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论坛集萃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62)
----  [原创]一个从“文化寻根”到“精神寻根”的行者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62&id=24624)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7/4/17 18:43:28

--  [原创]一个从“文化寻根”到“精神寻根”的行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一个从“文化寻根”到“精神寻根”的行者

——我的韩少功印象

       说起韩少功,不能不提到他的寻根情结。
       一九八五年秋的某日,我在塞上江南的银川一同学家客串。同学拿出一本杂志,说要介绍一篇湖南老乡作家的文章给我看。由此,我读到了韩少功先生的《文学的“根”》,并从此关心起少功的作品。
       那是一个伤痕文学和改革文学交相辉映的时代。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卢晓华的短篇小说《伤痕》问世第一天我看到那张报纸的情景。很快,我惊喜地读到了当时刚刚起步的张贤亮的《灵与肉》以及他使我落泪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不久,还请他来到我们中间谈创作的心路历程。我为我们的社会终于能够大胆而深刻地掀开民族的伤疤痛并快乐着。
       但是,我们心里明白,我们的目的并不仅仅止于掀开伤疤,我们更需要从根源上进行思考。
       在这个时候,少功先生的论《文学的“根”》及其一些作家紧随其后的寻根文学作品,给我们的时代投来了思想之光。我的同学多是知青,对伤痛的历史早就有着寻根溯源的心结,少功先生的思考,无疑深得知青读者的赞赏与钦敬。我们曾热烈地讨论,等待一个新的文学奇观和一段新的社会思考的出现。
       不久,我们就读到了少功的寻根力作《爸爸爸》。《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作品以白痴丙崽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刻画,勾勒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种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化中某种劣性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爸爸爸》之后,我陆续读到了《羊的门》、《小鲍庄》、《棋王》、甚至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文化批判的好作品。
       我深感,中国人是一个极具“根”情结的民族。是一个在世界民族之林独具奇特“根”文化的民族。这个“根”说白了就是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积淀。在这厚重的积淀中,有精华的光芒,却也不乏糟粕的暗影。当我们经历过反右和十年动乱,我们日益深刻地感觉着这种暗影对于我们人性的畸变作用和对于我们民族的魔力作用,它甚至也渗透到我们一代知青之中。不是吗?我曾读过云南知青的许多故事,打小报告,明争暗斗,自相戟害,不是说明了我们自己低劣的人性吗?若我们希图我们人性的升华,若我们希图我们民族的进步,我们就必须以整肃的理性,挣脱那于暗处羁绊我们的恶俗与暗影,如此方能使曾经的悲剧不再重复,如此方能以崭新的姿态真正走向新的文明。
       韩少功对此有着先见的认识,我以为,他的寻根一呼,是将载入中国的历史之声的。
       中国人的“根”很多,除了主根,亦有次根。如我们生活的根,如我们知青群体之根。
       我说韩少功钟情于“根”的情结,不仅仅表现为对文化之根的探究,亦体现在他强烈的民本意识和群体的根属意识。韩公关心民是,他在15日座谈会上所谈对民是的关注并给以力所能及的帮助,体现了他朴素而强烈的民本意识和公道正义的民是准则,他并进而引以为信仰。我们看到曾经荣耀的知青少功穿着布衣满面春风一脸谦虚走进布衣的朴素感人。而我们也知道,早在七年前,韩公便真的身着布衣走下神坛,扛着当知青时扛过的锄头,走进昔年的乡间,采菊于罗水之畔。我猜想,他一定能采着美菊,然后,捧献给国人更清新的花香。
       我以为,15日的座谈并非仅仅是座谈。他是知青韩少功最动人的一次寻根,或者更恰当的说,是少功于知青之根的回归,是他从文化寻根苦旅归来的精神寻根。
       归来吧少功,我们知青的兄弟,我们心灵的老师!

                                     八十个知青娃于4月15日韩少功座谈会有感



--  作者:浩宇
--  发布时间:2007/4/17 20:09:24

--  

  好帖!思想性强,结构严谨,

  挖得很深,都挖到“根”啦。

  我从湖知网上读韩少功,从座谈会上见到韩少功,从80个知青娃的“根”文章中进一步了解韩少功,

看样子要从张老三那里借本书来看看韩公了。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4/17 21:12:48

--  
从“文化寻根”到“精神寻根”,八十个知青娃精到的概括!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7/4/17 21:25:10

--  
张贤亮文集当年读过不少,如《马缨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伤痕文学,令人感伤。韩少功后来知道是有名的知青作者,但好象85年前后没张贤亮影响大?读知青娃此文,对这位湖南籍知青作家有了更多了解。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7/4/18 1:45:03

