不许杀来吃。其实使牛成为“不一般”的代名词是在汉武帝末年,搜粟都尉(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部长助理)赵过大力推广牛耕以后,直到20世纪,依然存在这种情况,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规定不许屠宰耕牛。秦朝时,杀牛是罪,少说也要判一年半,牛老了必须交给官府,官府说能杀才可以杀。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把别人的牛杀了,用特制的木棍打屁股七十下,再处以徒刑一年半;就是把自己的牛宰了,也要打屁股一百下,牛伤病而死,自己给剥开吃了,也要打屁股四十下,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发现明朝人比较爱惩罚屁股。所以规矩人是不能吃牛肉的,甚至在文学作品中都不能渲染吃牛肉,你看,牛比较牛吧。
  但是,钱塘人施耐庵,牛人也,他写了本同样牛的书《水浒传》,说的108个牛人,却各个爱吃牛肉。
  这是牛肉这种食品的第一钢性特征——有反骨的人吃牛肉!
  那么问了,那时的牛肉好吃吗?味道不知道,因为口味这东西和审美趋向一样,因人而异也因时代环境而异,不好统一标准。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代的牛肉口感绝对差的很!
  专供人食用的菜牛是从国外引进的,中国土产的一般是黄牛或水牛,都是劳动工具,而且非老死是不允许屠宰的,所以那时的牛肉估计坚韧程度超乎现代人想象。
  
  《水浒传》 第十五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节选)
  
  四个人坐定了,叫酒保打一 桶酒来。店小二把四只大盏子摆开,铺下四双箸,放了四盘菜蔬,打一桶酒,放在 桌子上。阮小二道:“有甚么下口?”小二哥道:“新宰得一头黄牛,花糕也似好肥肉。”阮小二道:“大块切十斤来。”阮小五道:“教授休笑话,没甚孝顺。” 吴用道:“倒来相扰,多激恼你们。”阮小二道:“休恁地说!”催促小二哥只顾 筛酒,早把牛肉切做两盘,将来放在桌上。阮家三兄弟让吴用吃了几块,便吃不得 了,那三个狼虎食,吃了一回。
  
  大家注意“一头黄牛,花糕也似好肥肉”的描写,全是牛腱子筋,怎么咬的动,消化的了,绝对是非“狼虎”人而不能“食”也,所以说:只有牛人才能吃的了牛肉!
  这是牛肉这种食品的第二钢性的特征——非“狼虎”人而不能“食”的牛人才吃牛肉!
  那么具有钢的特制的牛舌饼,夹上比钢更坚硬的酱牛腱子,这不是钨合金钢是什么。咱们中国是钨的大国,要是美国人就没的钨用了,替代的则是——贫铀合金!M1A1主战坦克的装甲呀,厉害吧!
  牛舌饼夹酱牛腱子,食品中的钨合金钢!呕耶!!
  吃下去,人就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构件了,那还怕什么。什么水土养什么人,什么食品成就什么性格,你要是问钨合金钢是怎样炼成的?回答是:因为他们的原料是钨与钢!
  
  “我买彩票了,奖池巨深,大奖上千万。你说中奖个怎么花?”老婆充满期待地问。
  “买火烧,把所有能买得到的火烧都买了,要在一个星期里使火烧价格连拉五个涨停板,迫使发改委联合五部委就稳定火烧市场价格问题联合下文,并宣布动用国家火烧储备进行市场干预......”
  “有病呀你,脑子进水啦,抽羊角风呢......”她愤然而去
  我却仰天大笑,几至颐脱泪奔。


--  作者:三人
--  发布时间:2007/9/30 18:15:07

--  

“有病呀你,脑子进水啦,抽羊角风呢......”她愤然而去
  我却仰天大笑,几至颐脱泪奔。


--  作者:紫气东来
--  发布时间:2007/9/30 22:21:30

--  
我们看到老怪把恰的东东一一道来,就是像缺了一样东东,老怪你自己猜一下落!
--  作者:黑老怪
--  发布时间:2007/9/30 22:59:03

--  

还少一个请客滴?


--  作者:兰草
--  发布时间:2007/9/30 23:03:31

--  
还少一个会做滴厨师?
--  作者:黑老怪
--  发布时间:2007/9/30 23:07:29

--  
以下是引用兰草在2007-9-30 23:03:31的发言:
还少一个会做滴厨师?

哦。要是还可以转,后面就会有答案滴。。。。。。


--  作者:兰草
--  发布时间:2007/9/30 23:17:24

--  
咯应该冒关系摆,转过来噻。
--  作者:黑老怪
--  发布时间:2007/10/1 0:06:10

--  
试哒试哒转啊,如有违规,劳烦版主把关。
--  作者:紫气东来
--  发布时间:2007/10/1 23:41:28

--  
这么多的美味佳肴不是还差了一样东东,8+1
--  作者:黑老怪
--  发布时间:2007/10/2 0:02:33

--  
酒酒多肆年甘就赶嘎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