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三人
-- 发布时间:2007/8/26 0:17:16
--
[接上] 五年级时,湖南大学电影俱乐部与我们学校联系,应电影俱乐部的邀请,我们班在学校的安排下,成立了电影服务队,其任务就是协助电影俱乐部的叔叔、伯伯、阿姨们维护电影场内的秩序。 每当湖大放电影时,我们服务队的队员们就要去帮那些叔叔伯伯阿姨们,因此我们也名正言顺地不用买票看电影了。 那时,一般的电影都是晚上在大操坪放,只有寒暑假时白天放,或是冬天刮风下雨的外场无法放时才在大礼堂放。 那时湖大教职工连同学生一起万余人,而礼堂的容纳不到三千人,因此每放一部电影都要映二场才能基本满足大家的需要,这时,我们一部电影就可以看二遍。 放电影时,我们总要提前半个小时到达放映场,大礼堂好些,不用清场,到时收票进场就是。而大操场就不同,里面总有许多打球、搞锻炼的人,要把他们都请了出去后,才能进场。因为大操场场地大,四面又无围墙,四通八达,四处都可以进人,为了防止打溜票的人进场,有些地点还要零时拉扯上一些绳索,不让人通过,进场的人只准许从设立的几个点验票进场。 那时东南西北有六个进场点,东面是七学生宿舍前二个,南面也是二个,西面是自卑亭角和主楼前那角上各一个。整个北面都是陡坡,只有中间有一石阶级,这里那时因很少有人出入因此也就没设入场点,这边的人都由主楼前那个点入场。 我们服务队的任务就是守在那些不是入场点的地段,看见有人溜进场时就喊叫,让他们自己自觉的退出去,对不自党的我们就拦住他,叫俱乐部的叔叔、伯伯来处理。 那时在大操场看电影是3分钱一张票,在大礼堂看电影是1角钱一张票,现在看来,3分钱是没有了,而l角钱根本不算钱,连小朋友都不会在意,家长给不会要,地上看见不会捡,就是一元钱也会是无所谓。可在那时,3分钱对我们来说可是挺要紧的。 3分钱买早点,可以买一个馒头。3分钱买冰棒可以买一支白糖冰棒,3分钱买糖果可以买三到四粒,3分钱可以买一小竹简简的蚕豆、瓜子,3分钱可以买一支铅笔,或是一个练习本,一块橡皮擦,3分钱在书摊上看小人书可以看三本,3分钱买小菜可以买几斤,3分钱可以在河西的任意一个大学的操场内看一场露天电影。 那个年代,党的号召是艰苦朴素,勤俭建国。节约每一个铜板,为支援祖国的社会本义建设。l分钱都恨不得掰开做2分钱用,那个时代我们不是有首歌是这么唱的:我在马路边,捡到1分钱,把他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警察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快乐地说了声,叔叔再见。从这歌词中也能看出,1分钱在那时在人们眼中的重要性。 在电影俱乐部里搞服务队,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乐意的事情,一是可以节省买电影票的钱,二是可以理直气壮的去看电影,而不怕家长说闲话。 我们小队的指定地点是东北角健身房那里,每次在大操场放电影,我们就守在那里。我是很喜欢守在这里,的健身房前,这里离银幕远,又是反面,钻进来的人要经过近百米的距离才可钻进那看电影的人群中,从这里打溜票进场看电影难度大,容易被抓,所以从这地方溜进来的人也就少,我们的事也少。 打溜票的人往往选择的是西面看台那一线,因为那一线就是在马路边牵着一根绳索,横过马路,跳下石阶就混入了看电影的人群中。而有些地段在马路边的石阶上就坐有一些买了票进场看电影的人,打溜票的人只要选择这些地方横过马路那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这一段的北段是集贤村小队的,南段是桃园村小队的。建设村小队是南面一线,民主村小队是东面一线。 总的说,大操坪放电影只有西面是打溜票的最多,南面有一些,东面和北面最少。民主村的细伢子们看电影几乎都是从南面“一、二、三、冲呀!”的冲进场的,俱乐部收票的大人们一时也不好抓那个,加之这些细伢子又基本上都是熟人,工人子弟,碍着个面子,也只能是做做样子,而实际上并不去认真抓。 守在东北角,虽然自己看电影不方便,一是太远看不清,听不清,二是银幕的反面,什么都是反向的不太习惯,但可以安安心心地看。加之不是所有的电影我们都喜欢看,不好看时,我们就可以在那里玩耍,或坐在那里扯谈聊天。 那时健身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大操坪唯一的一座厕所,那厕所之所以叫厕所是因为它还有一个简陋的破烂不堪的木棚,虽说四面木板都有好宽的缝隙,可还是比无任何遮拦要显得雅观些。记得这厕所板上画满了污秽不堪的话语,可有一首打油诗格外醒目,写的好像是“一去二三里,居有四五家,………八九十枝花”。 这里只有电影还没有开映时才有人上厕所,而这时上厕所的几乎全是女性,电影开映后这里就无人来了。 挨着健身房的南面是一线单双杆,往南过去就是三大排篮球场地,有十几个篮球场。 挨着健身房的西面是二个排球场,排球场的西边有二长排直立的爬梯,爬梯那边是跑道,跑道那边是足球场。 健身房的北面是一座小黄土山包,这小山包朝大操坪这面很陡峭,但胆大一点的人仍能够爬上爬下,那时放学后我们还经常来这里爬上爬下的玩,还在这山包上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我们那时爱玩的一种活动,每当春天放风筝之季,同学们就会到大操坪来放风筝。那时的风筝大多是自己做的,买的极少,因水平能力有限,许多的风筝放飞时都不尽人意,只有少数家中有哥哥姐姐,或是大人们帮忙做的才能称心如意。 [末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