--  
以下是引用老灯火在2007-4-17 21:25:10的发言:
  张贤亮文集当年读过不少,如《马缨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伤痕文学,令人感伤。韩少功后来知道是有名的知青作者,但好象85年前后没张贤亮影响大?读知青娃此文,对这位湖南籍知青作家有了更多了解。

  

       说起来,我们和韩少功都是同龄人,张贤亮先生比我们大20岁,自然比少功先生先出道。记得还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张贤亮就发表了《刑老汉与狗》,我记得好像此作品是1979年发表于《宁夏文艺》的首篇,也是张贤亮冤案平反解除多年劳教后的首篇正式作品。当时我是《宁夏文艺》特约评论员。不久,大概是1980年,张贤亮的辉煌作品《灵与肉》问世,立即震动文坛,很快,谢晋就带着丛姗、朱时茂来宁夏拍了《牧马人》(《灵与肉》之电影名)。谢晋当时也给我们搞了一个讲座,记得他当时预言:从现在(八零年)起,五十年内外,中国文学和中国电影将可能逐步走向辉煌。张的出名,就是从《灵与肉》(牧马人)开始的,而此前的《刑老汉与狗》鲜有人知。

不过,好像少功先生也在读书时就发表了作品,只是那时我不在湖南,不知道罢了。



--  作者:东方之河
--  发布时间:2007/4/18 15:13:08

--  80个知青娃谈点个人看法

很高兴欣赏了80个知青娃的大作.

谈点个人看法:

一:你从文化与精神的角度概括与提升了少功的座谈会之影响,思想性与可读性俱在.佩服.

二:窃以为,从寻根的角度,仍无法凸现当代文学的新貌或亮点,那只是苦行僧的活,当然寻根的活总要人来做的.看来,这面旗帜由韩公来扛是称职的.我们要真正面对的是在活生生的乱糟糟的社会现象中创造出给人希望与警醒的文学作品.如好象是钱石畅欧伟雄的商界之类,巴何的苍天作证之类,就可算现实价值很高的.我喜欢此类的文章.尽管我对少功兄是很敬重的.

三:中国不少作家还埋首在从前,从那找到自己的定位.并收获颇丰,如唐浩亮君.而真正对社会有作用的,就是放开眼,往前看.中国津津乐道于过去已太久啦.拟如象美国,他们有份量的都是前瞻的.

说了这些,不一定中你的口味,就作为交流交心吧.


--  作者:苦椎山人
--  发布时间:2007/4/18 20:38:49

--  [灌水]

     我经常拜读80娃的文章,他的力作总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文思敏捷.,文笔流畅,分析精辟,见地独到,遇事冷静,待人热情.是我们湖知网的好哥们.好哥们敬重的作家,自然是好作家,在下并非"人云亦云",三段论的推断嘛.
     我对文人知之甚少,却老是感叹今不如昔:认为当代作坛无大家.中国的文化确实厚重.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奇葩争艳.然而进入"新社会"后,大陆人竟只知道鲁迅了.当然,鲁爹的文章我还是喜欢,他对国民的劣根性分析得入木三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极尽鞭哒之能事.后来被捧为了"神",(被他骂过的人都挨批判),再加上他一有风吹草动就往日本人那里躲,我也就对他敬而远之了.
    伤痕文学的书看过几本,随着电影和电视的兴起,逐渐就不翻书了.只是巴金的05年版的<随想录>.出版后,购了一本,再就是朋友赠送了几本从国外带回的人物传记.,除此以外,与书几乎脱缘,真有"轻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意思.
    今年真是"春风送爽"啊,前不久的浏阳"桃花会"上,受知青作家朱赫赠书<心灵的海花>,正在拜读中.一个月后,华容知青又请到了走下"神坛"的名家少功君,双喜临门啊.我自幼喜欢文学,只是境遇和偏见使我离文学远去.韩公的作品如此受推崇,我也要拜读一二,少功的大作中如果有警示,揭露或者休闲类的文章或单集,请80娃给愚兄推荐几本.以解心中之痒.


--  作者:轻描淡写
--  发布时间:2007/4/18 20:56:02

--  
以下是引用哥巴在2007-4-17 21:12:48的发言:
从“文化寻根”到“精神寻根”,八十个知青娃精到的概括!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7/4/19 1:02:18

--  

谢谢楼上诸位跟帖捧场。就诸位帖中的意思我补充几点:

1、我的这个帖子发出后,自己感觉还是缺少一点什么,仔细检阅,发现是没有提及少功后来对现实主义文学的思考与实践。容易造成少功只作寻根题材的印象。其实少功后来关于现实主义的思考和写作实践也是很多的,我个人将其称为新现实主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他的《报告政府》和《山南水北》《马桥词典》等等作品,最好是看看《韩少功自选集》。关于寻根文学,我觉得它是伤痕文学之后社会开始进入思考期的历史体现,它是自然的,并非刻意。其对历史的正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好汉不提当年勇,老韩自己可能不愿再提这些旧事,但由于此事对于当代文学的正面影响,社会和历史却不会忘记。

