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湖湘軼事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68)
----  [分享]悲歌一曲空遗痛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68&id=36454)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7/8/15 22:42:05

--  [分享]悲歌一曲空遗痛
【望海·散文】悲歌一曲空遗痛(社团推荐) ——浅析罗石贤读史随笔《明朝的痛》  
  
  研读历史心情总是沉重的。在细读罗石贤的新作读史随笔《明朝的痛》(2007年6月金城出版社出版)后,我的心却变得不可名状的沉重和悲凉,那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痛,是生命被至高皇权奴化、倾轧和蹂躏,思想被极端专制玷污、阉割和侮辱的历史之痛,也是大忠大勇、大才大德者被残杀,大奸大恶、无才无德者却被重用的人格之痛。
                 
  历史之痛:刀光剑影的血腥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评价明代政治说:“现代中国大体是由明开始的。可惜的是西方历史这一阶段是进步的,而中国这一阶段则退步了,至少就政治制度来讲,是大大退步了。”目光短浅的小农治国思想,则是这种政治退步的根源。正如作家在此书的《前言》中所说的那样:“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饱受抨击和嘲笑的朝代,几乎一切腐败的因素都在明朝集中显现出来:皇帝昏庸、宦官专权、贪污腐化、严刑峻法……”。作家站在历史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辩证地对明朝历代帝王一一作了翔实表述和客观点评。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北伐蒙元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这也是新王朝的立国宗旨,大明朝如果依此治国,完全有可能“殷鉴千古,成周未来”,效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创建又一个汉唐盛世,大宋繁华。然而,可惜的是,出身“江左布衣”的朱元璋,虽有火中取栗的勇气和万马军中夺魁的魄力,但毕竟是半个农民、半个和尚的材料,喝墨水儿太少。他用乡下人的观念、风格来治理偌大一个泱泱大国,显然力不从心。加之晚年的朱元璋偏执、猜忌,自断其臂、滥杀无辜,把跟随他一起浴血奋战打江山的开国功臣一个个地“清除”掉了,造成继位的长孙皇帝允炆无能人辅佐,历史便上演了一幕“燕王靖难”的悲剧。叔篡侄位、上下颠倒,给大明朝带来永远的痛和遗憾。但这仅仅只是开始!嗜杀的喜好似乎成了明朝皇帝的“遗传基因”,一代代地传了下去,形成了一个无法治愈的痼疾和无法消除的连锁反应,致使大明王朝一代不如一代,直到最后清军入关、崇祯自缢,气数日消,一代王朝可悲地在历史的长河永久消失。大明的历史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其教训尤为悲痛,它直接造成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倒退。
                 
  但有些历史现象却是匪夷所思的。在明朝,皇帝多不寿,30多岁就死去的居多。其原因虽与个人生活习性有关,但更多的是来自敌国的侵犯、皇权的焦虑、臣工的制约和工作的压力。勤政操劳的皇帝的命却不长,有的甚至还遭到兄弟、叔伯的杀害,如建文帝朱允炆、景帝朱祁钰;躲在幕后操纵或因爱恨情仇跟大臣斗法30年不上朝的却大权稳固,如嘉靖皇帝、万历皇帝。明朝皇帝执政时间也相当悬殊,长的达45年、40年,短的仅1年,甚至还只有1个月的。可见,中国当时国家机器的完善和大臣们的忠诚,国家根本不需要皇帝操劳就可以自行运转。明朝的皇帝,大多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可怜可悲的摆设。但无论国家机器多么完善、大臣们多么忠诚,明朝终究会不可抗拒地走向衰落和灭亡,这是任何潮流都不可逆转的!
                 
