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开山炮
-- 发布时间:2007/12/16 10:32:53
--
临窗处放着一架古琴,琴弦已然断裂了两根,是不是因为美丽的女主人生前有一段伤绝孤寂的心事,不能对外人道,故夜深人静,独自抱琴排遣呢? 看完不大的宅院,心中未免有些诧异。导游把我们带到一堵白墙前,正在我们不明所以的时候,她却朝我们微微一笑,轻推墙壁,白墙向外凹去,竟然是隐藏着的两扇门!那门极为沉重,内木外砖,既防火亦防盗。跨进门去,一幅美丽淡雅的写意瞬时显现眼前:一只雕饰精美的旱船在脚下静静的停泊,视线从船头掠过,可以瞥见一泓清澈的池水上飘着几片浮萍,浮萍中一朵白色的荷花悄然寂寞地绽放。 中庭为西宅的结尾,也是住宅向花园的过渡。庭院以坐春望月楼为主体,楼的东部延伸至花园部分,庭前植香樟、玉兰,苍劲古朴。小院所用笔墨不多,却引人入胜,衔接自然,为花园起到绝好的铺垫作用。中庭花园以高墙相隔。庭中古木掩映,清雅幽静,樟叶如盖,古兰飘香,怪石嶙峋,清雅幽邃,有引人入胜之妙。年岁已高的广玉兰在阳光下送来阵阵清香。 庭院当中是供宾客相聚、舞文弄墨的旱船,船头朝东,前舱八扇长窗如锦屏障目,隔而不断。船头面对“云烟锁钥”月洞门,船身相接漏窗暗廊,隐去船尾,俨然一艘待航的客船,将游人引向东部花园。旱船又与南北两侧的坐春望月楼、揽胜阁、迎宾居、岁寒居等迎宴宾客的厅楼建筑相形错落,平添美感。 这旱船确不一般,半个船身的构造本来就很少见,更特别的是船本身是下石上木,船的地面以下是石头的,上面的建筑是木结构,而且结合得让你不易察觉。船身的木质花窗也很有特点,不象一般的木结构建筑是一扇扇的平开窗,而是自腰身到檐下一层一层的上推窗,共有四层,闭可挡风寒,启可纳凉消暑。身处船内,外面的光线通过一层一层开启到不同程度的推窗的漏隙洒满了船内,诗意地变幻着。坐在船边的凳上通过漏窗看外面的园子也一样别有风致。此景为是退思园的标志性景致。 旱船旁点缀有状如驻足老人之巨型“长寿石”,石为太湖石,似正乘风破浪时翻卷的朵朵浪花,使得整个园子愈发秀美、婀娜。那“长寿石”顶却又有灵壁石,酷似一长寿龟,形神兼备。我伸手摸摸,太湖石泛着青光,想必是摸的人太多了,仔细看看太湖石,仿佛一驻足观望的老人就在眼前,我退后几步,倒显得更真切了!人家告诉我,这就是退思园里有名的老人峰。灵璧石民间相传老人峰象征健康,而石龟寓意长寿,因此,吸引四方游客前来一饱眼福。 此灵壁石原产楚霸王爱妾虞姬家乡安徽灵璧县,俗称美人石,此龟石之大亦属少见,难怪会与《归去来辞》的碑拓同列退思园“三绝”。而另一绝则是石后九曲回廊的九扇漏窗,有石鼓文的字“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端的自然风流。 揽胜阁位于园西北隅、北墙和西墙相交的墙角处,是一座不规则五角形楼阁,置身其中,近观园内景致,远眺湖光山色,似入阮刘桃源。揽胜阁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它与中庭的坐春望月楼相通,远近宾客,特别是宾客中的女眷,足不出户就能饱览满园秀色,其构思在江南宅第园林中独树一帜,被誉为退思园“三绝”(另二绝是菰雨生凉轩和天桥复道)之首。 从揽胜阁居高临下,放眼四周,可一揽东花园佳境。退思园的花园以水为中心,亭、台、楼、阁、曲桥、回廊、假山都环池布置,紧贴水面,突出了水面的汪洋之势,故有“贴水园”的美称。退思园水面处理独到之处就是水与建筑的紧密、贴进,整个园子象浮在水上,与其他园林相比,平添一分动感。澄碧的水池周边建筑满满当当,楼阁亭台虽多,却极富层次,但见对面楼廊相接,一层高过一层,便有“步步高升”之意。 站在水香榭中俯视,一池泓水,清澈如镜,柳枝倒挂,莲花脆绿,地水相连。 池中游鱼颇多,成群结对,欢快地游弋、追逐。隔水相望,层层叠叠假山尽收眼底,一座明云亭毅立在山颠。亭子四周是一圈“美人靠”,一些颐养天年的老人们正靠在上面休息,有游客也有当地的居民。 可尽赏园中花木的坐春望月楼,坐北朝南,隔池与菰雨生凉、天桥、辛台(读书思过的地方)和闹红一舸相对。与草堂相连的是环水池而筑的九曲回廊。 退思园有两处船肪建筑,一个在池中,另一个在旱院中庭。我国古代江南水乡,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园林的石舫、旱船自然是寄情于水、寄情于船的象征,这是一种水乡文化的特征。从退思园那两处船肪建筑中,略可窥见水乡人家对船的特殊依恋情结。 退思园的水面较开阔,而园内建筑体量均较小巧,处理不好则有散、乱之感。 要解决这个问题,建筑的单体组合、临水立面的变化以及建筑与水的进退关系,都必须处理好。退思园水池南岸就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草堂一层很低,几乎与水面相平,号为“观鱼”,装饰精美的厅堂里摆放着明清时期的桌椅,仿佛可以看到主人们纷纷起身迎接从船上走下的远方尊贵的客人。