2、我理解楼上关于“当代文学无大家”的印象,一些大评论家也说过这个意思。虽然近年来好的作品很多,但是似乎没有出现大家普遍服气的大作。这就又使我想到文革的负面影响,由于它对我们这一代的耽误,埋没了许多有可能成为“大家”的人才。原本,如大家想象的大作,它也许就出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我理解的“大家”、“大作”,应该是老曹、泰戈尔、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萧罗霍夫似的人物,作品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人间喜剧》等等。

管窥之见,仅供参考。


--  作者:潇雨
--  发布时间:2007/4/20 9:49:16

--  

 我从湖知网上读韩少功,从座谈会上见到韩少功,从80个知青娃的“根”文章中进一步了解韩少功,自愧以往读“韩”文甚少,要补补课啦。

  


--  作者:犟牛
--  发布时间:2007/4/20 11:51:07

--  
以下是引用苦椎山人在2007-4-18 20:38:49的发言:

     当然,鲁爹的文章我还是喜欢,他对国民的劣根性分析得入木三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极尽鞭哒之能事.后来被捧为了"神",(被他骂过的人都挨批判),再加上他一有风吹草动就往日本人那里躲,我也就对他敬而远之了.    

        鲁爹幸亏成了神,不然肯定也冒得好日子过。

  至于大难来时躲到马桶湾里还是粪缸里,怪不得他的,毕竟先活了命要紧。


--  作者:乡情悠悠
--  发布时间:2007/4/20 22:11:37

--  

楼主好帖,标题精彩,拜读了!


--  作者:乡情悠悠
--  发布时间:2007/4/20 22:17:16

--  

          

    韩少功,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汉族。1968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汩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后任湖南省《主人翁》杂志编辑、副主编;1985年进修于武汉大学英文系,随后调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8年迁调海南省,历任《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88)、《天涯》杂志社长(1995)、海南省作协主席(1996)、海南省文联主席(2000)等职。现兼任海南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2002年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1974年开始文学写作。主要著作有《韩少功文集》(十卷),含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鞋癖》等,散文《世界》、《完美的假定》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另有长篇笔记小说《暗示》,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其中《西望茅草地》与《飞过蓝天》曾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1981);《马桥词典》获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1998),台湾《中国时报》和《联合报》最佳图书奖(1998),入选海内外专家推选的“二十世纪华文小说百部经典”(2000)。《暗示》获2002年度“华文媒体文学大奖”的小说奖。作品有英、法、荷、意、韩、德等多种外文译本在境外出版。
  
        韩少功主要作品目录

            
小说:
《月兰》(中短篇小说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1年
《飞过蓝天》(中短篇小说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
《诱惑》(中短篇小说集)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年
《空城》(中短篇小说集)      台湾林白出版社   1988年
《谋杀》(中短篇小说集)      台湾远景出版公司  1989年
《爸爸爸》(中篇小说集)      作家出版社(北京) 1993年
《北门口预言》(中短篇小说集)  南海出版公司(海南) 1994年
《韩少功》(中短篇小说集)   太白文艺出版社(陕西) 1995年
《马桥词典》(长篇小说)         作家出版社(北京) 1996年
               中国时报出版公司(台湾) 1997年
                   三联书店(香港) 1997年
《余烬》(中短篇小说集)        山东文艺出版社(山东) 1998年
《精神的白天与黑夜》                泰山出版社(山东) 1998年
《真要出事》(中短篇小说集)    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 1998年
《韩少功》(中短篇小说集)    明报出版公司(香港) 1999年
《韩少功读本》         花山文艺出版社(河北) 2002年
《北门口预言》(中短篇小说集)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2年
《领袖之死》(中短篇小说集)    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 2002年
《暗示》(长篇笔记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2002年
                联合文学出版社(台湾) 2003年
《韩少功中篇小说集》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年
《韩少功作品精选》(中篇小说集)    正中书局(台湾)   2004年
《空院残月》(中短篇小说集)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报告政府》(中短篇小说集)        作家出版社(北京) 2005年                    
《诱惑》(法文)           (法)PHILIPPE  PICQUIRR   1990年 
《爸爸爸》(法文)     (法)ALINEA        1990年
《女女女》(法文)    (法)PHILIPPE   PICQUIER  1991年 
《归去来》(英文)(港)RESEARCH CENTRE FOR TRANSLATION 1992年
《鞋癖》(法文)     (法)ARCANE         1992年
《空屋》(法文)       (中)CHINA LITERATURE  1994年
《爸爸爸》(意文)         (意)EDIZIONE THEORIA   1992年
《爸爸爸》(荷文)      (荷)DE GEUS              1996年
《山上的声音》(法文)    (法)GALLIMARD            2000年
《马桥词典》(荷文)       (荷) DE GEUS    2002年
《马桥词典》(英文)   (美)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年
《暗香》(法文)             (法)GIBERT JOSEPH        2004年
《马桥词典》(英文)     (澳)HARPPER COLLINS        2004年
《鞋癖》(荷文)             (荷)HET TRAGE VUUR       2005年
《马桥词典》(英文)        (美)BANTAM DELL           2005年
《马桥词典》(韩文)        (韩)GOLDENBOUGH       (即出)
《马桥词典》(西文)        (西)KAILAS EDITORIAL     (即出)
《马桥词典》(法文)        (法)RIVAGES         (即出)
  另有一些作品译载于俄、德、日、塞、希(伯莱)等文字的杂志或选本。

