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文斗
-- 发布时间:2007/8/2 22:25:32
-- [讨论]也谈点对知青雕塑的想法
也谈点对知青雕塑的想法
受委托将征集知青广场雕塑设计的公告发出有好几天了,这件事得到了广大知青朋友们的热烈响应。尤其是笨笨牛的《知青雕塑之我见》,更是将讨论引入到了一个具体的层面。 进入到此雕塑的设计,在主题思想上就遇到了一个两难选择:从现实条件考虑,我们不能搞成一个控诉揭露的雕塑,使作品还未出来就夭折了;但从历史考虑,我们更不能搞出一个美化歌颂的东西,欺骗今人,误导后人,不要多久同样也会夭折。 受笨笨牛、不知天命以及各位网友启发,我也试着在电脑上仓促涂画了个示意草图,这纯粹是个人的看法,而且很不成熟,发出来供大家讨论,欢迎拍砖。
我的几点想法: 1.虽然确定三个人物并不是我的意见,但在这里我还是选择了三个人,我是想能更多的表现当年知青的情绪体会。左侧那个男知青低垂头颅费力拉绳,中间的男青年在背绳中昂头向上,右侧女知青手举马灯平视远方。雕塑脸部可以抽象化,但应尽可能从三个人的不同形态上体现出迷惘、无奈、坚毅、拼博、向往等情绪来。 2.还是用的一种背拉的劳动动作,人物是在泥淖地中行走,女知青手执的一盏马灯,表明是黑夜里。在此我想表达,这是一代人的一段艰难历程,他们有无奈、有挣扎,但仍然不失对理想与光明的追求。 3.以往的一些宣传,大都是将知青刻画成肌肉发达的高大形象,但我觉得知青形象应是瘦削为主,从实际上讲,那时都还是一群中学生,都还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塑像不应该是英雄人物或运动健将的形象,不应该有上山下乡能导致身强力壮、给人以“很有必要”的错觉。我想,以一群青少年瘦削的身躯去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所给观众形成的冲击力更大、联想更多。 4.我不想成为那种建在高高座基上的雕像让人仰望,观众想与雕塑合影都困难。毕竟当年知青都是平民,都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你、我、他。高基座从技术上讲,就会出现牛哥所讲的那种人物显得过小的现象,而且会要牺牲掉许多的表现细节。 主体雕塑带给观众的感觉整体应当是:这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瘦弱的青年学生,一群从沼泥地里挣扎走过来的年轻人,一群有迷惘也有抗争,向往光明的知青。 5.由于降低了基座,我主张在主体雕塑群的后面建一座浮雕墙,这个浮雕墙就像是一幅长长的画卷,可以从多方面展示知青生活内容。 但现在的难度是,知青生活的内容很多,却很难表现出典型性来,且极容易重蹈六、七十年代的那些话语特色。首先是典型性,比如一般的干农活,由于表现力的局限,画面上知青很难与青年农民区别开来,即使通过服装等细节能区分开来,这些知青与农民都一样的劳动,又能表达一些什么问题呢?其次如当赤脚医生、民办教师、向农民学农活、搞文艺宣传等,这些画面搞不好,就变成了当年那些“三大革命实践”,“大有作为”“再教育”之类话语的重合,甚至在风格上都跳不出那些宣传俗套。 该选择一些什么样的典型题材或画面?我想来想去,除了读书、摆弄乐器等,好像找不出更多有特色的题材了。 因此,在此恳切希望大家多出点子,尽可能具体一些。 以上只是自己一些很粗糙的看法,抛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能引起大家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所以在此我也就不怕出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