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论坛集萃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62) ---- 知青雕塑之我见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62&id=35446) |
-- 作者:笨笨牛 -- 发布时间:2007/7/31 11:04:13 -- 知青雕塑之我见 知青雕塑之我见 湖南知青要建雕塑,早在一年前我就听到说过,现在网上公开讨论起来,令人振奋。 以下是我对雕塑的看法 感觉斗哥文中提出“三个人”的描述要求过细(斗哥恕罪了),作为一个高大12米多的雕塑,其基座上放三个人,即使那三个人是并列站立,也会显得非常小的。看到江永的知青雕塑,一男一女,一立一蹲,我的感觉人还是小了些。作为人物群雕,需要有相当大的境地和气势,我以为在知青广场是无法做到这点的。因此我建议还是做一个人物的雕塑,以他的形象、动作来代表我们湖南知青这一代人。不要搞什么性别平衡,雕塑只是一种艺术,它越是抽象,越有生命力,这点我下面还要谈到。 |
-- 作者:麟姑儿 -- 发布时间:2007/7/31 11:16:41 -- 笨笨牛的见解我很赞同: 比如那根纤后有什么?比如他是的揹船还是在揹犁?这都会因抽象而更富想象。........ 相信大家都有同感! |
-- 作者:笨笨牛 -- 发布时间:2007/7/31 12:08:42 -- 为说明问题,我从网上“窃”了张三峡纤夫之照片,当然这照片太写实了。而且眼睛在瞟看摄影者,感觉上不舒服,但我所说的那种动态平衡,那种肌体的力量在照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巴望有高手能够画出一个草图来。 |
-- 作者:厚哥 -- 发布时间:2007/7/31 13:13:51 -- 言之有理!赞同! |
-- 作者:易山 -- 发布时间:2007/7/31 15:00:26 -- 苯苯牛大哥,易山斗胆谈点浅见:大哥所引的这张照片还是缺了许多美感,而且拉纤的姿势也不是最有代表性的。除却非湖区的知青没拉过纤之外,女知青大概也不会拉纤吧?而且这佝偻着的身姿过于压抑,如果在一个群体中有个把,倒也无碍,作为唯一的形象偏颇了点吧?再说还是穿衣好些,知青下放的时候发育已经完成,大部是身材高大匀称的城市青年体格,很有衣架感,但骨骼,肌肉与从小劳作惯了的农民有很大区别。我希望,矗立在广场的知青还得是具有标本意义的知青形象,而非达芬奇笔下沉郁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直言了,抱歉! |
-- 作者:笨笨牛 -- 发布时间:2007/7/31 16:42:51 -- 谢谢各位关注。 其实今天发贴,不是想听和声,而是希望听到直言。但易山的直言感觉不过瘾,为什么?因为你只有批判,没有建树。我们现在要的是构思,要的是哪怕非常不成熟的雕塑图形,我不会画,但我会“偷”画,哪怕偷来的这张纤夫引起一些误会与歧义,毕竟多少也表示我了内心的一些想法,至少可引来大家的一些形象思维。对不同观点最好的反驳,就是拿出你的“具有标本意义的知青形象”来,这样,这具塑像才可能建立起来,否则永远是纸上谈兵了。否则我的文章等于白发了。各位,明白我的意思吗? 谢谢易山,静候你拿出详尽文字与图画方案来。 |
-- 作者:笨笨牛 -- 发布时间:2007/7/31 16:52:25 -- 不过易山的观点中确有可取之处,说揹犁的,确实不多,我看中它,无非是它的动作,而不是它的“代表性”,当然也可从“代表性”着手,选择一个普及性较强的劳动动作,如“抬”。可是是抬石头也可以是抬其它粮食,俩人合人,一前一后,刚刚起步的那种动态,同样优美,同样传神。一般性的农活动作,如挖、挑之类,似乎太俗,建议不用。 “抬”可否作为一种选择?谁能将它具体化? |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7/7/31 20:07:59 -- 拜读了牛哥关于雕塑的大作,我以为实在是高见。而其建议的具体细致,正是近来关于雕塑的讨论所期盼的,我知道象子为此已经焦虑多时,此刻该笑一笑,放松一下了。 