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怀化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70)
----  [原创]一根未能燃烧的火柴棍〈小学1]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70&id=34145)

--  作者:三人
--  发布时间:2007/7/26 10:36:14

--  [原创]一根未能燃烧的火柴棍〈小学1]

小学六年[一]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小学是在今日的XX书院内,那时的XX书院虽说没有现在这么色彩庄重,院落幽深,亭园典雅,受人顶礼,名闻天下,但它深厚的历史陈迹和文化底蕴仍然显露于那斑驳的涂层和长着青苔的砖墙瓦砾之下。应该说,我们能够在这里开始我们的小学读书是我们的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荣耀,因为那“唯楚有材,于斯为盛”的门联和一代伟人毛泽东亲笔题写的“XX大学”的牌匾当年就在我们入学的大门上,它能够让我们在潜意识中也无形地受到了那种氛围的感染和熏陶。

当年的书院虽有围墙,但因不连贯而四通八达。现在的书院大门是后来新建的,那时的大门就是现在悬挂着乾隆御书的“道南正脉”匾额和“唯楚有材,于斯为盛”门联的那一道大门。从这里走进去是一处大院落,中间一线麻石路面直达现在挂着“实事求是”横匾的厅堂,而现在在这条麻石路中段又加砌了一道新的门楼。

这厅堂过去我们叫它“忠、孝、廉、节”堂,原因就是厅堂两边各有二个用青石刻着的大字,那就是忠、孝、廉、节四个字,因此我们就叫他为忠孝廉节堂。这忠孝廉节堂还有四个青石板刻的大字,为整齐严肃四个字,分别嵌于大堂二边墙上。

这里除中间加修了一道中门外,其余与过去基本相似,只是从这里再一直往里的变化就大了。首先是现在立于赫曦台中的那块“X山寺碑”原是立在这厅堂后门内的过道中。

从忠孝廉节堂再里进去,那就完全不是过去时的模了。

我们是1960年的下半年进入小学的,当时的小学校名称叫“XX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小学”,这实验小学是从我们这一期开始的.改过去的六年制小学为五年制小学。学校地址就在现在的XX书院的正门进去,右边的那一片几乎都是,还包括了赫曦台,那时是小学的音乐教室。

那时的XX书院内还有一所学校,那就是一所叫“XX中学”的民办中学。在“忠、孝、廉、节”堂的后面那一片,不大,可能也就只是四、五间教室,这所中学在当时是河西最差的中学,还只有初中班。

当时的XX书院还是破旧不堪的样子,显得非常的陈旧,许多门窗上的油漆早己脱落,墙面上有些地方的粉灰已经整块整块的脱落了,露出了砖缝。而且有的间墙还是木板隔的,由于年代久远,木板干枯,发黑,板墙上已是缝隙千疮,摇摇欲坠的了。  

XX书院正门进去的左边一线房屋全是职工宿舍,住满了湖大的教职工及家属,就是“忠、孝、廉、节”堂的两边小天井内的房屋也住满了,我们班就有小真家住在左边的天井内,仔仔家住在右边的天井内。

正门右边一门进去是一大天井,天井南北两向均是房子,北面那一排是教室,南面当时也是住的教职工。小学就是从北面这一排教室往北至文庙那一边一片,一共应该有十九间教室。

我们入学时是一年级四班,教室就是右边天井靠北那一线的中间一间,只是对这天井无门,我们进教室要绕过去从北面的过道上才能进去。这样,我们上学时就可以从二边进,另一边就是从“道冠古今”的石门楼那边进去,那边是经文庙前坪拐左手进一小门,再上一石台级后才能到教室前的走道上进教室。

我们的教室内光线不好,顶棚虽高,可只有对北才有二扇窗户和一张二扇的门透光,南面虽有一窗,可那窗外不是室外,而是一间不记得干什么的大房,无光可采。顶棚上虽有一天窗,天窗内有几块玻璃瓦透光,可教室的南面墙是木板墙,几乎发黑的木板那会有反光,所以天气稍微差一点,教室内就要开电灯。

教室内的黑板在东面,比幼儿园的黑板大一倍,只是不是木黑板,这黑板是粉于墙上的水泥面上刷上的黑漆而成,因为过于光洁所以就有反光,使少数坐在下面的学生看不清黑板上的粉笔字,为此经常有同学举手报告老师寻问,或是要走离坐位才能看清。

