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浏阳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7) ---- 【公共图文】浏阳古乐, “三月不知肉味”... 【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7&id=36975)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19 11:11:18 -- 【公共图文】浏阳古乐, “三月不知肉味”... 【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浏阳古乐, “三月不知肉味”... 浏阳文庙。图中左右两亭为文庙的舞亭。演奏古乐时,舞生在舞亭中起舞。(均为资料照片) 这是摄于新中国成立前的浏阳古乐老乐生的合影,照片中的老乐生如今都已不在人世。 这个模样奇怪的东西,为浏阳古乐乐器中的“敔”。《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敔,古乐器,奏乐将终,击敔使演奏停止。
提到浏阳古乐,已故的原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一代音乐宗师杨荫浏教授说:“它是中国古代乐舞的活化石,堪称稀世之珍宝。” “先王之乐” 旧时,每年都要在文庙举行两次祭祀盛典。盛典中最具特色的要属伴随祀典全过程的庄严肃穆的祭礼乐舞,这种乐舞即为文庙音乐或称“丁祭音乐”,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浏阳古乐”。而创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的浏阳古乐源自虞舜时期的《大韶》。中国古代“六乐”——黄帝时的《云门》、唐尧时期的《大咸》、虞舜时期的《大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和周朝时期的《大武》中,只有《大韶》和《大武》得以流传,之后的历代统治者无不将《大韶》和《大武》奉为“先王之乐”。 源自《大韶》的文庙音乐以湖南浏阳和山东曲阜为盛。浏阳古乐融歌、舞、礼、乐于一炉,演出人员达100余人,场面之大,气势之恢宏,可与西洋交响乐媲美。 “国乐古礼在浏阳” 据说,袁世凯“登基”欲用古乐,派人考察的结论是:“曲阜古乐徒拥虚名,远不及浏阳古乐完备”。从此便有了“国乐古礼在浏阳”的说法。 浏阳解放后的首任文化馆馆长潘信之老人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浏阳古乐补齐了中国古乐“八音”中曾经缺失的匏音,校正并改编了古乐曲,所以,称“国乐古礼在浏阳”一点也不为过。 而说到“国乐古礼在浏阳”,必须提到浏阳古乐的创始人邱之稑。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古乐除孔子的故乡曲阜有部分保留外,其他各地的都已失传。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都想以继承正统号令天下,企图恢复古乐,但都因未得真传而失败。 清王朝十分重视礼典,对礼乐重新作了规定:各州、府、县学都设36名乐舞生,选通晓音律、娴习礼仪的文人做教官。每年春秋二季举行“八佾”的曲礼。乾隆末年,浏阳文人邱之稑(字谷士),偶得樵夫从深山中掘出的古钟,他对照汉书,考定是成周大编钟。后来他专程去山东曲阜孔陵作实地考察研究,发现匏音古乐器已失传。于是,他回来便按照汉书图录规定,仿制出全套古乐器。不久,他被聘为浏阳县学的舞乐教官,经过他几十年的言传身教,浏阳祀孔的春秋二季典礼,便都按照古乐旧规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邱之稑还根据周时的《大武》,创建了“干戚舞”。“干戚舞”即“武功之舞”,为浏阳古乐所独有,它使文庙乐舞由原来仅有文舞的状况变为既有文舞,也有武舞,以示“武功开国,随即文治”。据说山东曲阜文庙乐舞中的“干戚舞”为从浏阳学习而来。