沿楼梯而上二层,整个小园尽收眼底。小楼依假山而建,一二层都通过“小飞虹”与两侧的辅助建筑或假山相连。沿假山拾级南下,还有一个小小的后园,小楼和假山把后园和碧水划分成了两个天地。登上坐春望月楼可四季望月,吟诗酬唱,十分幽雅。 与坐春望月楼相对的有迎宾居、岁寒居,园主当年曾于此以文会友,陶冶性情。岁寒居宜于冬日论诗赏景,风雪之时,三五好友围炉品茗,透过居室花窗,可见潇洒清幽的腊梅,挺拔坚毅的苍松,风骨神秀的翠竹,一幅浑然天成的“岁寒三友图”,从中亦能悟得雪压青松之韵,听得翠竹敲窗之音,静中有动,声情并茂。退思园中有春夏秋冬,中庭便占了冬春二季。 岁寒居正背退闲小筑与云烟锁钥月洞门,引游人从中庭入退思园的主体花园赏景。“退闲小筑”四字为同里书画家徐穆如所题,月洞门上“云烟锁钥”四字虽已见模糊,但方砖砌就的月洞门却关不住满园春色,门内是别有一番亮丽天地:一泓碧水,波光摇曳,贴水而建的亭台楼阁平添了几分迷离和飘渺。 步入九曲回廊,苍翠的林木送来阵阵醉人的芳香,廊壁上造型各异的漏窗内,镶嵌着“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的诗句,分明与苏州名园沧浪亭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异曲同工而惬人心怀。字体奇巧古拙,是从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先秦石鼓文中集取,不仅意趣深远,确也用心良苦。 池的尽头是掩映在重峦叠翠中的棋亭,据说这是当年园主人下棋处。这里散种着各种藤箩灌木,枝条在清风中摇曳。亭外的地面上,还有“瓶生三戬”的图案,寓“平步青云、连升三级”,我自然不能免俗,也走了走,但“连升三级”是绝不去想的。此处的“粉墙竹影”的确好看,一边下棋,一边赏粉墙上的竹影,何等惬意。我们一边在园内浏览,一边感受着当年主人风雅之情形,我脑海里记起这样一副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这怕是退思园最真实的写照吧? 沿着景物之间连接的竹桥、楼廊、甚至石径看去,可以看到菰雨生凉轩。 “菰雨生凉”原是取自园主之友彭玉麟为三潭印月题的句子“凉风生菰叶,细雨落平波”。“生凉”自然是亭阁的特色。环顾四周,轩南芭蕉葱绿,棕榈苍翠,摇动绿荫处处;而轩北贴水,一叶芦苇,几枝菰草,入目几分秋意。轩内隔屏正中有一面巨大镜子,相传乃当年第二代园主人任传薪自德国带回。 历经沧桑数载,观景清晰依然,镜中虚实,幽深莫测,大有“镜里云山若画屏” 之趣。据导游介绍,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文化浩劫中,退思园遭受严重破坏,厅堂拆除,亭台坍塌,楼阁倾危,湖池污染,面目全非,惟有那面大镜完好无损。因有智者用纸将镜面糊封,上书当时时髦口号一副,故此幸免一劫。 巨镜前有湘妃竹榻,卧于榻上,辗转间,轩外一池碧波,对镜观景,镜中也是碧波一池,坐绿拥翠,幽深莫测,人仿佛置身荷塘,清凉舒适,即使酷暑季节,清凉之意自生。据说轩下还有三道水与池相通,荷池碧水循环其间,水气蒸腾,故轩内阴湿凉爽,洗尽盛暑酷热,真是“生凉”有“方”,妙在其中,堪称天然的空调。每逢盛夏酷暑,于此剖瓜赏荷,热渴尽消。听着耳边蝉儿的高声鸣叫,不由人升起到彼惬意观景而眠的愿望。 最后绕过假山就到了全园的主景“退思草堂”了。草堂为卷棚歇山顶,陈设精雅,古朴素雅,稳重气派,点明了园之主题。堂之北点缀建筑小品,堂之南的露台面临荷池,堂中有赵孟頫所书《归去来辞》碑拓。站在堂前平台上环顾四周,眼前就是一幅如诗如画的园林景致,也正是退思园的魅力所在。琴房、三曲桥、眠云亭、菰雨生凉轩、天桥、辛台、九曲回廊、闹红一舸舫、水香榭、览胜阁以及假山、峰石、花木围成一个旷远舒展,彼此对应的开阔景区,构成一幅浓重的水墨山水画长卷。而每一建筑既可独立成景,又能互为对景,彼此呼应。其中坐春望月楼、菰雨生晾轩、桂花厅、岁寒居、点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致,琴房、眠云亭、辛台、览胜阁塑造出了琴、棋、书、画四艺景观。这一片园子里的建筑很多,但相互呼应而不杂乱,在不经意中有着秩序,而且有些建筑还颇有些意思。 退思园园虽小而求齐全,不失为园林建筑史上的杰作。真是:莫道园林小,佳景知多少。 退思园景致以精巧、耐读、移步换景著称,而最具绝妙的要数天桥和闹红一舸了。天桥古称复道,亦称楼廊,源于秦始皇阿房宫。堪称江南一绝的天桥上为桥,下为廊,如横空出世的飞龙将建筑连结在一起,它面就碧池,临空而出,飘逸渐上,飞越山巅,东连辛台台楼,以造型独特而为江南园林仅有。沿山洞拾级盘旋而上,可于桥中饱览园中各景。桥上的紫滕棚清凉雅致,别有一番情趣。天桥前后贯通,八面来风,读书之余,登桥舒怀,视野豁然开朗,更觉神清气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