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着几个大字:欢迎新同学入学。边上还画了一些花草和飘带。

黑板上方正中粘贴着的是毛主席的标准头像,像的两旁还粘贴着毛主席说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用大红纸剪成的大红字。教室的后墙上好像有一标写着“学习园地”的专栏,上方也有八个红色大字,那就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只是专栏内具体内容就不记得了。

开学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这教室,首先是按照课桌上早已贴名字的座位对号入坐。上小学时我的个子在班上同学中只能算中等,所以入学时是坐在中间,记得第一学期是跟一位叫克工的女同学同桌,坐在整个教室的正中间。


--  作者:三人
--  发布时间:2007/7/26 23:30:06

--  

当时我们一年级四班的同学应该全都是从幼儿园一道上学来的小朋友,都早就认识了,也根本不用互相介绍。只有班主任老师我们还不认识,而她也不熟悉班上的所有学生,但她儿子中平是我们幼儿园的同班小朋友,而我们班也还有与老师同住桃园村的,她可能还是熟悉一部分。

可她儿子为什么没有分在我们这一班呢?这个不清楚,应该是出于母亲不便当儿子班的班主任老师的一些原因吧。

教室还是很大,摆足了课桌椅的教室内还留下了一些空间,使我们第一次坐在这宽敞的教室里,心情都显得格外的高兴。

班主任老师蒋老师,蒋XX,是一位中年妇女,我们的语文老师,她为我们上的入学第一堂课。她站在讲台的中央,首先作了一个自我介绍,跟着她就按照她手中的花名册点了一次名,听到点名的同学都要站起来,让蒋老师看清了后才让坐下,然后再叫下一名同学的名字。

点名后老师好像为我们宣读了小学生学生手册,并就学生手册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讲解。好像还重点说明了学校从我们这一期开始改为五年制的实验小学的原委。

还有一番鼓励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学生纪律,要争当三好学生,和早日加入少年先锋队,系上红领巾………

记得第天发课本,第一次拿到新课本时同学们的心情那真是非常的兴奋,不停地翻看着这些课本,寻找着自己知道或是已经了解的知识,或是看新奇。

新课本有语文、图画、音乐和代数,这小学一年级就有代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记得,课本里面真的有好多的X的加减法。老师说这学校还真是第一回,这可能是五年制实验小学的新教程,从我们这一期开始才是如此。

新书发下来后,老师要求同学们都要用纸把书的封面包起来,以免把书的封面弄脏或者折皱。

我母亲那时在X大电影俱乐部卖电影票,经常拿一些电影画和剧照回来贴墙用,那电影广告画和剧照的纸张比一般的纸张要好,正好可用作包书用。

那小剧照一张正好包一本书,于是,许多同学都向我要这种剧照画去包书,这也让我好好神气了一回。

班上有班干部,但是同学们选出来的还是蒋老师指认的记不得了,班长叫小南,还有几名班干部,毅强,克工是有份的,还有那几位呢?记得毅强那时是文体委员,因做课间操他站在前面,上体育课时总是由他集合队伍喊口令。

上学与上幼儿园的第一个不同就是不用家长接送了,同时背上还多了一个书包。再就是不用系兜肚,带手帕了。

上学时可以自由自在的去,可放学回家时却要按老师编排的小队排着路队回家。我记得我们民主村分成了二个小队,我是跟志朋,宗杰,鑫义,秀英,健、国钧等一个小队,国钧家那时住XX馆那竹林边。另一小队就是班长,定永,小珠,旭,岳,亮,新建,长琰等。


--  作者:黑老怪
--  发布时间:2007/7/27 17:29:47

--  

都忘得差不多了。。。。。。

同学聚会滴时候我拉哒王凤连的手激动的说:“周柯忽你好!”,笑翻一片。。。。。。


--  作者:网岭采茶人
--  发布时间:2007/7/27 21:11:33

--  
周柯忽一家在文化革命中的遭遇真是悲惨!
--  作者:黑老怪
--  发布时间:2007/7/27 23:32:44

--  

本来只要忍哈就过去了的,可惜啊。。。。。。


--  作者:三人
--  发布时间:2007/7/28 2:51:07

--  
以下是引用黑老怪在2007-7-27 23:32:44的发言:

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