易山的意见我也理解。 牛哥关于雕塑的意见,我最赞成的是抽象和力度。肌肉的力度,其实也正在展示思想的力度。 我是外行,不能对此作细致的设想,仅仅由牛哥的启发,提几点粗浅的想法,不一定对,姑妄听之吧。 一、我以为新时代的雕塑应该具有强烈的新时代的气息,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对传统雕塑流派进行全面深刻的革新。我更希望它是现代派的、甚至未来派的。可以把思路放得更广阔,包括吸收印象派、抽象派的文化精髓。 二、可否打破传统的一尊式雕塑概念,而做成在一个较为宽广的有着各种辅助构件整合构成的一个组合平面内,其中的雕塑可否是同题而不同侧面的多组雕塑?辅以花草小径茅屋等。也可考虑是一面纪念墙。 三、其它意见: 1、以抽象为主,具象为辅,不拘泥于具象。 2、主旨在于体现历史的总体定位。 3、不拘泥于以美为美的传统概念,常常,具有极大冲击力的“丑”让人领略到更深层次的美。 我在胡想:既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文革已经作出定论,那么,可否斗胆一说:其实我们的总体形象就是一朵或者一束鲜花的凋落(青春的叹息、青春的祭奠)。假如以抽象的写意作一个纪念墙,用近景突出一支巨大耀眼的鲜花,花瓣纷纷洒落。然后在整个墙面分布着在风风雨雨中憧憬、迷惘、苦闷、奋争当然也包括劳作与爱情。。。。等等各色人物组合,是否可以? 再次声明,本人外行,以上只是胡说,仅供参考,不足为据。 建雕塑是好事,也是有关部门的好意,我们支持拥护。 |
-- 作者:珊妹 -- 发布时间:2007/7/31 21:22:03 -- 知青雕塑的建成是我们知青目前最关心的一件大事,大家都在献计献策,各抒己见.我理解牛哥的意思,要听具体的方案和意见,牛哥.易山妹(我比你大呀!)和知青娃都提了许多实质性的建议,这对雕塑的创意肯定会有帮助.在此,我也讲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知青雕塑应有三个人以上的群雕,因为知青是一代人,而不是一个特定的人.(一个人的形象我们的后代看了会问:这是谁?)群雕的形象应该有"知识青年"的特点,而不是一个单纯在劳动的人.用学生装或旧军装来表示那个特定年代的青年学生,有带眼镜的,或口袋上插钢笔的表示他们学生身份.用卷裤腿打赤脚挑担或扶犁的劳动姿势表示上山下乡.我记得那时候在乡下插田,一大群衣裳褴褛,混身泥浆的人,你很容易把知青从中分辨出来,知青身上那种特有的书卷气和烂衣遮不住的青春气息,使之不同于其他人.总之,应表示这特殊的一代是"有知识的青年".不知讲得对不对,请大哥大姐们指教. |
-- 作者:乐闲 -- 发布时间:2007/7/31 22:10:32 -- 看了牛哥的帖才知道知青雕塑还处于创意和构思阶段,作为大家庭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认真想想此事,也就顾不上班门弄斧之嫌了。我又把80个知青蛙的“出旗”细读了一番,我将思维定格在:“我们是知青,是人间沉重的色彩,是历史永不消失的水印!”我很赞成牛哥的抽象之意,那沉重的色彩和永不消失的水印也只适合抽象的造型来意会。我想以黑色的大理石,以抽象的几何型塑成一动态的具有知青特点(这还待具体思考)的型象。整体是一座山的造型,围山雕刻具象的知青生活浮雕。刚才看到80个知青蛙的构想,也有同感,创意也别致。暂说了这些. |
-- 作者:白云悠悠 -- 发布时间:2007/7/31 22:58:04 -- 我觉得“写实”没有什么不好,虽然现在流行抽象派——但是知青雕塑毕竟是要流传下去,给后人以教育?或者是纪念的,“写实”也许现在不太合潮流,但是经得起年代的考验。雕塑应该是人物形象,我觉得文斗的设想更加可选。而且应该是群体的形象,如果只有一个人,也许后人根本不明白怎么回事。我也许真的是班门弄斧了,看大家讨论的热闹,也学着插句嘴。见笑了。 |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7/8/1 0:22:10 -- 是否可以把许许多多的意思归纳为三个字—— 青春祭!!!