邱之稑随后作《律音汇考》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其乐理思想。清道光九年(1829年),浏阳古乐正式诞生。此后,浏阳县兴建了“浏阳县礼乐局”,召集书香世家青年子弟,讲授传习礼乐,并考究古舞制,制定了文武之舞,以及礼乐、舞生的服饰——“古制兰衫”儒服,从而实现了古乐歌、舞、乐、礼的齐备。 名声大震 清咸丰末年,曾国藩曾邀请邱之稑弟子前往安徽演奏古乐,听后,曾国藩赞叹不已,并赠送浏阳礼乐局匾额两块,上书“雅淡和平”、“精深正乐”。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更是激动,将古乐推荐给了皇帝。从此,浏阳古乐名声大噪,就连山东曲阜的孔府也派人到浏阳观摩古乐,仿制全套古乐器。 浏阳古乐鼎盛时,曾远播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日本一带。 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冯呤轩说,1987年他在日本考察,所听到的祭礼乐歌,“大都同于浏曲”。日本音乐大师田边上雄说过:“学近代音乐,必读邱之稑的《律音汇考》。” “难” 潘信之老人曾回忆说,解放前,在他还是一个小学生时,曾偷偷混进过文庙,从而有幸目睹了古乐奏响时的盛大场面:“鸣爆放铳,八音齐鸣。接着服装整齐的舞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 曾经在潘信之老人回忆中出现过的浏阳古乐的乐生、舞生大多已逝去。2003年春节前,80多岁的古乐乐生胡长秋也去世了,而他是当时乐生中最年轻的一位。像胡长秋这一辈的老乐生,不仅通晓歌、舞,而且通晓乐器的演奏甚至是乐器的制作。 人当然终归是要归于尘土的。只是,老艺人们那一身的绝艺也随之归于尘土,不能不说遗憾。 要使古乐重新焕发光彩,还有一难,即乐器的恢复。 解放后,人民政府为抢救浏阳古乐和古乐器,于上世纪50年代初向民间广泛片集,共征集到1000多件古乐器和舞器,组成了一套完整的祭孔古乐器。同时,还组织了音乐工作者翻译古乐谱15章。1965年,浏阳古乐的全套乐器被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据当事人回忆,古乐器运到湖南省博物馆时,足足拉了两卡车。此后,便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古乐的相关工作便打上了句号。现在,关于乐谱等都有比较完整的记载,难的是乐器,因为保存在省博物馆的古乐器已经历了近两个世纪,很难再发挥演奏功能,而要复制它们,难度比较大。比如乐器中的编钟,一共有八口,且大小不一,厚薄不等,要制出音色与其一模一样的,实在太难。 曾国藩赞古乐“音节清雅”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了浏阳古乐乐师应邀来安徽演奏古乐的情况。曾国藩称赞其演奏音节清雅,令人想起夏商周三代朝廷奏乐的盛况,并表示“余因古人治兵之道,作诗之法,皆于音乐相通,而懵然不知,深以为耻”。 以下为日记原文(部分):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酉初,贺宏勋带浏阳精于古乐者邱庆龠等六人来。邱系谷士先生之子;六人者,皆承谷士之教,讲求古乐。带来乐器,琴一、瑟一、凤箫一、洞箫一、匏一、埙一、篪一、笙一。固令奏乐,以鼓节之。音节清雅,穆然令人想三代之盛。古昔圣王修己治人之术,其精者全存乎乐,而后世之独缺者,乃首在乐。余因古人治兵之道,作诗之法,皆于音乐相通,而懵然不知,深以为耻。思寻访谷士先生之徒党,相与讲求一二。故招集六人者自浏阳来皖…… (摘自《曾国藩日记》)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19 11:14:28 -- 【公共图文】 浏阳古乐【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浏阳,歌声中长大的城市,一曲《浏阳河》传唱天下,使得山川钟灵毓秀的浏阳名扬五湖四海。其实,浏阳的祭孔古乐也曾独步海内,闻名天下。