  用笔老到激情、行文洒脱飘逸是本书的最大特色。作家以纵横捭阖、运转自如的描写和传神入化、跌宕起伏的表述,让明朝的痛在权力与游戏的较量和善良与邪恶的对抗中一一展现。作家以人物为链条,从史实出发,用暴风骤雨式的笔触将君与臣、父与子、叔与伯、爷与孙的血腥争夺和明朝十五位皇帝与臣工的残暴杀戮,融入历史背景和社会事件中,让那一段刀光剑影的血腥历史慢慢展开、一路奔涌,让那一段如歌如泣的往事,在岁月的风尘中凸现风云变幻、摇曳多姿。“一个经济水平和军事科技水平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的王朝,一个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萌芽和近代科学的古老文明,为什么会在人类进入近代文明的前夜遭到灭顶的打击和可悲的倒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作家通过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论证和抽丝剥茧、冷峻客观的分析,认为“目光短浅的小农治国思想,正是这种政治退步的根源。明朝的痛,痛在毁灭人才:从朱元璋立国后诛杀大批功臣,到崇祯年间袁崇焕的千古奇冤,大明王朝的忠臣良将多不得善终。人才的奴化,直接导致了人才的凋敝,以至于‘朝庙无一可倚之臣,天下无复办事之官’。这个千疮百孔的王朝至死都没有看清,因为它有‘只看重眼前利益’的习惯,它在紧紧抓住眼前的时候,却早已失去了整个世界。”
                 
  保守、吝啬、眼红、目光短浅,是小农思想固有的劣根,依此理念治国无异于南辕北辙、事倍功半。明朝为了维护皇权,其刑罚统治也空前强大,剥皮、砍手、挖眼、五马分尸、凌迟等种种酷刑不一而足。明朝的人才政策几乎就是把人才定位在“皇家奴才”的位置上,得不到任何尊重。人才的奴化,直接导致了人才的凋敝和国家的衰败。明朝人不仅没有任意批评政府的自由,甚至连独善其身的自由都没有。终明代一朝,帝臣之争、文武之争、党派之争更是不绝于世,为捍卫自己的小集团利益,甚至在山河破碎的南明时期,抗清势力内部仍然为了分得那朝不保夕的权力残羹争吵不休,让勤王士兵的鲜血付之东流。治国理念、刑法统治、人才政策和利益之争等一系列的因素直接加速并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让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空遗一腔悲歌和无法愈合的伤痛!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7/8/15 22:45:41

--  
        现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多多,竞争也尤为激烈,面对比自己强大或是某些方面较为出色的人,甚至是对手,我们是进还是退,是先发制人还是忍声吞气,似乎是难以选择的事。读过此书后,我们不难领悟作家那颗掩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超脱精神。作家不作空白无力地说教,面是用一个个事例证明:无论世事都如何,不管生命怎样变幻,我们都要学会变危机为生机,不要把竞争对手视为自己事业发展的障碍,而是要“用人之长、避己之短”,最终“化敌为友”、“与狼共舞”。这是此书带给我们的启示,这启示对现代社会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人格之痛:黑白颠倒的悲歌
                 
  历史是人创造的。写历史就离不开写人。本书入木三分、有血有肉的人物描写和心理刻画就是一大亮点。明朝的皇帝似乎都充溢着悲剧色彩。在明朝,自焚的有之(建文帝),当俘虏的有之(英宗,跟女人鬼混不理朝政的有之(正德皇帝),鹰鹫猜忌躲在幕后操纵的有之(嘉靖皇帝),因爱恨情仇跟大臣斗法30年不上朝者有之(万历皇帝),成天敲敲钉钉干木工活的木匠皇帝有之(熹宗),在歪脖子树上上吊的亦有之(崇祯帝)。这些或颇有建树、或残忍杀戮、或玩物丧志、或沉迷酒色的大明皇帝让我们在倍感悲愤激动的同时,生出几分可怜和叹息,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作家写人技术的高超。
                 
  作家写人,或以白描勾勒,不蔓不枝,在了了数笔间就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或以工笔渲染,层层递进,多角度、全方位刻画人物心态,让人物活灵活现、传神饱满,仿若转身眼前。从勤政爱民、嫉恶如仇却多疑猜忌、爱才惧才的“造反英雄”朱元璋到胸怀大志、气度恢弘却残暴凶狠、玩弄权术的“篡位皇帝”朱棣,从信任朝臣、仁政治国却重用宦官、养虎为患的“促织天子”朱瞻基到重用宦官、被俘虏后却又发动“夺门之变”的“俘虏皇帝”朱祁镇,从蔑视礼法、标新立异却尚武贪玩、风流好色的“荒唐皇帝”朱厚照到抑制宦官、力治纲常却荒淫固执、迷信道都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再从嗜酒恋色、贪财尚气却隐居深宫、不事朝政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到殚精竭虑、忧勤惕励却胆小怯懦、薄情寡义的“明崇祯”朱由检,无一不有血有肉、生龙活虎。
                 