散文、随笔:
《面对神秘而空阔的世界》(随笔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6年
《夜行者梦语》(散文随笔集)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3年
《圣战与游戏》(随笔集)    (港)OXFORD PRESS   1994年
《心想》(散文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年
《灵魂的声音》(散文集)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6年
《世界》(散文集)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6年
《韩少功散文》(两卷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7年
《完美的假定》(散文集)                昆仑出版社   2003年
《阅读的年轮》(随笔集)                九洲出版社   2004年

理论:
《进步的回退》(演讲)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2年
《韩少功王尧对话录》(对话)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
《大题小作》(演讲,谈话集)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年

电影剧本:
《风吹唢呐声》           潇湘制片厂拍摄   1984年

翻译: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长篇小说)作家出版社(北京)  1987年
              中国时报出版公司(台湾)  1989年
(与韩刚合译)
《惶然录》(散文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  1999年
              中国时报出版公司(台湾)  2001年

综合:
《韩少功自选集》(四卷)     作家出版社(北京)  1996年
《韩少功文库》(十卷)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1年
《韩少功自选集》            海南出版社   2004年

另有传记文学、诗歌、翻译、评论等作品多种。


--  作者:那年那月
--  发布时间:2007/4/23 9:29:26

--  

谢谢韩少功给知青群体争了光.

他的书我看过一些,不错.


--  作者:笔架山人
--  发布时间:2007/4/24 19:18:19

--  

这个社会需要一些认真思考的人,韩公算得上一个。

我们知青群中这样的人也不少。

我不行,我简单的大脑遇着这些复杂的问题就糊涂了!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4/25 20:09:47

--  
以下是引用80个知青娃在2007-4-19 1:02:18的发言:

2、我理解楼上关于“当代文学无大家”的印象,一些大评论家也说过这个意思。虽然近年来好的作品很多,但是似乎没有出现大家普遍服气的大作。这就又使我想到文革的负面影响,由于它对我们这一代的耽误,埋没了许多有可能成为“大家”的人才。原本,如大家想象的大作,它也许就出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我理解的“大家”、“大作”,应该是老曹、泰戈尔、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萧罗霍夫似的人物,作品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人间喜剧》等等。

管窥之见,仅供参考。

没有“大家”和“大作”,不单是文革耽误了一代人,最主要的是几代人的思想被禁锢了……


--  作者:淮羽
--  发布时间:2007/7/19 23:04:47

--  
    知青娃的文章有深度。
    我喜欢伤痕文学。太平盛世出艺术精品,苦难岁月出文学巨著。
    我主张老知青都写点记忆中的事,为韩少功们提供些素材,借他们的笔写出点反映知青苦难的优秀作品留给我们的子孙。

--  作者:行者无疆
--  发布时间:2007/7/20 16:46:09

--  
以下是引用淮羽在2007-7-19 23:04:47的发言:
    知青娃的文章有深度。
    我喜欢伤痕文学。太平盛世出艺术精品,苦难岁月出文学巨著。
    我主张老知青都写点记忆中的事,为韩少功们提供些素材,借他们的笔写出点反映知青苦难的优秀作品留给我们的子孙。

             淮羽兄讲得好!


--  作者:一片秋叶
--  发布时间:2007/7/20 23:09:57

--  
以下是引用淮羽在2007-7-19 23:04:47的发言:
    知青娃的文章有深度。
    我喜欢伤痕文学。太平盛世出艺术精品,苦难岁月出文学巨著。
    我主张老知青都写点记忆中的事,为韩少功们提供些素材,借他们的笔写出点反映知青苦难的优秀作品留给我们的子孙。

一个人的观点就代表一个人,如果代表了年轻人,年轻人就说,你老拉,和我们有代沟.孙子不喜欢,抗议.

留点钱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