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19 11:16:47 -- 【公共图文】 浏阳古乐【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19 11:18:35 -- 邱之稑和浏阳古乐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19 11:20:40 -- 【公共图文】 浏阳古乐简介【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浏阳古乐简介 “国乐古礼在浏阳” 浏阳文庙。图中左右两亭为文庙的舞亭。演奏古乐时,舞生在舞亭中起舞 图为浏阳文庙祭孔大典散后的情景。 古乐器:特磬及磬架。 这个奇怪的东西,为浏阳古乐乐器中的“敔”。《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敔,古乐器,奏乐将终,击敔使演奏停止。 孔子爱乐。史载:“孔子无一日不歌。”《论语·述而》说,孔子有次听到了绝美的音乐后,激动得“三月不知肉味”,大赞其“尽美矣,又尽善也”。 让孔老先生“三月不知肉味”的,就是古代“六乐”之一、虞舜时期的《大韶》。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知道。 而曾经让孔老先生“三月不知肉味”的美妙乐曲其实离我们很近——就在浏阳。这一点,估计知道的人就不多。 提到浏阳古乐,已故的原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一代音乐宗师杨荫浏教授说:“它是中国古代乐舞的活化石,堪称稀世之珍宝。” “先王之乐” 旧时,每年都要在文庙 举行两次祭祀盛典。盛典中最具特色的要属伴随祀典全过程的庄严肃穆的祭礼乐舞,这种乐舞即为文庙音乐或称“丁祭音乐”,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浏阳古乐”。而 创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的浏阳古乐源自虞舜时期的《大韶》。中国古代“六乐”——黄帝时的《云门》、唐尧时期的《大咸》、虞舜时期的《大韶》、夏 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和周朝时期的《大武》中,只有《大韶》和《大武》得以流传,之后的历代统治者无不将《大韶》和《大武》奉为“先王之 乐”。 源自《大韶》的文庙音乐以湖南浏阳和山东曲阜为盛。浏阳古乐融歌、舞、礼、乐于一炉,演出人员达100余人,场面之大,气势之恢宏,可与西洋交响乐媲美。 “国乐古礼在浏阳” 据说,袁世凯“登基”欲用古乐,派人考察的结论是:“曲阜古乐徒拥虚名,远不及浏阳古乐完备”。从此便有了“国乐古礼在浏阳”的说法。 浏阳解放后的首任文化馆馆长潘信之老人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浏阳古乐补齐了中国古乐“八音”中曾经缺失的匏音,校正并改编了古乐曲,所以,称“国乐古礼在浏阳”一点也不为过。 而说到“国乐古礼在浏阳”,必须提到浏阳古乐的创始人邱之稑。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古乐除孔子的故乡曲阜有部分保留外,其他各地的都已失传。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都想以继承正统号令天下,企图恢复古乐,但都因未得真传而失败。 清王朝十分重视礼典, 对礼乐重新作了规定:各州、府、县学都设36名乐舞生,选通晓音律、娴习礼仪的文人做教官。每年春秋二季举行“八佾”的曲礼。乾隆末年,浏阳文人邱之稑 (字谷士),偶得樵夫从深山中掘出的古钟,他对照汉书,考定是成周大编钟。后来他专程去山东曲阜孔陵作实地考察研究,发现匏音古乐器已失传。于是,他回来 便按照汉书图录规定,仿制出全套古乐器。不久,他被聘为浏阳县学的舞乐教官,经过他几十年的言传身教,浏阳祀孔的春秋二季典礼,便都按照古乐旧规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邱之稑 还根据周时的《大武》,创建了“干戚舞”。“干戚舞”即“武功之舞”,为浏阳古乐所独有,它使文庙乐舞由原来仅有文舞的状况变为既有文舞,也有武舞,以示 “武功开国,随即文治”。