  “高处不胜寒”。每一个皇帝看似高高在上、呼风唤雨,但其内心却是孤苦而寂寞的。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甚至无法选择自己的所爱。险恶的宫廷斗争、赤裸的你争我夺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阴影,埋下了痛苦,让他们在长大后变得或建功立业、或勤勉一生、或孤僻高傲、或冷血无情、或玩世不恭、或怯懦乖张,走向人格的极端。明太祖最可悲,他那极端的自卑感和皇权焦虑症造成人格分裂,让他走上了滥杀功臣的邪路。明成祖最可怜,阴谋篡位的他虽勤政爱民,创造了修建故宫、编著《永乐大典》和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却一直背负着杀君弑侄的罪名,内心的阴影永远也无法抹去。正德皇帝最可恨。年幼的他由于缺少母爱,变得性格乖张、纵情于声色,成为一代“风流天子”,最后不但误了国家,也活活玩死了自己。万历皇帝最无奈,想爱的不能爱、不想立的太子却不得不立,无助的他只好与臣工对抗一再拖延时间,最后导致30年消极怠工、不事朝政,等等。
                 
  “一朝天子一朝臣”。作家在细细刻画大明王朝历代皇帝的同时,深入刻画了历代大臣,对宰相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作家悉心用立体派的手法,多角度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并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隐藏在人物背后的历史背景及其人际关系,因而让他们的形象与当朝皇帝相得益彰。如运筹帷幄、决算千里的名相刘伯温,才高八斗、不事二主的鸿儒方孝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文臣于谦和海瑞,凶残暴戾、坏事做绝的太监王振、刘瑾和魏忠贤,骁勇善哉、用兵如神的一代名将戚继光和袁崇焕,为非作歹、贪得无厌的奸雄严嵩和严世藩,实施新政、力挽狂澜的名臣张居正等,无一不个性鲜明、羽翼丰满。但忠臣不得好死、奸臣得权当道的结局又无不让人义愤填膺、低头吹嘘。
                 
  作家熊召政在他的一篇创作谈《让历史复活》中曾写道,“比之皇帝,宰相这一阶层失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是‘学而优则仕’的代表,以‘士’的身份走上政治舞台,因此有着强烈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另一方面,他们崇尚的道德与残酷的大相径庭。如果要建立事功,他们必须学会隐藏自己。宰相与其说是为国家服务,不如说是为皇帝效劳。看皇帝的眼色行事,使他们不可能保持独立的人格。他们既要曲意承上,又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既要心存社稷,又必须‘王顾左右而言他’;……但稍一不慎,自己也就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这段话深刻描绘了在封建王朝皇帝的统治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宰相们的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心态。哪怕是位高权重的宰相,当其人格和生命在面对至高皇权的倾轧时,也只能是选择忍让、迎合,一任奴化和阉割,甚至是自绝和被杀。于是,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社会动荡不安,朝廷充满变数。这是大明个人的悲哀,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哀,更是整个中国历史的悲哀!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7/8/15 22:48:39

--  

  作家将小说、散文、评论和诗歌糅杂在一起,有机地熔于一炉,增强了此书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使得叙事有声有色、评议深刻独到、行文广博潇洒、风格高古隽永,读来高潮迭起、手不忍释。不过,要将《明朝的痛》从头至尾认真细心地读完,需要一定的耐心。其一,作家将整个每一位皇帝转身于明朝整个历史、文化中,其情节无一不是煞费苦心,将其与现实紧紧相联。只有对大明朝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顺利地理解此书,也才有利于了解作家的思想的意旨,增强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其二,此书的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故事情节穿插多变、迂回曲折,有时一个名字、一个故事被或前或后地重复描述,得仔细看看这人写的到底是皇帝还是太子;其三,书中写史故事多多,加上神话和宗教故事及作家以独到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倒述手法,读来感觉令人浮想联翩、无法释怀。

本文作者:巴陵笑笑生

(续完)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7/8/16 21:57:58

--  
     一个沉重的话题。尝读史,英宗时“夺门之变”,“要留清白在人间”忠臣于谦之死,文武全才袁崇焕的凌迟……皆令人扼腕叹息。见过景山上吊死崇祯处,只有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