另外,我只是偏于赞成抽象,也不反对具象写实,因此,白云兄的意见我理解。我说过我是外行,只是表示我也在关心此事,并不固执己见。大家都来出点想法,对担纲创意的主持人也许能带来某种参考。但归总还是主创大师作主,我拥护就是了。 |
-- 作者:安乡农夫 -- 发布时间:2007/8/1 0:45:59 -- 谈点我的意见; 牛哥的话;他不伟大,但也不渺小,他只是生活的原型。我认为这就是知青雕塑群的构想和宗旨。 那么由牛哥的话深入一点;他像我,但也像你,他们就是我们自已。 谈点实在的;三人一组的雕塑有一种稳定感,在视觉上构图上较完整。由下往上仰视各个角度可以成为一个画面,因此三人排序切忌一排站立。三角形站立和蹲或背。或者1加2式。总之,从四个方向看雕塑都是一个整体。有什么好处,避免广埸空旷中的寂寞与沉静。 正因为不要赋予太多的政治含义或者思想内容,因此斗胆提示,既是无声的叙述,那人物形象就可以理解为无形的展现了,运用雕塑家的功力,抽象的块面结构,至于身着何装、何种道具并不重要点缀一下即可。但必须有时代感,当时男、女知青的普遍穿着服饰头型。男、女知青形象大可不必细分,用块面结构大刀阔斧般的更体现时代特征,切不可具体落实到模特脸上,有什么好处,他们既像我又像你,更像我们。为什么用抽像的块面结构,第一能体现一种刚毅与顽强,面部表情细分,会倒致很多不必要的争论。是乞盼、哀鸣、无奈、奋进、拼搏……? 留一点让后人去想,这就是任何一件艺术品的魅力所在。如果一览无如连什么鞋子,什么钢笔都一一刻化出来肯怕雕塑家们也会有异议。 正如牛哥知青娃兄;我最赞成的是抽象和力度,肌肉的力度,其实也正是展示思想的力度。打破唯美的传统的审美观。 牛哥说不是想听和声,因此也就直言,但唯恐打乱了具体操作者的思路,或者与某些朋友的意见不同,敬请原谅农夫的鲁莽和无知。 胡说一通,但从心底里盼望知青雕塑的成功。也不冤枉这辈当过一回知青。 顺致! 歉意! |
-- 作者:笨笨牛 -- 发布时间:2007/8/1 1:19:15 -- 扔出砖来,拾得玉去。这样的生意确实做得!谢谢麟姑儿、易山、珊妹、厚哥、乐闲、80个知青娃、白云悠悠、安乡农夫的好想法、好意见。我以为,最好还要具体些:如果让您来主持创作,您想做一个什么样子的雕塑?我们的美术家们,殷切希望你们参与!根据您的意见和大家的意见,画出个草图来,这样就更加接近操作层面了。现在最需要的是实际创意,甚至是一个可视的图样。 欢迎大家继续发表高见! |
-- 作者:落霞孤鹜 -- 发布时间:2007/8/1 3:33:21 -- 看到各位朋友都在积极参与构想和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也说点看法。 这是一个互相启发、激发灵感、磨合意见、达成共识的过程。虽然我们都不懂雕塑艺术,但我们是亲历者,我们有生活积淀、有思想,心灵深处有那种共同的情愫,也许各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雕塑,只是苦于道不明、说不清,更画不出。。。我就是如此。 因此,广纳意见,借助于大师之手,来完成这组特殊意义的群雕,我们是责无旁贷啊! 从形式上我很赞成农夫兄的意见,主雕塑为三个人物,从美学上看总体有一种稳定感和平衡感;牛哥说到的“平衡”和“失衡”我也深为理解,这就是雕塑的主体思想内涵以艺术架构形式来体现了,我非常赞同牛哥提出的这个理念;是须要传达这种隐喻,正因为这是代表着一代知青。 主体雕塑中可否以如下形体动作传达这样的概念: 1、挑战艰辛:一面陡峭堤坡(抽象的),一名男知青担着沉甸甸的箢箕在奋力攀登,一脚深陷在泥土中,坚韧和力度在动作和肌理中表现; 2、承受重荷:一名男知青(戴眼镜,年龄较小,显稚嫩)在肩臂上套有一根粗绳,表情吃力,一手紧握绳索一手挥汗,背负着重力屈身向前,同时也反映出当年落后劳动生产力的社会背景; 3、渴望知识:一名女知青背靠粗大的老树干在专注地读书;身旁象征性搁着扁担或包壶茶碗之类; 这一组主雕塑是从上到下一个整体,堤坡、树根、绳的受力点三者可连为一体;而三个人是360度均分面朝外(登坡者朝坡面);也可螺旋向上分布,用不等的位置高度来展现它的不平衡。“渴望知识”在最下面,隐喻知识才是改变社会的基础,可是当年,“知识”的确是处于被压抑的境地。。。 落霞外行一个,先提出自己的不成熟意见,也作抛砖引玉吧!等有了新的想法再补充。。。也许有人提出具体的完全不同于我的意见,我又会推翻自己的想法而表示赞同哦。。。 |
-- 作者:落霞孤鹜 -- 发布时间:2007/8/1 3:44:21 -- 对于外围的浮雕,这里发一组图提供给雕塑家作为启发灵感的素材作参考吧! (说明:除第一张我作了处理,其余都是我家的个人照片收藏,敬请不要转贴) |
-- 作者:郑哥 -- 发布时间:2007/8/1 8:52:18 -- 写实也好,抽象也好,重要的是传达给观者什么样的历史信息。 |
-- 作者:新燕地毯 -- 发布时间:2007/8/1 9:38:17 -- 好! |
-- 作者:新燕地毯 -- 发布时间:2007/8/1 9:48:49 -- 一个人的味道:是不是可以象"牛笀"的味道,?或列宁流放时在草棚边读书的味道? |
-- 作者:新燕地毯 -- 发布时间:2007/8/1 9:53:32 -- 全国各省各地几千万的这批年轻人,绝大多数几乎与共和国同年诞生.在他们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