据说山东曲阜文庙乐舞中的“干戚舞”为从浏阳学习而来。邱之稑随后作《律音汇考》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其乐理思想。清道光九年 (1829年),浏阳古乐正式诞生。此后,浏阳县兴建了“浏阳县礼乐局”,召集书香世家青年子弟,讲授传习礼乐,并考究古舞制,制定了文武之舞,以及礼 乐、舞生的服饰——“古制兰衫”儒服,从而实现了古乐歌、舞、乐、礼的齐备。 名声大震 清咸丰末年,曾国藩曾 邀请邱之稑弟子前往安徽演奏古乐,听后,曾国藩赞叹不已,并赠送浏阳礼乐局匾额两块,上书“雅淡和平”、“精深正乐”。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更是激动,将古 乐推荐给了皇帝。从此,浏阳古乐名声大噪,就连山东曲阜的孔府也派人到浏阳观摩古乐,仿制全套古乐器。 浏阳古乐鼎盛时,曾远播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日本一带。 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冯呤轩说,1987年他在日本考察,所听到的祭礼乐歌,“大都同于浏曲”。日本音乐大师田边上雄说过:“学近代音乐,必读邱之稑的《律音汇考》。” “难” 潘信之老人曾回忆说,解放前,在他还是一个小学生时,曾偷偷混进过文庙,从而有幸目睹了古乐奏响时的盛大场面:“鸣爆放铳,八音齐鸣。接着服装整齐的舞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 曾经在潘信之老人回忆中出现过的浏阳古乐的乐生、舞生大多已逝去。2003年春节前,80多岁的古乐乐生胡长秋也去世了,而他是当时乐生中最年轻的一位。像胡长秋这一辈的老乐生,不仅通晓歌、舞,而且通晓乐器的演奏甚至是乐器的制作。 人当然终归是要归于尘土的。只是,老艺人们那一身的绝艺也随之归于尘土,不能不说遗憾。 要使古乐重新焕发光彩,还有一难,即乐器的恢复。 解放后,人民政府为抢 救浏阳古乐和古乐器,于上世纪50年代初向民间广泛片集,共征集到1000多件古乐器和舞器,组成了一套完整的祭孔古乐器。同时,还组织了音乐工作者翻译 古乐谱15章。1965年,浏阳古乐的全套乐器被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据当事人回忆,古乐器运到湖南省博物馆时,足足拉了两卡车。此后,便开始了“文化大 革命”,古乐的相关工作便打上了句号。现在,关于乐谱等都有比较完整的记载,难的是乐器,因为保存在省博物馆的古乐器已经历了近两个世纪,很难再发挥演奏 功能,而要复制它们,难度比较大。比如乐器中的编钟,一共有八口,且大小不一,厚薄不等,要制出音色与其一模一样的,实在太难。 曾国藩赞古乐“音节清雅”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了浏阳古乐乐师应邀来安徽演奏古乐的情况。曾国藩称赞其演奏音节清雅,令人想起夏商周三代朝廷奏乐的盛况,并表示“余因古人治兵之道,作诗之法,皆于音乐相通,而懵然不知,深以为耻”。 以下为日记原文(部分):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酉初,贺宏勋带浏 阳精于古乐者邱庆龠等六人来。邱系谷士先生之子;六人者,皆承谷士之教,讲求古乐。带来乐器,琴一、瑟一、凤箫一、洞箫一、匏一、埙一、篪一、笙一。固令 奏乐,以鼓节之。音节清雅,穆然令人想三代之盛。古昔圣王修己治人之术,其精者全存乎乐,而后世之独缺者,乃首在乐。余因古人治兵之道,作诗之法,皆于音 乐相通,而懵然不知,深以为耻。思寻访谷士先生之徒党,相与讲求一二。故招集六人者自浏阳来皖…… (摘自《曾国藩日记》) [小资料] 浏阳古乐器 浏阳古乐器涉及金、石、土、革、丝、木、匏、竹8类,如编钟、特磬、编磬、洞箫、龙笛、琴、瑟、笙、竽、敔、应鼓等,数量相当庞大。 浏阳旧有三套完整的雅 乐乐器,到后来,由于时局动乱不定,致使古乐器散失和损坏的很多,如在军阀混战期间,一套极为宝贵的玉质特磬下落不明;抗战中期,国民党省政府调浏阳古乐 器去耒阳演奏,途中遇敌机轰炸,损失部分;日军占领浏阳期间,礼乐局虽早将古乐器深埋土中,但仍被窃去铜质编钟八口…… 如今存放在湖南省博物馆的一套古乐器,由原来的三套拼凑而成。 