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摄影者来到同一个地方进行摄影创作,拍出来的照片有的颇见功力,而有的却平淡乏味。这就是每个人对视野内景致与物体的审美能力的差异所决定的。所谓审美,就是对景致与物体进行观察、认知、提炼进而达到心理上产生美的愉悦的一种过程,而在这样的审美过程中,又不自觉地融入了个人内在的文化底蕴,品味格调,并赋予其强烈的思想情感,直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最终使作品的意境得到升华。新疆美丽的喀纳斯湖吸引了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前往,我见过不少以此为题材的图片。一些优秀的摄影作品,构图得当,主题鲜明,色调醒目,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足见作者的匠心独运与深厚的艺术功底,而这与其很强的审美能力是分不开的,没有积累深厚的美学基础,没有具备敏锐的视觉观察,是不可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的。而有的同一题材的照片,虽然作者千辛万苦也总算来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拍摄了一大摞照片,但观看之后,总感觉要么不是照本宣科如实地记录风景,画面构图杂乱,光线平淡,要么就是毫无主题,信手拈来,见什么拍什么,如不看作者的介绍还以为是在附近哪个公园里拍摄的。真是枉费了这一趟远征。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练就一副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具备一种异同常人的敏锐观察力,这就是作为一名摄影者所应该不断培养、锻炼的重要一环。
摄影者应该不断地训练对物体的观察力。任何一个物体,比如一座山,一棵树,一条船,一只苹果,一只玻璃杯……在心理上应该将其固有的标签化的概念打破,在你的眼里它就是一根线条,一个色块,一个几何构成。在拍摄取景时根据构图的需要充分考虑将光线、影调、线条、色彩及质感等元素予以有机的结合,进行合理的布局。
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上,先贤引入一个很精辟的、富有禅意的见解,所谓“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只是山”,贯穿了山水画的创作过程。“见山是山”,是指作者对所要表现对象的客观映像,“见山不是山”,指眼前客观的景象经过作者主观上审美的要求予以重新认识,此时,“山”的概念已在作者心中淡化,眼前所看到的“山”已经只是画面所构成的一部分元素,创作步骤由此开始提升。接下来,作者便已是“成竹在胸”,“意在笔先”,泼墨挥洒,一幅作品跃然纸上。这时,再看完成的作品,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这山水的韵味却已经得到作者的提炼,意境悠远,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使画意达到极高境界。这样的过程,在摄影创作中很值得借鉴,对摄影艺术创作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平时的不断积累。除了掌握摄影的基本技术技巧外,还应该建立广泛的兴趣与爱好,音乐、美术、文学、历史、地理等都能涉猎,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所谓“功夫在诗外”。这样,在创作中,自然会感到触类旁通,灵感闪现,厚积而薄发。
最后就是摄影的表现手法。如何把眼前的景物按照审美的主观愿望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运用摄影所特定的表现手法来予以实施。在熟练掌握相机使用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创作需要灵活应用,如通过光圈大小的设置来达到景深的变化,或虚化背景,突出主体,或纵深透视,展示全景;通过快门速度的快与慢,来抓取物体的瞬间或表现物体的动感;还有使用重复曝光,慢门释放时拉伸镜头变换焦距及应用当今数码后期制作技术等等诸多的摄影与制作技巧,以达到作者所需要的创作效果,深化主题。我的一幅摄影作品《潮涌》,就是因为采用了慢门的表现手法,赋予了画面以虚幻、灵动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