浏阳古乐舞 浏阳古乐舞分两种,一 种是“文德舞”,舞生右手执翟,左手执龠,所以又名“翟龠舞”;一种是“武功舞”,舞生右手执“干”,左手执“戚”,所以又称“干戚舞”。“干戚舞”为浏 阳古乐所特有。舞生的动作急缓是与音乐的疾迟相吻合的,动作幅度不大,64名舞生分别在两个舞亭内站立成方阵,面向孔子正殿,在亭内动作,自始至终不出舞亭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8/19 11:24:09 -- 【公共图文】 浏阳古乐简介... 古乐舞动作幅度不大,这是邱少球老人在自家客厅里表演古乐舞。 即将灭绝的古乐 浏阳古乐即浏阳文庙古乐器,为“全国仅存之物”,在清末民初时最负盛名,有“用乐古礼在浏阳”之称。我国古乐源远流长。相传伏羲氏创琴瑟,周初即有“金、石、竹、匏、土、木、丝、革等8类乐器,称为“八音”,史称周朝礼乐。秦时,除曲阜外, 清乾隆、嘉庆年间,浏阳乐工邱之 (1781~1849)深钻典籍,精音韵之学,亲赴曲阜考察,对照古代图解和部分古乐实物,研制出完备的八音古乐,复原了早已失传的“匏”乐器,并著《律音汇考》一书,流传日本、欧洲。嘉庆晚年,邱被聘为浏阳“县学”舞乐教官。经其言传身教,浏阳文庙春秋祭孔大典悉用古乐旧制,演奏水平,名冠全国。相传袁世凯“登基”欲用古乐,派人至曲阜、浏阳考察后称:曲阜古乐徒拥虚名,远不及浏阳古乐完备。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此艺术瑰宝作了修缮整理,共征集古乐器与古舞器千余,并进行了演奏录音。浏阳古乐现存湖南省博物馆。
邱之稑和浏阳古乐
浏阳河九道湾,一曲民歌把她推向世界,名扬五洲四海。其实音韵幽雅的浏阳古乐,同样享誉中外、声名远播,它集乐、舞、礼、歌于一炉,百多人参加演奏,不逊于现今交响乐队演奏场面,只惜未及传承,尚深藏高阁,如今当作古董摆在省博物馆里! 说起浏阳古乐,历史已有百多年了,它倾注了创乐者邱之稑全部心血,体现了浏阳人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精神。话说清道光年间,家住水围塅(现属太平桥镇水围村)的之稑先生(名谷士),通经史百家,精音韵之学,专喜考究律吕,且熟谙琴弦,虽出身监生,却厌科举功名,决心创制古乐。他曾到山东曲阜孔庙,考查韶乐,接触了实际,拜访了一些古乐教习后,更鼓舞了他制乐决心。说来也巧,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适浏阳县令杜金钅监,奉上谕,祀孔兴乐舞,乃聘请谷士以襄是举。正合他意,欣然应命。当他接触实际,问题丛生,试想,韶乐远始于殷周时期,到战国时,诸侯兼并,战争迭起,已是乐乱礼崩。自秦始皇焚书之后,制器书籍,荡然无存,无据可依。谷士费尽心机,终于找到了一张周尺图,因为乐器大小、长短规范,要用周尺量做,如基本音管黄钟长九寸(横放十粒黍米为一寸),但这尺究竟准确程度如何,尚属未知数。谷士正在烦恼中,恰好其兄道源,刚从山中一樵夫处,购来一古钟(古乐器),他迅即对证宋《宣和博古图》,就其形状辨明此物,名叫镈(音博)钟,又根据图载尺码,以所得周尺量较,完全吻合。这就证明了他所得的那把周尺正确无误。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闯过了制乐的头关。 第二关就是首制管乐——凤箫又叫排箫,即在一个像凤凰展翅型的块木上,安插长短不一的24个箫管,各管均有定制规格,才能吹奏出各种乐音来,这凤箫可谓诸乐的纲领。谷士先根据汉代权威史家司马迁的《律数》篇记载,制成此凤箫后,以古乐谱配吹,但总是乐音不和协,这又为难了他。经他多方考证与实践,原来误差出在司马迁的《律数》篇上,司马所谓以“三分损一,隔八相生”方法去定音名,如基本管黄钟九寸长,发宫音(古乐音分宫、商、角、徵、羽等,相当于如今简谱1、2、3、5、6),三分损一,去掉三寸,即为林钟管,发徵音……按此操作,以致律、吕混乱,发音不准,再加上排箫上安插音管,它是一律一吕由长及短,一顺安插。因此由汉到清就律吕不分,如此流传,强不和为和,不辨真伪、奉权威意见为金科玉律。通过谷士多次实践,才发现了上面这些问题。于是正律、吕,重新分左右排插箫管,即左翼自蕤宾(音阶名)至半姑洗止,右翼自倍林钟至半仲吕止。再去配合乐曲演奏方和谐悦耳,这样务本求源,制器始定。凤箫是制其他器乐的标准较音器,诸乐定制受其司辖,谷士说如再发现律吕二均不全洽者,如管乐就是内径大小,乐孔高低有不当所致,钟罄则厚薄未匀。掌握了这些原理,辛劳不负苦心人,终于制出了一套具有创新意识和浏阳特点的浏阳古乐,同时他还将所有器乐绘图并明载尺寸、径孔大小高低等著书传世。谷士所制钟、罄、琴、笛、箫、埙、等,八音全备。这里还要指出的是,谷士的挚着精神实属可敬,上面说的九寸黄钟管,本已符合标准,但他想到古书上说“冬至到,而葭灰舞”这句话,于是他又在某年冬至日,于地掘深三尺洞,将各类乐竹管插上,管口均蒙上一薄膜,撒上用芦苇叶烧成的灰,一旁静观究竟。果然,冬至时刻一到,惟九寸黄钟管上葭灰,因土中地气上升而吹舞起来。这可乐坏了邱先生。这其中还有个故事,又一年插管试验,其葭灰高扬,谷士知这是地气大而沉重,可能有水灾,他遍告乡人预防,果真这年遭水灾,听他预告者减少了灾损。古乐八音,即匏(笙)、土(瓷埙)、革(鼓)、木(木兄)、石(磬)、金(钟)、丝(琴)、竹(箫)八类原材料制成的各类乐器谓之八音,他考察曲阜孔庙时,看到的匏笙,实是以木代匏,吹奏起来无匏的雍和之音则八音不齐。于是他亲手种植小匏瓜,去内瓤晒干,雕孔定音,遂制出了匏笙,补齐了八音之缺。 谷士于浏阳古乐之最,还在他将过去一腔一声,一字四板的呆滞曲谱,改为一板三眼,并用切分、附点延长及旋律加花等手法,丰富了乐曲内容,乐音变得悦耳动听。他还打破等级观念,即所谓高尚庙堂、宫庭雅乐,不与民间俗乐相通观点,竟用民间工尺谱,谱写古乐曲,这为古乐接近广大群众开了方便之门。后来,谷士通过邑人赞助,捐田近百亩,解决了常年费用,兴建了礼乐局,招收青年子弟,传习礼乐。他又考究古制,制出了龠(音跃)翟(文舞)、干戚(武舞)舞器,配乐合舞演唱,于是乎浏阳文庙祀孔,乃乐、舞、歌、礼全备,场面宏大隆重。他的《律音汇考》连续刻印三版风行于世(现刻版仍在),于是浏阳古乐声誉,不胫而走。双江总督曾国藩,派人来浏阳聘教习去江苏传乐,并题有“精探正乐,雅淡和平”匾额相赠。光绪老师翁同和将其书广事宣传并呈御览,日本音乐家田边尚雄,称其书是乐者必读之著,并在其著的《中国音乐史》中刊录。浏阳古乐广泛流传,曲阜祀孔乐曲演奏浏阳古乐,日本、东南亚华人聚居地文庙祀孔、江浙乃至新疆、黑龙江等地,亦有浏阳古乐。民国初又拍成电影,兴一时之盛,浏阳古乐闻名中外。 解放后,留存乐舞礼器,完好地由文化馆接收保藏,过去的浏阳古乐,平民百姓无缘目睹,1952年该馆曾陈列展览,得与广大群众见面,后来由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接收,运去省博物馆。湖南省文化局曾两次组织浏阳古乐教习刘蒲仙等,到省城进行整理工作;1956年,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专家杨荫刘所长,来浏考察并组织乐舞生去长沙演示;1962年中央文化部下文并拨经费指定浏阳进行全面挖掘与整修,乐器全部运回浏阳,调集专人,费时近两年,将器乐修旧如新,并训练乐舞生进行表演,由省群众艺术馆摄相录音。县里编印了《浏阳古乐资料》记录了历史,绘制了乐舞图,并按乐曲配器,编成了简谱。事后全套乐器仍运回了省博物馆,拨乱反正以来,浏阳孔庙修复一新,浏阳政府多次打报告,更有省政协委员多次呼吁,要将古乐运返浏阳,重回孔庙恢复演奏,而省博物馆却是一口拒绝,致使名扬中外的浏阳古乐,沉睡深山,藏之高阁。 |
||||||||||||||||
-- 作者:西乡蔷薇 -- 发布时间:2007/8/19 23:18:21 -- 坐在沙发上慢慢欣赏! |
||||||||||||||||
-- 作者:门搭哩 -- 发布时间:2007/8/20 6:59:17 -- 一直听说这批古乐器存放在省博物馆,不能亲眼目睹,真遗憾。 |
||||||||||||||||
-- 作者:纱帽山人了 -- 发布时间:2007/8/21 11:10:25 -- 好象在文庙演奏过一次。 |
||||||||||||||||
-- 作者:jj99 -- 发布时间:2007/8/30 12:18:34 -- 关于《浏阳古乐》,请详见本人的文章《“浏阳古乐”今辨》。 请点击下面: http://www.emus.cn/?11808/viewspace-5995.html |